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报告读书报告
关于地平线的读后感
关于地平线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学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地平线》的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梦想和家庭的故事。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被主人公的经历所感动,而且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在小说中,主人公叫做麦克。
他是一个富有天赋但性格复杂的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但也经常施加压力。
在一次比赛中,麦克偶然发现了自己对滑板的热爱,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滑板生涯。
但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这个爱好,甚至禁止他滑板。
麦克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家庭的矛盾之间徘徊,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家。
这个故事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作为一个学生,我经常会面临学业和家庭之间的压力。
有时,我会感到自己的时间被极端地限制,无法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我必须学会平衡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的梦想和人生的重要性。
在麦克的故事中,他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遭遇了挫折和困难,但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也让我开始思考,我该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此外,小说中的滑板生活也让我对运动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滑板是一项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运动,通过滑板,人们可以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某些运动的热爱,也让我意识到,运动不仅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总之,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平线的读后感
地平线的读后感
关于地平线的读后感
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这叫做地平线。
常言道:“学无止境”。
学习,不但要有不自满的精神,更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就是我所称之为:地平线精神。
《地平线》这篇文章写了作者追逐地平线,并从中获得深刻感悟的事情。
讲述了地平线的奇妙。
文章讲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人,应该永远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美好的追求,并以此为动力,执着的.追求、探索,不断的向前看,不断的奋斗!有理想的人,理想就是动力,它会激发你永不休止的前进,去圆你的梦,去实现你人生的价值。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理想和现实永远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经过奋斗,总会有相交点的,就是实现人生的理想。
为理想而努力,即使艰辛、苦楚、落寞,你也能忍受,你也会把你的人生变得灿烂、多彩、辉煌。
于是,你会更加快乐、更加朝气蓬勃!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幻想和追求,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的奋斗,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迷的探索过程就是人生不断的向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记住,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精力。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读后感一直不太敢触碰法国人的作品,就像电影一样,时常充斥着晦涩不安和惆怅莫名的基调,投入去看很累,看完思考更累,感觉无力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行为和作者试图传递的信息。
因此坦白地说,要不是莫迪亚诺击败众多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常青树而获奖,我也不会在长长的书单里面注意到它,所以说,遇见好书是一种缘分。
通常我会在阅读一本小说之前仔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常用手法和关于此书已流转的评论及故事主线,结合着大致的印象细细去品味书中情节;而这次读《地平线》,除了书名外我却一无所知,阅读犹如穿越一片途中尽是荆棘坎坷的丛林,尽管伤痕累累仍坚持前行,直至收获那片美丽的风景,过程着实令我回味许久。
个人建议读完本书后(除非您对世界大战的历史很熟悉),补充了解一些书中所提及的年代背景信息,重新串联故事时间线以便更完整体会主人公所想表达的在德占时期那些失去家庭、遭受各种追逐困扰而迷失方向的人们渴望安定幸福生活的心路历程。
地平线,是那触不可及永在前方的一线光亮,一丝希望,成为他们一生向往或者回忆的美好。
故事情节其实不复杂,但是大量细节化的注入,加之逐渐引入的男女主人公身世之谜,给整本小说带来了一点点悬疑的味道,其实这些设定是给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解释。
小说以男主人公让?博斯曼斯在花甲之年开始回忆青年时代的某些片段为开篇,以作家的身份开始记录他充满暗物质的过往生活中一些微弱的闪光。
虽然是碎片,可是某一碎片指引着他清晰记起与女主人公相遇相恋那一年发生的所有情节甚至对话,进而扩展开与之相关的一些人物的故事。
作者运用的是倒叙手法,倒叙的过程中再有各自倒叙的时间线,有人说这是二元叙述法,不过引用作者本身的说法来看,时间是被分隔成一条条管状的密封走廊,如同蓬皮杜中心的自动扶梯,人们可以生活在同一个现在,却无法跟被命运投入另一自动扶梯的人交流。
相反,因处于同一条走廊,人们就能跟现在已消失或去世的朋友交流。
我更愿意把整个故事看成一棵大树,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就是树干,她的坎坷生活以及遇到博斯曼斯之后发生的一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旁枝。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读后感地平线读后感(精选20篇)地平线读后感篇1“一些人在青年时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会变老,他们在40年后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认不出那些人。
另外,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触;他们往往是并排待着,但每个人都在一条不同的时间走廊里。
”莫迪亚诺在《地平线》中构建的时间走廊,让生活在同一个现在的人彼此隔离,却让同处一条走廊的人“交流”,丝毫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
这种超越过去和现在的对立,而创造出的永恒的世界,或许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寻的吧。
小说呈现出来的,是模糊而真实的画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寻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质”,而故事场景却又那么真实。
时间走廊让博斯曼斯从现时不确定的印记中回忆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断逃离中短暂相遇,“这种相遇没有未来,如同在夜里的一列火车上”。
仿佛结局早已注定,一年的短暂相恋,女主人公最终远去,消逝在地平线上。
忽然想起聂鲁达的诗:“爱是那么短,遗忘是那么长。
”40年都已过去,仿佛所有的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在时间的走廊里,这40年却显得微不足道作文,只要有这一年的幸福,就足够了。
小说结尾处,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寻找心中她的踪迹。
最终两人是否重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怀疑时,至少还有一种希望,有一条逃逸线朝地平线逝去”。
时间的走廊连通着未来和地平线。
“未来”,这两个字对于处在永久的现时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秘莫测的。
20岁时,它是地平线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种种许诺和希望,而在小说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来,无法达到这地平线。
但未来是令人向往的,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过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线的唯一源泉。
时间的逝去会带走不安与犹疑,给予未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过去幸福的回忆。
40年后,地平线是那遥远而又幸福的过去,是失去的时间。
正如博斯曼斯对地平线的怀念,总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们心里,从未改变。
这美妙的淡蓝色的逃逸线,在时间的走廊里勾勒出迷人的记忆,也给我们留下一生长久的怀念。
地平线读后感800字_远方的地平线作文
地平线读后感800字_远方的地平线作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作文并不神秘,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多看,多想,勤于观察,积累素材。
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才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首先要明确你要写的主题,认真的审题,列出大纲,不要只注意题目中要求的字有多少,要多注意题目的本身,要多读多想,准确的用好词语和修饰语。
