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混合痔)概述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故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并根据我科临床实践不断优化。
1.1.中西医病名痔的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
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肛垫为一种类似于生殖系统勃起组织,其作用类似于水龙头的垫圈样物质,能够辅助肛门括约肌达到精细的控便目的,不需要治疗,更不能随意手术切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
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淤滞。
1.2.痔的分类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3.内痔分期Ⅰ期: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期: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期: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痔的诊断2.1.临床表现2.1.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2.1.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1.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2检查方法2.2.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 ICD编码 BWG000西医病名: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肛肠科诊疗方案
2、痔术后外用膏药止痛促愈旳研究。
3、痔术后电针止痛旳研究。
4、痔术后电针治疗、防止尿潴留旳研究。
5、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创缘水肿旳研究。
二、肛漏
【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旳肛瘘诊断原则进行诊断。
(2)外痔:重要临床体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重要临床体现为内痔和外痔旳症状同步存在,严重时体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措施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测脱出内痔旳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一)痔旳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旳支持构造、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旳病理性变化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旳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对应部位旳外痔血管丛旳互相融合。
(一)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保持大便畅通、减少排便时间、注意肛门周围旳清洁和坐浴等对各类痔旳治疗都是有效旳。
(二)药物治疗
对于 、 度内痔、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适宜手术治疗者,首选药物治疗。
1、内治法
(1)成药治疗,常用药物一般分为三类: 改善排便旳药物,便秘者予以缓泻剂,槐角丸、麻仁软胶囊、车前番泻颗粒,腹泻者予以止泻剂,黄柏胶囊、结肠炎奇效散; 静脉增强剂,常用旳有微粒化纯化旳黄酮成分、草木犀流浸液片、银杏叶萃取物等; 抗炎镇痛药。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推荐下载
肛肠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解析(一)纳入的中医特色疗法1.辨证论治2.中药熏洗疗法3.中药栓剂塞肛和膏剂涂敷疗法4.针刺疗法5.手术疗法中的枯痔疗法、痔结扎法、注射疗法6.中药超声雾化吸入7.艾灸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理疗(二)纳入的中医诊疗设备1.肛肠综合治疗仪2.超声雾化熏洗仪3.智能肛周熏洗仪4.结肠水疗仪(药疗)5.电针治疗仪6.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三)纳入的适宜技术1.剪口结扎结合PPH术2.内痔结扎术3.剪口结扎术4.消痔灵注射术5.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术6.混合痔外剥内扎术7.针刺疗法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中药超声雾化吸入14.艾灸15.理疗(四)纳入的中成药(五)纳入的现代技术1.检测方法肛门视诊肛门直肠指诊肛门直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全结肠镜检查2.手术方法消痔灵注射术PPH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六)纳入的科研成果(七)纳入的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八)纳入的收费项目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
俗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以便血、脱出、疼痛、肛门潮湿等为主要症状。
一、诊断本病种疾病诊断、症候诊断、疾病分期分类、鉴别诊断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994)、《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见附录)二、治疗(一)内治法适用于一期、二期内痔,患者不适于或不愿手术者。
1.湿热下注证:大便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多,点滴状或喷射状,肛门肿物脱出、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干或质稀而臭,舌质红,苔黄腻或腻,脉滑数或滑。
痔疮中医诊疗规范(精)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7-94 。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
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 质柔软,多位于 3、7、 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 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 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 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
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在无内痔脱出, 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混合痔诊疗
混合痔 内外痔 中医诊疗方案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 括约肌间沟消失 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多发性混合痔 逐渐发展到绕肛门一周呈环状 称环状混合痔。
中医亦称“混合痔”。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混合痔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二期 度 以上内痔 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 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 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 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检 可在齿线以上摸到纵行皱折和 或 隆起结节。
肛门直肠镜 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辨证分型 1、风伤肠络 症状 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 血色鲜红 量或多或少 大便干结 肛门瘙痒 口干咽燥 舌质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治法 清热凉血祛风方药 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症状 便血色鲜红 量较多 肛门肿痛 肛缘有肿物脱出、肿胀、灼热疼痛 或大便臭秽 或小便短赤 灼热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
治法 清热渗湿止血方药 二妙丸合龙胆泻肝汤 3、气滞血瘀 症状 肿物脱出肛外 水肿 内有血栓形成 或有嵌顿 表面紫暗、糜烂、渗液 疼痛剧烈 触痛明显 肛管紧缩 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止血方药 桃红四物汤 4、脾虚气陷 症状 肛门坠胀 肛外肿物活动后更甚 便后出血 血色淡红 伴有头晕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舌质淡胖 苔薄白 脉细弱。
治法 补气升提方药 补中益气汤二、中医治疗混合痔的治疗方法有两种 即 外治法和手术法。
1、外治法 包括熏洗法、外敷塞药法。
1 熏洗法 采用苦柏痔洗剂中药坐浴消肿止痛。
苦柏洗剂组成 公英10g地丁10g艾叶15g防风15g苍术10g三棱15g莪术15g明矾10g红花10g黄柏10g苦参10g甘草10g 用法 煎水坐浴功用 活血消肿止痛主治 混合痔轻症。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精选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 ICD编码 BWG000西医病名: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的住院患者。
一、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901 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临床常见证侯: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病(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混合痔)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适应证,且同意接受手术。
3.患者伴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痢疾或严重腹泻、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临产期孕妇、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均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胸部正位片或胸透、心电图。
(整理)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内外痔及混合痔
内外痔及混合痔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故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
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而形成痔疮。
痔疮多见于成年人,由于痔疮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长一. 在肛门管起始处的痔,如果膨胀的静脉位于更下方,几乎是在肛管口上,这种曲张的静脉就叫外痔。
外痔有时会脱出或突现于肛管口外。
但这种情形只有在排便时才会发生,排便后它又会缩回原来的位置。
如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体就为混合痔。
