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周海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环境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生态恶化,酸雨、水污染、土壤流失、荒漠化、大气污染等等已经对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对环境的破坏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我国长期以来又一直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因此,许多人把人口增长看作是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似乎只要人口增长控制住了,生态环境就会自然变好。

实际上,我国总人口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却还在加剧。

究竟如何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人口迁移政策的调整,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此减缓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环境学家Paul Enrich(1996)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人口增长及消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I=PAT,公式中I为环境影响程度(Impact),P为人口(Population),A 为富裕程度(Affluence),可以用人均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描述,T为技术水平(Technology)。

这个式子说明,某一区域内的总的环境状况是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成正比例的,人口数量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同样也会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还应看到,是P和A的乘积,而不是单纯P或A对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在技术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一样多,但一国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是另一国的5倍,那么这个国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另一国的5倍,远远大于另一个国家。

通常A和T两个因子很难单独计算,一般用人均能源消费作为其积。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AT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人口增加,则I也一定会有所增加,但具体到全球不同的国家,AT 的差别是很大的,富国的AT值要远大于穷国,有人计算出富国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穷国的7.5倍,美国人口虽然只有中国的1/5多一点,但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却比中国大得多。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阅读P118-119)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阅读P119-122)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3)淡水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生态农业。

判断正误:(1)人口增长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2)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3)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5)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6)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种群增长规律相同。

()(7)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答案(1)√(2)×(3)×(4)√(5)√(6)×(7)√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我国人口的发展特点(1)近几百年来的增长曲线接近“J”型。

(2)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增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4)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1)人类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没有天敌,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干扰小。

(2)人口基数过大。

(3)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出生率较高。

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密度急剧上升。

然而,这种急剧增加的人口密度对于城市的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人口密度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对于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空气质量。

首先,高人口密度会引发交通拥堵问题,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幅度升高。

其次,人口密集的城市需消耗较多的能源,这导致工业和居民区的能源消耗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

此外,大量建筑物和人行活动导致城市周围悬浮物和粉尘增多,也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当高,这使得这些城市成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区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的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水平,成为了全球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

三、解决方案为了改善中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交通拥堵的管理,提倡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频率。

同时,建设更多的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以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其次,应提倡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和用电,减少能源的消耗,并鼓励使用新能源。

此外,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技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四、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改善空气质量不仅仅是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处于恶劣的空气质量下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升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人口变动在大城市碳排放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人口变动在大城市碳排放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人口变动在大城市碳排放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北京市为例童玉芬;韩茜【摘要】碳排放是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与经济发展、技术和人口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采用了基于环境压力等式IPAT的STIRPAT模型来定量分析北京市人口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北京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的经济水平、城镇人口规模、就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年龄因素对北京市的碳排放具有正效应,即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大,碳排放也呈现增加趋势,而碳排放强度(技术因素)与碳排放呈现反相关关系.从1980-2010年的上述各类因素的变化以及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上看,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人口规模的增加对碳排放的贡献紧随其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提高都对碳排放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113-119)【关键词】北京市;人口因素;碳排放【作者】童玉芬;韩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一、前言近一个世纪以来,矿物燃料 (如煤、石油等)被大量使用,森林被大肆砍伐和焚烧,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 (2.5-10.4华氏度)(IPCC,2007)。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其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人口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更是经历了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巨大改变,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化。

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过大还是过小?

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过大还是过小?

