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引言应用气象学是一门关注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的学科,涉及天气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当今社会,气象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
本文将探讨应用气象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目标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气象预报员。
我希望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确保人们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学习规划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目标,我将制定以下学习规划: 1. 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大气动力学、气象观测和气象预报等内容; 2. 参加与气象学相关的实践活动,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3. 注重数理化基础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5. 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方法,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实习计划实习是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习: 1. 申请参加气象预报机构的实习,亲身体验气象预报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2. 参与气象观测工作,学习天气观测设备的使用和数据分析技巧; 3. 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和实践能力; 4. 参加专业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扩展人脉并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
就业机会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领域: 1. 气象预报机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工作; 2. 气候与环境研究机构:气候变化研究、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3. 能源和交通行业:气象数据分析、天气监测等工作;4. 农业与林业部门:农作物生长预测、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5. 地质勘探领域:天气对勘探作业的影响分析和预警等工作。
职业发展计划为了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取得进步,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扩展人脉资源; 2. 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保持对新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4. 提高自己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向非专业人士传递天气信息; 5.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2024年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
2024年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象灾害的频发,气象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
为了推动气象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制定了2024年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旨在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并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二、重点工作1.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加强天气预报的科学研究,改进气象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观测网络建设,增加气象观测站点的密度和精确度,提供更准确的观测数据作为预报的基础。
2.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气象灾害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其发生机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加强气象灾害的研究,重点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并研究其形成机理和预警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预警方案,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能力。
3.探索新的科技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首先,我们将推动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和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提高预报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发展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对大气和地面的观测进行精确监测,提供更多的观测数据。
另外,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气候学、地质学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三、实施措施1.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集结优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科研项目管理,推动气象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气象科技发展的关键。
我们将加强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规划书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规划书一、引言气象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现象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象学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专业培养了我对气象学的浓厚兴趣,并使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与探索。
二、目标与愿景1.目标成为一名应用气象学方向的专业人士,能够利用气象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愿景在应用气象学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成为推动气象科学应用的领军人才,为社会和环境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背景分析1.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气象学逐渐成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关键学科。
在我国,由于气候多样性和巨大的气象灾害风险,应用气象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需求。
2.就业前景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如航空航天、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同时,科技行业对气象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四、职业路径规划1.初级阶段在毕业后的前几年,我计划从事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测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气象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能力,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2.中级阶段在职业发展的中期,我希望担任气象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的职位。
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技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
3.高级阶段在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将致力于气候模拟与预测研究。
通过开展气候模型改进和预测技术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测服务,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能力提升计划1.学术研究能力深入研究气象学基础理论,提升对气象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并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积累学术研究经验。
2.团队合作能力加入气象学相关的学术团队或实验室,参与团队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技巧。
3.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9.09•【文号】国科发基〔2019〕308号•【施行日期】2019.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9〕308号各有关项目依托部门: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年立项的3个项目、2014年立项的167个项目的结题验收。
现将项目验收结果通知如下。
1.“超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及其重要应用”等170个项目自立项实施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予以通过验收。
其中,“大型飞机电液动力控制与作动系统新体系基础研究”等51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大型风力机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及设计实现”等119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
2.“农作物重要病毒病昆虫传播与致害的生物学基础”等170个项目财务验收结果为通过财务验收。
