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汇总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词赏析汇总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词赏析汇总1曹操 (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主要内容:本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
“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中考必背古诗词赏析整理(七年级下册)

中考必背古诗词赏析整理(七年级下册)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作者档案】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背景透析】《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主旨归纳】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诗人通过对其悠闲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现实生活以及高雅绝俗的内心境界。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1、观沧海(东汉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东征时,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是那样的起伏动荡,山岛是那样的高高耸立,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茂盛。
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真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
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旅途所见,景象壮阔,喻诗人胸怀豁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精编】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精编】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⑵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⑵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考首诗词名句赏析大全

中考34首古诗词名句赏析大全1、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无奈、同情、关切、思念。
2、任选一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2、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夜晚,不知谁家悠扬的玉笛声悄然的传了出来,随着春风,溢满整个洛阳城。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同类型题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句诗在诵读时,哪几个字要重读?请说说理由)“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是人孤寂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随”“入”好在哪里?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
中考必背课外经典古诗词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考必背课外经典古诗词赏析中考必背课外经典古诗词赏析中考必背课外经典古诗词赏析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注释】 (1)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2) 危楼:高楼。
(3) 黯黯:1 / 21迷蒙不明。
(4) 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6) 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7)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阕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最新资料推荐------------------------------------------------------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壮志豪情1、《观沧海》曹操汉乐府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主旨句2、《望岳》杜甫律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看得远,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王安石绝句借描写飞来山及山上宝塔之高,抒发了诗人的无畏精神。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表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豪迈、无畏、自信与乐观。
4、《行路难(其一)》李白歌行体描写前路艰难,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者连用四个典型动作表达内心的苦闷。
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喻写出了被逐出京的苦痛及前路的艰难。
与“雪拥蓝关马不前”意境相似。
名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历史上两个政治不顺利,后来却成大业之人的典故表现希望被朝廷重用。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最强音。
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乐观人生态度。
5、《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现了词人对外国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中考】2020年中考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84首)带赏析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⒈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⒉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3.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选15篇

中考古诗词鉴赏中考古诗词鉴赏精选1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古诗词鉴赏1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四、过零丁洋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四、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干戈寥落四周星。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诗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1.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3、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
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中考34首古诗词分类赏析(完整版)

中考34首古诗词分类赏析中考34首古诗词分类赏析中考首古诗词分类赏析篇一:爱国忧民(11首)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春望》中考题集锦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初三语文古诗文赏析与解读

初三语文古诗文赏析与解读初三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外,也需要对古诗文有所了解与欣赏。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几首古诗文的赏析与解读,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一、《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之一,所表达的是诗人豪情壮志和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的表达,意味着他不甘于平庸,追求更高的事业和境界。
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创作的《登高》,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以及对时代动荡的深深忧愁。
诗中的“悲秋”和“独登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而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流露出诗人的失意和对现实的无奈。
三、《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让人难以忘怀。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明月光景的描绘,给人以静谧之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使读者产生无限遐想。
以上是几首较为经典的古诗文作品的赏析与解读,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古诗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到达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单项训练古诗词赏析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照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样不同的情态?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中考古诗词名句赏析方法归纳及例析

中考古诗词名句赏析方法归纳及例析方法归纳及例析1.提问方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答题技巧(1)从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从感情入手,赏析作者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3)从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达主题的魅力。
(4)从修辞和表现手法入手,赏析修辞、表现手法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3.中考原题例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诗的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托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境。
(或:用拟人手法,花亦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人争艳。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体,忽然不见了踪影。
写出了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牵挂。
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中考古诗鉴赏复习课件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 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 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表现手法之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 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到达反应主题的 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 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 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兰溪棹歌 (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 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艳丽动人, 月色的清新明亮,渔民的欣快欢乐,淋漓尽致地展 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画、白描工笔 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照应,对照,抑扬变化,烘托 渲染,象征联想,借古讽今,化无形为有形等。
⑶、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 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离愁别绪、凄清哀婉 遭贬愤世、伤感不平 借古讽今、感叹世事 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忧国忧民、焦虑矛盾 孤寂惆怅、凄苦烦闷 清高孤傲、超尘脱俗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之渲染烘托
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
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 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 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沧海》曹操(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
“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是一幅羁旅深秋荒郊图,作者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前者是凄凉的,后者是温馨的田园生活,衬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主旨句,表达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采用寓情于景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第三四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只好把满腔悲愁和对朋友的深切关怀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表达对朋友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6、《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表达了思念亲人、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7、《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写出了朦胧冷清的月色夜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议论,借古讽今,表面上写歌女,其实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8、《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挡,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
写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和物是人非孤独寂寞之感,透露出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
被称为天下奇偶。
9、《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赏析“阴阳割昏晓”。
本句写近望之势,“割”字拟人手法,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显出泰山遮天蔽日,突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气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0、《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一个“深”字,表现了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因为忧愁烦闷,所以经常搔头发,白发越来越少,眼看快要插不上簪子了。
更突出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11、《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寂之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茫茫无边的沙漠,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准确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
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1.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描绘了什么景物?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所经山水变化无穷,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也要不断进取,因为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2.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主人盛情景色优美风俗古朴。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另一是“烂柯人”,诗人以王质自比。
“既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又意在说明自己被贬时间太久,恍如隔世,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
后四句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表现诗人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14、《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1.咏史诗,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2. 思想情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作者杜牧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用典故,以小见大,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胜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就要被重写了。
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愤懑。
15、《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坎坷漂泊的自身遭遇。
2.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为国以死明志的决心和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