2020年第1期(总第178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8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过大还是过小?张平淡1ꎬ舒安东2(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ꎬ北京100875ꎻ2.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ꎬ天津300072)摘㊀要:基于我国2003 201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ꎬ本文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㊁工业废水排放强度㊁工业SO2排放总量㊁工业SO2排放强度四个方面衡量了城市环境污染ꎬ并检验了城市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ꎮ研究发现ꎬ城市规模越大ꎬ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总量越多ꎬ但排放强度越低ꎮ因此ꎬ中国城市规模并不是过大ꎬ应进一步放开大城市人口限制的政策ꎬ充分利用城市人口带来的集聚效应ꎬ降低污染排放强度ꎬ改善环境质量ꎮ关键词:城市ꎻ人口规模ꎻ环境污染中图分类号:F20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0)01-0068-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政策研究 (16BJL051)作者简介:张平淡ꎬ1977年生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ꎮ㊀㊀一㊁引㊀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ꎬ我国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9.9%上升到2018年的59.58%ꎬ城市人口总数从1979年的18495万增加到2017年的81347万ꎬ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从2000年的90个增加到2017年的161个ꎮ中国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ꎬ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ꎮ然而ꎬ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ꎬ工业污染㊁道路拥挤㊁住房紧张等 城市病 也接踵而至ꎮ于是ꎬ一些研究将 城市病 归因于城市规模过大ꎬ认为控制城市规模是解决城镇化带来的污染问题的关键ꎮ不过ꎬ也有研究认为ꎬ 城市病 并不是由于城市规模过大造成的ꎬ而是因为城市规模不够大ꎬ使得一些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不高引起的ꎮ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ꎬ我国城市规模究竟是过大还是过小?本研究利用2003 2016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ꎬ实证检验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的关系ꎬ以期为科学判断城市规模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经验证据和决策支撑ꎮ㊀㊀二㊁文献综述现有研究对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讨论ꎬ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ꎮ第一种观点认为ꎬ城市规模扩大会缓解环境污染ꎮSatterthwaite(1997)在对亚㊁非㊁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发现ꎬ小城市污染问题最为严重ꎬ污染随城市规模扩大呈缓解趋势[1]ꎮ王健和甄庆媛(2017)认为ꎬ城市人口规模和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2]ꎮ陈阳和唐晓华(2018)认为ꎬ城市规模发展存在红利ꎬ城市规模的扩大将减少环境污染ꎬ因此要发挥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集聚力ꎬ发展中小城市人口规模ꎬ充分释放其红利[3]ꎮ郑怡林和陆铭(2018)发现ꎬ全国城镇化㊁城市人口增长不仅不会加剧环境污染ꎬ反而可以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ꎬ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有利于降低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4]ꎮ王星(2016)认为ꎬ城市规模的扩大使雾霾污染加剧ꎬ但如果单独看超大城市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ꎬ城市规模会对雾86霾污染产生抑制作用[5]ꎮ第二种观点认为ꎬ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ꎮ李泉和马黄龙(2017)发现ꎬ我国大㊁中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ꎬ目前我国处在曲线右侧ꎬ人口集聚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6]ꎮ文雯和王奇(2017)认为ꎬ在全国范围㊁中等城市㊁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ꎬ城市规模与污染均呈倒U型关系ꎬ小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ꎬ而大城市规模与污染则呈正N型关系[7]ꎮ汪慧玲等(2017)发现ꎬ城市群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ꎬ当城市群规模小于5919.6万时ꎬ环境污染随城市群规模的扩大而减少ꎬ当城市群规模在5919.6万~9790.67万之间时ꎬ城市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ꎬ跨过这一区间后则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8]ꎮ第三种观点认为ꎬ城市规模扩大会加重环境污染ꎮOliveiraetal.