对于课题结余资金的处理,科技部将按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科技部2019年9月9日附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项目验收结果财务验收结果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2013CBA01500超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及其重要应用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3CBA01600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3CBA01700波的衍射极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罗先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046200大型风力机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及设计实王同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现2014CB046300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400大型飞机电液动力控制与作动系统新体系基础研究焦宗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通过2014CB046500大型航空复合材料承力构件制造基础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046600新一代超大型运载火箭薄壁结构制造的科学问题来新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700高服役性能海洋动力定位装备制造的基础研究邵新宇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800深海水下油气输送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余建星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046900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刘泉声武汉大学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7000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姚仰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良好通过2014CB047100重大岩体工程灾害模拟、软件及预警方法基础研究唐春安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9000计及缺陷敏感性的网格加筋筒壳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王博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049100高速铁路软土路基长期运营沉降与环境振动控制冯世进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049400超深井大型提升装备设计制造及安全运行的基础研究邹声勇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049500大面积光栅纳米精度制造中的基础问题研究唐玉国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138100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研究张爱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138200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基础研究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138300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2014CB138400农作物重要病毒病昆虫传播与致害的生物学基础李毅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138500猪繁殖力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机理崔胜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138600养殖鱼类蛋白质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麦康森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138700重要牧草、乡土草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南志标兰州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138800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侯向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147200芽麦对品质的影响及抗穗发芽小麦材料全基因组选育王际睿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147300玉米叶型建成分子机理研究贺岩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8900煤中有害元素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代世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9000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邹才能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239100中国东部古近系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黎茂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239200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李晓红武汉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239300基于半导体人工光合成的二氧化碳能源化研究叶金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239400人工光合成太阳能燃料的基础李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239500大容量直流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关键基础研究何金良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9600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科学问题赵黛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239700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大容量储能体系及其应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优秀通过用会、教育部2014CB247400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安全运行裕度的基础研究李武华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247500燃气轮机高效清洁柔和燃烧机理及燃烧室基础研究张哲巅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249200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融合的分布式能源的网络系统基础研究甘中学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339800新型太赫兹源、接收器和其它关键功能器件及其应用陈健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39900无线接入网高能效微波集成器件理论及实现机理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000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OAM)的新型通信体制研究余思远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100多维复用光纤通信基础研究李桂芳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340200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吕跃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理论2014CB340300网络信息空间大数据计算理论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通过2014CB340400网络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华云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340500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孙茂松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600云计算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金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700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构造与质量保障方法研究张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347600大规模异质数据分析、挖掘与管理唐金辉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347700基于情境的安全攸关软件的构造方法与运行机理研究熊英飞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7800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李丹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9300基于DPS的感知灵敏度拓展理论与关键技邓中翰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术司2014CB440800新疆北部古弧盆体系成矿机理陈华勇新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440900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胡瑞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优秀通过2014CB441000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与调控原理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1100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行为及修复技术原理朱利中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441200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廖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1300年代际尺度上全球和中国大气成分与气候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王斌清华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441400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郄秀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良好通过2014CB441500南海陆坡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周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良好通过持续利用会、教育部2014CB447900城市边界层理化结构与成霾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孙业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8000西天山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与浅成低温成矿系统蔡克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541600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冯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541700单基因遗传性聋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管敏鑫