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

合集下载

传染病防治中的隔离与检疫措施

传染病防治中的隔离与检疫措施

传染病防治中的隔离与检疫措施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类具有感染性的疾病。

为了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隔离与检疫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

隔离是指对疾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疑似感染者的限制活动,以防止其与正常人接触,从而减少传播的可能性。

检疫是指对患有传染病的人、物品或动物进行检验、监督和控制,以阻断疾病传入或传播。

一、隔离措施的重要性在传染病防治中,隔离措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隔离,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隔离措施旨在将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与正常人群隔离开,避免传染病的传播路径,以减少病情的恶化或传播的范围。

二、隔离措施的分类1.个体隔离:针对已经感染传染病或病原携带者的个人。

通过将病人单独隔离或集中隔离,将其与其他人分开,避免疾病的传播。

个体隔离通常需要在医院或专门的隔离场所进行。

2.区域隔离: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将某一地区或一定范围的人群进行隔离。

常见的区域隔离包括封锁疫情严重的城市或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等,以遏制疫情蔓延。

三、检疫措施的重要性除了隔离措施,检疫也是传染病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检疫,能够有效地筛查和监测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感染者,并阻止疾病传入或传播。

四、检疫措施的方法1.人员检疫:对进入某一地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询问病史等,排查疫情。

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措施,并进行相关医学观察和诊断。

2.物品检疫:对货物、邮件等物品进行检查,防止疾病通过物品传播。

某些传染病如禽流感等,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家禽、家畜等,因此对于携带物品的检疫是重要的。

3.动物检疫:动物是某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源,因此对动物的检疫非常重要。

通过对进出口动物的检疫,筛查疫情,及时阻止疾病传播。

五、实施隔离与检疫措施的挑战尽管隔离与检疫措施在传染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隔离与检疫措施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必要的焦虑。

因此,官方机构需要通过适当的宣传和信息公开,向公众解释其必要性和正当性。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临床表现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60页】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60页】
由于水痘皮疹分批出现,故 各期皮疹同时出现为本病特征。
防治重点
早期发现、隔离、治疗患者是预防关键, 应避免接触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
预防接种: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
7.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 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和食物经粪口传播。好发于夏秋季。
1.15/10万(总人口中)。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263.52/10万,死亡率1.12/10万。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 病总数的91.55%。 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 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霉菌 寄生虫
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 恙虫热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 梅毒 脚气 血吸虫病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 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 ②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
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 ③ 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 的儿童。
传播途径分类
直接或间接 空气或飞沫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血液或体液 昆虫或动物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围产期传播 多途径传播
水痘、结膜炎(红眼病) 水痘、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艾滋病 乙肝、艾滋病 乙脑、疟疾、狂犬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风疹、梅毒、艾滋病 艾滋病
治疗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 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染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潜伏期。

潜伏期指的是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

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各异。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通常为 1 至 3 天。

在这段时间里,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开始繁殖。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3 至 7 天。

患者在潜伏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异常,但已经具备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麻疹的潜伏期相对较长,约为 7 至 21 天。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早期发现病例。

如果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在潜伏期过后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症状能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也非常关键,有助于确定感染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接下来,说说隔离期。

隔离期是指将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与健康人群分开,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时间段。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其隔离期一般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来确定。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测,确保病毒完全清除,通常隔离期不少于 14 天。

水痘患者的隔离期应从出疹前 1 至 2 天开始,直到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猩红热患者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连续 3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一般隔离期不少于 7 天。

合理设定隔离期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隔离期间,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人群的感染风险。

