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中国近代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 福建

B. 台湾

C. 广东

D. 北京

2. 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下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中体现出创新性特点的是:①中山装;②改良的旗袍;③列宁装和连衣裙;④四大菜系⑤毗连式居住房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③④

3. 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

A. 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 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 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 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4.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1907年1月6日,《纽约时报》文电中说:“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为使清国妇女有更大的生活自由,清帝今日颁布诏令禁止妇女裹脚,但是清国妇女已习惯了这种陋习,清帝制定法律禁止缠足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下列对此文电解读正确的是

A. 此项诏令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

B. 此项诏令的颁布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全盘西化

C. “废止缠足”法令是民国政府颁布的,故此文电不可信

D. “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反映了此项诏令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

6.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B. 中国民众主动学习西方

C. 政府的提倡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

7.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 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 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C. 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 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8. 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 公共汽车

B. 飞机

C. 火车

D. 轮船

10.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 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 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 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 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1. 15.1859年英国人呤−o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入注目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A. 女子缠足的恶俗已被政府明令禁止

B. 广州开放较早导致女子服饰普遍西化

C. 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 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已经获得解放

12.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①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②西方学说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④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①使信息传递快捷简便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14.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15. 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6. 新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

A. 《渔光曲》

B. 《风云儿女》

C. 《定军山》

D. 《英雄儿女》

17.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A. “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 “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 “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 “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18.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 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19. 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

A.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 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C. 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

D. 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20.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A. 飞机的广泛使用

B. 电话和电报的使用

C. 国际互联网的诞生

D. 航天事业的发展

21.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请问这是

A. 自行车

B. 人力车

C. 马车

D. 汽车

22. 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