这是审题的关键,要确立好主题的依据,要精心的选材,布局列题,有的材料,还要分析整理。
这就要对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概括,筛选。
我们不要象盖房子那样的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来,要合理恰当的组合,具体的说开头和结尾要略写,那么经过就要仔细的推敲,修辞,润色,写好以后不要急于交稿,反复检查认真的修改。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你多看书,多读书对你的写作文有一定的好处。
只要你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作文就是要你把生活中喜,怒,哀,乐用文字经过加工,修饰。
整理,也就是我们说的作文。
作文内容时间的走廊“一些人在青年时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会变老,他们在40年后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认不出那些人。
另外,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触;他们往往是并排待着,但每个人都在一条不同的时间走廊里。
”莫迪亚诺在《地平线》中构建的时间走廊,让生活在同一个现在的人彼此隔离,却让同处一条走廊的人“交流”,丝毫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
这种超越过去和现在的对立,而创造出的永恒的世界,或许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寻的吧。
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
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篇一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读完贾平凹的《地平线》,我心里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初读时觉得平淡,可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深深的韵味。
就像一杯浓茶,初尝苦涩,再品回甘。
贾平凹先生用他那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地平线那神秘又迷人的模样。
我觉得吧,这地平线可能就像我们人生中的目标,远远地看着,好像近在咫尺,可当你拼命去追的时候,却发现它总是遥不可及。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永远有个让你向往的东西在前方等着你。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曾经我也拼命地去追求一个所谓的“完美成绩”,觉得那就是我的地平线。
我没日没夜地学习,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都觉得离自己的目标还有那么一段距离。
当时的我,失落、沮丧,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是不是太傻了?为啥非要把那个成绩当成唯一的地平线呢?不过,反过来想,要是没有那个一直追不到的地平线,我可能也不会那么努力。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也不知道,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吗?总之,读了这篇文章,我对人生、对目标有了新的思考。
这一路,追寻地平线的过程,可能才是最美好的,不是吗?篇二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贾平凹的《地平线》,我这心里头啊,真是五味杂陈!你说这地平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在贾平凹笔下,它好像是个虚幻又真实的存在。
我就在想啊,它是不是就像我们心中那个永远够不着的梦想?比如说我一直梦想着能成为大明星,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可这梦想有时候感觉近在眼前,有时候又远在天边,这不就跟那地平线似的吗?文中说,地平线永远吸引着你去追寻。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拼命学骑自行车,摔得浑身是伤,可每次看到别的小伙伴骑着车自由自在的样子,就觉得那就是我要到达的“地平线”。
好不容易学会了,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但很快又有新的“地平线”出现,比如考个好成绩,让爸妈高兴高兴。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地平线”接着一个“地平线”,永远没有尽头。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_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__范文模板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模板引言是文章的开篇部分,用来引入读者对于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的关注。
下面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1.1 概述:地球穿过地平线是一个有趣而神奇的现象,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太阳升起或落下时,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到地球从地平线徐徐升起或缓慢降落的壮观景象。
这一现象不仅告诉我们关于太阳、地球和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大自然万物变化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平线的定义和原理,解释为什么会有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们将探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现象以及其与昼夜变化和季节变迁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分享观察地球穿过地平线现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观察日出和日落、利用影子观测地球自转运动以及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运行规律。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地球穿过地平线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同时,通过对四年级读书报告写作要点进行简要分享,帮助读者在进行读书报告时能够更加深入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会对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产生更大兴趣,并且能够以更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方式进行四年级读书报告的撰写。
2. 地球穿过地平线的现象2.1 地平线的定义和原理地平线是指人在眼前所能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天空交界处的一条直线。
在视觉上,它将地球表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部分是被遮挡住无法看到的。
地平线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光线传播和大气折射。
当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大气层时,会因为大气密度不断变化而发生折射。
这种折射会导致光线改变方向,使得我们能够看到遥远处(水平距离)高于我们视角下实际位置(垂直距离)的物体。
2.2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太阳从地球上看会呈现出升起和落下的现象。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于202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场景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
备受好评。
在观影之后,我深受触动,对电影中的一些主题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电影中的场景和特效令人印象深刻。
诺兰导演以其独特
的视角和出色的技术,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
电影中
的太空场景、黑洞、时间扭曲等特效都展现了导演的惊人创意和技
术实力。
这些场景不仅让人震撼,更让人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入
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哲学思考也让人深思。
《地平线》探讨了时间、空间、命运等深刻的哲学话题。
电影中的角色在面对宇宙的无尽奥
秘时,不断思考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这些思考让人不禁陷入
沉思,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电影中的情感也让人动容。
主人公为了拯救人类和家人,不惜一切冒险挑战宇宙的法则。
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让人感到敬
佩和感动。
电影中的爱情、友情、家庭关系也让人产生共鸣,让人
对人性的温情和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地平线》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科幻电影。
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震撼,更在思想和情感上让人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让人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类的存在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人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伟大,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地平线》会成为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它会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读地平线读了你有什么体会
