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以“四个自信”构建系部德育文化
以“四个自信”构建系部德育文化作者:仲文丹来源:《职业》2020年第01期摘要:学校德育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者的推动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营造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愿景,旨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法纪和道德品质的一切文化的总称。
本文以“四个自信”来构建系部德育文化,供职校各系如何构建德育文化参考。
关键词:学校德育文化四个自信系部德育文化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作为一所学校,不仅有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更主要的是如何落实,让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去。
文化是一种模式、一种框架,以无形的手正能量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一言一行。
这里以无锡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德育文化建设为例,通过“四个自信”构建系部德育文化。
一、道路自信——培养“美丽而又自信的学生”道路从词义上讲是指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它也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
学校德育道路简单来说是指学校以什么样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做人,掌握技能。
信息工程系的道路自信也就是具体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主要基于系部德育的总任务(系德育愿景、目标)、德育总依据(系当前德育现状、情况)、德育总布局(系德育措施、方法)三个方面。
1.总任务(系德育愿景、目标)信息工程系黑板报两边都有宣传板,上面分别写着“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以微笑为语言来展现学生的美丽,以文明为信念来展示学生的自信。
职校学生最需要的是展现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自信,而人的本源就是追求美丽的人生。
总的来说,信息工程系的总任务就是要培养美丽而又自信的学生。
2.总依据(系当前德育现状、情况)(1)从受教育者维度来看。
现在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多为后进生、中考的落榜者,最不受中学教师关注的群体,也多是未有过班干部历练经验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缺乏自信。
因此,重塑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从教育载体维度来看。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三个维度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三个维度作者:杨刘保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3期杨刘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句句说改革,字字重千斤,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文献,是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决定》科学准确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启了改革的新征程,指明了改革的新方向,描绘了新一轮改革的美好蓝图和愿景。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示、总动员、总部署和总依据,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大幕已经拉开,如何真正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如何把改革的各项部署具体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把握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
一、理论维度:依托已有的理论传统和历史逻辑,生成新的改革理论和新的观念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改革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这一表述,表明我们已经有了改革的理论积累,已经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正确的逻辑思路。
但是,也正如《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新一轮改革要撼动原有的格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有赖于思想障碍的突破和改革理论的创新。
在《决定》中,这种创新思想俯拾皆是,比如《决定》中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针对十四大以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认识突破,虽然仅有一词和前后顺序上的变化,但是却对市场作用的提法升了级,为经济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开启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窗。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史”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通过对“四史”教育内涵的界定,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文章从三重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深入剖析“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在历史逻辑方面,文章将回顾“四史”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揭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渊源。
在理论逻辑方面,文章将探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分析“四史”教育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如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元素。
在实践逻辑方面,文章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旨在通过三重逻辑的分析,全面深入地探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逻辑:传承与发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蕴含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四史”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更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重要工具。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发扬与创新。
传承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生动的案例教学,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传递给学生。
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历史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作者:任晒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1期任晒法治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基于政治背景、思想渊源、现实国情和文化根基的不同,法治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体两面,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出发,中国法治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生成路径。
一、道路自信之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法治道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道路自信关乎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自信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基础中国的法治道路以中国的政治体制为基础,政治体制是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生成的。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百年的时代主题。
与西方“先市民社会后政治整合”的发展逻辑不同,民族危机将中国引向“先政治整合再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1]。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领导者,整合了各种政治力量,挽民族于危亡,并以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革新、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
“政党推动国家建设”这一特殊历史逻辑架构起中国政治体制的主体框架,也由此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
世界上每一条法治道路都有自己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耕于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求之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的本质属性与西方在成熟的市民社会中孕育出的内生型法治道路不同,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政党推进型”的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反思自身执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了推翻深深压迫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革命者思维充分发动群众,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不受法律约束的直接使用暴力[2],最终推翻了旧法统,建立了新政权。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欢迎参考~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加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四个维度
