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做人当有底气阅读题答案
做人当有底气阅读题答案《做人当有底气》阅读原文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
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
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
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
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
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
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
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规守纪、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曲意逢迎,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
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
人生在世,德为第一。
没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
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
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
否则,英雄气短,难酬壮志。
可是,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
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
只有拨冗潜学,做到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则必然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都昌高考状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一】题目:文化自信的力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一段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和传承。
只有拥有文化自信,一个民族才能在文化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文化自信的来源是什么?答:文化自信的来源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和传承。
2.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2)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4)有助于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
【答案】1. 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和传承。
2.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体现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等方面。
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材料二】题目: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和对春天美景的无奈。
2.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花、鸟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答案】1.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和对春天美景的无奈。
2. 运用了拟人手法。
三、作文题目:传承与创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请你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传承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传承,则是创新的基础。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高考语文周考卷十
高考语文周考卷十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当前,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B.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基因C. 文化自信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D. 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关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因素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C. 文化自信源于我国现当代文化D.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作用A.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C.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D. 伟大复兴不需要文化自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丰富的题材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等。
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A.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唯一领域B. 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创作方式、丰富的题材和广泛的影响力C. 网络文学的发展完全得益于互联网技术D. 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质量过高5.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A.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无关B. 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抄袭现象严重C. 网络文学的内容质量普遍较高D. 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A. 加强对网络文学内容的审查和监管B. 提高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水平C. 取消网络文学创作D. 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
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阅读材料【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何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自信何来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自信何来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人要自尊,自信不存,自尊也就无从谈起。
自信来自自我评估。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自信何来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自信何来》阅读材料自信何来①人要自尊,自尊来...人要自尊,自信不存,自尊也就无从谈起。
自信来自自我评估。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自信何来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自信何来》阅读材料自信何来①人要自尊,自尊来自自信,自信来自自我评估。
有十分货色,就是十分货色,不降低成色,不矮化自己。
②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讲《红楼梦》,开宗明义:"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他潜心研究庄子,有人问他古今研究庄子者的高低。
他口出狂言:"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③萧伯纳当年游历上海,一日天气晴好,餐后接待方派几位文化名人陪同他到花园中散步,阳光下萧伯纳白发苍髯别具风采。
有人不禁赞叹:"萧伯纳先生,你福气真大,能在上海见到太阳。
"这位爱尔兰人回答说:"不,这是太阳的福气,能在上海见到萧伯纳。
"④这两位名人可谓。
刘文典的狂言,有他出版的十卷本《庄子补正》为据,这是他沉潜多年的心血结晶,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再看萧伯纳,这位戏剧家一生创作五十二个剧本,还写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评论,是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九十四岁辞世前夕,他还在写作,声言"我甚至不想就此告别,因为我身上还有足够的劲儿"。
这个劲儿,就是足够的自信。
这让他赢得世人久远的尊敬。
⑤自信不存,自尊也就无从谈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次次政治运动摧毁了大批知识分子的自信,学术造诣很高的人,忽然间都变得没有知识了,甚至宣告从前的著述可以一把火烧掉。
能够抵挡这股反动潮流的人十分罕见,不说一句"我错了"过得了关吗?一时间,有学问的人只能噤若寒蝉,集体失语。
《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
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
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
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
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
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
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
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也要看到,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不足,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A.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B. 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C.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不必担忧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D.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是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培育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哪项不属于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3分)A.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B. 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不足C. 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D. 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B. 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基石。
C. 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考试题语文2019
高考试题语文2019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理解。
(3分)2. 文章中提到了“文化自信”的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列举。
(3分)3. 作者认为如何实现“文化自信”?请概括其观点。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4. 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5分)5.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5分)6. 文章结尾部分的描写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进行解读。
(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7.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4分)8. 材料二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对我国环境保护有何积极影响?(4分)9. 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3.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仁政”的看法。
(7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5. 诗中“明月松间照”一句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其中“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来形容自己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4(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4(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材料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保持活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文化创新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B.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民族发展历程,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
C.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D. 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借鉴吸收其他文化成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发展。
B. 历史只是过去的记录,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作用。
C. 不继承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无法进行。
D. 文化创新只需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无需关注传统文化。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化创新的是(3 分)A. 将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京剧作品。
