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病手术后常常伴随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传统中医认为,肛门周围是人体的天王穴,是脏腑经络的汇聚点,若此处气血不畅,便会对全身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肝郁脾虚型特点:病后情绪抑郁,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腹胀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治疗原则。
可使用复方柴胡汤或逍遥丸,但应去掉大黄,避免刺激肠道。
同时宜慎用五味子,以免因其寒性引起胃肠道不适。
二、热毒蕴结型特点:大便秘结,腹胀疼痛明显,甚至出现便血,口干舌燥,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以清热解毒、通肠排便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三黄片、大黄泻肺汤、大柴胡汤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导滞通便的作用。
三、气滞血瘀型特点:术后肛门周围出现瘀斑,大便秘结,腹胀疼痛,月经不调,或者阴道不规则流血,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
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治疗原则。
可使用丹参酮、川芎茶调合剂、芍药甘草汤等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止痛、祛风通络的作用。
四、阳虚阴寒型特点:大便秘结,小腹冷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以温阳散寒、滋阴润燥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补阳益气汤、四君子汤等中药,具有温中散寒、补气生津、通肠润燥的作用。
综上所述,肛肠病手术后便秘的治疗需辨证论治,选取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保持正常的大便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
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病术后便秘是指肛肠手术后出现排便不畅或困难的症状。
这种病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肛门或肛管扩张、痔疮等后遗症。
中医认为,肛肠病术后便秘的发生与脾胃失调、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中医辨治。
一、中医病因和病机分析中医认为,肛肠病术后便秘的发生与脾胃气虚、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脾胃、肝肾等脏腑,导致脾胃气虚,脾胃失调,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排便不畅。
二、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气虚证:患者面色苍白,容易疲乏,食欲减退,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肝肾不足证:患者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口渴,小便短少,舌质暗红,苔黄干燥,脉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法1、脾胃气虚证:补脾益气,解湿化痰,调和胃口,以加强脾胃功能的方法治疗。
可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中药方剂。
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中药泡脚等方法。
2、肝肾不足证:补肝肾,益精气,固元强身,以加强肝肾功能的方法治疗。
可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方剂。
还可以采用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四、注意事项1、慎用泻下药物:在中医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时应慎用泻下药物,以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2、恰当饮食:在饮食上要避免生冷、粘滞、油腻、辛辣等食物,以及过量饮酒等不利于脾胃消化的食物。
3、锻炼身体: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加速术后康复,并有助于改善肛肠病术后便秘的症状。
总之,针对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进行。
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患者术后恢复,并避免用药不当或误导患者,以达到治疗效果。
(文末编辑:常松)。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推荐下载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慢传输型便秘中医有方
慢传输型便秘中医有方慢传输型便秘中医有方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时间过久,秘结不通,让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症状。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便秘,是因结肠传输功能减弱致使肠内容物滞留于结肠而引起的,具有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的特点,以便意感减弱、腹胀、长期服用泻药为主要临床郑州。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较难治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的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与脾、肺、肝、肾的生理功能有关,病位在大肠,常以虚实论治。
通过临床观察,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00例,疗效显着。
现报告如下:1、慢传输型便秘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便秘一症虽在大肠,但却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关系。
如肠胃积热,津液耗伤,导致肠道失润;肝气郁结,不能宣达,则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肺脾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肾阴不足则津液亏乏,传导无力,肾阳不足则不能蒸化津液,湿润肠道;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胃肠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属实,气血不足属虚秘,阳虚者谓之冷秘,临床上常见多种证型同时出现。
2、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便秘的临床诊治水平和基础研究都在不断提高。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辩证分析对症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显着。
目前用于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疗法可分为分型证治、中药敷脐治疗、针灸推拿治疗、行为疗法、饮食疗法、外科治疗等。
2.1 分型证治①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润肠;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是指在肛肠手术后出现便秘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是由于手术后脏躁内结,气血不畅,导致气滞不化,津液不润,肠道功能减退而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提出了一些辨治方法,以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肠道功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是辨证施治,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特点,如便秘的性质、时间、频率、伴随的症状等。
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常见的证候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排便的目的。
二、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的常用中药包括大黄、芒硝、枳壳、郁金、生大黄、芒硝、枳实、木香、白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等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便秘症状。
