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要求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校有效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思想品德培养、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
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中,直接经验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间接经验,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而研究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然而,研究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为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
在教学中,要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质量。
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提高了认识效率;同时,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思想品德培养、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研究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传授和研究书本知识,并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练、实验、实、独立观察、调查、访问、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等方式,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领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教科书的系统,循序渐进地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地打好基础,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
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可以是整理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技能技巧、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预教材、分析并理解教材等多种形式。
掌握知识和培养思想品德是相互关联的,两者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应该扎实练好基本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多种关系。
关键词:教学;关系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现在,教师也不再像过去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寒酸,教师的政治地位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低下,当一名人民教师已经成为许多人所羡慕的职业。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扎实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心中有“本”与“本本主义”我们所说的“本”应该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课程教学大纲,我们把教学大纲看成“本”就是显示它的重要性,尽管课程教学大纲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高专类大学,不像中小学那样全国统一,但是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还是非常讲究的,讲求科学、实用、简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原则,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有的的人说只要心中有“本”就会受到束缚,教师在课堂上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以为教师的教学都是带着任务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采取一些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更是必须的,当然这方法的选取有教师个人的自由性;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应是有限度的,不能像一些“自由主义者”那样瞒天过海,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否则,一味给学生讲一些故事、笑话以及与本课程无关的东西,虽有时也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看起来热闹,但我们认为跑偏的课堂决不是成功的课堂。
第二个意思是教材,我们所选取的教材都是一些著名教授编写的,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育部认可的高校优秀教材,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应当前大学教学的好教材,我们教师备课一定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脉络,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教材。
有的人说教材永远都是过时的,这对某些学科也许有一定道理——教师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新信息、吸收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这种说法也未免太绝对,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还有人说教材无用、不使用教材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甚至说不看教材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也太片面、太极端,自古至今人们的学习都是借助教材的,学习往往与读书相联系,甚至用读书来代替学习,这也说明教材本身是有其生命力的,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教师需要处理许多不同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下面将分别探讨这几个关系的处理。
首先是师生关系。
在高中阶段,学生渴望被视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而不再是依赖教师的孩子。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表达意见。
教师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权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和指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合作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是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删减和补充。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做到熟知原文、联系实际、取精用要,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一些教材的延伸和拓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是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在思考,在今天这个开放式的社会中,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社会认可,家长接受,学生喜爱,领导赞誉,同事佩服的好教师,这个标准听起来有些高,但细想起来每一方面又是教师所不能回避的,所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教师要赢得社会的认可,首先要做好自己。
一要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维护领导,团结同事,善待学生,尊重家长。
用自己良好的品德赢得领导同事的好评,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赞誉。
这也好比是执业,执业前,先修德,也就是说先把人做好。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吃的是专业饭,靠的是技术活。
有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用在老师的专业水平上也很恰当。
一个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不管身处何地他的才能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不管在什么境遇下他一样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自吹自擂出来的,他凭的是一种实力,一种内涵,一种内功。
一个单位的教师,不用个人陈述,其他老师心里都有一杆秤,都能称量出学校那些老师业务棒,那些老师教学水平高。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年龄一年年变大,而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和家长群体永远在一个年龄段上,要想让学生和家长认可和接纳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挖空心思的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精心上课,专心批改,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展示,我能胜任我的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我的教学是优秀的。
可以说师德就是做人,教学就是做事。
做人和做事都做好了,那就把自己做好了,这时作为一个教师就处好了和自己的关系。
第二,要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台湾作家伯杨有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把中国人的窝里斗刻画的淋漓尽致,中国有句老话也经常说:“买卖好做,伙计难处”这些讲的都是团队里的人际交往问题。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4)注重探究过程
1
黄寿生 数学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体现? 1.引导学生投入到时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 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及时鼓励。 2.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 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 讨论;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 学。 3.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 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 生开展数学活动。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于设计怎样的教 学情境、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怎样讲授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哪些训 练、怎样检查学习效果等,都要精心地作出 设计。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4.改进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 的来说,应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废除注入 式教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组织 多种多样的作业,使学生从应用知识的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 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3.有效的活动式教学是使基础与创新紧密结合 的根本保证。活动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的思 维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过程 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使他们的 创造力得到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
高中语文教学几个关系的处理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多个关系,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和核心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尊重。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双方,彼此应该相互尊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情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而高高在上。
而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权威和经验,不应该对教师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
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开展。
2.互动合作。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师还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关心关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关爱。
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长情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树立自信和自尊。
通过以上几点师生关系的处理,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
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更好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在咱们的教学旅程中,就像驾驶一艘船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得把几个关键的关系捋顺喽,要不然这船可就容易跑偏。
先说这教与学的关系吧。
老师教,学生学,这看起来简单明了,可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老师不能光在那自说自话,得瞅瞅学生们跟上没跟上。
这不就像你给别人指路,你不能光自己指得痛快,也得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明白了你的意思。
要是老师一味地灌输,学生就像个被塞满东西的袋子,能装得下多少?能消化得了多少?所以啊,教学得相互配合,老师教得有方法,学生学得有热情,这才能让知识的传递顺顺当当。
再讲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知识就像是一块块砖头,能力呢,就是用这些砖头盖房子的本事。
