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大气运动
人教新课标版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专题: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运动一、重要知识梳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1)逆温现象: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图一)太阳辐射的分布: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图二)(单位:kW·h/m2)图一图二(2)大气运动(3)世界主要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点名称[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常年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25°之间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东北信风带,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岸东北信风带,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终年高温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北美大陆北部北纬50°-70°之间深居内陆,纬度高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苔原气候亚欧,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纬度高全年严寒,皆为冬季,降水少冰原气候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内陆地区纬度高全年酷寒,降水少(4)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锋面类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原因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图示锋图(符号图)雨区位置锋后及锋面附近锋前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云层增厚,下雨、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移动缓慢。
学案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不同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例如图1.2-1-15中C处风力大 于D处。
【例3】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2-1-16,回答(1)—(2)题。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始终垂直,在北半球向右 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的方向:风向的反方向。
3.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4.判断风向 (1)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等压线比较平直的,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如E处);等压线弯曲的,在 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 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如F处)。 (2)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如果是近地面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偏转30°—45°。
(1)M和N两地天气比较,正确的是( ) ①M地比N地风力小 ②M地比N地风力大 ③M地比N地气流更暖湿 ④M地比N地气流更干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图中N地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D(2)D
本题考查等压线及风向、风速的判读。第(1)题, 从图中可知,M地的等压线比N地密集,故风力M地大于N地; 由经纬度可判断出,M地位于海洋上,所以M地比N地更暖湿。 第(2)题,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可知,N地风 向大致为东北风。
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 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 布状况,其具体有以下应用: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是从高 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如C处。 (4)低压槽: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从低气压延伸 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如D处。 (5)鞍部: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 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如G处。 2.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气压高 处指向气压低处。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导学案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运用大气逆辐射相关知识说明温室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对比高空和近地面温度、气压差异,认识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于风向的判读1.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辐射是短波辐射,、辐射是长波辐射。
2.对流层中的、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夜晚时辐射将白天吸收的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作用。
3.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实现的。
5.大气运动有运动和运动之分,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
6.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7.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8.地面温度高的区域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使得空气柱内分子数目减少,气压低。
气温高低导致空气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差异,诱发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9.水平气压梯度是单位距离间的。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
10.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向流动,这就形成了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由高压指向低压。
11.在北半球,风向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偏转。
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不改变风速。
12.在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04-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四大气运动【考纲解读】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的大气现象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风的形成,能够对等压线图进行判读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和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掌握不同季节北半球海陆的气压差异,并学会分析季风的成因。
【考情分析】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与热力环流有关的自然现象、等压线的判读,以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等压线图、等温线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天气、气候综合起来考查。
3.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提取信息,综合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链接】(一)2010高考山东卷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二)2010高考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l~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知识整合】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状况:课前预习案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填写相关知识,按要求画好图,并加强记忆,准备上课时检查;不明之处请做好标记,上课时再完善提高。
由上图可知,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是 ,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机理应用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考点二:热力环流在下图中根据高空等压线画出近地面等压线和热力环流图读图思考:(1)若该图表示白天海陆风,则A 为 ,B 为 。
(2)若该图表示城市风,则A 为 ,B 为 。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
高三地理学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自学过程】阅读课本P31-32大气的水平运动,,完成1-3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及对风产生的影响方向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它。
(不因风向而变化)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影响风向、风速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减风速1、在图1中画出一力作用时A地(北半球)的“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
