俄罗斯经济发展史精选

合集下载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帝国时期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俄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条件、国内政治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

俄国的领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煤炭、铁矿、森林、水力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俄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俄国的自然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气候寒冷等,这些也对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国内政治形势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俄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沙皇政府实施的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为俄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同时,沙皇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关税保护、外资吸引、国有企业控制等,为俄国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国际经济形势方面,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当时,欧洲的工业化已经逐渐成形,俄国需要克服欧洲国家的竞争压力。

此外,俄国还需要面对来自亚洲的竞争压力,如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商品,这些都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尽管存在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非常快速的。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国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俄国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农业领域开始转型,农民开始变成了企业家,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俄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这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中的贫民阶层成为了社会问题的一个焦点。

另外,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俄国政府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社会的平稳和稳定。

总的来说,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09级财务管理学号:XXX XXX摘要:俄罗斯是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联邦的国民经济发展与全苏一样,经历了一个由60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长、70-80年代滑坡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退的不断衰退到危机的演化过程。

前苏联解体后,俄全盘接受美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采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在财政、货币、私有化等领域出现一系列政策失误,导致经济连年下滑。

1998年俄爆发金融危机,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再趋恶化。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发展现象前景1999年受卢布贬值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扬以及普里马科夫政府大幅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俄经济呈现好转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00年,普京继续推行社会经济稳定政策,拒绝搞“休克疗法”和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致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加紧推行税制改革,简化税种,减轻税负,促进国内工业复苏和发展。

对外利用国际油价一度上涨的有利形势,大搞“能源外交”,拓展国外市场,俄经济好转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宏观经济指标大幅上扬。

2001年俄罗斯经济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反弹势头,继续高歌猛进。

据测算,全年的GDP增长率可望达到5.5%(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5%的国家只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居世界第三位。

政局稳定,农业生产,石油价格的上涨,内需市场不断扩大。

这些迹象表明,俄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俄罗斯联邦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工农业基础较好。

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原苏联的70%。

俄罗斯农业生产近几年来连续下降,但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国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

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处于较快的上升趋势。

近些年同中国经济贸易亦有发展,特别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在历经10年的经济衰退过程中,俄罗斯的经济自1999年开始出现恢复性的增长并一直持续至今。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俄罗斯帝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力、工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社会阶层和政治改革也使得俄罗斯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阐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末期实现了百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通过资助和鼓励,引进现代农业装备,使得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1897年至1905年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了13%。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上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之前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业的制造业上,但这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成长率在欧洲各国中也位居前列。

最后,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同时,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心地带开始出现大型商业和金融中心,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周边的工业园区。

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底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降低,劳动条件的恶化等。

二、社会变革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农奴制度被废除,劳动力得到了自由和保护,并得到了土地的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但为俄罗斯的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苏联经济历程

苏联经济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一、俄国十月革命1. 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 年4 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3)领导人:列宁(4)地点:彼得格勒(5)结果:取得了胜利3.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措施:(1)1919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到1921年引起严重的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

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

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

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苏东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变过程。

由于前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俄罗斯是这些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中的大国,又采取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近5年.在这段时间里,俄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盖达尔政府全面推行激进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方式采取休克疗法.主要内容为: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的方式迅速实现私有化;对外贸易自由化。

由于全面放开价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紧缩财政货币非但未能抑制通胀反而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无偿私有化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卢布自由兑换导致对美元汇率狂跌不止,结果形成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恶性循环的局面。

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盖达尔下野和激进经济改革政策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1993—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继续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对激进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修正。

首先,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上,从“强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第三,停止无偿私有化,从“证券私有化”向“现金私有化”过渡,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外汇走廊”政策。

政策的修正,使俄经济形势在1995年出现社会生产下降临近谷底和结构性回升,而国家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大大缩小的稳定迹象。

俄罗斯的简介及历史发展_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

俄罗斯的简介及历史发展_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

俄罗斯的简介及历史发展_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俄罗斯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俄罗斯的简介及历史发展_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欢迎大家阅读。

目录俄罗斯的简介俄罗斯(或俄罗斯联邦)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东欧北亚的大部分土地。

北临北冰洋的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东濒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滨大西洋的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

与挪威、芬兰、波兰、中国、蒙古、朝鲜、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邻。

隔海与日本和美国阿拉斯加相望。

面积17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地域最辽阔、面积最广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4%。

