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合集下载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门失禁
肛痈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受 损,出现肛门失禁现象,影响生活质 量。
后遗症和影响
排便困难
肛痈治疗后可能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导致 排便困难。
心理影响
肛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疼痛
肛痈治疗后可能仍有疼痛感,影响日常生活 和工作。
生活质量下降
肛痈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交。
定期复查
在肛痈治愈后定期回医院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康复和预后
康复指导
在肛痈治愈后,医生会给予康 复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方
面的建议。
心理支持
肛痈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 压力,家属和亲友应给予患者 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预防复发
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 强锻炼,可以降低肛痈复发的 风险。
预后情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肛痈的常见病因是肛门腺体感染,其 他原因包括创伤、手术、肿瘤等。
发病机制
肛痈的发病机制是感染在肛门腺体内 扩散,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的炎 症和脓肿形成。
肛痈的分类
按照脓肿位置分类
低位肛痈和高位肛痈。低位肛痈位于肛门括约肌的深面,高位肛痈位于其浅面。
按照脓肿类型分类
表浅性肛痈和深部脓肿。表浅性肛痈局限于肛门周围软组织,深部脓肿则向深 部组织扩散。
持大便通畅。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糖尿病、克罗 恩病等可能增加肛痈风
险的基础疾病。
家庭护理
01
02
03
04
观察病情变化
留意肛痈部位的颜色、肿胀程 度、疼痛情况等,如有异常及
时就医。
按时服药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06
详细描述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 疼痛和紧张情绪,提高舒适度。
饮食护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清淡易消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粥 、蒸蛋、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增加水分摄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 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 再次加水,小火煎煮20分钟,滤 取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分早晚
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
汤剂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服用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外敷的护理
外敷药物
遵医嘱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 的蜂蜜或醋调制成糊状,外敷于
日常生活调护指导
1 2
保持局部清洁
指导患者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感 染。
注意保暖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影响局部血液适时起身活动,以减轻肛门局 部压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 排便时的疼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药食同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食同源食材,如绿豆、菊花、山楂 等。
症状护理
总结词
保持局部清洁
详细描述
每日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和刺激。
患处。
敷药时间
每次敷药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天 1-2次。
注意事项
敷药前先清洗患处,保持干燥;敷 药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不适, 立即停止外敷并就医。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普外科 (22)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骨伤一科 (34)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5)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心脑血管外科 (56)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妇产科 (67)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介入科 (78)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耳鼻喉科 (87)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眼科 (96)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周脓肿的中药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和外治。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的脓肿,此病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发热。

中医称为肛门周围痈疽,简称肛痈。

气血壅滞是肛痈的基本病机,多由湿热下注,湿热火毒之邪壅遏气血,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发为痈疽。

中医经辨证论治后将其分为三种证型:
1、火毒蕴结证:宜清热解毒。

可应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毒炽盛证:宜消肿散结、活血祛瘀止痛。

可应用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证:宜滋阴清热解毒。

可应用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此病的各阶段还可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
1、初起:实证患者,用黄连膏贴敷患处;位置深隐患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患者,用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外敷患处。

2、成脓:应尽早切开引流,并根据病情缓急和脓肿深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3、溃后:可用硝矾洗剂便后熏洗创面。

另外对于脓未净的创面,用油纱条蘸提脓祛腐的九一丹引流;脓净的创面,改用油纱条蘸生肌敛疮的生肌散外敷;日久成漏者,按肛瘘处理。

患者患病后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积极配合治疗。

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酒,注意肛门清洁卫生。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1.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2.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等。

3.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 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1 )急性期(2 )成脓期(3 )溃破期3. 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 编码:K61.001 )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肿。

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

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常因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本病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间隙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前后(浅、深)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间隙脓肿、高位括约肌间隙脓肿、高位马蹄形脓肿。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2018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8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2)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6)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普外科 (23)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4)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7)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0)骨伤一科 (35)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6)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0)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3)骨伤二科 (47)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7)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0)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5)心脑血管外科 (59)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9)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3)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6)妇产科 (70)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0)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8)介入科 (82)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5)耳鼻喉科 (9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1)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5)眼科 (100)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4)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7)肛肠科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 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 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 1 —1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 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 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住院手术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3.由肛周外伤、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肛门视诊、肛门指检、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内口明确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

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

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

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手术入路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手术入路参照《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第2版,(David E.Beck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1)经肛门外侧括约肌外侧(距肛缘外2.5cm处)做前后方向弧形切口,其长度与脓肿直径略相等,进入,引流。

(2)经内外括约肌间沟进入,引流。

(二)辨证论治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1)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
敷。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1)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

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透脓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症候特点,选择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1.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西药治疗:感染、发热等合并症的对症治疗,参照《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指导原则》(2015版)。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