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 痔病(外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1ade7c8d376eeaeaa31ab.png)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混合痔)概述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故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并根据我科临床实践不断优化。
1.1.中西医病名痔的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
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肛垫为一种类似于生殖系统勃起组织,其作用类似于水龙头的垫圈样物质,能够辅助肛门括约肌达到精细的控便目的,不需要治疗,更不能随意手术切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
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淤滞。
1.2.痔的分类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3.内痔分期Ⅰ期: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期: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期: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痔的诊断2.1.临床表现2.1.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2.1.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1.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2检查方法2.2.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d600c603d8ce2f01662326.png)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 ICD编码 BWG000西医病名: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肛肠科痔疮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痔疮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55cb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8.png)
痔疮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
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内痔分为3期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
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II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
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
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性反应和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本章将扼要介绍中医传统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结扎疗法适应证:II、In期内痔。
禁忌证:肛门部有其他急性感染、急慢性肠炎、严重的心血管和其他全身合并病、妇女妊娠期等。
结扎方法:结扎治疗,能使痔疮阻断、坏死、脱落,治疗较彻底,远期效果较好,对健康组织没有明显的损害。
痔疮中医诊疗方案
![痔疮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9917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b.png)
痔疮中医诊疗方案1. 疾病概述痔疮是指直肠周围的静脉曲张和炎症,常见的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和肿胀。
中医可以提供多种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痔疮症状。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相结合的方法,对痔疮进行综合诊断。
2.1 望诊医生观察肛门周围的肿胀、破溃情况,以及肛门黏膜颜色和渗出物等指标,判断病情和证型。
2.2 闻诊医生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如肛门出血的性质和量、排便困难程度等来了解病情。
2.3 问诊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感受、排便情况等,以了解病情和脏腑状况。
2.4 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检,触摸肛门周围组织,判断病变位置和程度。
3.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痔疮的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中医针灸等。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通过调理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痔疮症状和治疗病因。
常用的中药包括莪术、苦参、大黄等。
5. 外治法外治法是通过将中药药物外用于患处,直接起到治疗作用。
外治法包括痔疮洗液、药物贴敷、中药浸泡等。
6. 中医针灸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痔疮症状。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扎裆穴、足三里穴等。
7.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痔疮密切相关,因此合理调节饮食也是治疗痔疮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和纤维素。
8. 注意事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用力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等致病因素。
9. 总结痔疮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综合诊断方法,并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都是重要的支持措施。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与方案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与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2fbd3e844769eae109ed2a.png)
中医院肛肠科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混合痔。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二)证候诊断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痔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一)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适用于I度、II度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及痔术后患者,使用时需辩证分型论治。
1.风热肠燥证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黄柏、知母、鲜生地、当归、槐角、荆芥炭、地榆炭、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桅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ac7b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6.png)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整理)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整理)痔混合痔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6141ecad51f01dc281f138.png)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544cb2d58fb770bf78a5516.png)
2013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痔疮(混合痔)的中医治疗方案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
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一·病名中医病名痔疮西医病名混合痔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诊断依据:(1)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1)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9be0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5.png)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痔混合痔是指痔疮疾病中既有内痔又有外痔的病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
根据中医理论,痔混合痔主要是由于脾虚湿阻导致气血瘀滞,以及肝气郁结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这种病症的特点,中医临床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案:1.淸湿通络化瘀法病情中以湿气和瘀血为主的患者,可采用淸湿通络化瘀法来治疗。
处方选择可以使用桃仁、赤芍、当归、阿胶等药物,具有淸湿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黄瓜酒汤等。
2.益气活血舒痛法痔混合痔病情中以气虚血瘀为主的患者,可采用益气活血舒痛法来治疗。
处方选择可以使用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药物,具有益气活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四神丸、当归四逆散等。
3.脾胃调理法对于痔混合痔病情中脾胃虚弱的患者,可采用脾胃调理法来治疗。
处方选择可以使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物,具有益气健脾、调理脾胃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承气汤等。
4.肝气疏通法痔混合痔病情中以肝气郁结为主的患者,可以采用肝气疏通法来治疗。
处方选择可以使用柴胡、香附、枳壳、青皮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汤、香砂养志丸等。
除了上述常规的中医临床方案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病情使用中药外治法,如中药熏洗、灌肠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和用力过度等不良习惯。
此外,加强运动和调整生活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痔混合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痔疮疾病,中医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从淸湿化湿、活血化瘀、益气活血、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角度综合施治,同时结合中药外治法和饮食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也需配合医生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446d7ad4cf84b9d529ea7a10.png)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l-94)。
诊断依据:( l)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
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1)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Ⅵ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 3)鉴别诊断: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3ce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6.png)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药内服治疗1.清热解毒、通淋湿热方:药物组成:黄芩、石韦、金银花、茵陈、青蒿、赤芍、白芍、车前子、地骨皮、三七、苦参。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通淋湿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以上药物配比,煎服,每日2剂。