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541800强直性脊柱炎发生机制及控制策略研究徐沪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54190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解析和诊治新策略研究沈南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542000肿瘤异质性演化机制与个体治疗策略的生吴仲义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物学研究研究所2014CB542100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和免疫治疗新途径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王青青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542200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后神经再生与中枢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姜保国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300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张辰宇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542400基于内皮细胞应激的糖尿病继发血管病变的早期关键机理与干预策略的研究陈丰原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500慢性病毒感染的体液应答机制及功能重塑祁海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600动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蒋争凡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70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调控病毒复制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800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结构研究饶子和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542900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胡镜清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良好通过2014CB543000“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543100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通过2014CB543200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熊利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良好通过2014CB548100表观遗传调控的中央杏仁核GABA神经环路与慢性神经痛张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548200外周神经损伤引起中枢可塑性改变的能量代谢机制李相尧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3300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李晓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究所2014CB643400战略有色金属非传统资源清洁高效提取的基础研究冯其明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3500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黄飞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643600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材料制备中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杨士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643700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643800新型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的科学基础及应用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6439002.8-4.0微米室温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材料和器件制备研究王庶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644000集成高通量实验与计算的钛合金快速设计杜勇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8300可印刷塑料电子材料及其大面积柔性器件赖文勇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相关基础研究2014CB648400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杨志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100航天飞行器跨流域空气动力学与飞行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李志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200深空探测高精度天文测角测速组合自主导航基础研究张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744300油页岩高效油气炼制与过程节能科学基础许光文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500基于影像实时动态多元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卢光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良好通过2014CB744600基于生物、心理多模态信息的潜在抑郁风险预警理论与生物传胡斌兰州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感关键技术研究2014CB744700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彭建兵长安大学自然资源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800大型客机减阻机理和方法研究吴光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4900面向大型飞机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安全性基础问题研究王国庆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745000南海关键岛屿周边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研究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745100微生物多细胞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元英进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745200合成生物器件干预膀胱癌的基础研究蔡志明深圳大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8500废水中污染物强化传递分离的关键问题白志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8600视网膜多模态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及其应陈新建苏州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用基础研究2014CB845300不确定信息下多体导航与控制的系统理论和数学基础孙振东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5400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马余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845500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先导研究赵红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5600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谢素原厦门大学教育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良好通过2014CB845700基于LAMOST大科学装置的银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体证认刘晓为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845800伽玛射线暴与相关前沿物理研究戴子高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845900核幔耦合作用与亚年代至世纪尺度地球自转及磁场变化关系研究倪四道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6000光电子调控矿物与微鲁安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怀2014CB846100学习行为发生、发展及异常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李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848700自旋及其复合系统的量子操纵与相干集成研究赵楠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良好通过2014CB848800分子铁电多功能存储材料的前沿交叉研究付大伟东南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848900光催化体系表界面电子态的耦合与演化规律研究江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CB910100先天免疫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柴继杰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10200神经生长与信息传递重要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张明杰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10300重要新型膜离子通道门控和调节机制的结构基础徐天乐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10400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结构生物学中的新技术刘志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和新方法研究2014CB910500mTOR调控网络在衰老及其相关代谢疾病发生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刘峰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10600肿瘤代谢异常的关键蛋白质作用机制及其分子调控网络高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10700复杂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低温电镜高分辨三维重构及功能研究孙飞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10800NOD样受体的免疫生物学及其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周荣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0900新型低维体系量子输运和拓扑态的研究杜瑞瑞