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积累的文化精髓,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被认为是德育的重要资源。

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给后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榜样和角色模型。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英雄人物,他们以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儿女情长感动了世人。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些先贤的悲壮壮举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他们可以把这些优秀的榜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格目标。

传统文化可以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可以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他们可以了解到祖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努力。

这样,学生就会对祖国有更深的情感认同,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起着积极的作用。

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诚信”、“忠诚”、“恭敬”等道德准则就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守信奉法、如何对待家庭和社会。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体会到这些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培养起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的作用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的作用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和道德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延续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思想,而且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革命、战争、现代性等因素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及生活方式,由此,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是否会对现代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包括历史文化、道德文化、文学艺术、哲学思辨等多个领域,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肌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孕育国家精神和国家品格的根本力量之一。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深邃的文化宝库,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的体系,弘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人文价值,领悟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

最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感。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种种积淀。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摘要】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起着巨大影响。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能够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和品性。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他们行为和思维的基石。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无法忽视,它对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应当重视和努力推动的工作,它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体的全面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社会影响、塑造作用、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性、传承、发展、未来社会建设。

1. 引言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灵魂。

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重要来源。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后人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来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生活和道德。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凝聚人们的集体精神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德育对社会的影响德育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拥有良好德育教育的社会,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德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还能够引导人们遵守法律、遵纪守法,从而减少犯罪率,增强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道德榜样。

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伟大思想家,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无不是高尚的品德楷模。

比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圣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事原则、为政理念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如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将领,他们不畏强敌,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榜样,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情操和人格。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古典小说、戏曲表演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文化形式能够让青少年在欣赏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感受到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凄婉动人,他们的爱恨情仇、忠诚与背叛都是对于情感的深刻探索,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而古诗词中的伤时的追求和感怀、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等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成长。

传统文化能够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青少年能够了解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从而形成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成为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普遍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作品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解决方案。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接纳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也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文化修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总体上,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和传承,把其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去。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民族、宗教、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固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的内容形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传统社会的经典和灵魂。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基石。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传承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诚实、谦逊、恒心等。

这些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人生道德追求的高度。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们接受并内化这些高尚的品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格。

孔子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思想,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高尚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凝聚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是塑造国民性格和风貌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更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这些优秀的艺术形式,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京剧、黄梅戏、越剧等,这些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魅力,更是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心灵与魂魄,是其长期形成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勇于担当、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等优秀品质。

传统文化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困难挑战,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他们会从心底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积德行善、和谐相处。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孩子们就能够懂得尊重父母、敬老爱幼、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美德。

他们会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分担别人的困难,注重待人接物的礼貌和友善。

这样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合作,减少冲突和矛盾。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故事和传奇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勇气和担当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崇敬。

通过学习这些故事,学生们能够懂得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承担责任。

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将使他们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拥有情怀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重视礼仪、规范行为,标志着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学生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行为准则,能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践。

他们会遵守社会法律,尊重道德底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培养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勇于担当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等优秀品质,从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公民。

教育者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引导学生爱国、有德、有才、有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人才。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德育是指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情感态度,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进行浅谈。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项基本德性,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宣扬。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都是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品德规范。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历史上,中国有很多崇尚独立自主的文化人物,如孔子、墨子、梁启超等,他们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影响了世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独立自主的重视,他们在精神世界里追求真知灼见,坚持个性独立,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坚定目标,勇于探索,做到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优势,不盲从不听由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我。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视。

只有人们修身齐家,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对国家和天下有所贡献。

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道德观。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一个品德高尚、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强调了家庭和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人们要孝敬父母、敬重长辈,维护家庭的和睦;在国家中,人们要尊崇国家制度,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敬爱家庭的情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发扬民族精神,为家庭和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

本文将就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包括孝顺、诚信、友爱、礼让等,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弘扬的。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二、激发爱国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这在国学经典中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论语》等,都强调了爱国之情。

在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国家的深情厚爱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这对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促进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自信、自尊的态度。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自尊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所呈现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在德育中,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传授、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接受健康的思想、价值观,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报怨”等思想,不仅是古代先贤的智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所借鉴和实践的准则。

其次,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和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品行端正、健康向上的人格。

如《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都非常重要。

第三,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美学修养,从而培育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文化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内涵,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国家责任感的新一代。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特点和实践路径等方面,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仁、义、礼、智、信、忍六大基本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这些价值观念中,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以仁爱之心待人。

义则是追求公平和正义,使社会和谐稳定。

礼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客观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能够懂得尊重和谦卑。

