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力所拉祜族乡基本情况 Microsoft Word 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荡秋千
是高山族另一项青年男 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 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 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 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 厢配合。
拉祜族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 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拉祜族还有 哪些了解? 你对拉祜族还有哪些了解?
水族服饰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 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 色彩。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 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 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 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 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 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 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 •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 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甩发舞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 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 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 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 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 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 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 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 水槽下冲洗,甩干头发,终于把蜘蛛网 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的体验,约着 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 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
二、看一看
•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几个民族吧。 • 观察第36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 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三、认一认
•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 观察第36、37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灵活边境管控方式
灵活边境管控方式力所乡边境现状。
力所乡辖区面积185.5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其中图地村为抵边村庄,与缅甸佤邦勐冒县营盘区巴格地乡及公忙乡相邻,边境线全长13.8公里。
与力所乡相邻的营盘区共8个乡、一个直属街道,104个村,共3640余户,约19200余人,邦莱村、公嘎拉村与力所乡图地村相邻,力所乡与缅甸营盘区以南锡河为界,沿岸有7个非法便道,界河水量小时可通车,非法出入境方便,边境防控任务重,管控难度较大。
制定方案,召开会议,党委牵头,采取行动。
力所乡党委制定印发了《中共力所拉祜族乡委员会关于疫情期间加强边境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为组长引领全乡边境防控工作。
2020年3月27日娜思乡长带领挂职乡党委副书记蔡明海、副乡长李扎莫和乡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刘利辉到抵边村图地村召开边境管控工作会议,图地村驻村第一书记、图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村各组(橡胶队)干部、10名护边员和2名禁毒专干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边境管控疫情防控输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发动全村抵边村民共同参与到边境管控疫情防控输入工作中来。
会后娜思乡长带领工作人员到边境便道搭建帐篷执勤点处进行了踏查踩点。
发动村民,搭起帐篷,戴上红袖,开始值守。
2020年3月28日,乡党委、政府组织图地村民在13.8公里边境线便道上新搭起帐篷值守点7个,加上乡边境派出所的2个帐篷值守点,全乡边境线上共有帐篷值守点9个,每个帐篷值守点分别安排2个小组(队)共同负责值守,由每个小组(队)的男人每班3人24小时轮流排班值守,由图地村领导轮流带班,乡边境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边境管控疫情防控输入工作,值守村民主要采取步行巡边管边控边的工作方式,值守的村民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就地联系在边境一线驻扎工作的民警进行排查处理,如果发现非法偷渡过来的人员立即报乡指挥部,由乡指挥部对接县指挥部及时送到指定地点采取统一隔离处理措施。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拉祜族民居特点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
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
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
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
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
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
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
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
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
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 4.1—3)。
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
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
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
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
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结构体系。