读地平线读了你有什么体会每个人读过的书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最近读了《地平线》,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很多。
这是一本神秘的小说,描绘了一段充满危险和冒险的旅程,同时也是一种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感受的方式。
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索拉的女孩展开,她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但是她渴望远离家乡探索未知世界。
她决定前往东方,去找寻她过世的父亲曾经探索的那个神秘地方。
经过种种试炼,她最终在受伤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但也在那里意外地发现了一群人,这群人居住在她父亲当年发现的地方,他们似乎是神秘的吸血鬼。
整个故事充满了惊险和神秘色彩,同时也有了对父爱、自由和勇气的深层讨论。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女孩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不断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和意义的人。
她试图理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渴望,并从中找到更深刻的关于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一个在故事中逐渐成长的生命体。
她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自我探索和勇气的重要性,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浪漫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
在这个看似已经被全面的技术控制的时代,仍然有着无数的未知和未知的事物在等待我们去探索。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心需要不断地与外世界相互作用,才能真正理解自我和生命的价值。
这也是对于当代人们不断向内部的反思和自我探索的呼吁。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迷人以及思考性很强的小说。
它展示了人们对于内心和自我位置的思考,以及勇气和意义探究对于个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可以深入人心的书,值得每个人阅读。
lost horizon 消失的地平线 读书报告
Book Report on Lost Horizon学生姓名王继新专业英语班级学号*********学院外国语学院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The name of the book: Lost Horizon ---- by (U.K.) James HiltonThe press: The Chinese version: Yilin Press, 2012. The original edition: The Pocket Books, 1939.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James Hilton(1900-1954)was born in Leigh, Lancashire, England. He was an English novelist who wrote several best-sellers, including Lost Horizon(1933)and Goodbye, Mr.Chips(1934), Random Harvest(1941). The novel Lost Horizon won him the Hawthornden Prize in 1934. Hilton was perhaps influenced by the Tibetan travel articles of early travelers in Tibet whose writings were found in the British Library. He was married twice, but both marriages ended in divorce. He died in Long Beach, California, USA, from liver cancer.An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1)The skills in writing the story: there were eleven chapters in the novel together with a prologue and an epilogue. Where the main story of the eleven chapters came from was explained in the prologue and epilogue, in which the author used the first person point of view, by the narrator as a neurologist. While the main plot was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point of view.2)The prologue: The neurologist and a novelist friend, Rutherford, were given dinner at Tempelhof, Berlin, by their old school-friend Wyland, a secretary at the British Embassy. During that time, they talked about the topic of Hugh Conway, a British consul in Afghanistan, who had disappeared under strange circumstances. Later in the evening, Rutherford revealed to the narrator that, after the disappearance, he discovered Conway in a French mission hospital in Chongqing, China, who had lost his memory. Later, Conway recovered his memory and told Rutherford his story in Shangri-La, a Utopian style place in Tibet. Rutherford wrote down Conway's story; he gave the manuscript to the neurologist, and that manuscript became the main plot of the novel that formed the next eleven chapters. After telling his story to the Rutherford, Conway left again. Three months later, a letter from Bangkok told Rutherford that Conway was about to set on a long journey ---- to the southwest. Maybe he was going to Shangri-La again.3)The main plot: In May 1931, India, 80 white residents of Baskul were being evacuated to Peshawar, owing to a revolution. In the airplane, there were four passengers: Conway, the British consul, aged 37; Mallinson, Conway’s young vice-consul,aged 24; an American, Barnard; and a British missionary; Miss Brinklow, a fundamentalist of L.M.S.. The plane is hijacked to Tibet. After a crash landing, the pilot died, after telling them to seek shelter at the nearby lamasery of Shangri-La. The four are taken there by a party directed by Chang, a lama at the lamasery who speaks English. In the front of the lamasery is, Karakal, meaning "Blue Moon", a mountain more than 28,000 feet high. Mallinson is keen to leave, but Chang politely putted him off. The other three eventually decided to stay in Shangri-La with their own purpose : Miss Brinklow, to teach the people the religious belief; Barnard, because his real name was Chalmers Bryant (a crime wanted by the police), and because he wanted to develop the gold-mines in the valley; and Conway, because he thought the life there suits him.A Manchu woman, Lo-Tsen, who looked very young, was at the lamasery. She did not speak English, but played the piano very well. Mallinson fell in love with her, as did Conway.The High Lama told Conway that the lamasery was constructed by a Catholic monk named Perrault from Luxembourg,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The lamasery had since then been joined by others who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valley. If they stay in the Blue Moon Valley more than five years, their aging would be slower and live a very long life; if they then leave the valley, they would quickly change to be the appearance of their real age and even to die. Conway guessed correctly that the High Lama is Perrault, now nearly 260 years old.At the last time when they met, the High Lama revealed that he was finally dying, and that