加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四个维度作者:刘水静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9期刘水静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一项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之精神力量的融合汇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创新发展,应着重围绕历史、理论、实践、传播四个维度综合推进。
一、历史维度:文化自信的古今辩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他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和沃土,视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的同时,从历史的维度做好古今辩证工作,着重阐发中华文化两个传统的继承、弘扬问题。
一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
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视为机械因袭的圭臬。
立于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潮头,理性剖析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贯通点、契合处,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为真正的文化自信。
二要注重近代革命文化传统的当代承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指向,即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革命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
深入发掘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生动呈现红色革命文化连贯古今、激励当下的时代价值,是历史维度上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理论维度:文化自信的学理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新近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学术界在不长的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力作,但国内文化自信研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研究成果多以中短篇报刊文章为主,长篇厚重的学术成果相对不多;多为经验层面的描述性成果,学理性的深入探究相对缺乏;多为诠释性、宣传性、普及性文章,系统性、建构性研究成果相对不多,且在某些基本观点上未达成共识。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自信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其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传承。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自信意识不足、培育内容单培育方式陈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认知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与路径,包括完善培育机制、创新培育内容、优化培育环境、加强实践活动等,以期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高度重视,共同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既积极又复杂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不断增强。
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影响力有着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面临挑战。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茫和动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
网络文化的兴起也对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质疑。
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例如,一些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文化自信培育机制;部分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足,难以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倾向,也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良影响。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研究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研究作者:史立丽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历史、理论和世界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离不开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从历史的维度看,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民族危亡,有志之士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都没有让中华民族站起来。
正当中华民族在苦苦探索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就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1949年3月,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说“我们还有90%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跟古代相似的。
”但毛主席对中华民族前途有信心,他曾经豪迈的讲:“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奠定了国家的工业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架构。
1979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现在,复兴号列车350公里的时速形象的代表了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落后的中国已经成为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迎着我们走来。
从天宫到蛟龙到悟空到天眼到墨子到大飞机,这些成就展示出我国巨大的经济成果不断涌现,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在快速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党史文化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高 永 中 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已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落下帷幕。
中共四川省委对举办好这届论坛高度重视,省委领导就办好论坛多次作出指示,多次召开协调会。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隆重举办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坛在四川举办,对于进一步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党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汇聚各方力量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必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同志主持论坛,省委常委、秘书长吴靖平同志出席论坛。
中央党史研究室及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领导高度重视这届论坛。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多次强调要办好论坛、亲自主持召开协调会,并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欧阳淞同志在主论坛上演讲。
这次论坛也得到有关部门领导及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
唐双宁、王炳林、赵安华、郭若平、徐德莉、黄亦君、严仕兵7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进行演讲。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龙新民同志,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同志提供书面演讲稿。
四个分论坛围绕各自主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交流。
本届论坛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成果显著。
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从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征文数量、入围论文质量及论坛演讲的高度深度、论坛讨论交流的热烈程度看,本届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
论坛自今年5月发布征文启事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而热烈的响应,三个月的时间收到论文865篇,其中中央党史研究室收到674篇,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收到191篇,论文总数超过了第一届的680篇、第二届的700余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的四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 :D18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519 (2018)05.0042.06
2018年 3月 l4日下 午 , 习近 平 同志在 看 望参 加 全 国政 协 十 三 届 一 次会 议 的 民盟 、致 公党 、无 党 派 人 士 、侨 联 界 委 员时 强 调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 的多 党 合作 和政 治 协商 制度 作为 我 国一 项基 本政 治制度 ,是 中 国共产 党 、 中国人 民和 各 民主党 派 、无党 派人 士 的 伟 大 政治 创造 ,是从 中 国土壤 中生 长 出来 的新 型政党 制度 。” 在这 次讲 话 中 ,习近平 同志首次 用 “三 个新 ” 概 括 了中 国新型 政党 制度 的特 点和 优 势 ,强 调这 ‘对 人类 政 治 文 明的 重 大贡 献 ”。因 为它 是 有 别于 西 方话 语表 述 的新 型政 党 制度 ,西 方 国家 ,包括 我们 国 内的 一 些人 之所 以对 这 一制 度不 了解 、甚 至存 在偏 见 ,一 方 面是 由于西 方 国家在 先发 基础 之上 形成 的 “西方 中 心 主义 ”的傲 慢 以及 由此形 成 的对 中 国的偏见 ;另 一 方 面 是 由于 国 内关 于政 党制 度 的话 语 体 系构 建 缓慢 , 导 致面 对 西方 话语 霸权 时 的底 气不 足 。为此 ,打破 ‘西