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21000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在多场调控下的新奇物性及器件研究金奎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1100低维磁性耦合体系的新物性及多场调控徐永兵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21200多重量子相干器件制备、表征及外场调控许祝安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21300新型高品质微腔中的光子与电子态耦合程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优秀通过械研究所术委员会2014CB921400固体量子计算的器件物理基础刘玉玺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21500高轨道d电子体系的高压研制与强自旋-轨道耦合研究龙有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1600能谷-自旋耦合量子态的光电作用机理和操控研究吴施伟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31700液相激光熔蚀及在若干光电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杨国伟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1800密闭舱室环境安全保障纳米复合材料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31900核酸药物高效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申有青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32000典型人工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过程、生物效应及其调控研究刘思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32100纳米插层材料功能组装与盐湖镁资源有效利用段雪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932200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崔海信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932300二次锂空气电池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调控周豪慎南京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2400微纳超结构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研究康飞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2500二维原子晶体界面科学与器件基础彭海琳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932600有机纳米聚集体界面分子取向调控及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唐建新苏州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32700合成气转化制备优质液体燃料的高效金属纳米催化剂研究曾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42800神经元迁移、形态发生和微环路形成的调控机制张永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2900脊柱发育与稳态维持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陈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43000听觉微环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王秋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良好通过2014CB943100精子发生与成熟的表观陈德桂中国科学院上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遗传调控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4CB943200决定卵母细胞质量的分子机制苏友强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健康委、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4330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张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43400植物胚胎及种子发育的机理研究刘春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3500叶片发育极性建成的调控网络研究焦雨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3600淋巴细胞发育中的基因转录后调节网络研究常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53700大气物质沉降对海洋氮循环与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高会旺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53800我国活性氮源及其对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蔡祖聪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53900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夏气候变异杨崧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9.11.04•【文号】气人函〔2019〕305号•【施行日期】2019.11.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正文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气人函〔2019〕305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司制订了《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
经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气象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气人函〔2017〕230号)同时废止。
实施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国气象局人事司。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2019年11月4日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奉献气象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学风作风端正。
二、在综合观测、装备保障、预报预测、应用气象、气象服务、信息技术、雷电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领域从事气象业务服务或管理工作,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三、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工程系列各层级职称评审,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技术员1. 熟悉气象专业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2. 具有完成一般性气象业务服务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
3.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或具备大学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1年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
气象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9篇
气象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9篇第1篇示例:气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作为气象工作者,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制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
在2023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过去工作总结1. 加强气象监测:我们加强了对各种气象现象的监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及时发布了气象预警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2.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我们不断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气象信息,帮助人们科学防灾减灾。
3. 推进气象科研:我们积极参与气象科研项目,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我们与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各行业的影响,促进气象与其他领域的有机结合。
二、2023年工作计划1. 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气象观测设备,提高自动站点覆盖率和数据采集精度,确保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 加强气象宣传教育:加强气象知识普及和气象灾害防范宣传,提高公众对气象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气象安全意识。
5.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国际气象机构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气象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气象工作者,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不懈努力。
相信在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的气象工作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第2篇示例:气象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工作,它关乎到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
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我对自己在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2023年的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中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气象预报模型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物理原理,通过模拟大气环境,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工具。
它在气象预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气象预报模型的原理1. 大气物理原理:气象预报模型基于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通过模拟大气层中气体的运动、换热等过程,了解大气的变化规律。