he wanted Conway to lead the lamasery. Meanwhile, Mallinson had arranged to leave the valley with Lo-Tsen. Convey thinks all the life during this time was a dream, and what the High Lama told him was a cheating, because Lo-Tsen should want to go out of the Blue Moon Valley, without fearing to die, then Lo-Tsen must be a young girl in fact but not a ninety-years old lady with a young appearance as High Lama told him. At last, he went out along with Mallinson and Lo-Tsen. This ended Rutherford's manuscript.4)The epilogue:The last time Rutherford saw Conway, it appeared he was preparing to make his way back to Shangri-La. Rutherford told the neurologist that he attempted to track Conway and verify some of his claims of Shangri-La but invain. Nobody knew anything about Shangri-La. He found the Chongqing doctor who had treated Conway. The doctor said Conway had been brought in by a Chinese woman who was ill and died soon after. She was very old, as the doctor had told Rutherford, "Most old of anyone I have ever seen", implying that she was Lo-Tsen, aged very soon by her leaving from Shangri-La.The motivation to read this bookOn the one hand, it was because of fame. As the most famous and successful work by James Hilton, Lost Horizon was filmed into movies several times. This book had a great influence to the generation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 who suffered a dark period of time due to the WWI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Just like “the colony of chance-sought”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Hilton described Shangri-La as a mystical, harmonious valley, a western utopia where all the people who are despair with the capitalist society dreams of. Enclosed in the western end of the Kuen-Lun Mountains, Shangri-La has become a earthly paradise ---- a permanently happy land,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e success of Lost Horizon also reflected in commerce. “Shangri-La”has become a very famous commercial branch. And a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has changed its name into “Shangri-La” because of this book.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because of its theme. James Hilton indicated a lot in this book. He explicitly noted that, there would be a worldwide crisis that would ruins the world. And having made war on the ground, human beings would have a war in space (“when they had filled the land and sea with ruin, they would take to the air”, P121), and all precious things were in danger of being lost, like the lost histories of Rome ("Lost books of Livy", P121). It hoped that, overlooked by the violent, Shangri-La would preserve them and reveal them later to a receptive world exhausted by war (“At the great distance, a new world string in the ruins, stirring clumsily but in hopefulness,seeking its lost and legendary treasures. And they will be here, hidden behind the mountains in the valley of Blue Moon, preserved as by miracle for a new Renaissance...”, P154). That was the real destiny of the lamasery; study, inner peace, and long life were merely side benefits to living there.A Review of the BookSome special features in expressionThere were so many applications of similar and beautiful description ofscenery about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book. What’s more, there were also many sentences profound in meaning which can be used as mottoes. Taking examples as the follows:In description:1). Far away, at the very limit of distance, lay range upon range of snow-peaks, festooned with glaciers, and floating, in appearance, upon vast level of cloud.2). Then the whole range, much nearer now, paled into fresh splendor; a full moon rose, touching each peak in succession like some celestial lamp-lighter, until the long horizon glittered against a blue-black sky.3). The moon looked to have disappeared behind clouds, and starlight illumined a tremendous emptiness heaving with wind.In meaning:1). There are times in life when the most comfortable thing is to do nothing at all. Things happen to you and you just let them happen. The war was rather like that. One is fortunate if, as on this occasion, a touch of novelty seasons the unpleasantness.2). The idlest things could now be free from the curse of time-wasting, and the frailest dreams receive the welcome of the mind.3). To be gentle and patient, to care for the riches of the mind, to preside in wisdom and secrecy.---- said the High Lama.4).“We inculcate the virtue of avoiding excess of all kinds--even including, if you will pardon the paradox, excess of virtue itself.”---- said Mr.Chang5). Many religious are moderately true.6). To govern perf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governing too much.7). If you had all the experiences I've had, you'd know that there are times in life when the most comfortable thing is to do noting at all. Things happen to you and you just let them happen.Analyses on this bookHilton molded his characters with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backgrou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this novel do not rely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but the European imaginary world. Therefor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re is a little prejudice in this novel.1. The European images1.1. ConwayConway was tall, deeply bronzed, with brown short hair and blue eyes. He seemed to be severe until he laughed, and then he looked boyish. He was certainly clever, and a rational