2、在图2中画出二力作用时地B地(南半球)高空风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3、在图3中画出C地(北半球)三力作用时的地面风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知识小结】①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产生,大气运动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吹响低气压②在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③近地面,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例1】读风向示意图图4,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B.a是地转偏向力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该风形成于高空【例2】图5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等压线,有关说法正确的()A、A的风向为西北风B、B的风向为西北风C、A的风力小于BD、B的梯度力大于A【反馈练习】1、读甲乙两幅等压线图,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图6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
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据图分析完成2-4题。
2.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A.西北风和东南风 B.西风和东风C.东南风和西北风 D.西南风和东北风3.图7是图6中对应的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画法,正确的是()4.目前,某些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反思小结】:1、近地面的风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最终风向有什么特点?2、高空的风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影响?3、怎样判断是高空的风还是近地面的风?4、怎样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一个地点的风向?做题的步骤是什么?5、怎样比较两地的风速大小?。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D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弱
【解析】根据图2中各箭头的指向判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为地面辐射。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等削弱作用,也就没有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即④弱,C错误。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因此①强,②弱,A、B错误。月球上没有大气,①强,温度升高快;且月球上没有大气逆辐射等保温作用,③弱,温度降低快,因此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D正确。
(2)三个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部分到达地表,故而“太阳暖大地”,即环节1;由于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强,故而“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即环节2;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故而“大气暖大地”,即环节3。
(3)两个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1]______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的补偿作用,即大气对地面起[2]______作用。
大气状况
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和大气[4]________等状况。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利于大气吸收红外线,增强温室效应;大气透明度与海拔、天气(阴晴等)、大气中尘埃和污染物的含量相关,大气透明度较低时,大气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入为主的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出为主的夜间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变式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农业设施
6.[人教必修1-P34、35知识变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风沙肆虐的沙漠一直是蔬果生产的禁区,日光温室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南疆地区早期建成的温室普遍存在冬季夜间室内冻害时常发生的问题。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下图)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中墙面所释放的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内容名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40min选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岀现的“溫室效应”及其作用因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大气热力环流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也可借助一些模拟实验。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落脚点是学生能否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原理可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一日中最高气温通常岀现在午后2点、气温随海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温室大棚等。
二、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对该内容的考查力度较大,主要从基本原理、实践应用等方向命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级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兴趣,对当前学习的知识掌握较好,逐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知识储备层面看,基础知识储备不充分,未能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能力素养方面来看,综合分析思维和逻辑组织能力不足;从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方面来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尚未养成,家国情怀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理念采用视频导入大气的受热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人地之间的联系。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案)
2.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3. 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重 难 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理解感知】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 。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 。
②B 、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 流向 。
[温馨提示](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形成的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 )和F2( )共同影响F1( )、F2( )和F3( )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与等压线[温馨提示](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合作探究】一、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专题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角度1 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析: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
应选B。
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B 2.C 3.D角度2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高考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4~5题。
4.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5.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解析:第4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导致常被雾笼罩,故C项正确。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知识体系导引,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北半球)(1)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减小,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相反。
(3)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4.力的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高空。
(3)当A、B、C三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近地面。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学法指导]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重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活动】材料一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风受力作用图示风向高空风受两力作用(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123(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成分以及不同气圈的分布2.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特征3.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内容1.大气成分与不同气圈的分布2.大气运动类型及其特征3.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特征2.教学难点: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并请学生描述大气的作用以及组成。
教学环节二:学习(30分钟)大气成分与不同气圈的分布通过让学生组织实验,了解大气成分的比例以及不同气圈的分布。
实验步骤:1.将气压计的筒底放入水中,移动密封滑动板到零点处2.将滑动板上的水平线与密封玻璃管内侧液体表面对齐3.等待几分钟,将密封板高度在气压计的刻度线上标记4.记录此时的大气压力研究结果:1.大气成分的比例•氮气78.1%•氧气20.9%•其他气体0.9%2.大气不同气圈的分布气圈高度(km)温度顶部500 -60℃中间2000 -20℃地面0 28℃大气运动类型及其特征通过课件和图片,讲解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特点。