海岸线长3.4万千米。

境内欧洲部分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

6世纪后逐渐形成封建部落联盟。

882年基辅成为统一的古俄罗斯国中心。

988年皈依基督。

12世纪为封建割据时期。

15-16世纪逐渐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

1547年后推行扩张政策,割占了邻国大片土地。

19世纪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1917年11月7日成立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后撤销)等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4-1940年,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相继加入联盟,苏联共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90年3月-1991年12月,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1992年4月17日宣布俄罗斯和俄罗斯联邦同为国名。

1991年12年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沙俄一战前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俄一战前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俄一战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非常高,在改革后的俄国(1861-1913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19世纪90年代达到8%,就这个速度而言当时尚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与俄国比肩。

如果说1867年国家收入为4.15亿卢布,30年后则为14亿卢布,积累第二个10亿用了11年,而积累第三个10亿只用了五年(而且,俄国当时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仅在1890-1913年间,俄国工业生产率就增加了三倍,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传统农业所带来的收入。

从1895-1914年,煤炭开采增加3.2倍,石油开采增加0.65倍,黄金开采增加0.4倍,铜开采量增加3.7倍,锰开采量增加3.5倍,俄国商船队吨位增加0.6倍,这一时期,国家黄金储备量增加了1.5倍。

1880-1916年,俄国修建铁路58251公里,西伯利亚大铁路则成为世界最长的铁路。

同时,俄国仍是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年内,国内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糖产量增加2.5倍,棉花产量增加近四倍,1913年,俄国粮食产量比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产量之和高出近35%。

亚麻产量占世界亚麻收获量的80%。

俄国仍然是世界主要食品出口国。

工业领域农奴劳动力迅速被自由劳动力取代,沙皇政府为此做出了较大努力和政策推动,1840年俄国推行由国务会议起草和尼古拉一世签字批准的改革措施,宣布关闭所有使用农奴为劳动力的工厂,仅1840-1850年期间,100多家上述类型工厂被关闭,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农奴工人数量超过30万,1851年,数量下降为12000-13000人,一些地主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以获得额外收入,最富有企业和致富精神的农民积累资金建立工厂、商店,并向地主缴纳巨额赎金获得人身自由,有些农民成为未来大企业的领导人物,如彼得堡纺织业资本家谢列梅季耶夫家族,莫斯科纺织业资本家莫洛佐夫家族。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工业企业数目1804年约为2400家,1860年增长为15400家,但上述雇佣工人超过百人的不到10%,工厂工人数量从1804年的95200人增加到1825年的210600人,到1860年达到565000人,这些工人包括自由身份者和农奴农民,苏联学者认为此数字是不准确的,因为许多工人只是季节性工人,春秋两季农忙时返回农村,农闲时才会来工厂做工,苏联学者给出的数字是1804年工人总数为225000人(自由身份者27%),1860年工人总数为862000人(自由身份者56%)。

俄罗斯经济发展史

俄罗斯经济发展史

冒天启:天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交流。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对俄罗斯、中国市场化进程比较的一个评估》,所以内容不单是讲俄罗斯,也不单是讲中国,而是对两者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比较。

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实践性比较强,也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所以副标题我想就是《兼论转型经济研究的现状和理论问题》。

在这个大题目的限定之下,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是转型经济研究的现状及其观点的重要评定,也就是理论背景;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和俄罗斯转型比较的主要理论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对中国和俄罗斯市场化进程做一个大致的比较。

这是一个大的课题,所以这次只是就基本观点作一些评述,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目前学界对于转型的含义是有一个严格限定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段的问题。

这个界定在我印象中是盛洪最早提出来的。

现在学界对这个界定好像已经淡化了,有篇文章甚至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包括了进去,把《资本论》的研究也包括了进去。

淡化以后很多问题就不好讨论了,所以今天我还是严格按照界定,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段内发生的问题。

研究转型主要的一个理论还是比较问题,比较经济学过去一直是按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划分,按照制度比较来进行的,苏联解体以后,按照主义来划分就失去了研究对象,所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比较经济学目前比较沉寂,研究不是很多。

国际上对中国、俄罗斯还有东欧国家进行比较,作为比较经济学的分支,目前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的。

这里面有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的理论文献,第二部分是研究的观点。

从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来看,研究的观点主要有6大类,第一类的观点就是把激进和渐进作为主要内容来对制度变迁进行专项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第格利茨,他在《改革下回去论十年》这一系列文章中间,把中国和俄罗斯的转轨按照激进和渐进进行了比较,在他的所有文献里面,归纳一下,主要讲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主要讲俄罗斯为什么失败了,中国为什么成功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概念的认可。