thinker. Apart from being good at the languages, he’s got a sort of way with him in dealing with people. What most readers usually ignored in him was something quite negatively simple ---- a love of quietness, contemplation, and being alone. He represented the wisdom and ration and he was loved by most of the surrounding people. He was knowledgeable and and moderate naturally, which made him easily adapted to the life in Shangri-La. Meanwhile, laziness was also in his nature, though it was not quite obvious. He had lived in China for nearly a decade. Just because of his such character and experience, the High Lama regarded him as the best person to be the next high lama(“I place in your hands my son, the heritage and destiny of Shangri-La,”said High Lama, p151).1.2. Miss.BrinklowMiss.Brinklow was neither young nor pretty, but she was a helpful one in such difficulties. She was not humorous and a little bit stubborn ---- she was a Fundamentalist of L.M.S.(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nd she sincerely believed in the doctrine of Christ. Interesting in Shangri-L a’s culture and intending to introduce her belief there, she finally stayed in the Shangri-La to spread religious doctrine and didn’t go out with Conway. Undoubtedly, the author shaped Miss.Brinklow as a positive figure.1.3. The Chinese in the bookThere was a strange phenomenon in this novel: nearly all of the Chinese in Blue Moon Valley were the low class in the place of Chinese territory. On the contrary, the westerners composed the governing group, using their beliefs to make the common people fool, such as the doctrine of Shangri-La ---- “the exhaustion of the passion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p136). Actually, there were truly classes in the Shangri-La. Otherwise, the lama Mr.Chang would not regard High Lama’s reception as the greatest honor. What’s more, there were little description of common Chinese people’s life. But many illustration of the western peopl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hangri-La, for example, “In 1820, a Greek trader...”, “In 1822 three Spaniard...”, “Again, in 1830, there was a larger influx, two Germans, a Russian, an Englishman...”.By the main characters ---- Conway, and his fellows ---- the author showed great passion in Chinese culture. Particularly, Conway had lived in China nearly a decade. The author used the Chinese-style principle ---- moderation ---- over and over. Those reflected that Hilton tends to show the respec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was very precious in his time, when westerners lost their confidence of their own culture. They tried to seek a new culture to rescue them, just like Hilton’s attempt in this novel. However, it’s just because of that period of time, when China was invaded by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made westerners thought themselves as the supreme ethics. That is why there are much more descriptions of Westerners than Chinese.2. Chinese ImagesI found that the Chinese image has two meaning in most western literature: the first, it was an image that westerners regards “the East” as weak and degenerate. The second, the westerners regarded “the East” as a Utopian world they dreamed of, especially when their culture comes to its waste land.Hundreds of years ago, when Chinese beautiful silk and porcelain traded to the West, they were taken by surprise. They naively assumed that China was a beautiful and rich paradise, the West still preserved their dreams on these colonies. However, in the recent century, the West invaded and conquered the eastern countries that were backward and wild in their eyes.An anecdote about this bookThe book, published in 1933, caught the notice of the public only after Hilton's Goodbye, Mr. Chips was published in 1934. Lost Horizon became a huge popular success and in 1939 was published in paperback form. Because of its number-one position in the best-seller list of pocket editions, Lost Horizon was often mistakenly called the first American paperback book. Actually, what made it Pocket Books No. 1 was that it had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first "mass-market" paperback. "Mass-market" paperbacks allowed people of low income not just to own books, otherwise they might not have been able to afford, it also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slip the paperback into their pocket for casual reading in every where, then called "Pocket Book." By the 1960s, it was Pocket Books alone that had sold several million copies of "Lost Horizon", helping to make it one of the best-loved and most enduring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ConclusionI could feel the Shangri-La in the novel was the place as the mixture of western ideology and eastern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Tibetan plateau had rich 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people in the Moon Valley lived in an honest, peaceful and simple lives. Those were the real reflection of the eastern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people in the lamasery were living an advanced life. They could enjoy the system of supply heating and bath. However, they had to endure the negative of this sort of advanced society, it did great damage to many kinds of original things, including human’s inner peace. I think the Shangri-La is the place longed to live. If people lived in such an imaginary earthly paradise, they would not only enjoy the advanced living standard, but also free from their soul.成绩:评语:。