云南分布
普洱市--概况全市辖1个市辖区、9个自治县: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共有30个镇、61个乡、12个民族乡;36个居委会、993个村委会。
市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距省会昆明市570千米。
西盟县--概况全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乡、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新厂乡、中课乡。
共有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
县政府驻勐梭镇。
宁洱县--概况全县辖2个镇、7个乡:宁洱镇、磨黑镇、德化乡、同心乡、勐先乡、普义乡、黎明乡、德安乡、梅子乡。
共有4个居委会、85个行政村。
县政府驻宁洱镇。
思茅区--概况全区总人口25.45万人(2006年),有汉、彝、哈尼、傣、苗、拉祜、佤、白、傈僳、回等民族。
辖4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思茅镇、南屏镇、倚象镇、思茅港镇、云仙彝族乡、六顺乡、龙潭彝族傣族乡;曼昔农场、思茅农场。
共有10个居委会、60个行政村。
区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
墨江县--概况全县辖2个镇、1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联珠镇、通关镇、新安乡、孟弄彝族乡、团田乡、新抚乡、景星乡、鱼塘彝族乡、龙潭乡、文武乡、坝溜乡、泗南江乡、那哈乡、雅邑乡、龙坝乡。
共有4个居委会、163个行政村。
县政府驻联珠镇。
景东县概况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
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
东西宽61千米、南北长73千米,总面积453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
总人口37.77万人(2006年),有汉、彝、哈尼、瑶、傣、回等民族。
西盟力所拉祜族乡基本情况 Microsoft Word 文档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基本情况】力所乡是西盟县唯一的拉祜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2公里,东接勐梭镇,南连翁嘎科乡,西与缅甸佤邦云盘区接壤,北连岳宋乡和勐卡镇。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高谷深,最高海拔2191.3米,最低海拔590米,年均降雨量2739毫米,年均温度15.3℃,常年无霜。
全乡总面积185.50平方公里,国境线全长十公里。
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共3394户11723人,少数民族人口11352人,占总人口的97%,其中:拉祜族占48.1%,佤族占47.8%,其他民族占4.1%。
【历史沿革】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关系密切。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
自称拉- 1 -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
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其祖先渊于甘、青地区的古氐羌人,后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其先民唐代史籍称“锅锉弯”,自金沙江南岸地带分东西两路继续南迁。
先后受唐宋时南诏、大理国以及元明清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及傣族封建领主统治。
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
乐器有芦笙、三弦等。
诗歌中“陀普科”(谜语)为群众喜闻乐见。
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等。
提供者:573- 2 -。
拉祜族
拉祜族文章点击数:1263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拉祜族有47.86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1.03%(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
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
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
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
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
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民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历史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
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云南拉祜族边民生存状况调查
云南拉祜族边民生存状况调查程喜【内容摘要】:建国6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实地的调查,从民族、地理、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医疗等方面详尽地展示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看出西部边疆的农民和农村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西部大多数农民仍然极为穷困,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很多村民靠国家的救济粮生活。
“不患寡而患不均”。
“藏富于民”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平衡的发展、共同的发展才是真的发展。
【关键词】澜沧拉祜族糯福边民农民生存东西部差距三农问题一、糯福边境基本情况1.调查区域的界定糯福乡位于澜沧县境内南部,地处东经99。
42`、北纬22。
13`,东靠惠民乡,西和孟连县接壤,北接东回、酒井乡,南部边境一线与缅甸接壤,辖区面积有887.6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6.84公里,共9个行政村、90个自然寨、17300余人。
糯福最远的寨子洛勐村洛三勐距乡政府约93公里;最高海拔(南段后山)2150米,最低海拔(洛勐河)760米;糯福边防派出所位置海拔1452米,距县城97公里。
2.地理概况(一)界碑界桩辖区有界碑从203至214,共13棵桩12个号。
(二)出入境通道。
出入境通道有二条。
一条是从阿里村班角(203界桩附1与附2桩之间)至勐平开发区约23公里;另外一条是从阿里六四寨(206界桩)至掸帮民主同盟军三六九师师部所在地色勒县城。
(三)人行便道。
人行便道有8条通往境外。
即203界桩附近至包麦靠、204界桩附近至巴沙寨、206界桩附近至普都、207界桩附近至南莫、208界桩附近至境外、211界桩附近至南西板、212界桩附近至境外、214界桩附近至完达寨。
(四)境外与缅甸佤邦勐平区、掸邦色勒区相邻。
其中阿里村民委员会(片区)与缅甸佤邦第二特区(主席鲍有祥)彼邻;南段村民委员会、坝卡乃村民委员会、洛勐村民委员会部分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主席林明贤)毗邻。
目前二个特区与缅政府军关系一度紧张。
3.村庄糯福乡有9个自然村如下:糯福村、宛卡村、南段村、勐宋村、戈的村、坝卡乃村、洛勐村、阿木嘎村、阿里村。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人民政府_企业报告(业主版)