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史论文

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史论文

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史论文
俄罗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许多经济起伏。

从古代的基础经济时代开始,俄罗斯便开始建立起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也让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封建经济中。

随着沙俄时代的到来,俄罗斯开始逐步融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工业化进程加速。

然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严重限制了经济的进步,导致了持续的衰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俄罗斯经济得以重振,但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和贫困问题。

2000年后,随着普京政府的稳定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活力。

国家大力发展能源等优势产业,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然而,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依赖能源出口、经济结构单一、社会不公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经济也面临一定困难。

未来,俄罗斯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经济多元化,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如此,俄罗斯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史

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史

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史1.早期工业基础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开始重视工业化,引进外国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煤炭、钢铁和造船等重工业。

在19世纪末,俄罗斯的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但仍落后于西方国家。

2.重工业发展在苏联时期,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苏联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强了钢铁、机械、石油和天然气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苏联的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轻工业与纺织工业尽管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发展的重点,但轻工业和纺织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苏联政府鼓励纺织、食品加工和轻工制造等部门的发展,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这些部门的发展也为苏联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4.现代化与转型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经济转型和现代化改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私有化、市场经济改革和吸引外资等,以促进工业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俄罗斯的工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21世纪初的现代化改革进入21世纪,俄罗斯政府继续推进现代化改革,以促进工业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工业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和鼓励投资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支持。

这些措施为俄罗斯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当前工业状况目前,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此外,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等领域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然而,俄罗斯的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俄罗斯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经济变革,但其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

在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俄罗斯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保持其工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经济

普京执政后,为了恢复和振兴俄罗斯经济,提出了 “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思想。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思想,普京政府继续坚持叶利钦时 期的改革目标,在制度和结构上完善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市场经济体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
1、改变激进的经济改革模式,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 革道路,实行“渐进、逐步和审慎”的改革。
俄罗斯经济转轨,从制度建设来看取得了进展;但从经 济增长看,改革是不成功的,不仅没有达到振兴经济的 目标,反而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转轨危机。 1992—1999年,俄罗斯工业生产下降了50%,基本建设 投资下降9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1999年后, 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态势,但其经济增长仍是恢复 性的,制约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如投 资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产 品缺乏竞争力、工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在短期内很难更新, 等等。此外,俄罗斯所欠外债已达1500亿美元。
俄罗斯在转轨初期,明确选择了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 济模式,现在看来,经过10多年的经济转型,朝着自 由市场经济的自由化改革并没有把俄罗斯引向既定的 目标。但是俄罗斯将在已经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框架内,对经济实行市场自我调节和对市场经济实行 国家调节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建立有俄罗斯特色的 市场经济模式,这就是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国家宏观 调控与俄罗斯具体条件的结合,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
目前,普京政府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逐渐 显现,俄罗斯经济走出危机,出现了发展和增长的势 头。在2001年世界经济普遍低速的情况下,俄罗斯经 济继2000年大幅上升之后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GDP增长率为5.5%。预算出现大量盈余,2001年全年 联邦预算盈余额相当于GDP的5%。2002年俄罗斯经济 继续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而且 财政税收增加,预算继续出现盈余,通胀率下降,卢 布汇率稳定,居民实际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总的看,俄罗斯经济增长在总体稳定的态势下 仍呈现阶段性的不稳定状态。

俄国近代史年表

俄国近代史年表

俄罗斯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农奴制统制下农奴缺乏积极性,生产力低下,经济相对英荷落后,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1695年,彼德一世进攻克里木,获得通向黑海的基地,1697一1968年,彼得一世派使团前往西欧考察,1698年,彼德一世全面推进改革P120,俄由内陆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 19世纪中期,农奴不断反抗,农奴制陷入深度危机,超义不断,1854-1856年,俄与英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制腐朽性充分暴露,革命形势成熟.1861年2 月,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自上而下改革.20世纪初,俄国已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带在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1904-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在中国国土上开战)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俄历二月)1917年11月,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领导)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7-1937年,苏农业集体化验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1928-1937年,苏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鱼晓夫上台,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美争霸,(美攻苏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继续与美争霸(苏攻美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任总书记),提出改革的“新思维“1991年8月台19日,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1992年,叶利钦实和"休克疗法"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2000年,普京上台提出"有效经济"建立实现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制.。