课文《地平线》读后感
课文《地平线》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是作家贾平凹写的《地平线》。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人的理想是永无止境的,在追求了理想的过程中,你会感到快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通过追逐地平线,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人要不怕艰辛,要勇往直前。
学习知识和追逐地平线是一样的,都是永无止境的。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何况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厌烦它,逃避它,而是积极地去面对他。
我不由的想到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他23岁时竞选州议员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36岁当选国会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
但他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后,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于在他51岁时当选美国总统。
林肯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永不言败才能成功。
可我就没有林肯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但我在一次画画比赛中名落孙山了,从此我就认为画画很难,也不再想当画家了。
但是《地平线》这篇课文让我对画画又有了信心,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就要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求知是无止境的。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向上攀登,勇往直前、不断进取,做一个为社会、为国家有贡献的人。
2015年地平线报告读后感
《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读后感学校组织学习这篇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几遍。
首先,我明白了k12的含义。
K代表幼儿园,“12”代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中小学教育,k-12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统称。
文章分析了k12学校教育的6大趋势和k12领域所面临的六大挑战。
6大趋势包括:(一)重新思考传统教育。
(二)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
(三)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学习方式。
(四)从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到学生作为教育创造者的转变。
(五)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学习方式。
(六)STEAM学习的崛起。
6大挑战包括:(一)创建实景的学习机会。
(二)在教师培训中融入科技。
(三)个性化学习。
(四)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
(五)规模化教学创新。
(六)教授复杂思维。
了解了以上内容,我认为教师每天运用教材备课、讲课的传统模式将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上课、下课、写作业的模式中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思索的问题是,面临教育的改革风暴,自己怎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教育的变革?如果将来有一天打破现在的教学模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课堂?在新的课堂中自己能否得心应手的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自己能否应对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一些列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还要不断的坚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思想不陈旧,不落后。
学习现代化信息的使用,在信息化平台上学习、不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与学生老师合作学习的意识,努力使自己在教育变革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成功转型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 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是一本描绘地球与太阳运行轨迹关系的科普读物。
通过绚丽的插图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地球在公转和自转过程中穿越地平线的情景,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
作者首先介绍了地球、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太阳则是我们的光源和能量来源。
而地平线,则是地球表面与天空的分界线,是地球和天空交界的地方。
作者通过生动的插图,让读者对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接着,作者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同时地球也在自转。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一半面对太阳,另一半则面对太空。
这种运动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详细描述了地球穿越地平线的现象。
在每天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地球的一部分会慢慢升起或者落下,同时太阳也在地平线上升起或落下。
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建筑物和树木会遮挡太阳,形成不同的景象和光影,给人们带来美丽的风景和无限的想象。
通过《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读者不仅仅可以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地球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太阳是我们永远的光源,而地平线则是我们与天空之间的连接。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一切,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让它永远穿过地平线,为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2000字】第二篇示例: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每一天我们都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生活着。
而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我们很难感知到它的运动。
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地球其实一直在运动。
地球每天都在自转,从西向东旋转,每过24小时就完成了一轮自转。
地球还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约需365天。
当我们站在地球上观察天空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地球穿过地平线的景象。
关于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个话题,我在阅读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启发。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读后感地平线读后感永远的“香格里拉” --读《消失的地平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有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像田园诗一般的角落,能让你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与自由。
这里,是一片绝尘净域,美得让你倾心,一见钟情;这里,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你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这里,是一个七色乐土,璀璨得让你五体投地,八拜顶礼;这里,就是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藏北雪域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神奇王国——“香格里拉”。
同时,在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佛指认的“香巴拉王国”。
1933年,这个传说中被称为“地之肚脐”的理想国因为一部乌托邦式的作品的出版而广为人知。
这本由海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于1933年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离奇的、带有神秘主义和谜一般的“幻灭”色彩的作品。
它描述了一段很不寻常但似乎又不太完整的“历险”故事:在巴斯库这个作者虚构的地方,四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西方人,即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年轻气盛的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以及一个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为逃避印度革命风暴,他们不约而同地乘上了一架用来撤离的小型飞机,准备经巴基斯坦回国。
然而,飞机却出人意料地被劫持到西-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世外桃源”。