企业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营业范围: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人民政府 未公示
一、采购需求
1.1 总体指标
近 1 年(2022-09~2023-08):
项目数(个)
43
同比增长:59.3%
项目总金额(万元)
(不含费率与未公示金额)
¥4001.23
同比增长:106.8%
平均金额(万元)
¥95.27
1.4.1 重点项目
(1)计算机设备(14)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TOP1 财政所办公设备购置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15 日 生成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孟连锦洋科技有限 公司
3.1
2022-09-20
3/20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2 财政所办公设备购置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15 日 生成
4/20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YNHS-ML-202248 :孟连县芒信 孟 连 阿 奇 和 他 的 伙
TOP7 镇拉嘎村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建设 伴 们 咖 啡 农 民 专 业
61.0
项目
合作社联合社
2022-09-29
TOP8
目标单位: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人民政府
报告时间:
2023-08-15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一为了更好开展挂钩扶贫工作,加快农村经济开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消费生活环境,我对xx乡xx村的根底设施建立、经济开展、农民收入及消费、生活状况作了初步调研,现报告如下:一、xx乡乡情及xx村根本情况xx乡是西盟县唯一的拉祜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2公里,东接勐梭镇,南连翁嘎科乡,西与缅甸佤邦云盘区隔河相望,北连岳宋乡和勐卡镇,总面积185.5013平方公里,国境线全长10公里,为百分之百山区。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高谷深,最高海拔2191.3米,最低海拔590米,相对高差1601.3米。
全乡境内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土地贫瘠,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年平均降雨量273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干湿清楚。
年平均气温15.3℃,常年无霜。
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
XX年末,全乡总户数3426户,总人口11766人。
全乡耕地面积33707亩,其中:水田面积7723亩,固定旱地7194亩,临时性耕地18790亩。
粮食总产量62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2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779元。
全乡粮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料、豆类;经济林木有橡胶、茶叶、蚕桑;养殖业以水牛、黄牛和家禽为主。
XX年,茶叶面积10805亩,产量724吨;橡胶面积62877亩,开割面积23734亩,总产量1074吨,其中民营面积17145亩,开割面积1584亩,产量57吨。
xx村隶属西盟佤族自治县xx拉祜族乡,地处xx拉祜族乡东边,东邻勐梭镇,南邻左扩村,西邻xx村,北邻南亢村,距xx拉祜族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西盟县城25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
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22户,有乡村人口1036人,其中劳动力373人。
全村国土面积14.92平方公里,海拔1432米,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2739毫米,合适种植稻谷、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传统文化】拉祜族历史经济及现在发展状况
【传统文化】拉祜族历史经济及现在发展状况拉祜族大多数是50年代中后期,才从老林中出来定居的。
金平、绿春两县各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差异。
绿春县定居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响下,语言、服饰。
习俗都和哈尼族有近似之处。
金平县的拉祜族约占全州拉祜族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定居晚,出林前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山森林中,过着游耕游猎的生活,内部没有阶级、贫富之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从1957年调查的62个村426户看,按村落分布和地理环境形成3种类型:住在高山原始森林的有14个村,占22%;由老林深处移至林边的有33个村,占53%;位于山区、半山区的有15个村,占25%。
然而,他们都是父系村庄,有着血缘和婚姻形成的“卡片”。
鸟类和松鼠是氏族的图腾。
例如,“法拉托”(李姓)的图腾是松鼠,“巴托”(王姓)的图腾是啄木鸟。
汉姓是与其他民族交往后产生的。
村庄小而分散,有些人独自生活;一般情况下,3~5户家庭自行组成一个村庄。
金平村有13户,1957年丹当镇只有18户。
村里没有固定的房子,房子很简陋,又小又窄。
树木被用作柱子,竹子和树枝被用作墙壁,竹叶、香蕉叶和茅草被用作屋顶。
有些人与家人和动物住在一起。
无被子,以杂草树叶之类当床铺。
衣服很少,即便有一点也是用猎物与哈尼族换来给老人和小孩穿的,多数用兽皮、破烂市围身。
每到冬天寒冷季节,全靠烧火取暖。
火,在拉祜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靠它保暖、烧煮饭食、照明,而且是刀耕火种生产中的巨大生产力。
为了得到火石和火柴,我不在乎,即使我付出了两到三对松鼠或三到五银元的高价。
保护火种被认为是非常神圣的。
火种通常由老年人保管。
无论是外出生产、劳动还是移民,最重要的是要妥善保管好火种。
万一火种失落,又讨不到换不着,就只有以原始的方法取火:一是用一撮火草按在火石上,以铁制火镰擦击火石,使其发出火花点燃火草;另一种是把一节于竹子劈为两半,一半的下方切开一个小口,放置入草,然后用两半竹子互相摩擦产生火花雨点燃火草。
元江县拉祜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元江县拉祜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拉祜族,元江俗称为苦聪族或苦聪人,全县共有6个自然村,主要居住在咪哩乡甘岔村委会的漫砂田村民小组;东峨镇红旗村委会的高脊梁、大西蒿、那哈山三个村民小组;东峨镇大田房村委会的高寨村民小组;羊街乡党舵村委会的烧灰箐村民小组。
据2007年统计全县共有拉祜族人口868人,人均产粮272公斤,人均纯收入1529元,还不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88元的一半,6个村寨共占有耕地1669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属于少地的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
一、各地拉祜族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本县拉祜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峨镇的红旗村委会,高脊梁、大西蒿、那哈山三个村民小组位于磨房河中游与挖窖河支流之间的半山腰山地上,东与新光村委会接壤,下半山是新平县漫线村委会的地界。
