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料补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专题

一.小城镇:

1.发展优势:

1,扩大内需

2,节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

3,吸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

4,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5,为乡镇工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载体和依托,促进农业产业提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6,依靠自下而上的自发动力,比发展上一级城市成本小,是自下而上城市化的重要贡献者

7,小城镇是农村财富的集聚中心,是城市化的增长点,传承了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

8,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就业、购销制度)的隔离,形成第三元的过渡性环节

9,是从村经济的突破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2.反思:

1,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主流,发展小城镇应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2,小城镇发展是城市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的被迫选择,不是最佳选择

3,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由于其效率高,而是因其对国家积累模式冲击最小,确保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积累4,最优城市等级是一定分工水平下市场竞争的结构,而不能完全依靠制度干预进行人工选择

5,乡村工业化大发展的市场机遇不再,乡镇工业大发展的创业环境不再,农村宽松的财政金融环境不再,资本西移困难,民间投资难以启动,分散布局不可持续

6,农民既不丧失土地,又有生财之道的既得利益团体形成,大大弱化了农民向城镇彻底转移的动力3.缺陷:

1,没有完善的规划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乏力,小城镇布点分散,建设用地占用多,缺乏通盘考虑

2,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约束力不强,建设用地需求旺盛,没有按规划执行建设

3,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从关系不明,小城镇总体规划突破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

1

4,土地利用比较受利益驱动,方向多变,建设用地扩张难以抑制,工业布局分散,内部用地控制不够,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

5,城镇规模偏小,无法诱发消费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育不良之月第二产业市场规模6,工业布局分散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集中统一,制约城市化进程

7,小而全的镇区有城市外观而缺乏城市生活的内在魅力和气氛,形成过度城市化

8,由于城镇体系结构模糊连续,等级不清,规模连续,造成小城镇职能雷同,分工不明,重复建设及建设空白形成

9,无积极性实现农业现代化,出现耕地抛荒

10,过分重视行政建制的改变,即撤乡设镇,导致建制镇作为城镇居民点的质量总体上不断下降

11,由于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的分割使关系密切的小城镇地域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

4.我国模式:

1.都市带动型——苏南模式(这种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镇密集地区均由很大的发展,这种城市工业扩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有增无减,原因有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德冲击2经济多元化,国有外资个体积蓄3自身缺陷,过渡性经济模式)

2.外资推动型——珠江三角洲(由于紧邻港澳,以外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不仅使本地区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而且吸收了大量外地打工人口)

3.个体发展性——温州模式(一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分散经营效率低;规模小污染大;技术落后能耗高;滥占耕地环境差

5.发展对策:

1,充分认识城镇体系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进行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城镇体系中各城镇的功能和作用,规模与布局,等级划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整体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调整行政区划,扩大乡镇规模,实行多镇合并,推动中心镇的发展,对于有基础,有规模的城镇赋予优先发展的政策,从而推动城镇集中于城乡一体化

3,统一规划,分片建设,从区域合作的宏观角度统一建设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项目

2

4,提高规划水平,抓紧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审批工作,切实纠正规划滞后的被动局面

5,加大改革力度,消除小城镇发展在体制上的制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财政制度,购销制度)

6,用农业产业化补充或部分代替乡镇企业,使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加快企业转制,从内在机制上为工业集中创造动力,加快现代化企业运作,使生产服务设施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化

8,协调小城镇发展与强化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协调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三者的关系;转变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为集约,高效的城市型土地利用方式;改革小城镇土地需求控制制度,鼓励节约土地;强化农业用地保护制度,控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的源头

9,合理布局,弹性对策,完善规划建设

10,注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护环境,生态,突出特色,继承文脉,形成多元内涵,多样形态的城镇

“离土不离乡”曾经在乡镇工业发展历史上起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问题:

1.村镇工业分散零散,规模小,日益失去竞争力,处境艰难

2.分散布局,严重威胁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危及着人们的生活。

3.土地资源浪费

4.离土不离乡,兼业农民实际蜕变为业余农民,既阻碍农业的现代化,又阻碍了城镇的发展,进而阻碍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是初始动力,工业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3

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包括三个基本含义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2,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3,拥有现代化市政服务设施系统;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上层建筑的形成

1.概念辨析

正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与文化城市化扩散之间协调发展

过度城市化:(假城市化)人口集中与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速度快,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由于交通通信发达,人口、工业、商业事务活动纷纷前往郊区,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乡村城市化: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接收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生活方式转变,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后两种为低度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郊区化:城市人口——〉乡村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是商业服务部门,其后外迁的是事务部门,最后外迁的是工业。

逆城市化(广域城市化):并不是城市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城市化正普遍向农村地域推进。20世纪70年代后,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大伦敦和其他大都市人口相继减少,而同期新城、退休和度假城市的人口则明显增加。其后,美国也出现逆城市化。许多资料表明,经济发达的国家正步入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在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城市化正普遍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市的分散发展为主。

再城市化:人口回流和“中产阶级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城市市中心空洞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适应家庭生活周期规律,一部分年青专业工作者向往城市生活,老年家庭希望接近便利的公共设施和

社会保障,一种人口回流和“中产阶段化”现象正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城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