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df96945aa32d7375a5178026.png)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75c5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9.png)
三日疟原虫
01
02
03
04
三日疟原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 部分亚洲地区。
三日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以环 状体、早熟裂殖体和大型裂殖
体为主要形态。
三日疟原虫的裂殖体呈圆形或 卵圆形,大小与红细胞相近。
三日疟原虫的裂殖子数量较少 ,通常为数十个,呈长杆状或
要分布在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
目录
• 引言 •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 疟原虫的生活史 • 疟原虫的分类 • 疟原虫的检测与防治
01
引言
疟原虫的简介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 通过雌性按蚊传播给人类。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导致疟 疾的发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 括肝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发 育和配子体形成三个阶段。
疫苗接种
推广疟疾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
健康教育
加强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疟疾的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杀死 疟原虫。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疟疾病人,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 输液、输血等。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如氯喹、奎宁等,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疟 疾。
并发症治疗
针对疟疾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 等,进行对症治疗。
THANKS。
厚薄血膜法
制作厚薄两种血膜,用于检测 不同发育阶段的疟原虫。
抗原检测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疟原
虫抗原。
DNA检测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 PCR等方法检测疟原虫DNA
。
疟疾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防 止传播。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c6b5a1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d.png)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636e1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4.png)
疟原虫
三、致病
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 红细胞碎片 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发热
疟原虫 三、致病
3、疟疾再燃与复发 •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后 患者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体内残留的少量 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疟疾发作。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 有关。
三、致病
疟原虫
疟疾免疫
1、先天性免疫:与宿主的种类和遗传特性有关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 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血液 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四、诊断
疟原虫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查见红内期疟原虫为确诊 疟疾的依据。检查方法为厚、薄血膜检查法。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等。多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及筛选输血对象。
疟原虫
疟原虫
二、生活史
红细胞外期
雌性按蚊 叮人 含子孢子
子孢子 进入肝脏
体积增长
摄取营养
核分裂
滋养体
吞噬细胞 吞噬
进入红细胞
肝细胞破裂 裂殖体 含裂殖子
疟原虫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速发型(TS)
• 迟发型(BS):在肝细胞内处于休眠期,称为休眠子 ,是引起疟疾复发的原因
• 间日、卵形:有
• 恶性、三日:无
三、致病
疟原虫
1、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
作的间隔时间。
• 间日:11-25d
恶性:7-27d
《各期疟原虫形态》课件
![《各期疟原虫形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f09f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4.png)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和繁殖,形态多样,大小不一,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体。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破坏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疟原虫,引发疟疾症状。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时间长,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阶段。
01
02
03
感谢观看
THANKS
各期疟原虫形态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目录
CONTENTS
疟原虫生命周期简介疟原虫形态特征疟原虫形态变化过程疟原虫形态与疾病关系各期疟原虫形态案例展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疟原虫生命周期简介
疟原虫在红细胞外生存,包括在肝细胞内的有性生殖和在红细胞内的无性生殖阶段。
裂殖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分裂阶段,形成多个裂殖子。配子体期:疟原虫经过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准备繁殖下一代。总结词:裂殖体期到配子体期的变化是疟原虫生命周期中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个过程涉及到疟原虫的进一步发育和繁殖。详细描述:在裂殖体期结束后,疟原虫释放出裂殖子并感染新的红细胞。在新的红细胞内,裂殖子继续发育并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为下一代滋养体。
疟原虫形态变化过程