再来说说检疫期。

检疫期是指对可能接触传染病的人员进行观察和检验的时间段。

比如,在发生鼠疫疫情时,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检疫期一般为 9 天。

在霍乱流行期间,对可能接触者的检疫期通常为 5 天。

检疫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传播。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和检疫期限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和检疫期限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和检疫期限
编号
病名
潜伏期
常见 最短最长
隔离日期检疫期1麻疹源自10—14天6—18天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
21天
2
风疹
18天
14—21天
一般不必隔离,必要时个例至皮疹出后5天
不检疫
3
水痘
14—16天10—21天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2周
21天
4
流感
1—2天
数小时-4天
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最后一个发病后3天
5
流腮
16—18天
8—30天
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至少与发病后10天
21天
6
甲肝
30天
14—45天
自发病之日起21天
45天
7
乙脑
10—14天
4--21天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不检疫
8
菌痢
1—2天
数小时-7天
隔离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或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7天
9
流脑
2—3天
1-7天
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计算不得少于7天
7天
11
幼儿急诊
10—15天
隔离15天
15天
12
脊灰
5—14天
3--35天
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40天
20天
13
猩红热
2—4天
1-7天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但自治疗起不‹7天
7—12天
10
手足口
2-7天
隔离两周
14天
14
乙肝
60—90天60--160天
急性期应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不阴转者按HBSAg携带处理,动态隔离,定期观察有无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至抗HBS产生

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

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

观察有无发热、咽 部不适及恶心呕 吐肢体瘫痪等症 状 注意呼吸道卡他 症状
髓 膜 炎 ( 流 天,但从发病日计
脑)
算不得少于 7 天
猩红热
发病后 6 天

12 天
观察精神、发热、 皮肤、食欲、小便 颜色有无异常
注意体温和上呼 吸道感染症状,皮 肤及口腔黏膜有 无广泛瘀点、瘀 斑。 注意咽部炎症或 扁桃体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 发病起不少于 40 20 天 天
百日咳
自发病起隔离 40 21 天 天自痉咳日起 30 天
单、双侧腮腺肿痛
.
注意上呼吸道卡 他症状,口腔黏膜 有无斑和皮疹
手足口病 症状消失后一周 7 天
观察有无发热、
手、足、口、臀等
皮疹
菌痢
症状消失、大便培 7 天
观察大便次数及
养二次阴性
性状
肝炎

(甲型)
发病起不少于 40 45 天 天 三次肝功能阴 性(每月做一次肝 功能)
流 行 性 脑 脊 临床症状消失后 3 7 天
病种
隔离期
密 切 接 医学观察内容
触者医
学观察