在选用中药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以期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在腹部的穴位,如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加排便的频率。
针灸还可以调节肝胆、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从而对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有一定的疗效。
四、推拿治疗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皮肤、筋膜、肌肉、脏腑等组织,以调理人体机能,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推拿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主要包括腹部推拿、腰部推拿、尾骨推拿等。
通过推拿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蠕动的频率和力度,改善排便问题,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生活调理除了中医治疗,患者在平时还需注意生活调理。
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
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
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
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
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有虚实之分。
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
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
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
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
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
便秘病中医临床路径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一、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 Ⅲ标准及2007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分型诊断(1)结肠慢传输型(2)出口梗阻型:包括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3)混合型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证候:(1)肠胃积热证(2)肝脾不调证(3)肺脾气虚证(4)血热津少证(5)脾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1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7.参考《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属重度便秘,需要住院治疗: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8.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9.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便秘的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的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依据(一). 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二).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三).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便秘与积聚的鉴别便秘与积聚均可出现腹部包块。
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积聚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积聚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积聚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三、相关检查(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潜血试验和直肠指检。
(二)腹部平片可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对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尤有价值。
(三)钡剂灌肠适用于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亦可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
(四)用直肠镜、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进行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便秘的辨证应从大便的性状、兼症、舌苔等方面辨其虚实。
(二)辨证候特点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腹满胀痛,尿赤,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或痛,苔薄腻,脉弦;气虚——面神疲,大便不干,临厕无力努挣,甚则汗出短气,舌嫩苔薄,脉弱;血虚——便干如栗,面色无华,头眩心悸,舌淡脉细涩;阳虚——大便艰涩,腹中冷痛,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润,脉沉迟。
实秘包括热秘与气秘。
热秘辨证要点为大便干结,腹满胀痛,舌苔黄燥。
气秘辨证要点为欲便不得,腹胀或痛,舌苔薄白。
虚秘包括气虚便秘、血虚便秘与阳虚便秘。
气虚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不干,无力努挣,舌淡苔薄白。
血虚便秘辨证要点为便干如栗,脉细、舌淡红、苔薄净。
阳虚便秘又称冷秘,其辨证要点为大便艰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滑。
二、治疗原则: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
三、证治分类:(一)实秘1. 肠胃积热证(1)症状: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兼症: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分析
[ 4 ] 孙一帆 , 徐庆文 , 梅全喜 , 等. 复方土 牛膝糖浆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 体炎 的临床 观察[ J ] .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 ( X ) 7 , 2 5 ( 3 ) : 5 0 3 - 5 0 5 .
( 本文校对 : 韩世 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7 )
应 用 中 医 方 法 治 率4 O . 2 6 % ,总 有 效 率 7 1 . 4 3 % 。治 疗 组 的 疗效 明显 优 于 对 照组 ,即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有 显 著 差 异 性 (P< 0 . 0 5 ) 。结论 疗 慢 传 输 型 便 秘 可 以有 效控 制 患 者 病 情 , 且 副 作 用 小 ,值 得 在 临 床 上 推 广 使 用 。 关 键 词 :慢 传 输 型便 秘 ; 中 医 治 疗 ; 疗 效 分析
表 3 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情况 比较
喉汤为本院治疗急性咽炎的纯中药有效方剂 ,该方 以 金银花 、板蓝根为君药,玄参 、木蝴蝶 、马勃等 6味药为 臣药 ;菊花、薄荷等 4 味药为佐 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
相互配伍共起具有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之功 。临床用于治
注: 与 治疗 前 比较 , P < O . 0 1 ;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 < O . 0 1
输 型便秘 患者 1 5 4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 组 两组 各 7 7例 。治疗组采 用 中医方法进 行 治疗,对照组采 用 六味 安 消胶 囊进 行治 疗, 进行 疗效观 察,并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 4 6倒 ,治愈率 5 9 , 7 4 %,总有效率 8 9 . 6 1 %;对照组治愈 3 1例 ,治愈
第 1 1 卷 第 9 上 半 月 刊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