这个被作者称为“香格里拉”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处在一条长长的被称为“蓝”的山谷之中,山谷被巧妙地用小小的草地和精巧的花园点缀着,谷中有一条小溪,溪边是一排排涂过油漆的茶馆和玩具似的房屋,山谷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忧伤愁郁的低矮山峰,而山谷正前方则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似的雪山,在康维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的山峰。
看到那些建筑和屋内的装饰,康维觉得,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将汉藏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这里,三男一女开始了一次奇特的、不可思议的历险,以至于他们自己都搞不懂,这一切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
地平线贾平凹读后的体会
地平线贾平凹读后的体会《地平线》是贾平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在描写当下中国农村的生态和人文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中体现的现实社会问题和丰富的文学内涵。
小说中,农村人物的形象是贾平凹先生所擅长的。
他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思想、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
他们生活在绝境中,苦苦支撑着生命和家族的延续。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沮丧和放弃,相反地,他们仍然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挣扎,希望能够有一天拥有更好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农民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也是一大亮点。
贾平凹先生运用了极其细腻和真实的手法,描绘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生态面貌。
在小说中,农村的生态已经彻底被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小说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生态应该如何被保护,如何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小说中除了表现农民和生态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富有活力的细节。
贾平凹先生在小说中多次刻画了类似于女主角杨秀花这样的“普通人”形象,虽然他们看起来平凡无奇,但是正是这样的个体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才是文明的基石。
在语言上,贾平凹先生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但透着瑰丽,渗透着深刻的文学内涵。
贾平凹的笔墨很有韵味,许多文学常识都被涵盖了。
大量的语言,显然是那种有甚意千言,前后呼应的语言。
他在许多地方并不是直接地指出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和事物,让读者自然解读出文化的内涵。
总的来说,读《地平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农村生活中的生态问题,通过对平民形象的描写,了解了农民困境和农村生态乱象。
贾平凹先生极富文学才华,其笔下的人物故事充满了人性化和情感,让人们为人物的命运所感动。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能够对现代农村生态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地平线 读书报告
主要内容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
偶然的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经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勒科兹。
那段时间,两人经常出双入对,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经历,都被人跟踪。
玛格丽特是被一个名叫布亚瓦尔的男人,而博斯曼斯是被他的母亲和继父。
玛格丽特是在一家咖啡馆内认识布亚瓦尔的,后者开始对她死缠烂打。
为了摆脱这个人,玛格丽特去过瑞士,又辗转来到巴黎,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博斯曼斯。
玛格丽特的工作是当保姆,她的雇主是个有点神秘的男医生,他过去似乎和一些邪教团体有关联。
后来,男医生被捕,玛格丽特再次选择逃亡,渺无音讯。
40年后的现在,博斯曼斯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再次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作者简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
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而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
他的文学才华受到评论界的瞩目,该小说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
嗣后他接连发表了多部作品,几乎部部获奖。
1975年的《凄凉的别墅》获书商奖。
1978年的《暗店街》获龚古尔文学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主题大多和“寻根”还有“记忆”有关。
这和莫迪亚诺的本人经历有关,他父亲是犹太人,但在二战时候和盖世太保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他母亲作为演员,也曾为德军效劳过。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他也希望借助写作来解开自己的困扰,或者说是舒解那种永远不知道真相的焦虑情绪。
评价1.《地平线》也许是莫迪亚诺的小说中玄学色彩最强的小说。
它把他以前作品的全部内容压缩为一个哲学问题:生活该把时间及时间的流逝变成什么?对于博斯曼斯来说,他跟玛格丽特相恋以及这姑娘突然消失之后,四十年已经过去,但这四十年显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这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在记忆中难以磨灭,是因为永远无法找到解开其秘密的钥匙。
地平线读后感
地平线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平线读后感(一)地平线,再词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
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
那所谓的题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许自己从心底里还没有真正接纳这本书吧,可这种想法,却在自己对这本书的深入中慢慢的结束,另一种想法真悄然的盘上我的心头。
可笑的是,末日换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
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
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
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
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
”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平线报告》读书报告一、内容概括《2014版地平线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趋势、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挑战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三个部分。
其中,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趋势包括近期、中期和长期。
近期趋势: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不断整合日益普及的社交媒体正在改变人际交流、表达思想、呈现信息以及判断内容质量与价值的方式。
中期趋势:基于数据学习与评价的兴起,学生从教学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长期趋势:应对变革的敏捷方法,在线学习能够根据需要整合多媒体和技术,众多高等教育界思想领袖越来越认同敏捷创业模式能够让组织的领导力和课程体系受益。
2014地平线报告将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分为3类,即可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和严峻的挑战。
其中,可解决的挑战指我们了解并且知道如何解决,但缺乏坚定的意愿;困难的挑战指我们了解,但是解决方案不清晰;严峻的挑战指界定起来非常复杂,很少被解决,需要新的数据和洞察力才能应对。
具体如下:可解决的挑战: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和教学激励机制缺乏;困难的挑战:来自新型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竞争和教学创新推广;严峻的挑战:扩大教育规模和保持教育的适切性,全球范围内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扩张趋势正在为整个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目前,美国新媒体联盟持续关注的技术有七大类,分别为消费者技术、数字化策略、互联网技术、学习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使能技术。
专家组通过投票从七大类技术中挑选出来6项具体技术。
专家组认为这些技术将在未来5年内影响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他们将技术按照进入主流应用所需要的时间分为3类,即在未来1年内采用的近期技术、在2至3年内采用的中期技术以及在4至5年内才能进入教育主流应用的远期技术。
1年以内:翻转课堂和学习分析会被采纳;未来2至3年:3D打印与游戏和游戏化走进教学;未来4至5年:量化自我和虚拟助手闪亮登场。
二、聚焦教师激励机制问题暂且放下技术的问题不讨论,我们来看一看信息化对教学本身的挑战。
并且只关注我们了解并且知道如何解决,但缺乏坚定的意愿的问题。