滋养体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阶段,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单个细胞,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一半。裂殖体期:疟原虫经过数次分裂后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在红细胞内散在分布,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裂殖子。总结词:滋养体期到裂殖体期的变化是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过程涉及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分裂和破坏。详细描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滋养体期,以摄取营养和生长为主,逐渐增大并分裂成多个子细胞。随着子细胞的增多,疟原虫进入裂殖体期,子细胞继续分裂成许多裂殖子,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裂殖子,准备感染新的红细胞。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4f33c5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6.png)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疟原虫形态及镜检技术(欧阳榕)
![疟原虫形态及镜检技术(欧阳榕)](https://img.taocdn.com/s3/m/de0b10735acfa1c7aa00cc57.png)
(六)镜检
1、血膜上滴加镜油,查找疟原虫目镜用5x或10x,物镜 须用油镜(100x)。 2、观察血膜的方法:镜检时从血膜的一端开始 ,自上
而下,自左而右,逐个视野顺序查看。镜检疟原虫一般是查
厚血膜,薄血膜作为疟原虫的分类定种。 3、结果报告:分阳性和阴性。阳性者至少要查见一个 典型疟原虫(需鉴别虫种)方可确定;以查完整个厚血膜
厚血膜中间日疟原虫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
五、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一)白细胞残骸
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易被误认为是环状体的核,但看不 到胞浆;白细胞残骸常为蓝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有时与其它红
点和血小板巧合在一起,常被误认为是疟原虫。鉴别时如果形同大
滋养体,可根据有无疟色素来鉴别;如果形同环状体,可根据虫体 大小,折光是否均匀、核与胞浆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其它视野内有 无疟原虫等仔细分析判断。
2.5cm。薄血膜的厚度要以红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相互重
叠为佳(直观上指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
(三)固定
薄血膜固定:待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 管吸取少量甲醛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的作用。
☻注意不可固定厚血膜。
(四)染色
染色方法有吉氏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两种,因吉氏染 色法染色效果稳定,保存时间长,一般采用吉氏染色法。 (1)快染:配置10%-20%左右浓度,染色时间短,一 般为15分钟左右。但染色效果不稳定。 (2)慢染:配置5%浓度,染色30分钟~40分钟,染 色效果稳定,可保存较长时间。(加水8ML加染液2ML混
三、薄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各期
疟原虫形态鉴别
间日疟环状体
恶性疟环状体
虫体约占红细胞1/3,环较粗;
原虫实验2 疟原虫
![原虫实验2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8b42ca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d.png)
传播疟疾: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症状 严重危害:疟疾可导致高热、寒战、贫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控制和预防:全球正在努力控制和预防疟疾的传播包括使用杀虫剂、蚊帐、疫苗等措施
蚊子: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 人体
展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疟疾问题
建议:加强疟疾防控提高疫苗接种 率
展望:研发更有效的疟疾疫苗和治 疗手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疟疾 挑战
展望: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减少 疟疾传播
汇报人:
活史
意义:为疟疾 的诊断、预防 和治疗提供科
学依据
内容:研究疟 原虫的生物学 特性包括形态、 结构、生活史 和传播方式等
方法:通过实 验观察和数据 分析等方法对 疟原虫的生物 学特性进行深
入研究
目的:研究疟疾的传播途径和 机制
意义: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 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发现疟疾的传播途 径和机制
实验数据表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数量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感染程度越高繁殖数量 越多。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和传播机制是疟疾发 病的关键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加强药物研发提高治 疗效果
建议: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
展望:探索新型防治方法减 少疟疾传播
性。
采集疟疾患者的血 液样本
将血液样本接种到 培养基上
观察疟原虫在培养 基上的生长和繁殖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 行分析
数据分析:对实 验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和解释以评 估实验方法的可 行性和可靠性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aed0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f.png)
•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与疾病关系 • 疟原虫镜下形态诊断与治疗 • 疟原虫镜下形态研究进展
01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形态特征
01
02
03
大小
疟原虫在显微镜下的大小 通常在1-30微米之间,具 体大小取决于其种类和发 育阶段。
形态
疟原虫有多种形态,包括 环状、杆状、逗点状和椭 圆形等。
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 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疟 原虫。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疟原虫的DNA片段, 以确诊疟疾。
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01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缓解病
情。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02
如氯喹、奎宁等,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结构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包括细 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这些结构 对于鉴别疟原虫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
02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恶性疟原虫
总结词
恶性疟原虫在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 包括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VS