(2014)对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ꎬ人口每增多1%ꎬ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长幅度将大于1%[9]ꎮ不过ꎬ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数量不多ꎮ㊀㊀三㊁研究设计(一)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为检验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实证关系ꎬ整理2003 2016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ꎬ基于现有研究ꎬ设定如下计量模型:polluit=α0+α1popit+α2gdpit+α3gdp2it+α4indit+α5energyit+α6techit+εit其中ꎬ因变量为环境污染(pollu)ꎬ分别用该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㊁工业SO2排放量㊁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量与GDP的比值)㊁工业SO2排放强度(工业SO2排放量与GDP的比值)表示ꎮ自变量为人口规模(pop)ꎬ用该城市的年末全市总人口表示ꎬ以此反映城市规模ꎮ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gdp)及人均GDP的平方(gdp2)ꎬ加入这两个变量是基于环境库兹涅茨(EKC)假说ꎬ以控制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ꎻ产业结构(ind)ꎬ用该城市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ꎬ以此控制经济结构对污染的影响ꎻ能源消耗(energy)ꎬ借鉴文雯和王奇(2017)的方法ꎬ使用该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征城市能源消费规模ꎻ技术进步(tech)ꎬ借鉴王星(2016)的方法ꎬ采用该城市公共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代表研发投入ꎬ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ꎬ一方面ꎬ科研投入会带来生产和环保技术进步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ꎬ减少污染排放ꎬ另一方面ꎬ技术进步还会提高生产效率ꎬ扩大生产规模ꎬ进而加重环境污染ꎮ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ꎬ对除产业结构外的其余变量都取自然对数ꎮ(二)数据来源说明将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ꎬ为了保证样本是平衡面板ꎬ对个别城市进行了调整ꎮ样本剔除了自2011年起取消的巢湖市ꎬ2011年新设立的毕节市㊁铜仁市ꎬ2012年新设立的三沙市ꎬ2013年新设立的海东市ꎬ2015年新设立的儋州市ꎬ以及港澳台地区ꎮ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 2017年)ꎮ㊀㊀四㊁回归结果(一)描述性统计下页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ꎮ由表1可以看出ꎬ中国城市规模存在较大差异ꎬ人口规模(pop)的平均值为431.122ꎬ最大值为3392ꎬ最小值仅为16.37ꎬ标准差为305.439ꎬ分散程度较大ꎮ也正是因为城市规模的这种差异化分布ꎬ使得我们的生态环保政策需要也应当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的异质性ꎮ(二)回归结果利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对模型进行判断ꎬ发现由于数据特点ꎬ本研究适用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ꎮ分别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㊁工业S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作为因变量ꎬ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见下页表2)ꎮ由表2可以看出ꎬ在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表示环境污染的回归中ꎬ人口规模(pop)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ꎬ说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引起污染总量的增加ꎬ这是与城市扩张伴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相伴而生的ꎮ但在以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和工业SO2排放强度表示环境污染的回归中ꎬ人口规模(pop)96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ꎬ说明尽管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减少污染总量ꎬ却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ꎮ在某种程度上ꎬ排放强度更能够反映出技术水平和环境绩效ꎬ因此ꎬ从整体来看ꎬ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ꎬ提高环境效率ꎮ不能仅仅从大城市的污染总量增加出发ꎬ简单地认为城市规模越大ꎬ污染越严重ꎬ而是应当算一个账:如果将大城市的总人口分割成若干个小城市ꎬ这些小城市的污染排放总和与大城市污染排放总量相比ꎬ究竟哪个更多?根据污染排放强度的回归结果ꎬ可以认为ꎬ若干小城市的排放总和一定高于一个大城市的排放总量ꎮ因此ꎬ城市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保护环境ꎬ中国城市规模不是过大ꎮ㊀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环境污染(pollu)工业废水排放量39287438.8959598.204912607工业SO2排放量392858616.29958979.6186831622工业废水排放强度39280.0010.0010.0290.000工业SO2排放强度39280.0090.0140.2380.000人口规模(pop)3928431.122305.439339216.37人均GDP(gdp)392832643.37528752.90746774999产业结构(ind)392845.86415.40790.970.04能源消耗(energy)39285917323.97219106734.71715447559172技术进步(tech)3928368054.6432189959.641691894050.13㊀表2回归结果工业废水工业S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口规模(pop)0.39∗∗∗(2.86)-0.31∗∗(-2.23)0.26∗(1.70)-0.44∗∗∗(-2.84)人均GDP(gdp)0.27(1.64)0.42∗∗(2.48)1.38∗∗∗(7.33)1.52∗∗∗(8.07)人均GDP的平方(gdp2)-0.02∗(-1.74)-0.07∗∗∗(-7.42)-0.07∗∗∗(-6.72)-0.12∗∗∗(-11.81)产业结构(ind)0.07∗∗∗(5.97)0.07∗∗∗(5.68)0.24∗∗∗(16.80)0.23∗∗∗(16.54)能源消耗(energy)0.08∗∗∗(4.05)-0.02(-0.74)-0.0003(-0.01)-0.10∗∗∗(-4.25)技术进步(tech)-0.03∗∗∗(-5.48)-0.04∗∗∗(7.12)-0.04∗∗∗(-6.54)-0.05∗∗∗(-8.07)Adj-R20.860.820.830.85F检验44.5639.7046.0743.55Hausman检验234.75185.62137.11113.26模型选择固定效应固定效应固定效应固定效应样本量3928392839283928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0.1㊁0.05㊁0.01的水平上显著ꎻ括号中的数字表示T值ꎻ篇幅原因ꎬ常数项的估计系数略去 