这3个拉祜族村寨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但耕地坡度较大,稻田面积极少,以山地面积为主,主要以种植甘蔗和玉米为主,生产条件稍好,具备开展多种经营的潜力。
据2004年统计,高脊梁村民小组有耕地280亩,人口170人,人均产粮327公斤,人均纯收入967元;大西蒿村民小组有耕地158亩,人口111人,人均产粮318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那哈山村民小组有耕地190亩,人口105人,人均产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8元。
3个村民小组拉祜族群众人均口粮能够达到自给,但与红旗村委会全村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相邻的汉族村民小组相比较,在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上还远远赶不上。
到2006年,红旗村委会的3个拉祜族村民小组的生产生活有了可喜的发展,经济收入有了较大辐度的提高,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当地群众适当做了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收入。
当年高脊梁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1915元;大西蒿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1874元;但另外的那哈山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为1060元,变化不大,人均产粮仍为320公斤,这是那哈山村民没有很好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就业申请书
篇一:就业申请就业申请敬的人事局领导:我是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的一名计生专干娜给,1968年生,拉祜族,中专文化。
自1995年10月以来,在村上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一干就是11年之久。
在这些年里,我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加之自己的努力,我负责的力所村计生工作效果明显,超生、抢生、流产等妇女工作得到有效扼制,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我都开展了相关的文体娱乐活动,在下村寨工作中,和群众打成一片,适时开展节育避孕教育,使妇女们了解一些日常生理卫生知识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彻底消除以往盲目、消极、多子多福及早生贵子早享福的陈旧观念,引导她们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科学理念,把身心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现在,我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还在读初中。
两个儿子中专毕业后一直没找到事情做,全靠我每月100多元的村计生专干补助费维持生计,家境十分困难,加之女儿读书,有时生病根本就没钱就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仍能忘我工作,加强学习,并取得了中专文凭,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现在我特向贵局领导提交申请,望能给我安置一个力所及的职业为谢,在以后工作中我加倍努力,服从组织安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计生工作中,奉献毕生,以此回报社会。
此申请请人:娜给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七日篇二:自主就业申请模板自主就业申请尊敬的校领导:我是级系专业班学生,我已经自己联系了实习就业单位,到单位就业,岗位是,该单位性质属于,经过家长同意,在外出实习至毕业离校期间,我会遵守以下几点:1、不再需要学校推荐就业单位,本人将会在联系的就业单位实习六个月以上,不弄虚作假,不虚报就业单位,若中途离职,将甘愿承担顶岗实习0分的教学管理规定;2、在顶岗实习期间,按时回校参加学校的各种考试,否则后果自负;3、按时上交学校规定的各项材料,如实习报告、实习安全责任书、教学期间实习责任书给辅导员;4、在校外实习期间因个人安全及经营产生的纠纷由自己负责,如有意外与学校无关,在实习单位违纪违规,学校将按实习单位的处理意见给予处分;5、每月主动与辅导员在网上联系一次,告知就业现状;6、在毕业实习期间,本人将与就业实习单位签订教育厅统一颁发的一式四联就业协议书,并于2012年9月1日前交到辅导员处。
提升普洱对外开放水平打造西南开放前沿窗口——基于孟连、西盟、澜沧三个边境县的调研
区中国经贸导刊提升普洱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西南开放前沿窗口一基于孟连、西盟、澜沧三个边境县的调研□唐聪聪王宛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 讲话,定位云南发展成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 心”。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踏上云 岭大地,再次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 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 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位于云南边境的普洱市具有 天然的区位优势,是云南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重要 前沿窗口。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提升 普洱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前沿窗口,做好云南 边境城镇发展文章,推动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普洱边境三县对外开放水平情况普洱市作为云南省内唯一一个连接越南、老挝、缅 甸三国的地级市,具有先天的对外开放优势,但目前其 对外开放水平在省内表现并不突出。
为深人挖掘影响 普洱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次调研走访了孟连 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边境口岸 和通道,与当地发改、海关、边 检等部门和工业园区企业等 进行了座谈。
通过实地调研和 比较分析,了解到这三个边境(一) 孟连县对外开放基础条件最优、边贸水平最高孟连县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盐古道”之一,全县有 4个乡(镇)与緬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邦康市接壤, 国境线长达133.40公里。
孟连县于1991年被省政府 批准为以县城为中心的国家二类口岸,有勐阿、芒信2 个指定通道,2011年被列为云南省五个省级边境经济 合作区之一,2016年孟连(勐阿)边合区管委会正式获 批为正处级机构。
调研的三个边境县中,孟连县的国境 线最长、口岸等级最高、正式通道数量最多,整体对外 开放水平最优。
(二) 西盟县对外开放基础条件较好、边贸水平尚可西盟县的县域面积较小,人口总数仅约10万人。
拉祜族.ppt
五、居住特点:
拉祜族的传统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茅屋结构简 单,搭建容易。建造时,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 椽子,椽子上铺盖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颇具“构木 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 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两种竹楼 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称“长 房”。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长 方形。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 若干间,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 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 的残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生活习惯
பைடு நூலகம்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 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 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 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 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 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 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拉祜人常 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 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 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 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 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 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家庭内部如此,社会 上也是一样。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 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无论日常生产、生 活,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 热情的民风。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之乡。拉祜人擅长种茶, 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 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 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 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 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 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 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20修正)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20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盟佤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7.29•【字号】•【施行日期】2020.07.29•【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89年2月23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89年7月15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2007年1月30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007年3月30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根据2020年5月29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20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正案》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第三章自治县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四章自治县的经济建设和财政管理第五章自治县的社会事业第六章自治县的干部队伍建设第七章自治县的民族关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县是佤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属普洱市管辖。
自治县内还居住着拉祜族、汉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
第三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县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驻勐梭镇。
第四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县的遵守和执行,坚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从实际出发,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自治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县实际情况的,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拉祜族生产生活中的传统生态文化-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拉祜族生产生活中的传统生态文化-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拉祜族是云南较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在唐宋时期,拉祜族的先民就已进入临沧。
拉祜族到临沧应是分批、分期的长期迁徙过程,而他们来到临沧后,也一直没有停止游猎民族所习惯的流动、迁徙,他们的流动直至上世纪中期才告停止,因此他们大多呆在临翔、双江、耿马的高山深箐中。
[1]拉祜族与山有不解之缘,拉祜一词有被解释为居住在山地上的人群的意思。
拉祜族村落一般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莽莽林海深处。
拉祜族村落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乡土气息,依山傍水的拉祜族村落,竹楼幢幢,在密林中时隐时现,一条条深箐溪涧把拉祜族人村与村、寨与寨分开。
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民族的文化。
拉祜族本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不断的迁徙和民族战争,造成了拉祜族今天的特点,即出现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大分散的特点拉祜族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依靠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深山密林及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使他们长久生活在山区。