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
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排便不畅或排便频率减少的情况。
中医认为,便秘是因为脾胃虚弱或湿热积聚,导致大肠失于调畅所致。
西医认为,便秘是因为大肠蠕动的减缓或肛门括约肌的失调所引起的。
因此,结合中西医治疗便秘,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
一、方案1.中医治疗方案(1)调脾益气,健脾化湿。
可采用健脾祛湿方,如参苓白术散等。
同时,注意调控饮食,减少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清热利湿,通肠排便。
可采用苦寒泻热方,如大黄泻肺汤等。
此外,可以使用润肠通便的中药,如芦荟、火麻仁、枸杞子等。
(3)调节肝胆,行气活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方,如桂枝茯苓丸等。
同时,也可采用行气散结方,如丹参酮、川芎等。
(1)口服泻剂。
多为刺激性泻剂,如芦荟泻药、大黄等。
适用于轻度便秘患者。
(2)肠道调节剂。
包括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和肠道水吸收剂。
如莫西沙星、依托拉塞等。
(3)肛门括约肌松弛剂。
适用于因肛门括约肌失调引起的便秘。
二、护理跟进措施1.饮食调理。
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膳食纤维。
2.水分补充。
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3.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4.保持正常排便姿势。
找到合适的马桶使用方式,尽量少用便秘药。
5.心理疏导。
便秘可能会带来精神压力,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6.追踪观察。
持续追踪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便秘是指排便困难、大便量减少或排便时间间隔延长的情况。
中医认为,便秘是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诊疗方案,可以帮助缓解便秘问题。
饮食调理适当调整饮食惯可以改善便秘症状。
以下是一些中医饮食调理的建议:1. 饮食规律: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不要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2. 多食高纤维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
3. 饮水惯:充足的饮水有助于软化大便,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上。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诊疗方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案:1. 补脾胃方剂:脾胃虚弱是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可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
2. 清热泻火方剂:湿热内蕴可能导致便秘,可选用清热泻火的中药方剂,如大柴胡汤。
3. 理气活血方剂:肝郁气滞也会导致便秘,可选用理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
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刺激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腹部按摩方法:1. 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放松。
2. 平躺在床上,将双手放在腹部并轻柔按摩,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
3. 持续按摩5到10分钟,可以适当加大力度,但不要用力过猛。
生活惯调整除了饮食和中药调理,调整生活惯也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2. 积极应对压力:情绪紧张和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便秘,适当放松自己,减少压力。
3. 定期排便:养成定期排便的惯,如早晨起床后、饭后等,有助于训练肠道规律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如果便秘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肠胃积热证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手术后便秘是指患者在肛肠手术后,排便困难、便秘等肠道问题。
这是因为手术切除了部分肛肠组织,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明显下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便秘。
而中医认为人体经络贯穿内外,肛门为阳,直肠为阴,便秘的表现是肛门手感硬结或者湿滑不畅。
肛肠手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药调理1、清热化瘀肛肠手术后便秘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内热,身体发热,脉搏偏快等症状。
这时可以使用中药清热化瘀,如三七、生地黄、黄芪等中草药。
这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身体内的热量,缓解发热等症状,有助于肛肠功能的恢复。
2、益气养阴肛肠手术会影响患者的体质,导致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便秘。
益气养阴的中药可以起到消除疲劳、改善体质等作用。
比如枸杞、人参、燕窝等可以使用。
3、通便润肠肛肠手术后便秘的患者通常会使用缓泻药物来缓解便秘,但很容易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抗性。
这时可以使用中药通便润肠,如芒果、黄芪、藕等,这些中草药可以帮助肠道的通畅,缓解便秘等不适。
二、食疗调治1、多吃高纤维膳食肠道健康关键在于多吃高纤维膳食,包括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等。
高纤维膳食可以保持肠道湿润、增加肠蠕动,从而帮助肠道通畅。
同时,高纤维膳食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
2、多喝水肠道健康需要足够的水分来保持肠道湿润,防止便秘。
同时,水还可以帮助体内代谢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因此,肛肠手术后的患者应该多喝水,控制饮食中的盐和油。
3、少食易消化食物肛肠手术后的患者需要避免食用重口味、辛辣食物。
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肠道刺激,导致便秘加重。
相反,应该食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粥、汤、清蒸的食物等。
三、针灸调理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功能。
肛肠手术后的患者可以使用灸法、针刺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针刺主要刺激足三里、关元、大椎、神阙等穴位,以调节肠道的功能。
灸法主要是通过渗透艾灸中的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从而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功能。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白术、茯苓、人参、大枣等。
中成药: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八珍丸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牡丹皮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XXX补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附子、干姜、芍药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辅助治疗1.膳食疗法: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泻药疗法:在中医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泻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避免长期使用泻药,以免引起依赖性便秘。
