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门失禁
肛痈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受 损,出现肛门失禁现象,影响生活质 量。
后遗症和影响
排便困难
肛痈治疗后可能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导致 排便困难。
心理影响
肛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疼痛
肛痈治疗后可能仍有疼痛感,影响日常生活 和工作。
生活质量下降
肛痈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交。
定期复查
在肛痈治愈后定期回医院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康复和预后
康复指导
在肛痈治愈后,医生会给予康 复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方
面的建议。
心理支持
肛痈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 压力,家属和亲友应给予患者 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预防复发
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 强锻炼,可以降低肛痈复发的 风险。
预后情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肛痈的常见病因是肛门腺体感染,其 他原因包括创伤、手术、肿瘤等。
发病机制
肛痈的发病机制是感染在肛门腺体内 扩散,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的炎 症和脓肿形成。
肛痈的分类
按照脓肿位置分类
低位肛痈和高位肛痈。低位肛痈位于肛门括约肌的深面,高位肛痈位于其浅面。
按照脓肿类型分类
表浅性肛痈和深部脓肿。表浅性肛痈局限于肛门周围软组织,深部脓肿则向深 部组织扩散。
持大便通畅。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糖尿病、克罗 恩病等可能增加肛痈风
险的基础疾病。
家庭护理
01
02
03
04
观察病情变化
留意肛痈部位的颜色、肿胀程 度、疼痛情况等,如有异常及
时就医。
按时服药

中医治疗【肛周脓肿】奇方分享【肛周脓肿】...

中医治疗【肛周脓肿】奇方分享【肛周脓肿】...

中医治疗【肛周脓肿】奇方分享【肛周脓肿】...
中医治疗【肛周脓肿】奇方分享
【肛周脓肿】属中医学“肛痈”范畴,发病初期以肛门部剧烈疼痛为主,坐立时加重,脓肿破溃后疼痛减轻,易形成肛瘘,导致肛门周围反复流脓、流液、疼痛等。

中医认为:“【肛周脓肿】的发生大多数认为是湿热下注热毒蕴结,导致一个热毒蕴结于肛门局部,导致脓肿的发生。

中医外治法治疗【肛周脓肿】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方经多例临床验证,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方剂组成】
生大黄、薄荷、防风、荆芥、苦参、地骨皮、苍术、蛇床子、艾叶、黄柏、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

【用法用量】
煎水坐浴,早晚各一次。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06
详细描述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 疼痛和紧张情绪,提高舒适度。
饮食护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清淡易消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粥 、蒸蛋、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增加水分摄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 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 再次加水,小火煎煮20分钟,滤 取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分早晚
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
汤剂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服用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外敷的护理
外敷药物
遵医嘱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 的蜂蜜或醋调制成糊状,外敷于
日常生活调护指导
1 2
保持局部清洁
指导患者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感 染。
注意保暖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影响局部血液适时起身活动,以减轻肛门局 部压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 排便时的疼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药食同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食同源食材,如绿豆、菊花、山楂 等。
症状护理
总结词
保持局部清洁
详细描述
每日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和刺激。
患处。
敷药时间
每次敷药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天 1-2次。
注意事项
敷药前先清洗患处,保持干燥;敷 药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不适, 立即停止外敷并就医。

66 肛肠科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6 肛肠科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单纯性高位肛瘘切开挂线疗法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位置。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肛痈中医临床路径及表单

肛痈中医临床路径及表单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低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的中药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和外治。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的脓肿,此病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发热。

中医称为肛门周围痈疽,简称肛痈。

气血壅滞是肛痈的基本病机,多由湿热下注,湿热火毒之邪壅遏气血,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发为痈疽。

中医经辨证论治后将其分为三种证型:
1、火毒蕴结证:宜清热解毒。

可应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毒炽盛证:宜消肿散结、活血祛瘀止痛。

可应用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证:宜滋阴清热解毒。

可应用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此病的各阶段还可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
1、初起:实证患者,用黄连膏贴敷患处;位置深隐患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患者,用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外敷患处。

2、成脓:应尽早切开引流,并根据病情缓急和脓肿深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3、溃后:可用硝矾洗剂便后熏洗创面。

另外对于脓未净的创面,用油纱条蘸提脓祛腐的九一丹引流;脓净的创面,改用油纱条蘸生肌敛疮的生肌散外敷;日久成漏者,按肛瘘处理。

患者患病后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积极配合治疗。

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酒,注意肛门清洁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内口明确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

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

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

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手术入路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手术入路参照《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第2版,(David E.Beck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1)经肛门外侧括约肌外侧(距肛缘外2.5cm处)做前后方向弧形切口,其长度与脓肿直径略相等,进入,引流。

(2)经内外括约肌间沟进入,引流。

(二)辨证论治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1)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
敷。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1)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

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透脓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症候特点,选择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1.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西药治疗:感染、发热等合并症的对症治疗,参照《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指导原则》(2015版)。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

(辽宁省肛肠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