流感Βιβλιοθήκη 发病后 7 天14 天 观察是否退热,有
无咽喉部位症状
水痘
>
21 天
至水痘疱疹完全
结痂为止
注意观察,主要看 胸腹部有无皮疹
流 行 性 腮 腺 腮 腺 肿 大 完 全 消 21 天 观 察 有 无 发 热 或
炎 麻疹
退,约 3 周 出疹后 5 天,并发 21 天 肺炎的至出疹后 10 天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病名
典型临床症状
传染期
潜伏期(天)
患者隔离日期(返校条件)
接触者检疫日
常见
最短
最长
甲型肝炎
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
自潜伏期末至出现黄疸后2~3周或更长。
30
15
50
急性病人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要隔离40天。
疫源地处理后,对密切接触者观察40天。
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
从发病开始就有传染性,一般症状消失后1~2周内停止排菌,迁延性病人可长期排菌,并有传染性。
2~3
1
7
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连续2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或大便正常后一周解除隔离。
疫源地实行终末消毒后,观察7天。
水痘
发热1~2天出现红色丘疹,数小时变为圆形的呈“露珠”状疱疹,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易破、发痒
发病前1~2日至全部皮疹干枯结痂为止。
14~16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天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肿大(一侧或双侧),疼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
发病后只腮腺肿完全消失为止(10~14天)。
1~2
数小时
3
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不得少于7天)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从潜伏期末至退热时止均有传染性,能迅速侵犯易感人群。
1~2
数小时
4Hale Waihona Puke 退烧后24小时最后一个病人
发病后3天
麻疹
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咳嗽,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症。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及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常见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常见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预防
• 1.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 -口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 染的物品而感染。
• 2.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EV71等肠道病毒的感 染。
•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饭 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生病患儿。
• 3.高危人群:从事禽类宰杀、贩运、烹饪的 人员及其他与禽类及禽产品密切接触的人 群。
• 4.易感人群:儿童、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 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健康教育
老师及家长应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 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 双手。外出旅行时,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 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养有白鸽的公园。
• 4.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患者,对患儿的衣物,被褥,毛 巾,玩具,餐具消毒。开窗通风。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猩红热
• 1.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 2.前驱期:大多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咽 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 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丘疹或出血点,一般先于皮疹出 现。
• 疫点消毒。对学校所在班级进行彻底消毒 (保育员已经培训过发生传染病时如何消 毒)。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换气。
• 缺勤调查。老师要对每天缺勤的孩子进行 回访,了解自己班幼儿的健康情况并与园 里专职保健人员进行沟通
• 如幼儿在家不适去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传染 病的,如实的将幼儿信息告知就诊大夫进 行登记,然后第一时间告知班级老师,班 级老师将幼儿病情告知保健医,上报至疾 控中心,家长在家需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 行消毒,根据物品不同性质可采取日光暴 晒、开水浸烫、消毒液浸泡、所居住的场 所开窗通风。让幼儿避免与其他幼儿近距 离接触,以防交叉感染。保健医及班级老 师对患病幼儿要进行回访。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医院感染科
***
内容
一. 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二. 传染病流行形势和现状 三. 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四. 小结
一.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2.传染病的特点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4.传染病流行过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6.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识别要点
发热、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淡红色细点状皮 疹,短期内扩展到全身,奇痒或微痒
躯干皮疹多,手掌足底无疹为本病特征; 皮疹多在2~3天内消退,
不留痕迹。
防治重点
隔离、治疗是预防关键,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免疫接种:接种风疹疫苗; 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流行季节应减少聚会。
原学检查 。
防治重点
隔离患者: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甲肝可接种甲肝疫苗预防,戊肝目前尚无疫苗; 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
乙、丙和丁型肝炎分别是由乙肝病毒(HBV)、丙 肝病毒(HCV)和丁肝病毒(HD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 病变为主,可
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性 接触、母婴传播。
甲型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肝病毒(HAV)和戊 肝病毒(HEV)引起的传染性肝炎。常年散发,但多见 于秋冬初春季节。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识别要点
急性起病,发热、乏力、厌油、纳差、恶心、呕吐, 或皮肤、眼球发黄,小便色黄;
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均明显异常; 确诊有赖于血清特异性病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霉菌 寄生虫
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 恙虫热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 梅毒 脚气 血吸虫病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天成熟配子体时就
有传染性
恶性疟 5~12天 10天
登革热3~15天
5~7
天潜伏期末至病后3
天,少数至病后6

起病后7天不检疫
布鲁氏菌病
3天~1
年左右7~14

发病后第2周可
在尿中发现病原
体,可保持2~3
个月
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
隔离
不检疫
流行性出血
热5~46天
7~14

急性期血液、尿液
中有病原体具有
传染性,可经破损
皮肤感染
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

不检疫
钩端螺旋体
病1~30天
7~13

发病后第2周可
在尿中发现病原
体,可保持2~4
个月,个别1年以
上,但作为传染源
意义不大
隔离至症状消失,应
注意尿的消毒处理,
防止接触传播
不检疫
炭疽病
12小
时~121~3

主要为动物病,人
经动物感染,人与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伤
口痊愈、痂皮脱落为
医学观察8天,与
患者和病者接触。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课件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课件
如腹泻和痢疾
皮肤传染病
如疱疹、痤疮和疥疮
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预防传染病不仅可以保护个人健康,还可以遏制疾病的传播,保护整个社区 的健康。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每个人的责任。
个人卫生习惯
1 勤洗手
2 正确咳嗽和打喷嚏
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 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后。
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3 保持清洁环境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特别 是常接触的表面和物品。
公共卫生措施
1
定期消毒
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公共设施应进行
保持社交距离
2
定期消毒,减少传染风险。
避免密集的人群聚集,保持适当的社交
距离。
3
戴口罩
在需要的场合正确佩戴口罩,减少病菌 传播。
疫苗接种
理解疫苗
疫苗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使身 体能够抵抗特定的病原体。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PPT课件
探索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了解传染病的传播 途径和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呼吸道感染症
如感冒、流感和肺炎
性病
如艾滋病和性传播的感染病
肠道传染病
疫苗的重要性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 保护个人和社区的
传染病的应对措施
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和手 套,避免接触传染病病原体。
隔离和检疫措施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和检 疫,减少传染风险。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1)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1)