摘 要 :对 中国新型政 党制度 ,国 内外都存在 不 了解 、甚至偏见 的现 象。其原因除西方 中心主 义以及 意识形 态 作祟外 ,还 有 国内政 治理论特别 是政 党制度理 论供给的不足 。中共中央提 出要 坚定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道路 自信 、 理 论 自信 、制度 自信 、文化 自信 ”,明确 了构建 中国新型政 党制度话 语权 的基 本维度 ,即拥 有对 中国新 型政 党 制度 实践 (道路 )、理论 、制度 、文化 的解释权 、表 达权和 引导权 。只有系统地 、理论化地把握好这 四重维度 , 中 国新 型 政 党 制 度 话 语 权 的 构 建 才 有 实 质 性 意 义 。 关键词 :中国新 型政党制 度;话语权 ;“四个 自信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四个“底”的思维蕴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四个“底”的思维蕴含庄得宝,李娜(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新时代开好思政课的着力点,从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的“底色思维”、充实中国底蕴的“底蕴思维”、鼓足自信底气的“底气思维”、坚守政治底线的“底线思维”四个维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完成培育勇于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智能化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Y20-43);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善于学习是克服‘本领恐慌’的关键”(20KSH005)[作者简介]庄得宝(1976—),男,黑龙江依安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娜(1983—),女,黑龙江富裕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20-0009-04[收稿日期]2021-0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须大量兼具高水平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水平的优秀青年。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的思政课,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作为正确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思维方法,成为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的重要着力点,必须要解决好思维方法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一、底色思维: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从三个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
从三个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作者:吴耀明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1期吴耀明[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了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性。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历史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反映了历史必然性;从现实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有着现实合理性;从理论纬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符合逻辑必然性。
[关键词]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①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信仰、信念、信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维度来理解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从历史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屡遭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消沉低落,“全盘西化”“文化虚无主义”喧嚣一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30组强化理论武装写作提纲、小标题
30组强化理论武装写作提纲、小标题30组强化理论武装写作提纲、小标题1.深化“理论武装”锻造“最强大脑”深化“理论武装”,注入“精神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深化“理论武装”,注入“行动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深化“理论武装”,注入“力量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2.念好理论武装的“三字经”念好“深悟透,勤为先,性相近,习相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念好“抬标杆,立责任,善思考,强执行”,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念好“灵活学,创新授,讲共情,重实效”,创新理论学习方式。
3.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关键要“走心”要在“思”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悟。
要在“听”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方。
要在“行”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效。
4.基层理论武装显实效需“换个包装”换个“新颖包装”,打造成“深入人心”的“爆品”。
换个“简单包装”,做一个“简洁易懂”的“简介"。
换个“实用包装”,赋予“迎合新需求”的“功能"。
5.在理论武装中用好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坚持常学常新。
坚持真学真信。
坚持实学实用。
6.以“三字箴言”武装干部队伍诫之以“慎”,临深履薄。
诫之以“勤”,夙夜匪懈。
诫之以“清”,据义履方。
7.用心用情用智锻造党管武装的“纲”和“魂”强化思想引领,对党忠诚的灵魂更加纯粹。
扛起使命担当,时刻备战的指向更加鲜明。
坚持共建共享,确保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8.初心要从理论中“滋养”在“理论自信”上要有“冰霜历尽心不移”的坚定。
在“理论学习”上要有“百战归来再读书”的自觉。
在“理论运用”上要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成效。
9.理论学习莫先“怯”理论学习莫怯“高压”,充的是“生物质能”。
理论学习莫怯“高槛”,靠的是“自我革命”。
理论学习莫怯“高山”,走的是“拾级而上”。
10.理论学习务求“真”要在“真思”上下功夫。
要在“真信”上下功夫。
要在“真用”上下功夫。
11.“固本浚源”加强理论修养在“学深悟透”中厚实理论素养。
在“融会贯通”中强化理论思维。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作者:张丁月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用中国话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崛起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使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关键途径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前提条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理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精神源泉,全面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
为此,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繁荣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四个自信”;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维度: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话语权构建是和平环境下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是论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国家主权完整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是以中国特殊国情为立足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用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增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核心问题是“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
以中国特殊国情为现实依据的独具特色的道路自信、以社会发展实践为检验标准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自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为保障的高效科学的制度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的深厚持久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四维支点。
从运行向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现途径和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和关键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基石。
六维度思政元素
六维度思政元素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思政教育,我们提出了“六维度思政元素”的概念。
这一概念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思政教育的内涵,进而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详细解析这六个维度,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元素。