详细描述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常见 的形态有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这些形态的改变与疟原虫的生长周期和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有关。在环状和杆状形 态时,疟原虫处于滋养体阶段,是繁殖最 快的时期;双球状和十字状形态则表明疟 原虫正在进行分裂繁殖。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支持性治疗
03
对于严重疟疾患者,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输液、输血等,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46aaff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c.png)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 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 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 观察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 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 典型,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 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恶性疟。 23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24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42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R
pFR
PFR
43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8
薄血膜中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 2.1 未成熟裂殖体 ( i核m开m始a分tu裂re又称sc裂h殖iz体o前nt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 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a87c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b22a7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5.png)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疟原虫是一种古老而令人畏惧的寄生虫,常常出现在人类的血液中。
疟原虫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体液性,用于寄生非哺乳动物;另一种是囊性,用于寄生哺乳动物。
体液性形态的疟原虫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头部、背部和尾部。
头部呈现像螃蟹般的形状,圆形,但是尖端有细长的刺,以便固定于宿主的细胞壁上。
背部呈棒状,末结有两个芒状分枝,但没有触角。
尾部末端有一个圆形末梢,比较宽大,其外观上有两个环状结构。
囊性疟原虫有多种形态,但其主要特征是外壳由一层外壳和一层内壳构成,头部有一个类似于螃蟹般的圆头。
内壳较厚,边缘细锐,可以有效地防止宿主免疫系统抵抗其攻击。
尾部则有着多个复杂的节段,具有缩小或扩张的能力。
疟原虫可以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发现它们的存在时应尽快治疗。
此外,应避免接触血液,以防止感染。
- 1 -。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0360a5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1.png)
数多。
色。粗大,数少。
疟原虫形态特征
第8页
大配子体和大滋养体形态区分
虫体大小 核
胞浆 疟色素
大配子体
大滋养体
几乎充满被寄生 不超出被寄生
红细胞
红细胞3/4
一个,较大且致 密,周围有一圈 空白不染色带
一个,延长呈 带状, 周围无 显著不染色带
边缘清楚,不含空泡 边缘不整齐,多 有空泡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 颗粒较少较细,
裂殖子较小,8~26 个,通常8、18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
素成团块状,黑褐
色。
疟原虫形态特征
第5页
雌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
核小.致密,深红色,偏 小,致密,深红色,位
于一侧,胞浆深蓝色;疟 于中央;胞浆深蓝色;
色素散在。
疟色素块围于核周。
疟原虫形态特征
第6页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第1页
疟原虫形态特征
第2页
小滋养体(环状体)
间日疟
恶性疟
环较大,约等于红细胞直 环纤细,约等于红细胞直径
径1/3;核1个,偶有2个 1/5;核1个,但2个也很常
;胞质淡蓝色;红细胞内 见;红细胞可含2个以上
多只含1个原虫,偶有2个 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
。
边缘 。
疟原虫形态特征
雄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腊肠形,两端钝圆,核
核大,疏松,浅红色, 大,疏松,淡红色,位
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
色或淡红色;疟色素散 浅红色;疟色素围于核
在。
周。
疟原虫血涂片及形态识别课件
![疟原虫血涂片及形态识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1461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a.png)
支持性治疗
对于严重疟疾患者,需要进行 支持性治疗,如输液、输血等 ,以维持生命体征。
并发症治疗
针对疟疾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心脏疾病等,进行对
症治疗。
01
疟原虫形态识别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形态
01
02
03
04
05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形态 是疟疾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薄血膜涂片中,可 以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 的疟原虫,包括环状体 、滋养体、裂殖体和配 子体。
环状体是疟原虫在红细 胞内的早期形态,呈环 状或螺旋形,大小约1-2 微米,通过核和胞浆的 特殊染色可以区分出雌 雄配子体。
操作步骤3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中的疟原虫形态和数量。注意观察疟原 虫的胞质、核和染色质颗粒等特征。
操作步骤4
记录与报告。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并给出诊断意见。如发现 疟原虫感染,需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查和治疗。
01
疟疾防治与展望
疟疾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预防服药
针对高风险人群,定期服用预 防性药物,如氯喹或甲氟喹。
典型病例展示
病例1
患者A,男性,28岁,因高热、 寒战就诊,血涂片检测到恶性疟
原虫。
病例2
患者B,女性,35岁,因长期低热 、乏力就诊,血涂片检测到间日疟 原虫。
病例3
患者C,男性,52岁,因反复高热 、贫血就诊,血涂片检测到卵圆形 疟原虫。
病例讨论与解析
01
病例1讨论
患者A的恶性疟原虫血涂片中,疟原虫形态饱满,胞质丰富,核大而圆
,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繁殖速度快,易
引起高热、寒战等症状。
疟原虫形态学
![疟原虫形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fe25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9.png)
疟原虫形态学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疟原虫科,是疟疾的病原体。
疟原虫种类繁多,全球已发现的有300多种,寄生于人体的有4种,即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常见的有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极为少见。
