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
(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
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
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但是,这些码头都是根据自然坡岸而建,设备非常简陋,如缆桩,跳板都是直接取材,少有坚固加工,安全性也小。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轮船事业的兴起,受长江水位变化大,风浪大的影响,轮船码头也出现在世人眼前。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汉口建立了宝顺栈五码头-----第一座洋行码头。1871年,即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的第三年,在汉口经营砖茶的俄国茶商在汉口专
门建立顺丰茶砖栈码头,即汉口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1897年,汉口马家墩建立了第一座民族工业专用码头----燮昌火柴厂码头。这些近代船码头,和汉水、长江原有的自然坡岸码头相比,码头泵船的设置,不仅扩大了码头的规模,而且使逐渐都具有了客货两用的性能。
同时,近代的库场也随之兴起。由于轮船相比之前民船落后的技术,载重量大,一座轮船所载的货物可以满足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的货主的需求,要加快轮船的周转速度,就必须要有周转的设备,而库场便是随着轮运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反之又为轮运业创造了更大的商机。
和库场一样,栈房也是伴随着轮运业的发展而兴起发展的。最早在汉口设置栈房的人是英国人韦伯,时间是1861年,但是这只是韦伯从居民手中租到一处栈房。第一个在汉口自主修筑栈房的是美商,金能亨。他将他所属的金利源仓栈设于长江各口,并给出“十日之内,不计栈租”的优惠条件。
后来,中国航业公司招商局在汉口设栈,1899年俄商在今合作路、洞庭街口新建了新泰栈,一时之间,轮运业风生水起。这些修建的码头、库场和栈房的设置,以及一些港埠设施,促进了码头的发展,推动了汉口镇的兴繁,同时也构成了近代汉口港鲜明的特色。
(三)汉口码头于秘密社会
码头与秘密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说到近代城市的秘密社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旧中国上海滩上的青洪帮。而武汉实际上也是一个秘密社会聚集地,比如著名的天地会。
汉口开埠以后,随着租借的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运的日益发展,长江沿岸相继拓建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类码头发展到14个,其中8个在租界内,6个在于租界相连的江边。由外国洋行经营的洋码头,也占据着重要部分。
码头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近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个近代大都会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而这个与码头施行的“把头(头佬)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于各码头对装卸工的需求时多时少,招聘装卸工常常因外商对武汉劳工市场的种种隔膜而难以措手。外商为经营方便起见,一般通过包工头来招揽码头工人。这些包工头居中收费“引荐费”,无本起家,形成附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种次生型雇工制,这就是“把头制”。而这种“把头制”下的封建把头,自然会进行层层剥削工人。
第一,出卖“空扁担”。随着码头业务的发展,更需要更多的人手,把头门就大肆卖出“空扁担”(即码头工作权)。这样的话,以码头“肥瘦”(活路多少)为标准,标出价格,卖出。买的人再次出卖,层层叠叠,剥削系统慢慢成熟。
第二,“吃空名”,所谓的“批股”。跟股份制类似的,根据头佬的权势大小承认他们在码头上拥有若干名额分账的权利,每个人分得不等的空名字。而这种情况下,造成实际参加劳动的人远远低于分账的情景。
第三,“雇三筹”。那时候,那些没有“法定”的工作权,且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的劳动工人便是散筹工人,俗称“满天飞”。就相当于现在的兼职,没有合同的,再加上,每个把头和包头工再剥削一点,可想而知散筹工人得到的工资少之又少。
在这种“把头制”下,码头头佬与地皮流氓、帮会势力相互勾结,分块割据,把头之间的利益冲突自然而然成为了各个帮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当局根本无法管理。于是便出现了“打码头”。“打码头”事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头与把头之间的争斗,而另外一种则是帮会与帮会之间的群体事件。
近代武汉,码头时秘密社会势力景象登台演出各种黑剧目的大舞台。大码头上各帮派的冲突、残杀,是武汉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衍生出的变态,这种现象可以说不是什么好的现象,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但是却成为那些年代码头上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码头文化不可抹去的历史。
(四)码头的延伸
码头运作产生的附属产物一方面是这码头号子,另一方面则是这游泳纳凉功能。劳动号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而码头号子却是国家的文化遗产。码头号子以人力搬运的号子为主流,根据搬运方式的不同,分为肩运和扛运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