一、理论维度:夯实思想基础理论是思政教育的基石。
在六维度思政元素中,理论维度占据着首要位置。
它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
同时,还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他五个维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维度:传承红色基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思政教育中,历史维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要求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文化维度:涵养人文精神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文化维度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文化活动等,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四、实践维度:强化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践维度要求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五、法治维度:树立法治观念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主题教育的四个维度
主题教育的四个维度
1.政治维度:政治维度强调加强党性教育、理论武装和政治思
想工作,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提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增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2.理论维度:理论维度培养党员干部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制度观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实践和发展道路,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群众维度:群众维度突出加强群众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群
众路线,更好地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足本职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制度维度:制度维度强调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制度执行,创
新制度设计,推动制度执行与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和国家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以制度化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治环境。
基于“四个自信”的内涵与实践探究
67从“四个自信”的性质角度分析,“四个自信”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点问题,而且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从坚定“四个自信”的全面性角度上来说,现阶段,我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追捧的程度仍然比较高,实际上是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的自信心不够坚定的一种表现。
但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意义角度上来看,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方面,坚定“四个自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及在思想和心理上形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1]。
而要想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四个自信”的内容,就需要对其来源、内涵进行全面科学的了解,为科学实践提供依据。
一、“四个自信”的来源与基本内容1.“四个自信”的来源本文探讨的“四个自信”从其提出的前提和背景条件来看,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背景下提出的,四个自信的维度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四个自信的内容结构上来看,理论、发展道路、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种相互制约又不断提升和递进的关系。
从提出的具体历程上来看,“四个自信”概念的提出,是以“三个自信”为基础,而“三个自信”的首次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四个自信”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具体分析“四个自信”的来源,其起源于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方面自信内容,而在我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三个自信的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融入,形成了“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2]。
2.基本内容“四个自信”主要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3/06 作者:程京武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
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的理性认识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也是我们党高度理论自觉的体现。
理论自觉是在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肩负伟大使命的勇于担当,都源自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
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理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自觉彰显和坚定信心;体现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来,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接力探索中,一以贯之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寻找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历史,就是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与时俱进:增强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性真理性,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具体思想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现实要求。
同时,又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
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人为本:增强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其历史的起点和终极意义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办民众之所需;又要在理论研究中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回答好时代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民族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信,要求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坚持以人为本,回应民众关切、回答民众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
理论只有被广大民众所掌握,才能真正作用于实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
的哲学总结。
从现实意义上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从本质上反映了党执政治国的根本宗旨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综合创新:增强理论自信的不竭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实践的观念、辩证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是一个实践的理论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中获取丰厚的营养,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体系;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非凡的理论创造能力,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挑战,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类文明共进步,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个进步、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些鲜明特征,决定了我们增强理论自信,就要不断推动创新。
站在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增强理论自信,进行综合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
务。
一是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成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并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二是要探索形式创新,一定的形式是任何一种理论生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三是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内容,又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民族形式,二者有机统一,用中国的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综合创造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成果,坚定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暨南大学社科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