模型采用方程组来描述这些物理过程,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2. 数值计算方法:气象预报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大气的方程和参数进行离散,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准确。
三、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气象仪器设备的不断进步,气象预报模型得到了飞速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预报模型:1.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型(ECMWF):ECMWF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之一,凭借其高精度和实时性而闻名。
它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并且在预测台风路径、降雨分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 美国全球预报系统(GFS):GFS模型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开发的一种气象预报模型。
它基于分辨率比较高的全球网格,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GFS模型在预测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 区域气象模式:区域气象模式是基于全球模式发展而来的,它将全球大气离散成小区域,以提高预报的局地性。
这种模式在预测降水强度、云量分布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准确性。
四、气象预报模型的应用气象预报模型在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典型应用领域:1. 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预报模型可以提前预警台风、暴雨和暴风雪等灾害天气,帮助政府和居民做好防御准备。
这对于减少灾害的损失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非常重要。
2. 农业生产:气象预报模型可以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报信息,帮助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计划,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管理和收获时间。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7.06.08•【文号】气发[2007]178号•【施行日期】2007.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2008修订)(发布日期:2008年7月17日,实施日期:2008年7月17日)废止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中国气象局八个专业气象研究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管理,中国气象局根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的要求,结合气象行业科技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见附件)。
现印发给你单位,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中国气象局。
附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二○○七年六月八日附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气象局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下称《气象科技规划》),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下简称“气象行业专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下称《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0.01.03•【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情况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制定气象科普发展规划。
2018年初,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由局领导牵头,局办公室统筹协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单位、省局人员参与的编写组,和由部门内部、外部专家组成的编写专家咨询组。
经近两个月的时间,编写组按照任务分工边调研、边起草,先后五易其稿,于6月1日正式形成《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讨论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共收到意见68条,采纳了51条。
具体包括:6月7日,局领导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提出了对整体框架、主要内容等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根据局领导意见和建议,编写组召开三次讨论会,对讨论稿内容进行修改;召开两次咨询会,听取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科普研究所等外部门院士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8月28日,局办公室发文,向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内设机构征求意见;10月22日至23日在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上征求与会代表意见,进一步修改讨论稿,形成送审稿;12月10日,《规划》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12月19日印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做好五个“衔接”:一、注重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是全国科普工作的行动指南,气象科普工作是其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科普规划衔接将为气象科普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4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标准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4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标准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3.12.22•【文号】气法函〔2023〕50号•【施行日期】2023.1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4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标准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23〕50号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青海等省(区、市)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数值预报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气科院、干部学院、发展规划院、华风集团,气象领域各标委会:经研究,现下达2024年气象行业标准项目及标准预研究项目计划(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质量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标准项目的主管单位和负责起草单位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组织和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的要求,应用“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按计划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
标准制修订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项目主管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同时对负责起草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信用记录。
二、组织做好标准预研究和成果验收工作预研究项目的负责研究单位要围绕研究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验证测试,形成研究报告和标准初稿。
主管单位要组织标准预研究项目验收(应有5名以上相关领域专家参加),并于2024年11月15日前通过“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提交验收结论(包括项目研究报告、标准初稿、验收会议纪要和专家组名单)。
三、严格经费管理和使用各项目主管单位要加强对标准制修订和预研究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监督,严格执行经费管理规定,按计划推进经费执行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其他要求各专业领域标委会要严格按照气象标准化工作程序和项目计划,及时组织做好标准项目的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等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把关,确保标准质量;需要调整标准项目名称、内容、主要起草单位、项目负责人或延长项目周期等事项的,负责起草单位应通过“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提交申请,未申请或申请未获批准的,不得自行调整;气象行业标准项目及标准预研究项目的具体报批时间要求详见附件。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职业目标作为一名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我希望能够在气象行业中获得稳定的职业发展和良好的职业前景。
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资深的气象预报员,并在未来有机会担任气象研究员或管理者的职位。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相关部门合作,为社会提供气象预报和灾害防治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教育背景学校名称我选择的大学是XXXX大学,该学校气象学专业具有深厚的学术实力和卓越的教学水平。
我在大学期间主修气象学专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在课程学习中,我通过系统学习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气象预报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关课程•气象学基础•气象观测与实验•气象数值模拟•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气象灾害防治•气象预报与预警实习经历公司名称为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我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实习活动。
其中,我曾在XXXX气象局担任实习气象预报员一职。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象图像以及编制气象预报报告。