如果只给学生一堆砖头,不教他们怎么盖房子,那砖头再多有啥用?他们能自己盖出漂亮坚固的房子吗?就像你会背很多菜谱,可真让你下厨,你能做出美味佳肴来吗?所以传授知识的同时,得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自己盖出高楼大厦。
还有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那可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就像花园里的花,品种不一样。
统一要求就像是给花们一个大致的生长方向,可要是不管花的品种,都按一个模子来修剪,能行吗?有的花需要多晒太阳,有的花需要多浇水,咱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照顾”他们。
不然,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不就被埋没了?再有这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间接经验是从书本、老师那里学来的。
光有间接经验,学生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没有实际的体会。
光靠直接经验,那得摸索到啥时候才能学到足够的知识?这就好比走路,自己摸索着走能熟悉路况,跟着前人的指引走能少走弯路,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走得又稳又快。
最后说说这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是传授知识,教育呢,是培养品德、价值观。
如果只重视教学,教出的学生知识满满,可品德不行,那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吗?这就像一辆车,性能再好,可方向盘坏了,能不出事?所以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教育,要让学生不仅有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作者:朱蕾来源:《黑河教育》2015年第05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往今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但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师者仅仅能“传道授业”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更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学生的知识大多是在课堂上获得的,其学习素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也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早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但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并不是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彻底地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放下架子,以爱为纽带,与学生朋友式的相处。
这种“朋友式”的关系绝不应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行为自觉,是针对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教学状态下的情感自发。
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教学气氛才会轻松,学生才能主动思考和提问。
记得有一天,上课铃响了以后,我走进高一(2)班,喊叫声便传进了我的耳朵:“朱老师,超然打人了!”我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相关同学叫到谈话室,逐一了解情况。
原来是超然知道这节是我的课,要把多媒体打开,便找班长要钥匙,班长没有给,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超然用拳头打了班长一下。
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一一给他们讲道理,还批评了超然,让他给班长道歉。
他很不乐意也不同意道歉,我很生气:“做错了事情被批评了还不服气。
”由于还要上课,我让超然先回教室,他却说:“我就在谈话室呆着,才不回去呢!”我一股火上来了,要发脾气,突然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教育的美,美在机智。
”于是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没关系,你暂时还没想清楚,等想清楚了再向班长道歉,今天你还要给同学们唱歌呢。
”然后我就转身往教室走,他也乖乖地进班级上课了。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三种关系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正确地看待教书育人。
如果把教书育人当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给自己的压力就大。
我们可以先把它看成是一份工作,对工作的期望值就不会太大,因为它并不一定非常有趣。
工作中也必然会出现问题,我们要善于做问题的解决者,而非挑剔者。
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沟通尤为重要,领导、同事乃至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良师益友,及时沟通协调有助于尽快解决问题,让我们不为问题所累。
另外,别把学生成绩当成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但也别抱怨学生基础太差,要是学生个个比老师还强,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第二,正确地对待学校领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和分工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
只是你千万别把领导当成引领你走向成功的唯一的人,如果你对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你就难免会挑他们的毛病。
如果把领导当成管理自己的人,你就会首先尊重领导。
如果领导真的在某些方面不如你,那么在教学中弥补领导的不足也是身为教师的本分,同时是个人职业价值的所在。
你的任务是尽职扮演好助手的角色,帮领导分忧解难;当领导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提醒他,既清晰阐述你的观点,又给领导留有余地。
其实领导就是组织我们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承担工作的压力,一起研究工作的对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领导就是,当我们不小心摔了跤,率领我们爬起来,擦干泪,迎头赶上。
作为上下级的关系,领导与下属之间天天在一起工作,就好比是天天在一个家里过日子的夫妻,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些摩擦也不为过。
所不同的是,一个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事,而另一个则属于工作上的分歧或因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的领导对下属的批评。
由此看来,分歧也好,失误也罢,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过分之处。
有的人过于敏感,只要领导一批评,不分青红皂白,总以为领导在给自己穿“小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情绪低落。
应该说,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有责任心、讲原则、肯于对组织负责也对下属负责的领导,在下属出现错误时,应该及时地予以批评,而不是对其姑息迁就、放任自流。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同时,教师也应该保持专业性,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2. 同学关系: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同学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并及时处理和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家校关系: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 教研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活动,与社区各方面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课程与实践关系。
这些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对于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师生之间应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要培养合作精神、互助共赢的关系;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与社会要密切联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与实践要结合紧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关系的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因此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
只有当各种关系得到妥善处理,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关系, 教师之间关系, 学校与社会关系, 课程与实践关系, 教学中关系的重要性, 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关系的良性发展对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种重要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关系涉及到师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
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之一,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注意,团结协作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要把握好这些关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谨慎的处理能力。
只有正确运用这些关系,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权威形象,让学生尊重和信任自己。
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处理好四个关系13―0083―01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自信与谦逊的关系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某领域学有所成的人。
学识广博的人由于有深厚的知识学问“垫底”,因而,当他面对学生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
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
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
博学而又谦逊,应该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饱学之士、学问大家往往是谦逊而又平和的。
但是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缺乏自信,过于谦逊,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对其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
同时,过分的谦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二、引证过多与论据不足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是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的,而观点、见解的阐述与展开离不开论据的支撑。
如果只讲观点、见解,没有论据或者论据不足,势必干瘪抽象,缺乏说服力,令人难以接受。
适当地引用一些理论论据或者事实论据,特别是一些带有典型性的论据,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观点、见解易于别人接受,同时也可以使得讲课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一个教师只有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作后盾,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
但旁征博引也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
引证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说明问题。
如果事例典型,有代表性,用得又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标签:有效课堂;变革;资源;主体;评价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的教育变革首先就体现在课堂上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核心所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新课改,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教学原则进行全盘否定,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意志品質的锻炼,注意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些都将作为宝贵的经验加以继承。
我们要想使课堂改达到一个新高度,就必须科学、辨证地对待传统的课程教学。
二、资源与主体的关系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固然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但是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一种教学媒介,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流程、受课件的约束,教师势必失去自我的教学风格,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体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将失去它的生命力。
那么,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添加制作实用课件,来给我们的教学增彩润色。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有效课堂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一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
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
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
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
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
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
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
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