高等教育无非具有这样的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别无其他。
众所周知,教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他是高等教育产生的初衷,也是其他功能赖以发生作用的基础。
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和教学激励机制缺乏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媒介素养不仅仅只掌握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技能,更需要的是养成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远比技能的掌握更加根深蒂固,更加让人不由自主的从事一项任务。
现如今,很多学校举办数字化教学大赛,殊不知很多教师还是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而只是将数字化仅仅当做一种工具,或者一种外化,甚或是一种附着于教学,但实质上于教学格格不入的产品。
在高校,认为研究比教学更为重要的思想不是一己之见,一家之言。
因为通常人们认为,在科研上出成果,比在教学上出成果更加诱人,更加能让一个学校出彩,获得公众的认可。
一些专家、学者之所以把教授上课提到相当高的地位来看待,来执行,就是因为教学没有得到作为原生产力而应有的重视。
因为从事教学薪酬低,回报率低。
而相反,科研所能得到的回报率相对教学实属十万八千里外。
针对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相对于教师数字媒介素养问题,是一个放眼于长远利益,都应该得以合理解决的问题,不论教育技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行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三、教师激励机制的范例针对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一直都在试图解决,这样的努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愈发鲜明,例如美国。
第一,设立教学奖,对优秀的教学工作进行奖励。
美国最早设立教学奖的研究型大学当属芝加哥大学。
早在1938年,芝加哥大学就收到一份匿名捐赠,这份捐赠的唯一目的是每年对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进行货币奖励(monetary award)。
但由于是匿名捐赠,校方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为该教学奖命名。
直到1952年,当时的芝加哥大学理事欧内斯特▪昆特尔(Ernest Quantrell)追加了自己的捐赠,并同意以自己为捐赠人并以自己的父母卢埃林▪约翰(Llewellyn Jo hn)和哈里特▪曼切斯特▪昆特尔(Harriet Manchester Quantrell)的名字命名该教学奖:昆特尔本科优秀教学奖。
这项教学奖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本科教学奖,截至2010年,共有293人获得该奖项。
根据来自学生的提名信,该教学奖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最珍惜的奖励。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士▪克罗宁(James Cronin)以获得昆特尔教学奖为荣,他说:“我完全为昆特尔奖所倾倒,我确实关心本科教学,它不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快乐,能够得到认可和奖励真是令我难以置信,它比我所获得的好多公共奖励都更好。
”第二,设立教师发展项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联邦教育部、基金会、研究型大学等广泛设立教师发展项目,美国联邦教育部主要根据有关法案制定教师发展项目。
如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法》(HEA,1965)第二条款以及2008年8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机会法》(H EOA),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起了三大教师质量项目:改善教师质量项目(Teach-er Quality Enhancement Grants)、合作改善教师质量项目(Teach-er Quality Partnership Program)和教师招聘资助项目(Te acher R-ecruitment Grants)。
这三大教师质量项目分别针对全美高等学校的教师招聘、培养、认证和教师支持。
又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设有/教育和人力资源0(EHR)项目,专门用于资助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等,该项目下设/职业发展0子项目。
2011年3月,该项目发布了2011-2013年/教职员早期职业发展0(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计划,该计划通过资助初级教员(junior faculty)的教学、研究以及促进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学者(teacher-scholars),进而成为21世纪科学和教育方面的领军人物。
这些项目都可以增加教师对教学的良好体验,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
第三,将晋升和薪资与卓越的教学挂钩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明确将教学工作和教师的薪资和晋升联系在一起,尽最大努力延挽教学优秀的教师。
如斯坦福大学在“建立在卓越基础之上”的报告中,提出七条政策性措施留住那些为其带来卓越声誉和多样性的教师。
哈佛大学也将教师的晋升和薪资与卓越的教学联系起来。
在过去,哈佛大学虽然也对获得教学优胜奖或者连续5年获得“哈佛学院教授”(Harv -ard College Professor)称号的教师发给奖金(bonus),但从没有因为教学成绩而调整教师的基本工资(base salaries)。
从2007年开始,根据文理学院颁布的“教学契约”,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将对任何职称水平的优秀教学及对促进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为此,文理学院首先从顶层的终身教职的教师开始,对他们进行教学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他们的年薪(Annual Salary Adjustments for Te -nured Faculty)。
人力资源部门更加希望终身教职人员能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物质报酬(material reward)。
充分肯定教师的教学成就,从经济上给予满足无疑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
第四,重视集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在建立和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的同时,美国的本科生教学改革比较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教学经验、技巧、艺术的传递,培养更多的好教师(good teacher)或杰出教师(outstanding teacher)。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团队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教学促进中心组织的教学团队。
如哈佛大学博克教学中心的教学支持服务小组(ISST),创立这样的小组最初是为了促进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的发展,后来,中心逐渐将小组扩大到任何新的或新修订的课程当中,甚至包括研究生教育中的研讨课。
ISST主要由哈佛大学各部门与该课程相关的专家组成,他们为某个课程的教学提供意见、建议和帮助。
[2 0]除了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许多研究型大学还非常重视相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合作,通过设立教学会员制项目(Teaching Fe llows Program),新教师能够从同行或其他学科教师那里获得有关教学方面的帮助和建议,这种会员制项目也是一种教学团队。
另一种是以教学名师(master teachers)或科学大家(leading scientists)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这种团队有的是学校或院系促成的,有的是自然和自发形成的;有的具有比较固定的形式,有的则比较松散。
四、思考与启示第一、教学激励应坚持物质和荣誉并重。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人们并不讳言金钱和物质奖励对于改善激励体系的意义,许多教学奖往往伴有巨额的现金奖励。
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每年都拿出巨额资金对教学奖获得者进行奖励。
以2007年度为例,该年度文理学院用在教学方面的无限制资金总额为6063万美元,指定用途的资金总额为43.2万美元,有限制的资金总额为8860万美元,赞助资金总额27.1万美元,其中,专门用于对教职员进行教学奖励和补偿的无限制资金为165.1万美元,有限制资金为2532.3万美元。
2008年度,文理学院用在奖学金和教师奖金方面的无限制资金为1340万美元,有限制资金为4000万美元,比上一年度有显著增长。
在具体奖金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奖大都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本科教学奖的力度往往大于研究生教学奖。
以北卡罗来纳(教堂山)大学为例,奖金额度为5000美元的教学奖有:研究生助教教学奖、学士后杰出教学奖、威廉福瑞迪杰出教学奖、大学新生教学奖、约翰斯顿教学奖、良师益友终身成就奖等;奖金额度为7500美元的教学奖有:理事会杰出教学奖、泰勒杰出本科教学奖;奖金额度最高的是查普曼家族教学奖,奖金为10000美元。
在我国,教学奖的数量大大少于科研和管理奖,且教学激励大都停留在荣誉层面,物质层面的奖励相对较少。
首先,在研究型大学内部基本没有专设的教学奖项,虽然有时也会举办一些教学竞赛,但是优胜者获得的奖励多是一纸奖状或价值不高的实物,针对教师的奖项大都偏向科研和管理。
其次,在国家层面,我国设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接针对本科教学的国家奖,具有最高的行政级别和荣誉地位。
但与动辄数十万或数百万的国家科技奖相比,国家教学名师奖两万元的奖金额度很难体现国家大奖的定位。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看,关注教师和教学的广泛共识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