大气运动的类型:1.对流:由太阳辐射导致的气体变热、上升、形成云层2.水平运动:地球自转导致的风、台风等3.垂直移动:梅雨季节的层状云垂直发展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极端天气2.城市地表增温可能导致的气温上升3.大气中的氧气和温室气体含量可能影响气候教学环节三: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1.你认为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影响?请列举并解释。
教学环节四:小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下一节课做好预习。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以及对下一节课的预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资源1.动画、图片、视频2.讲义、课件课后作业1.回家用30分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垂直运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学案5: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2【学习目标】1.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2.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比较风力大小。
【重点难点】1.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及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形成风的三个力:3.不同大气层中的风:(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一1.作出风向:2.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正确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3.下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地区11月某日等压线分布”(单位:百帕)。
据此在虚线两侧分别用箭头符号表示出有摩擦力时的风向。
4. 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
读图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
课堂训练:一、选择题下图示意“2015年10月12日18时的某区域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压差值不可能是()A.18百帕B.25百帕C.14百帕D.15百帕2.乙地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3~4题。
3.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B.N地C.P地D.Q地下图表示“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
据此回答5~6题。
5.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较,N点气压()A.较高B.较低C.相等D.不确定6.若图示为北半球,则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A.东北风B.南风C.西风D.北风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7~8题。
7.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8.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A.①B.②C.③D.④9.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10.下图为“某地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海域风浪大于M海域B.P地吹偏北风C.Q地吹东南风D.K地多为阴雨天气11.下图中V代表P地某时的风向,M为经过P地的等压线,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P地位于南半球B.P地位于高空C.P地北部气压比南部高D.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三课时 大气水平运动——风
“大气水平运动——风”学案一、大气水平运动——风阅读课文P38、P39,说一说:(1)什么是风?(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风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4)说一说,完成表格,并用红笔划出主要特点。
二、风的形成和种类活动1:观察教材(北半球)的图2.14、2.15、2.16,完成下列问题:(1)三种类型风分别对应哪个图?并说出受力情况。
(2)三种风的最终风向各有什么特点?活动2:画一画,(南半球)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及风向【课堂练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上图中,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A.只有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④2、一架飞机在南半球高空中自东向西飞行,如果飞机是顺风飞行,则高压在飞行员的 ( )A.南侧B.北侧C.东侧D.西侧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A.a处B.b处C.c处D.d处4、图中甲处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下图为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A.甲B.乙C.丙D.丁6、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A.东南、西南、东南、西南B.东北、西北、东南、西北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大气运动常见命题:
一、大气的受热原理应用
知识梳理: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原理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沙石比热容较小,昼夜温差增大。
典型例题: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下左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下右图)。
据此完成1~2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 km
B.8.5 km
C.12.5 km
D.22.5 km
2.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第1题,1月份南极为夏季,气温较高,则b月气温曲线为1月气温曲线。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上界位于气温往上开始增加的位置。
读图可知,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应位于5~10千米处,B项正确。
第2题,a月同海拔气温低于b月,则a月为7月份,哈雷站出现极夜现象,没有太阳辐射,A、D两项错误;此时为冬季,气温低,冰架不会融化,C项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近地面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B项正确。
答案:1.B 2.B
二、气温变化及影响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影响温差大小的因素
3.气温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事物的影响
①对大气状况产生影响: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
②影响水文:
A.对河流、湖泊的影响:最冷月气温高于0 ℃,则不结冰,最冷月气温低于0 ℃,则有结冰现象。
B.对表层海水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的温度,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容易造成海水扰动,底层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盐类。
③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适宜的温度,会导致生物大量繁衍和生存;气温越低,生物生长越慢,但有机质积累多,品质高。
④影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也是雪线、林线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温高的地区一般雪线较高、林线较高。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对人类聚落选址的影响:
A.温带沿海地区:气温适宜,人口密度大。
B.高寒地区:气温较低,人口分布较少。
C.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
②对农业活动的影响:
A.热量→积温→熟制、生长期、播种期、采收期、单产。
B.昼夜温差→糖分、养分积累→品质,气温高低→生长日期长短→品质。
C.灾害(高温旱灾、低温冻害)→播种、生长和产量。
D.气温高低→品种差异→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③对交通的影响:
A.交通运输建设:高温造成人中暑;低温造成人冻伤;影响施工进度和时间;材料或建设需要增加技术保障措施。
B.交通通行:古代人口迁移跨河、跨海峡选择冬季。
④对各种工程建设的影响:
A.对工人影响:高温中暑、低温冻伤,增加投资成本。
B.建设工期:施工较慢,延长建设工期,工作效率低。
C.建设物质:对建设材料需要达到耐高温或耐低温要求,增加建设难度和成本。
典型例题:
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一般分两种情况,有水汽凝结时遵循湿绝热变化规律,无水汽凝结时遵循干绝热变化规律。
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
下图为某山
体两个坡向气温垂直分布理论模式。
据此完成1~3题。
1. 关于该图表的判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反映的是湿绝热变化规律
B.曲线b现象一般出现在迎风坡
C.曲线a①至②区间的变化是因为水汽蒸发吸热导致
D.500米以上,海拔越高,两个坡向气温差异越大
2.在海拔1 000米处,两个坡向的气温差异最接近()
A.5 ℃
B.9 ℃
C.14 ℃
D.19 ℃
3.下列地理现象,与曲线b无关的是()
A.华北平原的干热风
B.大分水岭西侧草原植被
C.金沙江干热河谷
D.天山南麓的绿洲
解析:第1题,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
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
根据图示曲线,曲线a反映的是湿绝热变化规律,A项正确。
曲线b表示干绝热变化规律,一般出现在背风坡,B项错误。
曲线a①至②区间的变化是因为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导致,C项错误。
500米以上,海拔越高,两个坡向气温差异越小,D项错误。
第2题,图示横轴表示气温,在海拔1 000米处,找到与两条曲线的交点,向下做垂线,判断两个坡向的气温差异为8~10 ℃,最接近9 ℃,B项正确。
A、C、D 三项错。
第3题,曲线b表示干绝热变化规律,此规律无水汽凝结。
与曲线b无关的地理现象是天山南麓的绿洲,绿洲地区有水汽凝结,D项正确。
华北平原的干热风、大分水岭西侧草原植被、金沙江干热河谷都能反映干绝热变化规律,A、B、C三项错。
答案:1.A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