俄罗斯市场经济特点

俄罗斯市场经济特点

俄罗斯市场经济特点俄罗斯目前的市场经济具有什么特点?这是开展对俄贸易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以为现在就可以普遍实行的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贸易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用开启发达西方市场的钥匙(信用证)来开启俄罗斯不成熟市场这把锁,是开不开的。

如果把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比作一个经验丰富的成年人的话,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则还是个儿童,现正迈向他的少年时期。

一、俄罗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几个阶段(一)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1991-1993年上半年)。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政府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改革方案,推行私有化,雄心勃勃地构建市场经济的框架。

这个时期俄罗斯经济的特点是:计划经济原有的联系和基础被破坏,但还没有完全消失,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市场经济的要素刚刚在构造,还没有成形、竞争机制亦没出现;小商贩小私有者日益增多,但还没转化成资本家;人们的观念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还在起作用。

正像一辆汽车已经刹闸,停止运行,但惯性使之向前继续滑行一段一样,俄罗斯的计划经济已经分崩离析,但整个经济的大背景,非市场经济机制还在发挥作用。

这个阶段,是中俄易货贸易的黄金时期。

"低工资、低物价"像一道屏障阻止了西方国家的商品大量进入俄市场;中国日用消费品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迅速占领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的大公司、大企业都同中国做生意,信誉好、履约率高。

(二)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出现,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阶段(1993年下半年-1995年底)。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1991、1992年两年出口信贷等途径,迅速占领了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大部分,俄罗斯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普遍实行了私有化、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股份公司等市场经济要素象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俄私人资本开始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欺诈、蒙骗、走私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的观念渗入人们的头脑,实际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规范。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2009-04-25 21:02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如下一些特点。

(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落后。

20世纪初,俄国已经是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

但是,它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无论是工业技术水平、工业规模,还是工业生产产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中,半数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即彼得格勒)两大城市。

就国家经济格局来说,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工业产值也仅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

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严重约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

据统计,1900年俄国全部股份资本的47%以上是外国资本。

其中,电气工业总资本的90%由外国控制。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业的总投资达到十亿卢布,几乎控制了当时俄国所有最重要的工业和金融业部门。

同时,由于政府财政经常入不敷出,沙皇政府不得不向外国大举借债。

1903年,沙皇政府举借外债超过30亿卢布,1914年高达60亿卢布,俄国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

第二,由于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俄罗斯”的大国崛起

“俄罗斯”的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俄罗斯8年来,俄罗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速高两倍,俄罗斯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目前,俄罗斯正在悄然反击美国对俄罗斯油气定价权和外汇交易权的控制。

2006年5月,前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建立俄罗斯自己的石油交易所并用卢布计价的计划,随后于2007年11月14日,俄罗斯在圣彼得堡正式推出了石油交易平台。

为什么俄罗斯敢于以“石油卢布”叫板美国霸权?这是因为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有了敢于叫板的支撑力量。

诸多强国举措普京执政8年,俄罗斯选择“了以国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道路,并凭借能源优势,使GDP年均增长达到了7%左右,增长率仅次于中国(年均9.9%),与印度持平。

2003年,普京提出了到2010年经济增长翻一番的目标,从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界时,俄罗斯将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俄罗斯的“第一桶金”。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经济年均负增长6%。

而在普京指正期间,国际原油价格从1999年的每桶13美元一路突破140美元,占世界油气储量38%的俄罗斯紧紧抓住机遇,把出口量提至世界油气出口总量的16%,累计出口收入5000亿美元,获得经济崛起的“第一桶金”。

在石油的催化下,2000年—2007年,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产业结构趋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

工业生产年均增长6.1%,加工业取代能源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前,俄罗斯各项经济指标均已恢复或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

2007年,按汇率计算,GDP达1.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GDP则达1.9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1.39万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入围世界经济强国。

俄罗斯在发展经济命脉领域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小企业尽力消除行政障碍。

在普京的第二任期,他推动通过了《国家机关改革法》,深化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减少一半左右,工作人员减少1/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困顿与不景气后,逐渐取得了一些进步和稳定。

经济: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经济遭受了崩溃式的萎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约40%。

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外资的流入,俄罗斯开始逐渐走出困境。

2000年左右,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强劲增长,并在2012年达到了顶峰。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受制于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下跌以及国际制裁等因素,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和放缓。

