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指人亲自获得的认识,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间接经验相对于特定的人来说不是自己获得的认识,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轻谁重的问题多有争论,比如杜威等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亲身的活动为中心,而赫尔巴特等人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其实,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联系。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而且有些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漫长、危险和困难,如火山、海啸、战争等灾难更不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而且学习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
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来学习,因为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只能是“纸上淡兵”,毫无用处。同时,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要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所以,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增加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和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独立观察、调查、访问、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来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
(三)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研究表明:教师领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各种各样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依据教科书的系统,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逐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这也是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过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
整理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技能技巧。也可以是: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是:预习教材;分析并理解教材;形成技能技巧。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被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一)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统一性
首先,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共同存在于过程。过程不仅要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共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的。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的保证。
再次,两种过程相互渗透。任课教师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
掌握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
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至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具有反复属性。道德行为还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共同存在于同一过程,但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我们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这具有很大的错误性。有人说过“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确实是这样,当“德才兼备”难以实现的话,“有德无才”还可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好事,“有才缺德”对社会和人类十分不利。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一)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密切联系
掌握知识(含技能)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同,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在于发展能力。
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掌握知识快慢、难易、巩固的程度又依赖于一定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受能力的制约。能力越发展,知识掌握得越好。
(二)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区别
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彼此不能划等号。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所做的概括,是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量的规定性;能力是心理过程的个别特点,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保证活动胜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的综合,是获取经验的心理发展水平。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
(三)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甚至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