智是指智慧和学识,强调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思考。

信则代表了诚实和信用,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忍是指忍让和忍耐,使人们能够消除个人私利,追求共同利益。

这些价值观念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的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例如《大学》中提到,“修己治人,独立自主,以仁爱之心待人,做天下为己任。

”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 循循善诱: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老师要像家长一样,学生要像子女一样,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义育人、以爱教人”的教育特色。

3. 以言传身教: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注重“言传”,即言传身教。

传统文化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的情矛盾得到化解,使师生之间在心理上更加亲近,以此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五篇范文第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阳信县流坡坞镇褚家小学杨储太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少儿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浸润。

对于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质,莫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

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

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

”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这与小学生德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具体地说:第一,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

第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谛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

第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民族,这种责任感与进取精神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国家强盛时期,还是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小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注重群体和谐,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注重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的建设。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伦理性,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 塑造正气操守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和创新性,如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仪”、“忠孝”等,这些都是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样,学生的内心将变得更加健康、积极和向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2. 建立身份认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更为自信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建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使他们拥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心,自然也更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

3.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化传承,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新物质和新领域。

4.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柱来支撑我们的未来。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的崛起过程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挑战。

总之,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理解、接受和崇尚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德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情商和社交能力。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规范。

这些美德包括了忠诚、孝顺、诚实、勤劳、尊老爱幼、友善待人等,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和价值观多元化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而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

通过将中华传统美德引入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根植并践行这些美德。

通过弘扬孝顺的美德,可以引导学生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德,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承载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

通过在学校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这些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通过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通过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可以培养学生正直、守信的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

而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承担起社会责任。

通过教育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社会关系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教育学生友善待人的美德,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教育学生勤劳务实的美德,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奋发向上的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和家庭的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一、引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认同和国家意识。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德育工作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德育工作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价值: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如诚信、孝顺、仁爱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

三、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为了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系统地介绍国家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挖掘其他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历史课上介绍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理念,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3.开展主题活动: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开展针对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3.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建立线上或线下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五、结论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挖掘其他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主题活动以及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如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敬仰师长、诚信守约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处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赋予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受,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艺术,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个体层面,也可以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是文明的积淀。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需要,适度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传统文化既是精神食粮,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在教育和德育中应给予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工作。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德育是指对人的品德、道德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更是培养人的修养、品德和道德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进行浅谈。

一、培养孝道情怀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强调和提倡。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要懂得孝敬长辈,要有孝道情怀。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内涵,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孝道的重要性,形成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之心。

在孝道的熏陶下,孩子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培养出一颗感恩之心,形成优良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二、弘扬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品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仁者爱人,善待他人,关爱社会。

仁者乐山乐水,乐与人交往,不仅爱自己的家人,更爱整个社会。

这种崇尚仁爱的精神,也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对于孩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善待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形成对他人关爱、善良的品质。

三、培养正直品质正直品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诚实守信,正直待人。

这种正直品质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孩子们能够了解到诚实做人的重要性,学会正直待人的道理。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会逐渐形成正直守信的品质,逐渐磨砺出一颗勇敢、坚定的品格。

这对于孩子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四、塑造勤奋品质勤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品质之一。

中华民族有“勤奋致知”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勤勉工作,努力学习。

这种勤奋品质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勤奋的内涵,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持之以恒、不断奋进的勤奋品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先贤的智慧和功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道德准则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关于道德的教导,从而培养出自己的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威胁。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我们的文化独特性和自身的价值。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加自觉地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财富,从而自豪地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代言。

传统文化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如古代书画、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的美和智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的审美能力也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智慧,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学识。

学习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中庸”等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培养道德情操、文化自信心、审美能力和思维智慧,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也日新月异。

作为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在德育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德育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一、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其中的核心,而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以及“忠、孝、信、义”等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都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介绍他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谦卑之德,以及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好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而礼仪,正是呈现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在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了解尊师重道,以及尊重长辈、关爱弱小的传统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可以借鉴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与师长、同学相处时,有礼有节。

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老爱幼、讲究礼仪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明白礼节之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情怀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如《孟子》中的梁惠王故事、《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等,以及《古诗词》中的优秀作品等,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内心世界,培养其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始终延续下来的,具有价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东西。

它包括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所依循和约束,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如孔子的仁、孝、礼、智等思想,儒家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等。

这些思想和理念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德育中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生和价值的问题,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能够让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人们会体会到祖先们为民族和国家所作出的伟大牺牲和贡献,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的来源,也是人们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人们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修养水平。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典范和英雄人物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和崇高的人生目标。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道德典范和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学习和传承他们的精神,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卓越,树立崇高的志向和人生目标。