政治:在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调整,政权的稳定性与动荡织。

首任总统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向着市场经济、多制、宪法政治等方向迈进。

普京时期,俄罗斯逐渐走向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并在经济、安全、外交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理念和成果。

社会: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面貌和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的寿命增长并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重视。

但也存在着贫富分化、民族矛盾、对外交往的不理解等问题。

总之,俄罗斯在解体后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加强和提升,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前景无疑是向好的。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森林资源对于生态平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可以吸收大 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对于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
水资源
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大量的河流和湖 泊,这些水资源可以用于生活和工业 用水、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
VS
水资源对于生态平衡也有着重要的作 用,它们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同时,水资源也是能源 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例如水力发电 。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汇报人:
日期:

CONTENCT

•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概述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环境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国际合作 •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与
展望
01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概述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俄罗斯远东地区位于亚洲北部,包括西伯利亚、远东共和国、阿 穆尔河沿岸等地区,与中国、蒙古、朝鲜等国家接壤。
自然条件
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水能等, 同时也有广阔的土地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较为复杂,经历了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苏联解体后的转型经济,以及近年来逐 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林业
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 成为该地区的另一主导产业。木材采伐和加 工是林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林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工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 和制造业为主。其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地区还发展了一些轻工业和制造业 。

2007年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发布时间:2008-01-25 编辑:总会信息部孙俊来源:驻俄罗斯代表处第一部分2007年俄罗斯主要经济指标2007年是俄罗斯经济继续增长的一年。

俄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一再进行调整,据最近官方预测,2007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可达到7.2-7.4%,而俄罗斯总统普京12月28日在政府工作会议上透露说,俄罗斯的GDP的增幅为7.6%,超过了最初的预计。

在经历了连续七年的增长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速度并未下降,仍旧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额进一步提高,生产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超额完成,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热蔓延扩大,普京总统倡导的提高住房,卫生,教育水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4项规划正在加速实施。

2007年,俄罗斯经济发展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势头加速,各部门,各产业发展呈现活跃和旺盛景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迅速爬升,远远突破政府力争限制的指标,严重困扰俄罗斯政府。

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7年的执行情况均好于原规划数值以及年初的预测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对世界经济状况以及发展做出了预测,其中对俄罗斯经济增长预测也表现出更多的乐观态度,它的预测情况如下:2007年GDP增长为在6.4%水平上,2008年将降到5.9%。

俄罗斯公布的十月份工业增长情况,以年度增长折算则达到6.1%,远高于9月份的3%和8月份的3.8%。

因此,夏秋之际曾出现的对工业低增长率将持续下去的忧虑,已经被10月份的增长势头驱散殆尽。

俄罗斯统计局数据表明,2007年前十个月的工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6.5%。

今年以来,拉动俄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

在建筑业和制造加工业表显得尤为突出。

2007年前5个月里,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0.8%,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建筑和制造加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2%和11.9%。

不过,俄专家认为,俄罗斯经济仍然以能源为主,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第一篇: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班级:经济学(国贸)、学号:512300514309、姓名:邓驭懿摘要: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

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解体前的1990年。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入世后的俄罗斯在普金的经济理念下实现了飞速发展,未来俄罗斯的经济既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关键词:苏解体初经济、俄罗斯入世、普金经济理念、未来发展正文:目录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二、俄罗斯入世三、普金经济理念四、未来发展五、中国经济现代化当今应思考的问题六、结语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通常,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综合国力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和最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全面滑坡。

1991年底,苏联解体,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当时的俄罗斯可谓穷家难当,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

面对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时期。

时任总统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但是,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并不适合俄罗斯的基本国情。

自1992年起,俄罗斯一直存在着财政赤字,苏联欠下的债也全部由俄罗斯承担。

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叶利钦政府全面贯彻“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想通过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来换得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但是,1992年年初实行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方针完全失败了。

实施的结果变成只有休克,没有治疗:休克疗法更加剧了企业的艰难处境,导致全面支付危机。

俄罗斯既没有摆脱经济危机,更没有振兴国家,反而使得国家陷入越来越困窘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经济发展史精选大家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史有哪些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俄罗斯经济发展史范文精选,小伙伴们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冒天启:天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交流。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对俄罗斯、中国市场化进程比较的一个评估》,所以内容不单是讲俄罗斯,也不单是讲中国,而是对两者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比较。

