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12316“五位一体”服务功能构建“五级联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整合12316“五位一体”服务功能构建“五级联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整合12316“五位一体”服务功能构建“五级联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8183535.html,

整合12316“五位一体”服务功能构建“五级联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作者:杜巍余秋华耿墨浓徐海林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17年第07期

湖北12316热线于2012年3月开通。5年来,在省农业厅的指导和市、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12316信息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成效更加显著,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了湖北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一、全省12316工作创新点

(一)平台功能创新。经过五年的发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湖北12316已由单一的语音服务拓展到集12316热线、短(彩)信、网站、视频诊断、新媒体(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初步搭建了全省12316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为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推动12316服务覆盖全省17

个市州,并向当阳市、松滋市、江夏区等8个县(市、区)及其乡镇村拓展延伸,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思路,探索建立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的服务运行机制,引入武汉乡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为湖北12316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目前已建设基层信息站点1658个,选聘信息员1690名,调整优化省级12316专家66名,组建了1650人的省、市、县、乡专家团队,服务范围覆盖农户约200万户。

(三)领域融合创新。湖北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政府公益性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农业电商及休闲农业等多领域信息服务,以信息站点为依托,以信息员为核心,重点面向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服务,满足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个环节的信息化需求。

(四)服务模式创新。经过多年发展,湖北12316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多种服务模式。一是“12316+专家+农户”模式。依托12316“五位一体”功能,平台专家随时随地同农民互联互通,

在线“问诊、开方”。二是“12316+便民服务”模式。依托12316信息站点,在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同时,可提供代买代卖、代扣代缴、代寄代取等各项便民服务。三是“12316 +新型经营主体+集成应用”模式。重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经营管理、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需求开展节本增效信息集成应用,服务对象更加精准。四是“12316+乡村休闲游”模式。以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互联网乡游小镇,将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旅游资源与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平台对接,推动“城市居民下乡、农产品进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世界各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英文.docx

Analysisoftheissue In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natural recourse, land system andsuch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mong countries,the paths and mod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not all the sam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rst type, this kind of country with little amount of but in huge scale of land ,they have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labor resources,the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 constructionis to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greatly, and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by firstly focusing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secondly turning emphases to the biotechnology;Japan and Holland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type, this kind of country usually withmore people than land, and so have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the path of the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i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greatly,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ca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biotechnology;Britain and France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type,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he path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rovement on both of the land

孝感市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孝感市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孝感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规划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孝发[2010]1号)精神,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就加快推动孝感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积极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依靠较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

力实现“信息支农、信息富农”目标。 完善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光纤进村达到100%,数字电视信号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服务入户率达到80%以上,信息服务入企率达到100%。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建设,实现100%乡镇建立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并配有专兼职信息员。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农业基础数据管理体系,新农村“十镇百村”综合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孝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服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组建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县(区)农委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分中心,乡镇设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按“五个一”模式建立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点。在市级信息中心、县(区)信息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四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各级组织服务功能,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各环节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构建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完善全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形成区域内信息汇聚,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农村居民及一般的社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推广的信息化更加完善,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平台 正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前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种网络资源使信息能够快速流通,长久持续的运营保障,使农村信息化可以日益完善。1.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运作。2.促进农业结构升级。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中的比例,增加智力劳动、信息技术人员比例。3.完善农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手段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信息。4、促进农村技术进步。利用信息平台快速的推进新技术、新发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5、改善和方便农村生活。远程医疗、网上交易等方式大大方便农民生活。 图1.1农村信息化的全景图 建设适合农村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完善和丰富信息平台中的信息、产品、培训数据,使其成为一个智能数据中心。各种通信方式统一触发到信息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

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资源互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接入手段,进一步丰富接入手段,如上网终端。定制适用于现有农村接入终端的信息服务业务。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信息平台是信息的数据中心,信息平台是信息的使用和交互中心,信息平台是多种通信方式的统一接入门户。 图1.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全景图 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一般包括(1)务工就业信息:劳务需求、致富信息等。(2)农业科技信息: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3)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价格、供货信息、需求信息等。(4)灾害预警信息:自然灾害紧急预警、病虫害预警。(5)农村百科信息:医疗卫生、天气、营养饮食。(6)农村教育信息:科学常识、文化、教育知识等。(7)政府政策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农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务工就业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农户则对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需求最为迫切。 一个完整的农村信息平台包含哪些特点?-具备哪些功能 多种信息获取渠道,电话语音、短信、WAP、WEB等,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热线、电子报、电子杂志、短信等形式获取农业信息。 信息获得的及时性:通过电子渠道可以及时获得信息。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郑火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巨大财富,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其使用的社会化,在农 业信息化中信息资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信息资源经过采 集、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即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有利于加快。信息入户”工程建设;有利于破解“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农业信息化经过长足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第二,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第三,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壮大。第四,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扩大,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第五,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 现阶段,农业信息服务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窄,信息到农民手里“晟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信息指导性和适用性不够。直接为市场、农民服务的市场供求、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不能满足需要。 本文针对目前网络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J2EE技术,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并开发一个 集信息采集、信息发布、个性化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信息服务。 2研究目标及应用对象 2.1研究目标 参照国家制定的农业信息服务。面向农村、农业企业和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和多媒体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为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生产管理知识”的目标,以已有的信息资源为 基础,通过借鉴和参照相关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的特色.分析国内农业从业者的信息需求,利用信息 采集技术、信息发布技术、信息推送技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等,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 业从业者提供通用的及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使农业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 息产品研发“三位一体”目标落到实处。