07㊀㊀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也有一定的启示:首先ꎬ除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回归外ꎬ其余三列回归中ꎬ人均GDP(gdp)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ꎬ人均GDP的平方(gdp2)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ꎬ说明中国城市符合EKC假说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ꎬ环境污染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ꎮ产业结构(ind)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ꎬ表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高ꎬ城市污染越为严重ꎬ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ꎮ能源消耗(energy)的估计系数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回归中显著为正ꎬ在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回归中显著为负ꎬ在其余两列回归中均不显著ꎬ说明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耗与污染尚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关系ꎬ这可能与各城市的产业特点和空间分布有较大关系ꎮ技术进步(tech)的估计系数在四列回归中均显著为负ꎬ说明中国城市的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污染总量和污染强度ꎬ加大研发投入ꎬ促进技术进步仍然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ꎮ㊀㊀五㊁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基于我国2003 201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ꎬ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㊁工业废水排放强度㊁工业SO2排放总量㊁工业SO2排放强度四个方面衡量城市环境污染ꎬ检验城市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ꎮ研究发现ꎬ城市规模越大ꎬ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总量越多ꎬ但排放强度越低ꎮ因此ꎬ中国城市规模并不是过大ꎮ尽管人口增多会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总量ꎬ但是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收益大于其带来的污染治理成本ꎬ人口增速大于污染增速ꎬ那么人口规模扩大反而有利于改善环境ꎮ因此ꎬ应当进一步放开大城市人口限制的政策ꎬ充分利用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集聚效应ꎬ使产业集聚相互合作ꎬ充分利用公共资源ꎬ高效使用能源ꎬ提升能源消费结构ꎬ增加对绿色能源的使用ꎬ进而增强环保能力ꎮ参考文献:[1]㊀SatterthwaiteDꎬ EnvironmentalTransformationsinCit ̄iesasTheyGetLargerꎬWealthierandBetterMan ̄aged ꎬGeographicalJournalꎬNo.2ꎬ1997ꎬpp.216-224.[2]㊀王健㊁甄庆媛:«城市人口规模对工业污染排放的门限效应研究 以我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例»ꎬ«调研世界»2017年第8期ꎬ第60页ꎮ[3]㊀陈阳㊁唐晓华:«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城市等级视角»ꎬ«财贸研究»2018年第1期ꎬ第1-15页ꎮ[4]㊀郑怡林㊁陆铭:«大城市更不环保吗? 基于规模效应与同群效应的分析»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ꎬ第139-150页ꎮ[5]㊀王星:«城市规模㊁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 基于省会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ꎬ«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7期ꎬ第86-92页ꎮ[6]㊀李泉㊁马黄龙:«人口集聚及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以中国39个城市为例»ꎬ«城市问题»2017年第12期ꎬ第58-66页ꎮ[7]㊀文雯㊁王奇:«城市人口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ꎬ«城市问题»2017年第9期ꎬ第32-38页ꎮ[8]㊀汪慧玲㊁李妍㊁杨烨:«城市群规模㊁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 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ꎬ«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2期ꎬ第71-79页ꎮ[9]㊀OliveiraꎬErnesonAꎬAndradeꎬJoséSꎬMakseꎬHernánAꎬ Largecitiesarelessgreen ꎬScientificReportsꎬNo.4ꎬ2014ꎬp.4235.[责任编辑:陈淑华]17。