如临翔区最大的拉祜族聚居区南美拉祜族乡,境内最高海拔2835米,最低1500 米,年平均气温14. 1C.老百姓多居住在海拔1800-2500 米之间,属冷凉多雨的高寒山区,莽莽林海,山间云雾缭绕,之间长满绿苔的树,开阔的高山牧场,原始古朴的古茶林,山间时隐时现的村寨犹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情画。
拉祜族传统生态文化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拉祜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临沧拉祜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也有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佛教。
拉祜族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在这方面拉祜族先民就形成了敬畏和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意识。
早期拉祜族认为,凡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祸是福,都是鬼神作用的结果。
他们深信,万物皆有灵,只有尊敬鬼神,顺从鬼神并虔诚地对其进行祭祀,以求感动神灵,才能达到祈福禳祸的目的。
西双版纳民族情况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西双版纳民族概况西双版纳民族情况,进一步规范使用少数民族称谓和有关数据,州民宗局组成调研组,于2004年5月至6月,对全州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种类、世居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调查了苗族、壮族、佤族、景颇族,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以及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等。
一、西双版纳州辖区内所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我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
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
(按人口多少排列)二、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作者:王齐师春娟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8期摘要采用抽样的方法,从人口状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和住房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享受惠农政策状况等方面调查了西盟县力所乡王雅村的佤族贫困人口,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分析了致贫原因,提出了培养自我融入、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贫困人口;扶贫;云南西盟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96-04西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司岗里的故乡,木鼓与神对话的地方,是全国2 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现有贫困人口51 376人,占总人口的55%,占农业人口的73%。
有贫困危房户11 333户,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西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
结合从事新农村建设指导的工作,于2015年9月,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调查了西盟县力所乡唯一的一个佤族村寨的贫困人口,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和住房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享受惠农政策状况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培养贫困人口自我融入、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以便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地自然、经济发展状况1.1 调查地点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王雅村。
1.2 自然状况力所乡位于县城西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3 ℃,常年无霜;年平均降雨量2 739 mm,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干湿分明。
海拔高度900 m,全部为山地,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土地贫瘠,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3 社会经济该村距县城26 km,距乡政府驻地18 km;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面积14.92 km2,共有1034人,其中:佤族976人,拉祜族30人,汉族25人;劳动力340人,其中外出务工65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
【基本情况】
力所乡是西盟县唯一的拉祜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2公里,东接勐梭镇,南连翁嘎科乡,西与缅甸佤邦云盘区接壤,北连岳宋乡和勐卡镇。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高谷深,最高海拔2191.3米,最低海拔590米,年均降雨量2739毫米,年均温度15.3℃,常年无霜。
全乡总面积185.50平方公里,国境线全长十公里。
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共3394户11723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人,少数民族人口11352人,占总人口的97%,其中:拉祜族占48.1%,佤族占47.8%,其他民族占4.1%。
【历史沿革】
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关系密切。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
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
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其祖先渊于甘、青地区的古氐羌人,后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其先民唐代史籍称“锅锉弯”,自金沙江南岸地带分东西两路继续南迁。
先后受唐宋时南诏、大理国以及元明清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及傣族封建领主统治。
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
乐器有芦笙、三弦等。
诗歌中“陀普科”(谜语)为群众喜闻乐见。
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等。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提供者:573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