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市场营销思想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市场营销思想初探
2005-12-26 13:57:54.0 金银岛

市场营销学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许多企业运用西方市场营销原理、技术和方法,改进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效益,在“洋为中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我认为,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后代,要建立自己的市场营销理论,仅仅学习国外远远不够牗虽然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牘,还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获得启迪,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的市场营销思想进行研究。因篇幅所限,这里,仅就早期的一些重要市场营销思想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引起同行专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1 儒家的义利观与诚信为本
在市场营销实践中,义利之辩,古已有之。孔子说:“义者宜也”。宜即合理之意,人的行为必须合理,要有“义的自觉”,“君子以义为上”。义和仁、礼、智合起来被儒家视为人的“四端”(端是为人的起点)。孟子称:“义,人之正路也”。做人要讲义,而营销要赚钱,这就是矛盾,这就是义利之争在市场营销活动上的具体化。如何对待义和利的矛盾,儒家的态度是:“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义,利之本也;利,义之和也”,把义放在首位,义为利的前提。晏婴说:“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还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国语·晋语二》)墨子曾提出其“交相利”思想,指出:“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总之,这一时期市场营销思想的一个共同点是:在交换中,应考虑到对方的利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交换是互利的交换。孔子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准则对于现代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商品生产是分工条件下的生产,生产的是社会使用价值,首先对别人有用有利,才能实现生产者的利益,人们从事生产和消费,都要依赖别人,又为别人提供条件,在互利的等价交换中,社会经济才能正常运行。经济利益的互补性和互存性,决定了人们必须为他人的利益着想。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说法,就是通过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来取得利润收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谈到欲望问题,子产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无欲实难,如果人们皆得其欲,便可以从其事而要其成。”(《左传·襄公》)
义利观的倡导者儒家同时又很强调信。孔子认为,活政必须有“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去

掉“兵”和“食”,但“信”必须坚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提出“诚为政本”的观点:“君子养心莫善于养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诚……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诚是疏……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荀子·王制篇》)诚信才能取得人民的“从”即拥护,去建功立业,并且可以“化万民”而建立和谐的治理秩序。“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如果欺骗人民,失去信任,则“不免危削,綦之而之”。诚信不仅是立国为政之本,也是一切事业的治理通则。《管子》说:“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时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不偷取一时,则民无怨。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为政不可欺骗人民,骗了一次,第二次就不灵了,叫“不可复”,“诈则不信于民,夫不信于民则乱,内动则危于身。”“使天下疑己,不可以为天下。”“法度未立,号令未信,财用未足,欲有所为而不能遂。”牗《管子·乘马篇》牘诚信是树立管理权威的条件。把诚信运用于市场交换,就形成了市场营销道德。我国历来有提倡诚商信贾的传统,对后来的市场营销活动影响很大,由此孕育出一些治生格言,如:“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再如:“诚招天下客,信揽四方财”等。
2 “待乏”学说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这一时期,范蠡的经济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他所提出的经济循环理论,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市场预测学说的雏型。他认为,自然气候的好坏一定会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谷物的收获量就会有多有少,因此,谷物价格必然会随天时的变化而涨落。所以“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越绝书·枕中第十六》)要想取得市场营销的成功,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根据自然规律掌握商情的变动。他还提出著名的“待乏”学说,即所谓“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史记·货殖列传》)也就是说,市场营销的产品,不仅要考虑到满足目前的市场需要,更重要的,应从市场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安排适应未来需要的商品供应上市。当水灾盛行时,不必以船作为主要的产品项目,而应预先作车的市场营销计划与方案,因为在水灾结束后,车将成为特别需要或缺乏的商品,其价格必将上涨。天旱时要作好船的市场营销准备工作。夏天要考虑皮毛商品的营销,冬天要准备葛麻商品的营销,都是同一道理。所谓水旱舟车,并不是具体的做法,不过用来说明这一市场营销原则而已。这个原则

在《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中还有比较具体的提法:“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阳且尽之岁,亟发籴,以收田宅、牛马、积敛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
在这里,范蠡将所有商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谷,一类是田宅、牛马等。即:一类是粮食商品,一类是非粮食商品。他认为,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动向是相反的。进而片面地从商品供求关系对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出发,认定在丰年五谷收成好、谷价贱时,人民对非粮食商品的需要增多,其价格必然上涨。如年景不好,谷价上升,人民对非粮食商品的需要就会减少,所以,要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粮食商品,购进非粮食商品,或抛出后者,购进前者,这便是获利十倍、五倍的秘诀。我认为,不能把范蠡的这种市场营销思想单纯看成是奸商的囤积居奇。以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致富是前资本主义商人的特质。但是,商人可通过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达到这一目标。一种是在人民迫切需要的商品涨价时囤积不卖,以待该种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后再出售。一种是采取范蠡的办法,将某些尚未形成社会急需从而价格便宜的商品预先大量购存,待价格上涨时出售。这种办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和一般消费者。因为在丰年谷价下跌时有人购存,可以缓解谷价过分下跌的趋势,有利于农民的再生产;而在荒年谷价昂贵时抛售陈谷,也可以缓解谷价的过分上涨,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对其它非谷类商品的处置亦同此理。
范蠡还主张所存商品价格已贵时,应把它当作粪土一样立即抛售,毫不吝惜;在物价便宜时,将便宜商品当作珠玉一样大胆收购。此即所谓“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牗《史记·货殖列传》牘同时,他还提出要“无敢居贵”,即不主张贪求过分的高价,要从商品周转次数的增多中增加利润收入。
范蠡的上述市场营销思想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所强调的“重视市场需求的研究与预测,把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价格提供给市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的。
3 孟子的反垄断与重视市场信息
垄断这一概念是孟子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所讲的垄断是指商人在市场上所进行的垄断。他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贱丈夫始矣。”牗《孟子·公孙丑下》牘他认为,古来的市场主要在以其所有换其所无,官吏只是在发生争执时加以治理而已。有一种贪利的“贱人