无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都可能发生血栓,在发生血栓时,痔中的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引起疼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中医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辩证分析:患者感受风邪,风多挟热,风热伤于肠络,导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所下止血色泽鲜红;2.湿热下注证临床表现: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处肿物外突,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辩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滋生内湿,湿与热结,下迫大肠,导致肛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成本病;3.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者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数;辩证分析:患者外感热邪或燥热内生,热结肠燥,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肛门,故肛门处肿块脱出伴疼痛,气机不畅,统摄无力,则血不循经,导致血栓形成;4.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
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肛肠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内痔、外痔)的诊疗规范肛肠科常见病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间歇性便血:排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也可表现为手纸染血。
(2)脱垂:便后痔核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回复,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时都可脱出。
(3)肛门不适:可有肛门坠胀、瘙痒、潮湿或异物感。
(4)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1)肛门视诊:需采用卧位和蹲位两种体位检查,肛缘可见皮赘或半圆形隆起或痔核脱出。
(2)直肠指检:对痔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
(3)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大小不等,表面充血糜烂或呈灰白增厚。
二、痔的分类根据痔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内痔位于齿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
可分为四期。
一期内痔:以便血为主,无痔核脱出。
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
三期内痔:痔核脱出肛外需用手辅助才能回纳。
四期内痔:痔核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2、外痔位于齿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可分三种。
结缔组织外痔:肛缘皮赘突起。
静脉曲张性外痔: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丛扩张淤血。
血栓性外痔:肛缘皮下有血栓形成。
3、混合痔齿线上下方内、外痔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医证侯分类(1)风伤肠络证侯:便血色鲜红,滴出或喷射状,量较多,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侯:便血色鲜红,痔核脱出肛门外或肿痛糜烂,有渗液,肛门灼热、潮湿,或伴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滞血瘀证侯:内痔脱出嵌顿,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门紧缩,大便密结、小便不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涩或弦。
最新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肛肠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解析(一)纳入的中医特色疗法1.辨证论治2.中药熏洗疗法3.中药栓剂塞肛和膏剂涂敷疗法4.针刺疗法5.手术疗法中的枯痔疗法、痔结扎法、注射疗法6.中药超声雾化吸入7.艾灸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理疗(二)纳入的中医诊疗设备1.肛肠综合治疗仪2.超声雾化熏洗仪3.智能肛周熏洗仪4.结肠水疗仪(药疗)5.电针治疗仪6.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三)纳入的适宜技术1.剪口结扎结合PPH术2.内痔结扎术3.剪口结扎术4.消痔灵注射术5.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术6.混合痔外剥内扎术7.针刺疗法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中药超声雾化吸入14.艾灸15.理疗(四)纳入的中成药(五)纳入的现代技术1.检测方法肛门视诊肛门直肠指诊肛门直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全结肠镜检查2.手术方法消痔灵注射术PPH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六)纳入的科研成果(七)纳入的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八)纳入的收费项目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
俗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以便血、脱出、疼痛、肛门潮湿等为主要症状。
一、诊断本病种疾病诊断、症候诊断、疾病分期分类、鉴别诊断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994)、《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见附录)二、治疗(一)内治法适用于一期、二期内痔,患者不适于或不愿手术者。
1.湿热下注证:大便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多,点滴状或喷射状,肛门肿物脱出、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干或质稀而臭,舌质红,苔黄腻或腻,脉滑数或滑。
混合痔诊疗方案
混合痔诊疗方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 year.March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o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 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岀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1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完整版)67肛肠科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淆痔)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歇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痛苦,黏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向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嫩,多位于 3、 7、11 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联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拟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淆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互相交融。
临床主要依赖症状、体征进行诊断,重点以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湿润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痛苦。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需时可行蹲位检查,察看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腐败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 I 、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样;对频频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涉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能够清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余疾病。
肛门直肠镜:能够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腐败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拟订的中医肛肠科常有病诊断指南(2012 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发射状出血,赤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赤色鲜,量许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收缩,坠胀痛苦,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显然,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适应症: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它麻醉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3.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可采用局麻,腰俞麻醉、鞍麻,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4.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饮食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注意出血情况和大小便情况。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酌用抗生素。
(6)便后坐浴熏洗,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二)术后中药坐浴熏洗
排便后,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中药坐浴熏洗,以清洁创面、止血、消肿止痛。
适用于所有术后患者。
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等。
(三)辨证治疗
1.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类中药纱条换药。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类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适量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7-1994)》。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症状和痔核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