症状消失后连续2~3次大 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同食者医学观察1~2天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粪查 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 包囊阴性
饮食工作者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者应 调离工作
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隔离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 炎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接触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出疹后五天解除隔离
一般不检疫,对孕妇尤其3孕个月内者,可肌注 丙种球蛋白
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病 后14天
医学观察21天,免疫力低着可用丙种球蛋白
至腮腺完全消肿,约21天 一般不检疫,幼儿园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0天
之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 医学观察7天,可作咽培养,密切接触的儿童服磺胺或
少于发病后7天
不隔离
日常接触不需检疫
可以不隔离
疫水接触者检疫2周
隔离至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鼠疫败血症症状消失后培养3 次(每隔3天)阴性
接触者检疫9可服四环素或SD预防,发病地区进行疫区 检疫
就地隔离至症状消失后痰培 养连续6次阴性
同腺鼠疫
病程应隔离治疗
被可以狂犬病或狼咬伤者医学观察,并注射疫苗及免疫 血清
可不隔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4~7天 2~21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7~14天 4~21天
森林脑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虱传回归热 肾综合症出血热
10~15天 7~30天 10~14天 5~23天 7~14天 4~18d 10~14天 4~20天 7~8天 2~14天 14~21天 4~60天
利福平预防
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咽培
养(间隔2天,第一次于 第14病日)阴性或症状
医学观察7天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一、潜伏期的概念1、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2、潜伏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病原体在体内定位、繁殖和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过程。

3、潜伏期的长短由什么决定?潜伏期的长短是由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决定的。

潜伏期短的仅几个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数是在几天之内,如白喉、猩红热;有的好几个月,如狂犬病;有的好几年,如艾滋病。

二、1种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一)甲类传染病(2种)1、鼠疫:腺鼠疫:2~5天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3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天。

2、霍乱:数小时~5天,多为1~3天。

(二)乙类传染病(28种)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乙类甲管):1~16天,常见为3~5天。

2、艾滋病:平均8~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

3、病毒性肝炎:甲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6周,平均4周。

乙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1~6个月,平均3个月。

丙肝:肠道外途径(输血、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密切接触、性传播、母婴),2周~6个月,平均40天。

丁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4周~20周。

戊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9周,平均6周。

4、脊髓灰质炎:粪口途径传播,5~35天,一般9~12天。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分泌物排泄物感染,一般7天以内,通常2~4天。

6、麻疹:呼吸道飞沫传播,6~21天,平均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可延长至3~4周。

7、流行性出血热: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等方式传播,4~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

8、狂犬病: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大多数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可长达10年以上。

9、流行性乙型脑炎: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蚊(库蚊、伊蚊、按蚊)是传播媒介,4~21天,一般为10~14天。

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

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
7天
观察大便次数及性状
肝炎
(甲型)
患儿从发病起不少于40天 三次肝功能阴性(每月做一次肝功能)
42天
观察精神、皮肤、食欲、小便有无异常
麻疹
无合并症状、出诊后5天
21天
注意疹退情况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隔离到体温正常为止
不检疫
注意神经系统症状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
自发病不得少于40天
35天
注意有无肢体瘫痪
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
病 种
隔 离 期
检 疫 期
观 察 内 容
流感
患儿退热后24小时 病程4~5天
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注意有无发热及咽喉炎症
水痘
患儿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天
注意观察有无皮疹
腮腺炎
患儿腮腺完全消肿后一周 病程2周左右
21天
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单、双侧腮腺肿胀
菌痢
症状消失、大便培养二次阴性
手足口病
患儿体温正常、疹退
7~10天
注意呼吸道情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计算不得少于7天
7天
注意神经系统症状
结膜炎(红眼病)
眼睛红肿消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14天
注意和过敏性红眼区别
脓疱疮
自最后一个脓疹消退为止
7~10天
注意肾功能改变