2.元气化瘀、活血止痛方:药物组成:黄芪、桃仁、红花、皂角刺、当归、三七、穿山甲、草莓、川芎、全蝎。
药物作用:元气化瘀、活血止痛,具有活血化瘀、补气养血、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以上药物配比,煎服,每日2剂。
二、中药外用治疗1.坐浴法:药物组成:盐、苦参、黄芩、白芍、苍术、川芎、薄荷。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药物外洗局部痔疮。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一同煎煮,水温控制在40-45度之间,将盐水倒入坐浴盆中,坐于盆内,每天坚持坐浴15-20分钟,每天1-2次。
2.痔疮湿敷法:药物组成:三棱、苦参、黄芩、赤芍、白芍。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湿敷局部痔疮。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粉,加入温开水调成糊状,然后用纱布蘸药液,敷于痔疮上,每天固定时间更换敷料,每天2-3次。
三、饮食调理1.合理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适量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鱼汤、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2.多喝水:多饮白开水,增加水分摄入,帮助消除体内湿气。
3.戒烟酒:痔疮与烟酒有一定的关系,戒烟酒有助于减少湿气侵袭。
总结:痔病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中药内服和外用疗法,辅以饮食调理,综合调理体内的湿热和气滞血淤。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同时应坚持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此外,合理的生活习惯也是帮助恢复的重要因素,如节制饮食、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治疗痔病混合痔的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肛肠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a4f7e7e21af45b307a8c1.png)
痔(混合痔、内痔、外痔)的诊疗规范肛肠科常见病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间歇性便血:排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也可表现为手纸染血。
(2)脱垂:便后痔核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回复,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时都可脱出。
(3)肛门不适:可有肛门坠胀、瘙痒、潮湿或异物感。
(4)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1)肛门视诊:需采用卧位和蹲位两种体位检查,肛缘可见皮赘或半圆形隆起或痔核脱出。
(2)直肠指检:对痔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
(3)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大小不等,表面充血糜烂或呈灰白增厚。
二、痔的分类根据痔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内痔位于齿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
可分为四期。
一期内痔:以便血为主,无痔核脱出。
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
三期内痔:痔核脱出肛外需用手辅助才能回纳。
四期内痔:痔核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2、外痔位于齿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可分三种。
结缔组织外痔:肛缘皮赘突起。
静脉曲张性外痔: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丛扩张淤血。
血栓性外痔:肛缘皮下有血栓形成。
3、混合痔齿线上下方内、外痔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医证侯分类(1)风伤肠络证侯:便血色鲜红,滴出或喷射状,量较多,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侯:便血色鲜红,痔核脱出肛门外或肿痛糜烂,有渗液,肛门灼热、潮湿,或伴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滞血瘀证侯:内痔脱出嵌顿,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门紧缩,大便密结、小便不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涩或弦。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内外痔及混合痔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内外痔及混合痔](https://img.taocdn.com/s3/m/13c91923195f312b3069a5ce.png)
内外痔及混合痔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故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
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而形成痔疮。
痔疮多见于成年人,由于痔疮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长一. 在肛门管起始处的痔,如果膨胀的静脉位于更下方,几乎是在肛管口上,这种曲张的静脉就叫外痔。
外痔有时会脱出或突现于肛管口外。
但这种情形只有在排便时才会发生,排便后它又会缩回原来的位置。
如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体就为混合痔。
无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都可能发生血栓,在发生血栓时,痔中的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引起疼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中医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辩证分析:患者感受风邪,风多挟热,风热伤于肠络,导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所下止血色泽鲜红;2.湿热下注证临床表现: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处肿物外突,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辩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滋生内湿,湿与热结,下迫大肠,导致肛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成本病;3.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者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数;辩证分析:患者外感热邪或燥热内生,热结肠燥,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肛门,故肛门处肿块脱出伴疼痛,气机不畅,统摄无力,则血不循经,导致血栓形成;4.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
痔的诊疗方案
![痔的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3164bbe1e650e52ea99f9.png)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1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痔(混合痔)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b4e83cf8c75fbfc67db27e.png)
1痔(混合痔)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2010年度)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第五版和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痔的诊断标准。
中医病名:痔病(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②脱垂:便后有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称母痔区,其他部位为子痔区。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二、治疗方案(一)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消痔灵注射术1.适应症:非环状混合痔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术前准备(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乙肝五项、胸部X线片、肛门镜检查、心电图,。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须术前禁食6小时以上。
(3)术前排空大小便。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和告知书。
3.手术方法:(1)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病(外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症状:发生于齿线以下的肛缘赘皮红、肿、疼痛或形成圆形肿物。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自觉疼痛,肛门坠胀,有异物感。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年)。
(1)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由于炎症刺激引发肛缘肿物,伴红、肿、疼痛。
(2)血栓性外痔:痔外静脉破裂,血液凝结于皮下,在肛缘形成圆形肿物。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由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
舌紫暗,舌苔薄黄,脉弦涩。
2.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化瘀。
推荐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川芎、当归尾、赤芍、丹皮、苏木、桃仁、枳壳、槟榔、大黄、瓜蒌仁等。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或四妙丸加减。
萆薢、薏苡仁、茯苓、滑石、鱼腥草、丹皮、泽泻、防风、黄柏、当归、升麻、柴胡、苍术、牛膝等。
(二)中药熏洗
主要采用苦参汤加减。
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菊花、黄柏、地肤子、石菖
蒲、忍冬藤等煎水,每日2次,7次为一疗程。
操作方法:熏洗前应先揭去敷料、排空二便。
熏洗温度40~45℃为宜,熏洗时间为5分钟/次。
年老体弱者应有家属或护工陪护,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每天2次,7天为一疗程。
在熏洗期间护理人员应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并观察创面及周围皮肤情况。
如有皮疹、湿疹、皮肤瘙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药外敷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九华膏等。
外涂于患处,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四)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不要挤压。
2.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切勿怒挣。
3.向病人解释病情,传授预防保健常识。
4.饮食宜清淡,少食刺激、辛辣食物,多食瓜果蔬菜,以及膳食增加粗纤维。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拟定。
显效:肛缘肿物及坠胀疼痛感消失,VAS评分<1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好转:肛门坠胀疼痛减轻,VAS评分<4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无效:肛门肿物存在,坠胀疼痛无变化或症状减轻<1周,VAS评分>7分。
(二)评价方法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通过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变化,评定疗效。
水肿评价(钟表位表示):通过治疗前后外痔组织所占钟表位变化的时相减小程度,评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