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料开发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在湖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从农户到市场的整个产业化价值链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有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合作经济组织等,他们都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提供劳务或服务,他们影响着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是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与主体。因此,研究出一条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处之道是协调好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解决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的利润分配——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的核心原则 获取利益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始动机,也是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追求。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有助于相关者之间关系更紧密,目标选择更一致,行为配合更密切。合理的利润分配是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的核心。 1、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价值创造与农业价值实现。农业价值是指在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在产前、产中、产后价值链上形成的产品的有用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能否促成农业价值的实现,主要还是取决于农业产业化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处。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共处,愉悦的合作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多地创造农业价值,更好地实现农业价值。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愉悦合作的关键所在。 2、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和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将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高效的组合,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力量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链条的重组和资源、规模等集约式的优化。正确处理好农业产业化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使产业组织模式更合理、组织间关系更紧密、利益相关者行为更有效、对农业和农村资源的运用更科学,优化农业和农村资源的配置。从人力资源开发到土地资源集约,从资金资源拓展到制度资源构建,无一不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推动力。 3、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1978年以后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很难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信息工程学院 文 献 综 述 题目:《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姓名: *** 学号: ***********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摘要: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竞争的重要资源。在农业领域使用信息技术,逐 步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解决“三农”问题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依据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对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实例,围绕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关键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正在从传统方式步入现代方式。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在于“能够使农业与其他现代产业稳定在同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只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与其他现代产业相近的水平,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比较利益差别才能减少,农民才能得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相近的收入,农业才可能成为一个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稳定发展的现代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使除农业以外的各种产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然而农业在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这种状况拉大了农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差距。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挑战与竞争也日益激烈。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高,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信息服务的要求。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实现农业信息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1]。 1.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需要考虑构建主体。目前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仍站在政府的角度,从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即政府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体,也是该体系的构建主体。可以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方面进行[6]。 2.服务体系发展及概况: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2]。并且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讯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已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显著标志,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5]。因此,农业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有重大的影响。 2.2农业信息服务 目前对于农业信息服务,还没有统一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白然、经济和社会信 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指出:农业信 息服务是指信息服务机构以用户的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开展的信息搜集、生产、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

世界各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

Analysis of the iss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natural recourse, land system and such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mong countries,the paths and mod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not all the sam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rst type, this kind of country with little amount of but in huge scale of land ,they have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labor resources,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greatly, and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by firstly focusing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secondly turning emphases to the biotechnology;Japan and Holland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type, this kind of country usually with more people than land, and so have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the path of the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greatly,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ca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biotechnology;Britain and France a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type,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he path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rovement on both of the 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labor

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现代信息服务技术与传统信息服务手段相结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了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该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前言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农业生产中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加工与应用的一系列过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我国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农业信息的导向作用,培育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业,增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也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农民缺乏相应的市场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的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由数量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进行转变,同时引导个体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去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农业信息提供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设完备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非常必要。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上来看,农业信息是农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经营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必要。在当前农业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传达至农民手中,这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效果的好坏。从农民经营土地的角度上來看,如何高效的经营现有的土地资源,这就需要及时和准确地农业信息作为支持,所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从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上看,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障碍显得非常必要[1]。 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2.1 农业信息收集系统不断完善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

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doc 10页)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doc 10页)

农业远程专家服务指导平台建设 一、项目背景 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 徽省合肥市,是以安徽省种子总公司为核心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280 万元,,主营种业, 拥有全国种子经营许可证,信用资 信等级为AAA级,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 年被评为中国种业50强,同年被评为“质量信得过企业”,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农业委员会授予“诚信种子企业”称号。公司现有职工88人,其中博士4人、研究生15人、推广研究员8人,高级农艺师18人,国家级、部级专家3人,中、高级科技和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以上。拥有现代化的种子仓库 l2000㎡,其中常温库800O㎡, 低温库4000㎡,加工间300O㎡,现代化的种子加工流水线4

中国种业第一苗。安徽博微广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基于公司的信息化站虐建设目标,在滨湖现代农业示范园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天禾种业提供具有高端性、前瞻性,并能缝补试试的整体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二、系统框架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的“3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集RS、GIS、GPS、MIS、ES等技术于一体,准确、高效、快速、全面、规范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GIS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使农业资源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趋势