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实践性比较强,也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所以副标题我想就是《兼论转型经济研究的现状和理论问题》。

在这个大题目的限定之下,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是转型经济研究的现状及其观点的重要评定,也就是理论背景;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和俄罗斯转型比较的主要理论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对中国和俄罗斯市场化进程做一个大致的比较。

这是一个大的课题,所以这次只是就基本观点作一些评述,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目前学界对于转型的含义是有一个严格限定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段的问题。

这个界定在我印象中是盛洪最早提出来的。

现在学界对这个界定好像已经淡化了,有篇文章甚至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包括了进去,把《资本论》的研究也包括了进去。

淡化以后很多问题就不好讨论了,所以今天我还是严格按照界定,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段内发生的问题。

研究转型主要的一个理论还是比较问题,比较经济学过去一直是按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划分,按照制度比较来进行的,苏联解体以后,按照主义来划分就失去了研究对象,所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比较经济学目前比较沉寂,研究不是很多。

国际上对中国、俄罗斯还有东欧国家进行比较,作为比较经济学的分支,目前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的。

这里面有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的理论文献,第二部分是研究的观点。

从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来看,研究的观点主要有 6 大类,第一类的观点就是把激进和渐进作为主要内容来对制度变迁进行专项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第格利茨,他在《改革下回去论十年》这一系列文章中间,把中国和俄罗斯的转轨按照激进和渐进进行了比较,在他的所有文献里面,归纳一下,主要讲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主要讲俄罗斯为什么失败了,中国为什么成功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概念的认可。

斯第格利茨认为,在目前美国流行的主流教科书是依赖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而这个学派的观点对俄罗斯的转轨造成了误导。

第二个观点是俄罗斯奉行的手段有偏差,把私有化、公开资本账户看作是转轨成功的标准,而不是手段。

第三个观点是政治家在采纳经济学家建议的重视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决策错误。

斯第格利茨写了不少文章赞扬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但是在他的文章里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模式是不是能够最终成功也有一个判断。

他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在对转型国家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集权与分权,产权的界定,私有化,公司治理结构,银行法人控股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有缺陷的,未必是很成功的一个模式。

这是第一类的观点。

第二类的观点主要是杨小凯的观点,这和斯第格利茨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

他在一篇很重要的文章,《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里有一个与斯第格利茨完全相反的观点。

杨小凯他们认为,经济转轨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文章激烈的批评了把激进和渐进作为评价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改革成败主要原因的观点,认为赞成渐进改革的经济学家缺乏宪政的思考,只看到了不同的转轨方式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就轻易下了结论。

他认为不能用中国渐进改革的业绩去否定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失败。

长期利益和短期效果往往是不一致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里列举了英国实行宪政制度经历的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期间也伴随着战争,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但最终建立的是一个宪政制度,为经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内战也是宪政转轨的一个代表性案例,内战结束的十年内,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但是内战对于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的贡献却是显而易见的。

杨晓凯列举了英国和美国的案例,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于俄国和东欧的改革成效的认定需要重新考虑,不能因为短期的挫折就认为改革失败了,或者认定它不如中国改革成功。

他根据最新的一些统计资料,认为现在的东欧国家已经走出了经济改革的震荡期,不可增长期,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与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时期经济的震荡相比时间要短的多。

另外,杨晓凯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被高估了。

这两个国家改革成效的认定,一是要考虑长期因素,二是要重新计算实际取得的绩效。

如果考虑到长期的因素,现行改革制造的长期宪政方面的成果可能超过了短期内已取得的效果,所以对于中国改革目前所取得的业绩应该重新进行评价。

这篇文章发表比较早。

但是这篇文章很尖锐,在目前很难形成一个主流的看法。

第三类观点是原来波兰经济学家科勒德克在《从休克到治疗》这篇著作中,对中国和俄罗斯作了全面的比较。

这本书比较厚,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是认为改革过程中间如果政治改革的进程不是很深入,那么经济改革是有效的,通常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是和向议会民主,公民社会政治转变相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是认为激进和渐进的选择的经济分析主要发生在三个领域,要做具体的经济学分析,在宏观经济领域内要看货币和经济稳定程度来对激进和渐进做出选择,他认为在宏观经济领域内货币和经济稳定程度有条件的话,激进和渐进还是可以搞的。

