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083e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02.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4e07a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a.png)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教学对象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三、分组合作交流四、习作练习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设计思路】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556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3.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9da6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2.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⑴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⑴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⑴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3038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1.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1mi 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四、探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
拓展: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孤独之旅曹文轩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不成熟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成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长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之雨后天晴时:坚强旅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思路综述】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fcf9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8.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孤独之旅以自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孤独之旅以自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afdb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6.png)
-文学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如生动的描绘、隐喻和象征等。
2.教学难点
-小说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作者想要传达的成长观和自然观。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如教学管理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进行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估,提高教学的智能化和科学性。
教学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孤独之旅》的情节理解,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6.课堂小结与当堂检测:
-情节理解、人物分析、主题探讨、文学手法赏析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思考的培养
7.教学反思与改进:
-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组织
2.情节理解题
-题目:请简要概述《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他的成长。
-答案: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事件包括失去家庭财产、经历暴风雨、与父亲分离等。这些事件影响了他的成长,使他变得更加坚韧、独立和有担当。
3.主题探讨题
-题目:请谈谈你对《孤独之旅》中“成长”主题的理解,并给出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
-答案:《孤独之旅》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包括:暴风雨象征生活的挫折和困境;沙漠象征孤独和迷茫。具体例子包括: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象征着他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在沙漠中,杜小康迷失了方向,象征着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522e3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5.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da7e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0a.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3d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6.png)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2、此段有何作用?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布置作业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曹文轩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不成熟→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最新-《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
![最新-《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5c5f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3.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孤独之旅》教案1【指导思想】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f9f1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8.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1、展示预习问题。
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较大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
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2025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025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cfdaf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c.png)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孤独的主题,并引发共鸣。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通过写作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以及作者对孤独的理解和表达。
-写作手法:研究鲁迅如何运用散文诗的形式,结合现实与虚构,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互动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意象和象征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8.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孤独之旅》的艺术价值,提升对鲁迅散文诗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够运用散文诗的阅读技巧,分析其他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孤独的主题,增强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能够有所提升,能够在作文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教学延伸:
-阅读拓展:课后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诗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实地感受鲁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课堂延伸活动:开展以“孤独与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鲁迅生平的资料,与家人分享,增进家庭成员对文学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025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f83c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8.png)
16 孤独之旅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观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细心打算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忱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沟通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日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子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验。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有的生活、优异的成果,使他始终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渐渐成熟、坚毅。
2.再读文本,梳理详细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微环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共享沟通。
要求:1.依据情节的依次,依次作答。
2.共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留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尽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远眺,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https://img.taocdn.com/s3/m/a9269b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孤独之旅》人教版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人教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ff802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9.png)
《孤独之旅》人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得含义.2、能力目标: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得作用,掌握鉴赏小说得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得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得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得勇气。
【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得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得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得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得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得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得锻造中成熟丰满得。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得代价得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得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得《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得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得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您阅读课文得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得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得自然环境。
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得经过,体现了人得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得是要战胜自我.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
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得一种渴望与追求。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得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1、主旨探究: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①情感世界得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得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得心路历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2、语言探究: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得语段,体味有关得细节描写,思考:①在离家牧鸭得生活中,她得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得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得?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得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870b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1.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人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讲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2、能力目标:⑴理清故情况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讲中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讲的方法。
⑶品味小讲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讲,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与生活。
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讲的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特别多,对表现人物与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人一辈子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事实上生命也就是在如此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假如讲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一辈子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讲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您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讲讲述了杜小康在艰难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讲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
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同时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⑶小讲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与成长感、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困难与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1、主旨探究: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2、语言探究: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考虑: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她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如何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如此的小孩来讲,“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心理活动的发展: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她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她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小孩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E、开始想家,同时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F、在内心清楚了这一点:她们已根本不估计回避孤独了……不再突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依然分头去找吧。
"讲完、就又走了。
H、她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她没有哭。
她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突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与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她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估计”“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她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好像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她们已根本不估计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不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关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她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能够概括为两点: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讲,是无比痛苦与寂寞的。
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
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
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事实上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B、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与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
如此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受”“眼中露出了一个小孩的胆怯"。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模样?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她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⑵品味语句: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您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受"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
天就阴沉下来。
……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
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她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她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她讲不明白自己什么缘故想哭。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习惯了环境。
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她长大成熟、坚强了、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
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特别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如此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①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荡行进,间或“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
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能够讲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③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
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她一个成长的机会与舞台。
3、写作手法探究:小讲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她父亲与鸭子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写父亲与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估计。
仿佛只要略微慢下一点来,她也会像她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与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她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模样”。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与恐惧,况且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受孤独害怕,况且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四、拓宽升华联系实际,谈谈杜小康成长给您的启发。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曹文轩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鸭群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风雨【资料链接】一、(评论)曹文轩的《草房子》曹文轩是北大的教授,她研究文学,同时也创作文学、她的书我读过两本,感受她的文字于柔弱中富含一种力量,于清唱中隐藏一种激情。
,于诗意中饱满一种思想。
这点在她的《草房子》里我体悟得特不明显。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如此一种气息所弥漫。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定、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事实上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曹文轩在这个地方显然是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的象征、人的少年时代是人一辈子时期最有朝气,也最可珍惜的时光,活在这个季节里少男少女是人类生命力的一种象征、作者在书后“代跋"里问“如何使今天的小孩感动?”是的,如此一个命题,是时下儿童文学颇值得关注的,在一个不易被感动的时代里,为小孩们写作,是一件不易的事,今天儿童文学并不沉寂,但能感动儿童的有多少呢?真情与新鲜哪个更能吸引小孩的目光?我想《草房子》也许能感动一些小孩,书中对人性中病疾、困厄、理解、帮助等永恒的东西所倾注的感情,小孩们能从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字中收获许多。
我的阅读,时不时的能从《草房子》里拾到作者敏感的心,我想只有敏感,才能掌握如此如诗的文字。
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讲“《草房子》是一首诗”,我有同感。
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她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与爱创造了小讲的诗的世界,我想这也许是《草房子》成功的一条理由吧。
二、孙骏毅的《孤独与蚕的联想》与课文都是有关“孤独”的,试比较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孤独与蚕的联想孙骏毅佛祖释迦牟尼问众弟子:“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头陀大迦叶答道;“用净水瓶去盛起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