等。 1总体框架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管理需要 设计,包含农业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管理、服务、应用分析等内容。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建设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采集中心?标准化信息发布中心 ?专家指挥服务中心 ?农村科技教育服务中心 ?网上贸易交易中心?农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政府涉农机构?示范田地 ?知识农民培训?农民经纪人培训?农民科普教育 ?标准化信息传播演示中心?广大农户服务对象?省级综合管控中心 ?市县级综合服务中 心 ?乡镇级综合服务站?村综合信息服务点?合作社、农业大户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县现有52万人口,47万农业人口,62万亩耕地,是一个人口大县、农民大县、农业大县。按照《**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这个任务繁重而艰巨,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要点在农民。用传统的理念抓农业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我县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经过笔者长时期的调查研究,认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应该是加快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主要出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业,用工业反哺农业;另一层意思是指用抓工业的观念、思路、体制、机制来抓农业。本文主要对第二层含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抓工业的理念认识农业,必须增强紧迫感 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我县年均粮食产量在4.4亿斤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36斤。根据《XX 年度**统计年鉴》中的典型户调查,农民人均每年消费口粮466斤,每年约要消费粮食2.2亿斤。从理论上讲还有一半的粮食可用来作为商品粮销售,商品率最高可达50%,而我

县现在的粮食商品率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从全县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民每年人均售粮182.5斤,商品率仅为19.5 %,人均收入149.6元,除去种子、化肥、机械费用和人工等成本,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县,历来重煤炭轻农业,挖煤挣钱,种地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是传统“自足自给”的小农思想在作怪,重“口粮”轻“商品”,重生产轻销售。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使传统农业的固有特征在我县的农业发展中比较突出。即不注重农产品加工,缺乏有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注重农产品特色,区域布局不明显,经营规模小;不注重营销,流通体系不健全;不注重标准化生产,缺少品牌优势;不注重科技应用,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所有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转变传统农业指导思想,借鉴抓工业的理念和做法,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手段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服务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必须找准结合点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必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组织化、集约化为手段,以品牌战略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企业家队伍为支撑。这些特征对我县发展现

第七章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章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涵与科学定位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本研究的理解,对基层、信息、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 (一)基层 关于“基层”的概念有很多说法,本文所指的“基层”是特指在县级或县级以下的行政范围,包括县、乡(镇)、村一级的地区或区域,每一级有其自身的职责。 县级服务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乡级服务机构是目前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主战场,直接面对农民。村级服务机构利用最方便的网络信息设备为周围农民提供农业市场和技术信息,以点带面。 (二)信息 对信息的描述很多,《辞海》(中国):“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韦氏字典》:“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实,是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在本文中信息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影响人们行动和决策的有用的数据。 (三)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的定义有很多提法,但都大同小异,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本文的农业信息是指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它包括农业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农业区划等)、农业政策信息(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等)、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人才信息、农业推广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 (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顾名思义,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或是免费的,或是有偿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必将趋于有偿服务。信息服务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的,根据其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传统信息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图书资料、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视听和印刷出版等;现代信息服务一般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所进行的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的系统需求,对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数据库、基本功能等进行了具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具备数据综合管理、多样化信息展示、数据共享、开放式接口等功能特点,为GIS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应用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GIS 现代农业;信息化;数据共享 0.概述 当前,农业正朝着集约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之产生了大量与地理属性相关的空间数据,使得传统数据管理系统逐渐暴漏出其在管理和应用上的局限性[1]。地理信息技术GIS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2],其特有的空间信息管理与处理加工能力为农业的专题信息数据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GIS技术已应用在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精确农业”等方面[3]。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GIS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本文利用WebGIS 技术,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通过调用在线服务的方式,将地理信息数据引入到农业综合信息系统中,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数据的获取、更新、应用整合、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问题。 1.系统需求分析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信息网络建设突飞猛进[4],各类办公、业务系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在满足用户办公、业务应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数据共享问题,系统间无法进行数据交互。 同时,农业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既有独立性,又有很强的关联性。工作人员希望依靠系统完成本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部门间交叉工作,包括对各部门业务数据的浏览、定位、查询、分析、统计、编辑以及输出,通过系统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领导希望能够宏观了解各类农业信息现状及发展情况。 基于上述情况,系统应满足农业综合数据整合与统一管理、业务系统应用集成、多样化的信息展示效果、提供多种信息检索查询方式、数据共享、开放式应用系统接入接口设计、系统安全与权限控制等功能需求。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结构,基于ArcGIS Server10平台研发,其逻辑架构如下图1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刘水声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刘水声 发表时间:2018-11-19T17:32:37.56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期作者:刘水声[导读] 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 刘水声 山东省东明县刘楼镇政府 摘要: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之路,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传统技术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3.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 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 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