通过实习经历,我熟悉了气象预报流程和工作要求,提升了自己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锻炼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个人技能作为一名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我具备以下技能和能力:•掌握气象学基础知识和预报方法;•熟练运用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数据处理软件;•能够进行气象图像分析和气象数据解读;•具备优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职业规划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我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行以下步骤:步骤一:继续学习和提升我将会继续学习和深化自己的气象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我计划通过参与气象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
步骤二:积累工作经验我计划在相关气象单位或研究机构工作,通过参与实际气象预报和研究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气象年度工作计划
气象年度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 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2. 开展气象研究,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3. 加强气象服务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4. 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二、重点工作1. 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1)加强气象观测仪器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各类气象观测设备正常运行。
(2)加强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加强对气象观测仪器的监测和校准,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2. 开展气象研究,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及时性(1)加强对气象预报模型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模型的参数化方案和数值计算方法。
(2)加强对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天气系统演变规律、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3)开展气象预报技术的评估和验证,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及时性。
3. 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1)加强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2)加强对气象服务对象的需求调研和分析,提供量身定制的气象服务。
(3)建设气象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4. 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应用水平(1)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2)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气象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3)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合作,共同推进气象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三、工作计划1. 完善气象观测网络建设(1)增加气象观测站点,提高观测密度和覆盖范围。
(2)更新和维护现有观测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改进气象预报模型(1)改进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模拟和预报的精度。
(2)优化模型参数化方案和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模拟和预报的效率。
3. 加强气象预报技术研究(1)开展对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气象服务课题研究方案
气象服务课题研究方案气象服务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气象服务是指通过气象信息、产品和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的一种服务。
随着气象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业、交通、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因此,对气象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气象服务的效能和参与度,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和风险预警,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的安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气象服务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了解不同领域和群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包括政府、农业、交通、灾害风险管理等。
(2)气象信息和产品开发:基于气象数据和模型输出,开发适用于不同领域和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产品,如气象预报、灾害风险评估等。
(3)气象服务效能评估:通过实地观测和模型对比,评估气象服务产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代表性场景中验证其效果。
(4)气象服务参与度提升:通过多种途径(如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提高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增强气象服务的传播效果。
2. 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需求,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气象服务的需求特征和优先级。
(2)深入访谈:选取代表性的气象服务需求用户,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现有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建议,为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3)模型开发与验证:基于气象数据和模型输出,开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并通过场景模拟和对比实测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基于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分析气象数据的时空特征,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直观的数据展示和决策支持。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研究结果:1. 气象服务需求特征的分析结果,包括不同领域和群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特点、优先级和变化趋势。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的管理,使气象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气象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特制定《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
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二○○七年四月十六日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以下简称“软科学”)的管理,使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参照《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办字〔2007〕8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气象部门的软科学管理。
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按照科技部下发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管理,主要包括软科学管理单位的职责和分工,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的制定和发布,课题立项审批和结题验收,研究成果评审和登记,经费管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等。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研究,是指运用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是国家软科学和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软科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政策法规、行政及业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气象防灾减灾对策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气象研学计划书
气象研学计划书1. 项目背景气象是指研究大气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气象的研究可以揭示大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等特性,提高天气预测、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水平。
由于气象学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研学气象可以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项目目标本研学计划旨在通过学习气象知识和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气象学的兴趣,增进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3. 项目内容3.1 学习气象知识在项目开始前,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综合性的气象知识学习。
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气象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气候与气象变化、天气系统和气象预报等方面的知识。
3.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气象观测站、气象科研机构或者气象预报中心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将亲身体验气象观测设备的使用,了解气象观测的原理和方法,并与气象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应用。
3.3 研究课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气象研究课题的选题和实施。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的方向,如天气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气象预测与农业生产关系等,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探究,学习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3.4 气象实验安排一些简单的气象实验,如制作气压计、温度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气象原理的理解。