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试(一)

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试(一)

1.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2.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影响是( )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B.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C.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D.人口增长,使人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3.在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 )A.第2 位B.第5 位C.第8 位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D.第10 位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 1998 年9 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 含量大量增加C.大气中的CO2 含量增多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D.水中O2 过多6.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用于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 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7.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 A.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8.下列行为属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 C.雨季回灌地下水B.建立垃圾发电站D.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9.下图表示两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 O 1.0 2.0 3.0 人口出生率(%) 不正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 2032 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 14.7 亿人左右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优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人时间 ⅠA. Ⅰ 、 Ⅱ 、ⅢB. Ⅱ、 环境容量时间ⅡC. Ⅲ 、 Ⅱ 、 Ⅰ ( )人 原有 环境容量 口数 量 新的环境容量时间 ⅢD. Ⅰ 、Ⅲ 、 Ⅱ12.(改编)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当然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原因,但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

一、生态环境的关系(一)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也与一切生物一样,首先必须适应条件,以保持自己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

因此,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然属性,是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摆脱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为了维持人类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人类总要以各种方式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能量及信息。

(二)人类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人体物质构成与生物物质化学成份的相似性。

通过对所含物质成分与生物物质的比较,可以看出人与一切生物及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学上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诸多的适应性,而自然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

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淡水、森林、草原和江湖河海,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和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等等。

它们不仅是人类出现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而且对至今还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人口数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提高的三大障碍。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一)人口继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快速的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的增长对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备受关注。

一、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造成压力人口增长意味着对食物、水资源、能源等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资源供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使用更多的水资源以及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

这些行为对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农药残留等问题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能源消耗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对能源的消耗量巨大。

发电、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然而,相对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及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使得中国在能源消耗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将给能源供应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厂、机动车辆和生活垃圾等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都在不断增多。

这些废弃物和污染物对水、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导致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区和基础设施等,这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同时,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改善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面标题:人口与污染1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王渌汀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学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姓名:王渌汀
班级:高一(10)
学科:数学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于解决北京人口数量(下文皆以人口数量替代)变化是如何影响污染指数的。

本文结构如下:本次调查的猜想,关于三个污染指数的简要介绍,关于本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解析,总结,以及深入研究。

文章中,我们首先假设当以人口数量为自变量时,污染指数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我们最终发现,在所有拟合函数中仅工业废水为抛物线,其余皆为线性函数。

换言之,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符合猜想。

另外,我们计划在此后的研究中扩大污染物指数的种类范围,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研究。

关键词:污染指数,人口数量,数学模型。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在本文开始前,请允许我们对如今大多数人关注着的污染水平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方面的便利之外,同样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雾霾,同时雾霾也就成为了北京所有居民的一个共同话题。

如图1所示,人们几乎不能透过浓厚的雾霾看到任何事物,原本雄伟壮丽的紫禁城也在一篇灰蒙蒙的空气中失掉了原本的威严,转而蒙上一层暗淡的色彩,仿佛已经是年久失修。

除此之外,雾霾同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当今令人们谈及色变的污染物非PM 2.5 莫属。

PM 2.5,中文名为细颗
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目前,在雾霾笼罩
蓝天的日子里,人们普遍习惯在出行前带上口罩来阻止可吸入颗粒物的入侵。

因为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大,且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10μm直径的颗粒物
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与空气污染进行对比,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在更多年份里夺得了人们的关注,如图2
所示。

作为另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质问题与空气污染问题占据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

大多是情况下,水资源的污染是由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

因为两者每天都大量排放污水。

随着越来越多的“癌症村”在中国各地出现,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饮用水质问题。

一般来说,污染后的饮用水不会立即置人于死地,但只要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能造成疾病,基因问题甚至是癌症。

这也是为什么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了这篇论文的重点。

图 1. 雾霾
图 2. 水资源污染
作为本次研究的起始部分,这一小节将会讲解对于此调查的猜想以及基于何种原因
我们会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
正如人们的普遍想法,持续增长的人口理应是导致了污染指数上升的因素。

本文的
猜想为:人口数量与污染物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同时,我们期望找到人口数量与几类选定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若结果呈现正相关,比例系数的大小。