同时考虑到在经济结构改革和制度变革,和产业的微观基础重组方面又要注入新的投资,要关闭旧工厂,对劳动力重新进行调配,在这些问题上根本不能实行激进措施,而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观点,把经济问题,用来分析政治领域发生的问题,这也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宏观领域内可以做出选择,在经济结构改革和制度变革,在产业的微观基础方面根本就不存在激进和渐进的选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他提出一个新的判断,以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的快慢来判定转轨策略选择的得失,是不是科学?他的意思就是不能拿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的快慢来判定转轨策略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从长时期来看,制度改革是一个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

但是从某一个时段来说,经常出现制度转轨缓慢但经济增长很迅速,或者是体制转轨很迅速但经济增长在下降的现象。

那么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他对制度经济学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提出了质疑。

他明确提出,在对中国和俄罗斯转轨的比较中,不要太看重一时的经济增长或是衰退,急于做出褒贬的评价。

第四类看法是德国经济学家何梦笔提出的,他有一篇文章,《大国体制转轨理论分析范式》。

这个我们天则所进行过讨论。

当时他是认为在中国和俄罗斯财政体制的转换过程中间,都是给地方政府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会产生一种竞争,这种竞争推动着市场化的改革。

当时在评论中,我认为这个理论缺乏一些必要的事实依据,所以不太看重。

但是最近我在考虑,随着这次宏观调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这种状况之下,这种理论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次宏观调控中这种分析范式也有它一定的事实依据。

第五类观点,丁学良教授在 80 年代初写过一篇文章,《俄罗斯现象》,他强调了在转轨时期的立法和司法问题。

这个观点还是很重要的。

转轨过程不是把一个国家机器搞散架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立法把政治资源进行重新的配置。

从国际上看我觉得有这五个观点值得研究。

从国内的研究上来看,转型经济,特别是把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比较这一块从理论上讲不是很系统。

在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的时候,国内出版了一些著作,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借俄罗斯经济的衰退来证明中国转型的正确性,包括盛洪教授主编的《中国过渡经济学》,写中国的奇迹,发展经济改革的成功,另一种情况是批评俄罗斯来影射中国转轨的错误。

最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回转,比较中国和俄罗斯转型的文章反而少了。

有单讲俄罗斯增长成就的,也有单讲中国经济发展的,但是把二者放在一起做比较,看哪些是可以借鉴的,这种文章并不是很多。

我认为现在转型经济是不是一类独立的经济学科还属于探索阶段。

到目前为止体系、范畴都没有初步形成。

但是我还是赞成这样一种分析方法,要综合马克思生产关系的变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的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对有关国家的转轨实践进行动态的追踪研究,仔细分析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历史进程。

开个玩笑说,去俄罗斯一个月回来可以写一篇文章,去半年可以写一个小册子,但是要去的时间太长了一本学术著作很难写出来,因为变化太大了,而且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深层的问题特别多。

所以我还是主张动态的追踪研究,来从中找出转轨是从哪起点的,要转到哪去,转轨的路子该怎么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转轨问题的理论背景。

第二个问题,经济转轨及其国际比较中间的主要理论问题。

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比较中间涉及到的主要理论问题。

中国的转轨从事实上来说和俄罗斯的转轨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的转轨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从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的一党集权专政转向了多党的议会制,二是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而第二层又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由叶利钦时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个是普京时期的调控的市场经济,或者说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国的转轨目前基本上集中在经济领域,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在国内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一般都叫做现代市场经济。

而且中国正在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向现代的工业国。

所以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是我国目前转轨的主要含义。

转轨是体制推陈出新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战略的功绩。

一个国家的转轨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全方面的理论问题。

但是我认为在经济方面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在微观上国有产权的重新配置,和新的企业的组建,第二是宏观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第三是社会保障体系。

我认为要比较中国和俄罗斯,一定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我觉得在讲这三个理论问题之前,有三个前提性的问题需要说明,因为这三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和俄罗斯在转型上一些具体问题的差别。

一个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国情的基本差异?在转轨的起点上中国和俄罗斯国情有什么差异?转轨前的俄罗斯主要是一个工业国家,农村比例 26%,农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大概是 47%,工业和建筑业大概占 40—50%之间,按照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或者人均指标,俄罗斯属于人均不低于5000 美元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福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中国在转轨的起点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超过 80%,农业收入创造的 GDP占 30%左右,发展水平还属于人均 250 美元的贫穷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福利仅仅是城市居民在低水平上的一些享受。

在经济的集权和管理水平上,文化传统,民族因素等方面两个国家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