3.5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将研究课题的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们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将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时间安排本研学计划预计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周:学习气象知识•第二周:实地考察•第三-第十周:研究课题•第十一周:气象实验•第十二周:成果展示5. 项目评估为了评估本研学项目的效果,我们将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度、问卷调查等指标来综合评估项目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总结和改进。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气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气象科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规律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气候预测和自然灾害预警等应用价值。
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我对气象学充满了热情,并立志在这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在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我将努力开拓自己的能力和视野,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选择在大学期间,我将全面学习气象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大气科学、气象观测与预报、气候变化等核心课程。
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我将参与相关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努力,我将逐渐明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气候模拟与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等。
二、学术深造与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毕业后,我计划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深入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将选择有丰富实力和资源的高水平研究院校,师从知名学者或专家,与他们密切合作、学习和交流。
通过在博士研究期间的努力,我将尽量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学术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职业机会与行业发展趋势毕业后,我希望进入气象预测与服务机构,参与气象预报和实时监测工作。
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我还将关注气候变化与应对的前沿科技,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在政府、环保、气象科研院所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服务工作。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气象学是国际性的学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计划在职业生涯中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了解国际气象前沿科技和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通过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为推动气象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贡献力量。
五、持续学习与个人发展气象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领域,为了跟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我将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
参与各种培训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并深入了解相关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渠道,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和学术动态。
应用气象学科研项目
应用气象学科研项目研究背景气象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应用。
在气象学的研究领域中,应用气象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应用气象学研究的目标是将气象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气象问题,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气象学在应用领域的重要性气象学在许多应用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气象学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天气预报作为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出行计划、选择种植作物的时间、进行气象灾害防范等。
其次,气象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通过研究气候变化、降水模式等因素,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气象学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气象学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气象学科研项目的目标是深入研究气象学理论,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并寻找解决气象问题的创新方法。
科研项目的开展对于促进气象学理论的发展和推动应用气象学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项目可以提高气象学的理论水平,提升气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此外,科研项目还可以培养气象研究人才,推动气象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气象学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一个应用气象学科研项目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内容:1. 天气与气候预测模型的改进在天气与气候预测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进预测模型、提高模型精度来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气候规律和趋势,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个应用气象学科研项目可以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方法。
3. 空气污染治理与防护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个应用气象学科研项目可以研究空气污染的成因和传播规律,提出治理和防护的创新方法,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中国气象局2013年3月序言科技和人才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实现气象现代化是气象部门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6‟3号文件)提出的气象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历史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并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切入点,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在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个重点领域,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梳理并提出重大科研方向、科研重点与主要任务,制定并修订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为扎实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有效地推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2010年3月,中国气象局首次发布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并以此为据,组织一系列诸如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的实施。
截至2012年底,四项研究计划提出的重点研究任务有73.4%得到落实,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到气象业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2年,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结合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中新问题,面向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再次组织专家学者修订四项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气象科研的方向、重点与主要任务。
为此,四项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以及相关院士、专家和业务、管理人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
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希望,各级气象部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业务服务单位能够围绕四项研究计划确定的气象科研方向、重点与主要任务,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气象科研工作。
气象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努力完成四项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组织做好科技成果的业务转化和应用工作,适时组织四项研究计划的滚动修订工作。
