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3376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f.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重点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d2f32b02768e9950e73832.png)
精心整理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结论及贡献必修1第1章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并为揭示差异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1665●1838●18581965123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章1、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只是提出该假说,并未证明)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203.●1771。
●1779●1817●1845●1864●1880必修一●1939。
●20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第6章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必修2第1章1、19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8ecf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2.png)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1c3fa17e21af45b207a821.png)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0d4511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f.png)
• 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成 有机物中的碳。
• 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 新的植株,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必修二: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律。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生物学 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 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 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 →H2 18O 。
• 用碳1全8O部标有记放的射葡性萄,糖生(成C的6H水12全1部8O无6)放,射生性成,的即二C6氧H化12 18O 6→C 18O 2。
• 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 2气体的容
• 约翰逊——为“遗传因子”起名“基因”。 •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
•
• 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 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组实验
器内, 是水。
18O
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 例6 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繁 殖一代后,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 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32P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35S • D.可在DNA找到32P和35S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必修一: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7a0bbc105acfa1c7aa00ccb0.png)
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2.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3.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6.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7.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8.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9.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0.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1.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2.。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5..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6.摩尔根: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8.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0.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fc9f2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1.png)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总结如下:
1.施莱登和施旺利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
的通透性不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
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6.英格豪斯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
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78ee92ceb8f67c1cfad6b829.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郭雪玲编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7、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8、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9、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
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0、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高中生物科学家试验方法结论总结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
![高中生物科学家试验方法结论总结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https://img.taocdn.com/s3/m/43600d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e.png)
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方法结论总结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
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
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
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 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8403b314b9d528ea81c779dd.png)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51598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1.png)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高中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
那么,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生物科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科学家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2f887dfc33d4b14e8524682a.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家记事
![高中生物科学家记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3c98f11711cc7931b716b7.png)
必修一第一章1.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名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在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1543】3.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成21种。
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
【1665】5.荷兰磨镜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17世纪】6.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7.耐格里(施莱登的朋友)用显微镜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8.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9.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个论断,至今未被推翻。
【1858】10.美国科学家文特尔领导研究小组,对支原体基因测序,并研究出必须基因,并设想组装细胞。
【1995】第二章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十年努力,于1953年测得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排列顺序。
2.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设想,1965年由北京和上海两地研究小组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三章1.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①美国科学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细胞进行离心的办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织分开。
②比利时的德迪夫,实验中队研究的一种酶提出推测:这种酶被包裹在完整的膜内,当细胞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后来科学家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③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克劳德的学生和助手),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化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同事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
第四章1.欧文顿通过大量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世纪末】2.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7fa8205c80eb6294dc886c4c.png)
果蝇红白眼实验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格里菲思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和克里克
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的推算
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拉马克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科学家及其相关研究
科学家
相关实验或研究内容
者
施莱登和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维尔肖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普里斯特利
密闭罩放老鼠、绿植、燃烛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梅耶
根据能量守恒
指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萨克斯
叶片半遮光半曝光
达尔文
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进化理论
斯他林和贝利斯
小肠黏膜实验
发现促胰液素;
证明体液调节
达尔文
单侧光实验
单侧光使尖端产生刺激,使下部向光弯曲生长
鲍森·詹森
尖端和下部间放置琼脂片隔开
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尖端放置在下部上方的一侧
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温特
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胚芽鞘上方一侧
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恩格尔曼
光束照射水绵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鲁宾和卡门
同位素标记的O2和H2O分别参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5ce8d289eb172ded63b78e.png)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03b7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b.png)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生物科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生
态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关于生物科学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我们经
常会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探索生物现象和规律。
实验是我们认识生物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深入理解生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生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物。
另外,生物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科学。
最后,生物科学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
生物世界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我
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
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和探索,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科学家,我深刻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和特点。
我
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大家也能够对生物科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共同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10854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a.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4f4d53b14e852459fb5721.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
那么,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生物科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科学家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二(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②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六)育种相关
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进化相关
30、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三(八)内环境与稳态
31、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2、坎农,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
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九)动物激素的调节
33、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4、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5、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6、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7、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8、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
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9、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0、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
42、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3、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猜你感兴趣:
1.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
2.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3.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4.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5.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
6.高中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