B. 用现代科技手段修复古老的文物,让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C. 完全照搬西方的电影制作模式,拍摄中国题材的电影。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
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
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
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023全国高考卷1语文
2023全国高考卷1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甚至认为应该全盘西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A.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发展成就基础之上的。
C. 文化自信意味着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D.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全盘西化。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应该放弃。
B. 一些人认为应该全盘西化,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C. 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D.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唯一途径。
A.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B. 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C.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质疑。
D. 全盘西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A. 网络语言完全是对现代汉语的破坏。
B. 网络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
C. 网络语言的使用应无限制,以体现个性。
D. 网络语言导致现代汉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A. 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
B. 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导致汉语表达能力的下降。
D. 污染了网络环境。
A. 禁止使用网络语言,以维护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语文考试卷第十五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阅读材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各具特色。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让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只有传承好文化,才能让民族精神得以延续,让民族不断繁荣发展。
2.文化传承是民族自信的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只有传承好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让民族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3.文化传承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各国文化各具特色,通过传承和交流,可以使不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化传承的途径1.加强教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教育,让青少年从小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3.推动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
4.创新文化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文化形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文化。
【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如何加强文化传承。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500字。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信丰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换言之,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以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就我国而言,对中国精神的光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
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作为文化自觉最高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重构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荡,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近代谭嗣同、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国。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
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
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
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应源于自身的特殊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文化的共性,①排除;②正确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利于让我们树立自信;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化并不比其他民族文化优越,③说法错误;④从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光明的前途。
故答案选D。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今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A.独特性B.区域性C.整体性D.民族性【答案】B【解析】“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今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南方与北方有地域特点,因此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有所不同,其它的说法如独特性、整体性、民族性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出来,因此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这表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作者:刘德赢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5期【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具有时代性命题的文化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是一种自我信念,为我们提供了坚定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定力。
文化自信既不是“崇洋媚外”,更不是“言必称希腊”,而是以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彰显“高峡出平湖”之势。
文化自信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正是因为这种底蕴与支撑,我们在世界舞台上行动的脚步更有力,发出了强国声音,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回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自信被深深地镌刻在每一块铸就中华民族血脉的基石上。
可以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发展的根与魂,是我们行稳致远开辟未来的源泉。
如果丢掉这一传统文化,将会割断精神命脉。
多元一脉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诸多博大的优秀基因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造就了民族优秀的心理品格。
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兼容并蓄的文化,以及“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重民理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人文、道德、教化等精神思想,被世代所尊崇并创造性转化,与时代相适应,熔铸进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启迪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勾勒出国家兴盛、民族富强这一精神主线,启发人民心智,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气节操守、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
正是由于强大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文化血脉,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的先进之林中。
吐故纳新的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
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是对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凝练,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将理想信念与民族复兴大业有机结合并付诸于实践的历史探索。
在历史长河中,红色革命文化得到传承、融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据2017年人民论坛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中国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较2016年有所增加,这说明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认知、认同度。
文化自信既是深刻的历史命题,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中国的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无法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中华文化犹如强大根系般深植于人民、历史和时代的沃土中,奠定了我们的强大底气,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当前,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日益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得以彰显。
通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当代中国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传达于世界,以“中国方案”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使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更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文化都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中华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吐故纳新、继往开来。
推动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和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未来发展相承续,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还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足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基本准则,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
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乙】】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它既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有着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另一方面,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丙】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首先,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文化。
其次,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和宣传,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
1. 以下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充分肯定。
B.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
C.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
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
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
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A“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错,还需“今人的转化创造”;B“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的前提是“全球化的日益发展”;C “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理解有误,文中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规模”)
2.B(“先进的社会制度”错,应是“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3.C(“因果关系”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