我相信,在气象行业各部门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气象科研工作一定能够有更大的作为,一定能够为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增强气象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实现气象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气象局局长)2013年2月18日目录一、引言 (1)二、总体目标 (4)三、重大专项 (5)(一)重大科技应用研发 (5)主攻方向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风险调控 (5)主攻方向2:三维云-微物理过程探测技术与模式研究 (5)主攻方向3:大气环境容量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6)主攻方向4:边界层内风特性及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7)(二)基础、高技术研究与重大试验 (7)主攻方向5: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农作物高效利用气候资源的过程与调控机制 (7)主攻方向6:区域大气水循环与云降水效率研究 (8)四、重点领域 (9)领域1:农业适应气候变化 (9)(一)优先主题 (9)优先主题1: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棉油作物布局优化与应对措施 (9)优先主题2:气候变化对我国粮棉油生产的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 (9)优先主题3:农业生物生产全过程的气候资源利用机制及其气象适用技术研究 (9)优先主题4: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品质的气象调控机制及其应用 (10)优先主题5:我国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农业气象模拟模型研究 (10)优先主题6: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 (10)优先主题7:设施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与利用技术 (10)优先主题8:不同区域设施农业气象预报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11)优先主题9:精细化水产养殖气象保障关键技术 (11)(二)区域特色 (11)领域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12)(一)优先主题 (12)优先主题10:农业生物全生长过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价 (12)优先主题11:主要农业生物生长动态的遥感监测与模式研究 (12)优先主题12:主要农业生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预警和评估 (12)优先主题13:草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评价 (13)优先主题14: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13)(二)区域特色 (13)领域3:次生与衍生气象灾害防御 (13)(一)优先主题 (14)优先主题15:内陆水上交通气象灾害致灾机制与监测预警 (14)优先主题16: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价 (14)优先主题17:道路结冰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价 (14)优先主题18:架空输电线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价 (14)优先主题19:城市生命线系统气象灾害的致灾机制与监测预警 (14)优先主题20:海洋气象导航及其风险评价 (15)优先主题21: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15)优先主题22: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的致灾机制与气象预报预警 (15)优先主题23:森林/草原火险预报与灾损评估 (15)优先主题24:极端天气和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6)(二)区域特色 (16)领域4:人工影响天气 (16)(一)优先主题 (16)优先主题2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识别方法与应用 (16)优先主题26: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数值预报模式研发 (17)优先主题27:跨区域联合人工增雨作业技术 (17)优先主题28:人工防雹、地形云和对流云人工增雨(雪)机制与应用技术 (17)优先主题29:新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试验 (18)优先主题30: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技术与应用 (18)优先主题31:机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与控制系统集成 (18)优先主题3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探测装备研发与应用 (19)优先主题3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19)优先主题34:中国典型云系降水效率监测评估关键技术 (19)(二)区域特色 (20)领域5:环境气象监测预报 (20)(一)优先主题 (20)优先主题35:区域干湿沉降与大气污染迁移及其环境效应影响评估 (20)优先主题36: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20)优先主题37:区域性霾的形成过程及其预报 (21)优先主题38:大气污染源调控的大气输送扩散气象条件与预报 (21)优先主题39:大气复合污染物形成及其影响评价 (21)优先主题40:面向环境气象预报与预警业务的数值模式研发 (21)优先主题41:近海大气成分与温室气体海气通量的变化机制及应用 (22)优先主题42:大气成分的星地协同监测与预报 (22)(二)区域特色 (22)领域6: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22)(一)优先主题 (23)优先主题43: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报 (23)优先主题44: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与风险区划 (23)优先主题45:高时空分辨率的风能资源监测预报 (23)优先主题46:风能/太阳能利用的工程气象风险评价与可行性论证 (23)优先主题4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 (24)(二)区域特色 (24)五、基础支撑平台 (25)主题1:农业气象综合试验与业务支撑平台 (25)主题2: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与业务支撑平台 (26)主题3: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支撑平台 (26)一、引言应用气象是应用气象规律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人类生产实践的科学,其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服务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加剧了气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影响。
如何科学地利用气候资源、应对突发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应用气象科研与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围绕《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09—2014年)》,中国气象局组织全国气象行业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需求的应用气象科研与业务服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对粮食生产减灾保产、实现“八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人工增雨作业区面积达500余万平方公里,较五年前增加了53.9%,增加降水2694亿吨,效益增加45%,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较五年前增加4%,减少雹灾损失396亿元,效益增加43.2%;气象服务对公路、交通、旅游、电力行业的总体贡献率分别达1.85%、1.09%、0.59%和0.22%,服务效益分别达8.9亿元、61.0亿元、74.3亿元和73.6亿元左右;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涵盖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网络、电子显示屏、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途径。
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应用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水平、拓展了应用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应用气象业务能力,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应用气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从2006年的74.2%提高到2011年的85.7%,提高了11.5%。
尽管如此,应用气象的科研与业务服务水平仍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1.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支撑不足。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生产对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灾害致灾临界值与气象防灾避灾对策等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支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开展。
2.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和业务能力尚需加强。
尽管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特别是人工影响天气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业务应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潜力评估、催化条件和方法及效果检验技术等,距满足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需求仍有较大距离。
3.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能力亟需提高。
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和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但现有的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能力严重不足,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气质量容量指标体系以及大气污染源调控的气象条件预报技术。
4.敏感行业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不足。
气象灾害的频发重发已经对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已有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特别是在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的致灾临界气象条件、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等方面,需要大力加强。
为统筹组织实施各类气象科技项目,驱动我国应用气象业务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 号)、《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477 号)有关要求,以及落实《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气发…2006‟352号)、《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气发…2007‟385号)以及《中国气象局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意见》(气发…2012‟111号)的精神,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气发…2009‟350号)、《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09—2014年)》等规划计划为基础,结合应用气象领域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我国应用气象相关业务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紧密围绕2020年中国气象现代化战略目标,修订并形成《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