3.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4.应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其中包括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此外,中成药如四磨汤、逍遥丸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对于肺脾气虚证,推荐使用黄芪汤加减,其中包括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肝肾阴虚证,推荐使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其中包括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如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证,推荐使用济川煎加减,其中包括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如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也可用于治疗。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病是指直肠和肛门附近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门瘙痒、肛门脱垂等多种疾病。
肛肠病手术后常常伴随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肛肠病术后便秘的发生与机体的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下面我们将针对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术后便秘的中医辨证分析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术后便秘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排便不畅,甚至伴有便血症状。
舌质紫暗、舌苔黄腻或薄腻,脉象沉细或沉弦。
2. 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术后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燥、形如羊粪,排便不畅,甚至伴有腹泻交替发作。
患者常感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迟。
以上三种类型的术后便秘,中医认为由于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大便干燥、排便不畅,需要中医辨证施治。
二、中医辨治方案1. 气滞血瘀型的治疗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便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及枳壳、木香、厚朴等理气通便的药物,配方如逍遥散加减、大黄陈皮汤等。
2. 脾肾阳虚型的治疗脾肾阳虚型的患者需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肉桂、补骨脂等补益脾肾、温阳的药物,配方如四君子汤加减、理中丸等。
在治疗时,中医还强调患者的调摄饮食,避免食用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如辣椒、生冷、油腻等,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等,保持大便通畅。
三、治疗要点在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术后便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个体化治疗不同类型的术后便秘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宜一概而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 术后康复术后便秘的治疗不是简单的吃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配合术后康复训练,包括缓步行走、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
3. 预防复发在治疗术后便秘的也需要注意预防复发,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调理和康复。
中医肛肠科如何从中医角度诊治便秘
中医肛肠科如何从中医角度诊治便秘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在中医肛肠科中,对于便秘的诊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等密切相关。
从病因病机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饮食不节。
如果平时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等食物,或者饮酒过度,容易导致胃肠积热,耗伤津液,使肠道干涩,从而引起便秘。
其次是情志失调。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形成便秘。
再者是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者长期久坐少动,都会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肠道失于濡润,从而出现便秘。
另外,年老体弱、久病产后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正气不足。
阳气虚衰则大肠传送无力,阴血亏虚则肠道干涩,都可能引发便秘。
在诊断便秘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以判断便秘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热秘、气秘、冷秘、虚秘等。
热秘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治疗应以清热润肠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麻子仁丸。
气秘患者往往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舌苔薄腻,脉弦。
治疗宜顺气导滞,常用六磨汤加减。
冷秘常见于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疗应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为主,可选用温脾汤合半硫丸。
虚秘又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类型。
气虚便秘者大便并不干硬,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以益气润肠为主,常用黄芪汤。
血虚便秘者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疗宜养血润燥,可用润肠丸。
阴虚便秘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
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护理跟进措施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增多,质地干燥、硬结,并伴有排便困难、腹胀、腰酸
等表现。
便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易引发肛裂、痔疮等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
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跟进措施。
1. 中医治疗方案:
1)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大椎、关元、天枢等穴位,调节肠胃功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大便顺利排泄。
2)中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具有通便作用的草药,如大黄、枳实、桃仁等,并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调配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3)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腹部、下腹、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肠胃蠕动,增强肠道蠕动,消除便秘症状。
2. 西医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口服泻药如甘露醇、硫酸镁等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顺利排泄。
慢性便秘还可以口服益生菌、滋润肠道药物等。
2)饮食治疗:加强食物纤维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燕麦片等,促进肠道蠕动。
3)其它治疗:可选择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等,帮助调节排便功能。
3. 护理跟进措施:
1)定期观察排便情况,记录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
根据患者排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饮食调理,推荐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食品,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保持饮食规律。
3)床位活动,帮助患者改善便秘症状,可进行一些合适的活动,如转体、振动腹部、做腹式呼吸等。