恶性疟原虫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间日疟原虫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三日疟原虫在我国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仅有少数病例报道,主要分布于云南和海南等地区。
在人体内,疟原虫主要寄生于红细胞内,其形态多样,但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
在红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疟原虫称为滋养体,其形态与红细胞相似,但略大于红细胞。
滋养体有薄薄的胞膜,胞膜下有一层由细胞质形成的膜,称为基质膜。
基质膜下有一层由细胞质形成的泡状结构,称为食泡。
在食泡内含有被吞噬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还有一些细胞质颗粒和空泡等。
在红细胞外,疟原虫可形成裂殖子、配子、卵囊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
裂殖子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外进行无性繁殖时的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μm左右。
配子是疟原虫进行有性生殖时的形态,包括雌配子和雄配子。
卵囊是疟原虫在宿主肝脏内寄生的形态,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小约3~4μm×1.5~2.0μm,厚约1.5μm左右。
以上是关于疟原虫形态学的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空泡明显;核较大,疟色素细小,黄褐色,短杆状
通常在外周血中看不到;中等大小,很少呈阿米巴样。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色,晚期结成块状,黑褐色
常称带状而非阿米巴样,空泡小,疟色素较粗大,深褐色,常沿虫体边缘分布
常呈圆形或不整圆形,疟色素粗大,暗褐色
返回标题
2.裂殖体(schizont):约经40小时,间日疟原虫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胞质内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称未成熟裂殖体(immature schizont)。之后核继续分裂,胞质随之分裂,疟色素渐趋集中。最后,分裂的每一小部分胞质包绕一个胞核,形成裂殖子。这时含有裂殖子的虫体称为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的成熟裂殖体常充满于被寄生的红细胞,最后形成12~24个裂殖子。裂殖子长约1.5um,宽约1um。在红细胞受染后48小时左右,形成成熟裂殖体。此时红细胞出现泡状隆起,胀大而失去其双凹面形状。由于裂殖子的运动,导致红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进入血浆。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在血液里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通常在外周血中看不到,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教小,8-36个,通常18-26个,疟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大,6-12个,通常8个,排列成一环,疟色素粗大,常集于中央,深褐色
似三日疟原虫,但裂殖子稍大,4-16个,通常8个
返回标题
3.配子体(gametocyte):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即 macrogamete cyte)或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vte,即microgametocyte),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雌性配子体胞质致密,色深蓝,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核稍小,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雄性配子体胞质浅蓝而略带红色;核较大,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成熟的雌雄配子体如被适宜的按蚊随同血液吸入蚊胃后,即可继续发育。否则经一定时间后即变性,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四种人体疟原虫滋养体形态比较(薄片,吉氏液染色)
小
滋
养
体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粗大,核1或2个;红细胞的多虫感染不多见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6,环纤细,核1~2个,有些贴于红细胞边缘;红细胞的多虫感染比较常见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教粗,核1个;红细胞的多虫感染很少见
疟原虫形态
四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各期形态不尽相同,是诊断、鉴别各种疟原虫的依据。瑞氏染色或姬氏染色后疟原虫的细胞质呈蓝色,细胞核呈红色,疟色素呈棕褐色。现将薄血片染色后的间日疟原虫各个时期形态(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介绍如下:
1.滋养体(trophozoite):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取营养和发育的阶段。当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虫体胞质较少,中间出现大空泡,胞质呈环状,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宝石。因此,早期滋养体又称为环状体(ring form)。环状体继续发育,长大。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经8~10小时,恶性疟原虫约经10小时,三日疟原虫约经24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同时胞质中出现少量疟色素(malarialpigment);随着虫体继续发育,疟色素增多,伪足活动增加,出现多种形态,虫体有 1或2~3个空泡。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可达1倍,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Schhffner,s dots)。恶性疟原虫的早期滋养体在外周血液中经十几小时的发育,逐渐隐匿于各种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中,继续发育成滋养体。
似间日疟原虫,但小于正常红细胞,数目亦少
雌
配
子
体
圆形,胞浆淡兰色或淡红色,核大,疏松,浅红色,常位于中央,疟色素散在核周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胞浆浅兰色或浅红色,疟色素松散分布于核周
小于正常红细胞,核大而松,位于中央,色素散在核周,较粗大
似间日疟原虫,但小于正常红细胞,数目亦少
四种人体疟原虫裂殖体形态比较(薄片,吉氏液染色)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较大,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分布不均匀
通常在外周血中看不到,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集成团块状,黑褐色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分布不均匀
似三日疟原虫
成
熟
裂
殖
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成1或2堆
四种人体疟原虫配子体形态比较(薄片,吉氏液染色)
雄
配
子
体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致密,紫红色,常偏于一边,疟色素散再于胞浆中
新月形,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兰色;疟色素密集于核周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深红色,偏于一侧,胞浆深兰色,疟色素散在,较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