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
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
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
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
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
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
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
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
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
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
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
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
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
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
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
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
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
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
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
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
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
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
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
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
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
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
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1: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
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案例2:《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答案】
1.B
2.D
3.C 4.①论证层次清晰。
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
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2段“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可知题干转述错误;
C项,“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二第2段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可知选项错误;;
D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2段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可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
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D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材料的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
C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
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
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
三、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四、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有的文章清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有的文章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
五、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要关注其提出论点的角度是是否新颖,同时要指出其观点是否独到。
六、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七、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八、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
运用“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的比喻论证,“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的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案例特点的能力。
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
本题案例一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说明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
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案例内容“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可知作为国际传播的《国际广告》杂志,这样的设计宣传有不妥之处。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还给我
严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8.“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9.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
6.B
7.A
8.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
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
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
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
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
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9.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
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
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
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分析】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
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故选B。
7.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
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故选A。
8.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
空间。
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
“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
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
“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
诗人呼唤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
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
“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
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
要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体会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
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
因而,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
这样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
诗歌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
这样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点睛】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
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
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
”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
明年,奏诏巡抚岭南
..,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
矩请速进,上许之。
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
时俚帅王仲宜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
仲宜惧而溃散。
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
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颖、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可汗
..帐。
时高丽遭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
周代以之封于笑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当陛下之时,安
得不事,使此冠带
..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