法定传染病及隔离期一览表

法定传染病及隔离期一览表
医学观察7日
百日咳
7-10日
2-20日
痉咳发生后30日或发病后40日
医学观察21日,观察期间幼儿可用红霉素等预防
流行性
乙型脑炎
10-14日
4-21日
隔离至体温正常
接触者不检疫
流行性
出血热
7-14日
4-46日
隔离期10日
不检疫
登革热
5-8日
3-19日
起病后7日
不检疫
钩端
螺旋体病
10日左右
2-28日
隔离至治愈
彻底灭虱后或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
不检疫,彻底灭虱后接受医学观察14日
天花
8-14日
7-16日
不少于发病后40日
24小时内一律种痘,但仍应隔离观察16日
非典
4-5日
2-12日
病人痊愈
2周
传染性结膜炎
1~2
7~10天
用75%乙醇消毒双手及用物。
布氏杆菌
2周
7日至
1年以上
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
不检疫
鼠疫
腺鼠疫
2-4日
1-8日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退。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方能解除隔离
检疫9日
肺鼠疫
1-3日
数小时
至3日
炭疽
1-5日
12小时至12日
皮肝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其他类型患者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2次阴性方能取消隔离
细菌性
痢疾
1-3日
数小时
至7日
急性期症状消失,粪检阴性后,连续2次粪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7日。饮食行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培养1次。阴性者解除观察

学校传染病隔离时间表

学校传染病隔离时间表
医学观察7〜12天,可作咽培养
百日咳
7〜10天
2〜23天
至痉咳后30天或发病后40

医学观察21天,儿童可用红霉 素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
7〜14天
4〜21天
防蚊设备室内隔离至体温
正常
不需检疫
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
2〜3天
14小时〜6天
隔离至症状消失
不需检疫
手足口病
3〜5天
2〜10天
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 失后1周,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
戊型
40天
10〜75天
发病日起3周
检疫期60天
脊髓灰质炎
5〜14天
3〜35天
自发病日起消化道隔离40天,第1周同时呼吸道隔离
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间可用 减毒活疫苗快速预防免疫
细菌性痢疾
1〜3天
数小时〜7天
至症状后7天或大便培养
2〜3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饮食行业人员大 便培养1次阴性解除隔离
阿米巴痢疾
7〜14天
2天〜1年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粪查 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包 囊阴性
饮食工作者溶组织阿米巴滋养 体或包囊者应调离工作
流行性感冒
1〜3天
数小时〜4天
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 应早期隔离
麻疹
8〜12天
6〜21天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出 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接触者 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
2〜3天
1〜10天
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 于发病后7天
医学观察7天,可作咽培养,密 切接触的儿童服磺胺或利福平 预防
白喉
2〜4天

幼儿园传染病隔离制度及传染病消毒指南

幼儿园传染病隔离制度及传染病消毒指南

幼儿园传染病隔离制度及传染病消毒指南幼儿园传染病隔离制度1、幼儿园出现传染病按照《急控中心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有关规定实行隔离制度。

2、班级内发生传染病,班级老师在第一时间报医务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诊断单位。

3、教工发生传染病,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报医务室,上报内容同上。

4、班级发现传染病整个班级必须隔离。

隔离时间按照《疾控中心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有关规定实行隔离,隔离期间在保健医的指导下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每天用84消毒液进行卫生清扫工作。

5、隔离班级幼儿的专业活动由专业教师到班级进行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按照《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提前或延后1小时进行,幼儿在隔离期内不能参加园内组织各类的集中活动。

6、教师患传染病隔离办法参照《急控中心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有关规定进行隔离。

7、班级幼儿患病期间,教师要进行每日一次的电话回访,关心患病儿童的恢复情况,并提前告知家长该幼儿隔离时间及回园所需要的医学证明材料,对疑似传染病回家复查的幼儿,离园时要告知家长回园所需要的医学证明材料(第一时间就诊的病例,并注明痊愈或无传染性);8、对于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关责任人将被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及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9、教师在怀孕期间如遇班级幼儿发生传染病可申请出班,工作另行安排。