人口数量如何影响污染水平
这部分将会详细解释上文中我们做出猜想的原因。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每个生
物个体的存在都会对其所属的环境造成影响。

但这种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利于生物圈物质循环的。

不幸的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一件不是要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是去巩固它。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活动直接产生的一种垃圾。

它可以包括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等等。

假设生活垃圾没有被合理处理,由于它的数量之多,它将转变为一种可怕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料
经济学中,某种商品的产量由消费水平带动。

同时我们知道,商品产量直接决定了工业废料的多少,且消费水平直接由人口数量所决定。

也就是说,人口数量理论上讲可以决定工业废料的多少。

基于要寻找人口数量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关系的目的,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帮助解决问题。

数据
本文共将使用3种数据类型,如下:1990至2010年人口数据,工业废料,以及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

其中,工业废料包括: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及工业废水(万吨)。

完整的数据表格将会在下方列出,如表1所示。

表中,“P” 表示人口数量(百万), “IWG” 表示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 “IWW”意味着工业废水(万吨), “DS” 为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

表1
人口数量及污染物指数(1990-2010)
数据分析
在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使用软件Excel。

此软件将会运用最小二乘
法计算出基于上述数据的最佳拟合函数,同时显示相关系数R2。

我们知道,相关系数R2
可以体现出拟合函数与数据之间拟合程度的高低,R2越接近于1,说明函数拟合程度越高。

此外,R2定为0至1间某个实数。

在这一小节中,人口数量将会与每种污染物指数数据匹配。

此后,我们将会给出针对
每种搭配的解析。

每个解析都由原始数据,数据图表,拟合函数与相关系数,以及一个简短总述组成。

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
这组数据显示出工业废气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当自变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时。

如下方图表所示,拟合函数为线性,且函数的斜率约等于2.5。

换言之,理论上说,每当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增加1百万人,2.5亿标立方米的多余工业废气将会被释放。

另外,相关系数R2大致为0.72。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在工业废气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

表2
人口数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
y = 2.5577x -186.36
R² = 0.7255
0.00
1,000.00
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
-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I N D U S T R I A L W A S T E G A S
POPULATION
工业废水(万吨)
区别于工业废气,对工业废水的最佳拟合函数不是线性,而是抛物线。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每个抛物线都有一个顶点,此函数也不例外。

基于Excel 软件给出的拟合函数方程:y = 0.1028x2 - 366.2x + 331425,如图4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次抛物线的顶点大致位于(1800, 5300)。

由于函数形状为凹,我们可以知道此顶点为函数在全体正数定义域上的最小值。

也就是说,当人口数量为1800百万人时,工业废水将会达到理论上的最小值5300万吨。

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给出的关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建议是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在1800百万人左右。

表3
人口数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
图 4. 工业废水–人口数量
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
运用方程y = 94.687x – 55807,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得到北京市民的平均用水量。

首先,我们可以直观看到这一方程为线性函数。

其次,此函数斜率约为100。

也就是说,x(人口数量)每变化1百万,y(生活污水排放量)就会变化100亿标
立方米。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出:在一年中,1万人平均使用水资源1
亿标立方米。

作为本文中拟合程度最高的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其原因。

第一,
水资源是对人类来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且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使用水资源。

然而,
每人每天水资源的使用量却是基本固定的。

因此,在理论上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应
等于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与人口数量的乘积。

显然,此方程为线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出的关于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建议为: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状态下,同时努力降低人均每日用水量。

表3
人口数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
图 4. 生活污水–人口数量
总结
尽管在上述的研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人口数量不成线性相关,但是另两个研究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猜想的。

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此次研究的条件下,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较低对控制环境污染较好。

然而,实际上的最佳人口数量还要视环境治理重点以及其他多种因素而定。

深入研究
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计划扩大数据收集的范围,例如使用SO2排放量,NO2排放量等数据代替工业废气排放量,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应用方面更加明确。

另外,我们计划同时增加除北京外更多城市的数据,以使我们的实验结果应用范围更广。

在此后的研究中虽然数据变化可能较大,但我们仍计划采用相同方法来测定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