4)药物管理,对患者进行泻药管理,定时给药,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以促进排便。
中医肛肠科如何治疗便秘和腹泻
中医肛肠科如何治疗便秘和腹泻在日常生活中,便秘和腹泻是常见的肠道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肛肠科在治疗这两种病症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医认为,便秘和腹泻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情志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胃的运化失常、大肠的传导失司常常是导致这两种病症的关键。
对于便秘,中医肛肠科会首先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肠道实热型、肠道气滞型、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肠道实热型便秘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等。
治疗上多采用清热润肠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同时,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等。
肠道气滞型便秘的患者,则多有大便干结或不干、欲便不得出、肠鸣矢气、腹中胀痛等症状。
治疗以顺气导滞为主,常用的中药有木香、槟榔、乌药等。
在生活中,这类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加重气滞。
气血亏虚型便秘的患者,通常大便并不干硬,但排便困难,便后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等。
治疗上以益气养血、润肠通便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熟地、肉苁蓉等。
患者自身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损耗气血。
脾肾阳虚型便秘的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等。
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肉桂、肉苁蓉等。
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肛肠科还会运用针灸疗法来治疗便秘。
比如针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按摩腹部,增强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再说腹泻,中医同样会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有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型泄泻、肝气乘脾型泄泻、脾胃虚弱型泄泻、肾阳虚衰型泄泻等。
寒湿泄泻的患者,多因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导致,表现为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脘闷食少等。
治疗以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的中药有藿香、紫苏、白芷、厚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
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
枳实、当归尾、桃仁、火麻仁、杏仁、瓜蒌仁、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等。
中成药:麻仁丸、黄连上清丸等。
2.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推荐方药: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
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中成药:四磨汤、逍遥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水涵木,培本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
(二)针灸治疗
1.主穴:第1组:天枢、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百会;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
2.辨证配穴:肠胃积热证加曲池、尺泽、内庭;肝脾不调证加支沟、合谷、太冲、肝俞、三阴交;肺脾气虚证灸神阙、气海、百会,可加公孙、胃俞、列缺;肝肾阴虚证加三阴交、照海、太溪;脾肾阳虚证灸关元、命门、腰阳关,可加太溪、照海、大钟。
3.操作方法: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
天枢、大肠俞直刺2~2.5寸,得气
后平补平泻;气海、肾俞直刺1.5寸,脾俞直刺0.5~1寸,得气后施补法;上巨虚、足三里直刺1~1.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
中髎、下髎3寸针入骶后孔2.5寸,使针感放射至肛门部。
百会穴低频率、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0.5min~1min。
中髎、下髎、天枢、上巨虚配合电针,疏密波,电针频率2/15Hz,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
4.疗程:每日一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主要采用行气健脾中药如:厚朴、莱菔子、薤白、肉桂(后下)、茯苓等煎水,水液250ml~500ml,采用侧卧位或胸膝位,直肠滴入,保留灌肠,治疗后根据患者症状调整。
适用于腹胀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者。
2.耳穴压豆:以大肠、脾为主穴,辅以腹、三焦、胃、肝及肺等,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每次1min~2min,每日5次~6次。
(四)护理与调摄
1.生活调摄:通过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的运动、饮食和定时排便习惯,建立和加强排便反射。
2.泻药使用指导:告知患者今后避免长期服用含有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等蒽醌类刺激性成份的药物。
3.腹部按摩:右掌心以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外加压按摩,可在早餐或晚餐后进行,每日1~2次,每次60圈。
4.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认知、呼吸、音乐、自我暗示等方法调整疾病所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5.食疗和体疗指导: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和患者的日常饮食及营养状况,给予相应指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国际慢性便秘症状评分,参与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疗效评价的主要症状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每次排便时间等。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记分变化(表1)。
1
周以上排便一次(3分)
不借助药物无法自行排便(4分)
粪便性状*
(指自然排便)成条且光软(0分)
成条有裂纹(1分)
硬块但成条(2分)
硬块呈球状散在(3分)
使用泻剂无(0分)
偶尔(1分)
经常(2分)
长期(3分)
使用失效(4分)
腹胀无(0分)
患者主观感觉(1分)
医生客观察觉(2分)
严重导致恶心或呕吐(3分)
每次排便时间1~10min(0分)11~20min(1分)20min以上(2分)
说明:1.本症状评分表计0~16分,正常为0分,1~5分为轻度,6~10分为中度,11~16分为重度,治疗前后比较积分。
2.* 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类法,表中分值0,1,2,3分分别对应下图性状4、性状3、性状2和性状1。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临床痊愈:患者自然排便,粪便质地柔软,每周>2次,治疗后积分0~1分。
显效:患者多能自然排便,偶用泻药,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2~5分。
有效:患者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好转,泻药使用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积分6~10分。
无效:患者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11~16分。
3.影像学评价
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情况。
4.生活质量评价
比较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问卷(PAC-QOL)情况。
表2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