他们的精神正直、才能卓越、勇往直前的品质都是我们所崇拜和追求的,通过他们的榜样,可以激发人们的勇气、毅力和信心,培养人们的真善美和高尚情操。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内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

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无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

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丧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

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

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标准。

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内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

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

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

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

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

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在。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

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

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统筹安排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1、仁侠之气匹夫有责:首先声明仁侠之气不是匹夫之勇。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

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谈何为家庭、对族人负责?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风气负责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基础入手,除了课外背诵,每天都拿出20分钟的早读时间去背诵、去理解这些传统文化词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2、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说来惭愧,时至今日只能从教材里才接触一点古典诗词之美,真是浅薄了。

不少专家、学者花了一些时间去查了全唐诗,较权威的统计数是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的诗有900多首,陆游的诗有9000多首,而这只不过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雾水。

可是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也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

至于琴棋书画,要么学琴必为考级,下棋只为成为古力之二,读书则只为分数和升学,画画也就为今后找个饭碗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

这类学习一定要形成一种机制,由浅入深,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多奖励、多鼓励,不讽刺、不挖苦,寓教于乐,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3、四书五经文史典故现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书五经、文史典故”?孩子们对以“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使我们的孩子们连一点儒家思想的痕迹没有,大儒大雅人们好像忘记了,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儒家思想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努力开拓德育教育的多种渠道,同时要特别注重师德教育,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对儒家思想的学习。

三、以历史为教材开拓创新展开德育教育1、以史论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四大发明、医药科技、文学艺术……我们以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明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为祖国值得骄傲,身为炎黄子孙便满怀自豪,也会巩固起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为自己的祖国富强、民族大义付出了鲜血与生命,他们在一个个简短的历史典故中出现,留下的是热血激荡之为人传诵的英雄篇章。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为血国耻,勾践“抱冰握火、卧薪尝胆,”; 为了国家尊严,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赵”;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英勇大义留下“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迈壮语。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明代戚继光“驱逐香寇”,到近代,有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为变法不惜抛头颅的谭嗣同,有为共产主义信念而从容就义的李大钊……这些激励斗志的爱国典故,为后人留下了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对祖国满怀着深沉的热爱。

他们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与民族大义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典故,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2、以史为镜培养健全人格精神在浩繁的历史典故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和信义故事,对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这些成语典故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常给人以醒翻灌顶的感受,激活着我们的心灵和情感。

我们知道许多家贫而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如《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晋代“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晋代车溉“囊萤读书”。

这些勤奋好学的历史人物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学习榜样。

仁义孝亲的典故可以说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它与“礼智信”一起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如晋人王祥卧冰求鲤,“母常欲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彩衣娱亲”,他孝顺父母,70岁了还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

东汉黄香“扇枕温袅”,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不惜放下身架“负荆请罪”,告诫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讲求大仁大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斗米折腰”“宠辱不惊”等教给我们做人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要有优患意识。

3、以史为鉴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历史典故以前车之鉴的方式为后人竖起一座座警示牌,以生动传神的故事传达出旷达睿智的人生哲理。

这些哲理式的历史典故,为我们修身治国提出大政方略,为我们明辨是非、洞悉世事点亮明灯。

这些历史典故是前人历经挫折与失败得来的成功经验,是经过检验的真理性指针,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逐步培养理性的分析思考能力,可以让我们在事业发展中少走弯路。

唐太宗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言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汉宣帝“励精图治”而大有作为;商鞍为求变法成功“立木为信”,旨在取信于民,以信义服人。

为官要“两袖清风”,“两袖清风身欲飘,杖黎随月步长桥”。

为求贤才刘备“三顾茅庐”,为血国耻勾践“卧薪尝胆”,重诺守信重耳“退避三舍”,尽职尽责诸葛亮“鞠躬尽瘁”,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为官为政之道,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借鉴。

而诸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愚蠢、商封王“酒池肉林”的奢侈,都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为后世敲响了警钟。

做人要“从善如流”,行事要“一诺千金”。

这些历史典故如一盏盏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要济世立业,处于不败,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中华民族历史海洋中这些优秀的典故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深人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其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可以创造出奇妙的教育成果,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和孕育了多少民族骄傲。

沧海桑田,世代轮回,不应该成为我们丢掉传统文化的借口,那些优秀的和精华的东西还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总之,搞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一个个美如珠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如果巧妙地把这些传统文化典故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1、《德育原理》,胡守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当代班级管理引论》,曹长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涂池小学陈丽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