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
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关系之一、教师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同事关系:在学校里,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展工作。
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互相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教师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3.家校关系: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之一、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
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班级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积极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尊重。
5.教师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受到所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支持。
教师要与教育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或机构的教研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教育机构也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支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与学生、同事、家长、学生之间以及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应当处理好的五组关系
教学过程应当处理好的五组关系一、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组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在教学中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反馈。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信任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间关系学生间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组关系。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友善,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的学生间关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一组关系。
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评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组关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这样可以形成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以上五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这些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和维护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协作。
教师还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生动性。
学校也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重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各种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也应加强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互动、教师合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社会联系、关系重要性、促进作用、师德建设、专业素养。
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只有当这些关系得到良好的处理时,教学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要互相尊重、合作、分享,共同进步。
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重要关系。
只有重视各种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好这些关系,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师生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指人亲自获得的认识,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
间接经验相对于特定的人来说不是自己获得的认识,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轻谁重的问题多有争论,比如杜威等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亲身的活动为中心,而赫尔巴特等人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其实,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联系。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而且有些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漫长、危险和困难,如火山、海啸、战争等灾难更不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
而且学习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来学习,因为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只能是“纸上淡兵”,毫无用处。
同时,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要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所以,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增加实践能力。
可以安排和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独立观察、调查、访问、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来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
(三)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研究表明:教师领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各种各样的认识过程。
主要表现为:依据教科书的系统,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逐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这也是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
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过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整理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技能技巧。
也可以是: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是:预习教材;分析并理解教材;形成技能技巧。
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被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一)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统一性首先,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共同存在于过程。
过程不仅要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共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的。
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的保证。
再次,两种过程相互渗透。
任课教师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掌握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至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
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具有反复属性。
道德行为还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共同存在于同一过程,但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我们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这具有很大的错误性。
有人说过“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确实是这样,当“德才兼备”难以实现的话,“有德无才”还可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好事,“有才缺德”对社会和人类十分不利。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一)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密切联系掌握知识(含技能)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同,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且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在于发展能力。
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
掌握知识快慢、难易、巩固的程度又依赖于一定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受能力的制约。
能力越发展,知识掌握得越好。
(二)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区别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彼此不能划等号。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所做的概括,是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量的规定性;能力是心理过程的个别特点,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保证活动胜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的综合,是获取经验的心理发展水平。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
(三)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
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
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
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甚至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人们只是强调学生的智力冈素,而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隋商( EQ)”概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统一的。
首先,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如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巩固习得的知识技能等。
动力系统表现为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
其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活动是非智力因素活动的基础,非智力因素也是经过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培养而成的,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也就形成其性格的理智属性。
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性格属性,会支持其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提高。
第三、非智力囚素可以对智力因素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所教内容是已知者;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和教育人。
因此,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由教师来确定。
可以说,教师的知识、品格、修养以及工作精神、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思想方向和活动过程,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低。
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有其更深刻的根据。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固然代表不了学生的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他是环境和教育的综合体,像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集中起来,对学生产生影响。
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老师。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终归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外因,要使这些外部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品格,最终决定因素还在于学生的内在素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愈好。
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习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它包括知、情、意、行等多种心理成份,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认知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这些积极因素的参与学习。
另外,很多操作性的练习、思考,都需要学生的实践,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环节都是不能完成的。
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
(三)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