(附: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隔离期,传染病消毒指南,传染病预防指南)传染病消毒指南一、推荐消毒物品(一)75%浓度的酒精及其制品(易燃,避免靠近明火,不能向空中喷洒)(二)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一般要达到500mg/L-1000mg/L)泡腾片:每片含有效氯500mg,能在水中自溶,使用比较方便,一般1L水中放1片或者2片。

(具体参照按照产品包装上的说明操作)84消毒液:若浓度达到500mg/L,配比1:100(消毒液:水)(具体参照按照产品包装上的说明操作)特别补充:1、配置好的含氯消毒液不可再与其他消毒或清洁用品混用(如洁厕灵、酒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病人需隔离至肝功正 不检疫

发病后 7 天
医学观察 7 天
临床症状消失后 3 天,但从 发病前 7 天内至发病后的接触者
发病日计算不得少于 7 天。 医学观察 7 天
症状消失,连续 2 次粪便培 养阴性 培养阴性 发病后 40 天 症状消失后鼻咽部分泌物 细菌培养连续 2 次阴性 隔离患儿 2 周至症状消失 完成化疗疗程后,痰菌检查 连续 2 次阴性 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或症 状出现后 7 天
出疹后 5d
发病至愈后 7d
发热者观察 4d,流行时单位集体 检疫 有发病的托儿所 21d
出疹前 5 天到出疹后 5 天的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 21 天 出疹前 7 天到出疹后 5 天的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 21 天 14d
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但不得 少于发病后 14 天 发病日起 3 周
医学观察 21 天 医学观察 49 天
检疫 5 天,敏感抗生素预防性服 药,并连续送粪便培养 3 次,若 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医学观察 23 天,副伤寒 15 天,预防服药每天 2 次,一次 2 片,连续服用 3-5 天(儿童酌减)。
防蚊隔离至体温正常
不检疫
退热后 48h
腮腺肿大前 6 天至肿大后 9 天或症状出现后 9 天,无并 发症。 无并发症者出疹后 5d
医学观察 7 天
9d 自接触日起医学观察 21 天 医学观察 7 天,且进行易感人群 的免疫接种 7天 不检疫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7 天
WLCDC . EMAIL:WLCDC_CFK@
2~3d 7~10d 2~4d
数时~6d 2~20d 1~7d
肠道病毒 结核杆菌
12 小时~2d
4d
2~7d
受各种因素影响不确定,短可数
周,长可数年至数十年
数小时~3d /
就地隔离至症状消失,停药 后连续 3 次粪便培养阴性
体温正常后 15 天,或临床 症状消失、停药 1 周后,粪 便培养 2 次阴性
手足口病 肺结核
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
Vibrio,ELTor, 1~2d 0139
数小时~6d
伤寒、甲、乙丙、 伤 寒 平 均
副伤寒杆菌
12~14d,副
伤寒平均
6~8d。
乙脑-V
10~14d
伤寒 3~14d,副 伤寒 6~15d
4~21d
流感-V
1~3d
数小时~4d
腮腺炎-V
18d
14~25d
MV
10d
常见传染病病原、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疾病名称
病原体
潜伏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人隔离期
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及处理
霍乱
伤寒、副伤 寒
流行性乙 型脑炎 流行性感 冒 流行性腮 腺炎
麻疹
风疹
冠状病毒 感染 水痘与带 状疱疹 甲型病毒 性肝炎 乙型病毒 性肝炎 猩红热等 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
细菌性痢 疾 鼠疫 百日咳 白喉
6~18d
风疹-V
18d
14~21d
Corna-V
4~7d
2~14d
VZ-V
14~16d
10~24d
HAV
28~80d
溶血链球菌乙 A 脑膜炎球菌
志贺氏菌
2~5d 普通型 2~ 3d,暴发型数 小时 1~2d
12 小时~12d 普通型 1~7d
数时~7d
鼠疫杆菌 百日咳杆菌 白喉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