”,常要寻求地势略高之处,左顾右盼,窥测市场动态,网罗私人利得。古来的市场交易多在空旷之地进行,人头攒动,各组买者与卖者之间的交易分别进行,行情不能互通。有些商人集团差人占据土岗高处牗即垄断牘,与其分布在市场各方面的集团成员暗示市场的行情与动态,这样就可获得暴利。相沿日久,“垄断”二字成了这种活动的代名词。孟子反对垄断,认为只有贱丈夫才从事这种活动。在这一问题上,他既代表了地主阶级的要求,更代表了独立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早在古代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人们就已注意到市场信息的搜集、传输与运用了。在信息传播条件原始、落后的古代,商人们借助“求垄断而登之”和“左右望”的方式,勤观察、细打听,重视信息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 白圭的“乐观时变”与取予观
白圭和范蠡都是新兴商人资产阶级的代表,故其基本观点与范蠡相同,只是采取另一种表达方法。他的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根据对年景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年景好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而不出售粮食。在这里,所谓“乐观时变”和“人取我与”,其实与范蠡的“水则资车,旱则资舟”一样,都是在运用市场规律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取”、“予”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当,两方面可互相转化。《管子》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白圭还在善于捕捉市场营销机会,运用战略、战术取得经营成功方面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又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史记·货殖列传》)在市场营销策略上,白圭提出“欲长钱,取下谷。”(《史记·货殖列传》)下谷是一般人民所迫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程度小,成交的数量又很大。开展这类商品的营销能够多中取利,不必抬高价格也可获得巨大利润。
5 《管子》的市场观
《管子》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部伟大经济巨著,在现存《管子》76篇中有2/3以上都涉及经济问题;有近牨牤牪是研究经济。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管子》中的基本经济概念的奠基者是管仲。管仲死后,齐国尊其教者数百年,他相齐40年的经济言论与措施曾经广泛流传。一些崇奉他的经济思想的学者将其言行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些记载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轮廓,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自己的

观点及新的经济情况加以发挥。大约到我国中期,其全部体系即已完成。《管子》对市场不仅提出了许多见解,还有其新颖独到的看法,包括:(1)市可以济民乏,应普遍设立。它说:“方六里为命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粟。聚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每一乡都必须设五个市。如无市则不能使人民互通有无,就会感到物资匮乏,供不应求。在此之前,人们理解市的作用是“以有易无”,而《管子》提出“无市则民乏”,从解决人民的物资缺乏问题着眼,这意味着小商品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卷入交换的范围越广泛,对市场的依赖也就越大,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必须从市场取得,这些客观事实是形成“无市则民乏”这一新观点的条件。同时,市的设立必须普遍,才能真正解决物资缺乏问题。(2)市是决定商品贵贱的场所。《管子》说:“市者,货之准也。”万物之贵贱,必须通过市场活动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尽管《管子》的作者不懂得商品有自己的价值,交换只不过是价值的实现,但在生产为私有者所掌握的条件下,只有在市场上看到价格的自我波动,商品生产者才知道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到底什么生产太多、什么生产太少时,所谓“市者,货之准也”这句话才有其道理。(3)市场可以刺激生产发展。“市者,……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管子·乘马篇》)通过市场的动态可以了解哪些商品生产太多,哪些商品数量太少,但市场本身不能生产商品,所以不能直接决定商品数量的多少。然而,市场能够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管子·侈摩篇》)即:市场能起观摩、鼓励的作用,通过市场可以推动本身,即推动生产事业。在这里,《管子》实际上是在说明“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反作用于生产”这样一个道理。
6 苏轼的市场营销方式论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曾就订购和赊卖等市场营销方式做过论述:“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值。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苏东坡集·奏议集·上皇帝书》)在此之前的思想家甚至那些代表商人阶级观点的思想家范蠡、白圭、《管子》作者等都不曾提及私人商业往来中的定购与赊卖等方式,可见宋初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所以才在一些思想家头脑中得到反映,而苏轼则是明确提到这一问题的思想家。关于市场领导者以巨额货币资金在竞争中压倒小商小贩的情况,他也有所论述:“譬如千金之家,

日出其财以罔市利。而贩夫小民终莫能与之竞者,非智不若,其财少也。是故贩夫小民,虽有桀黠之才,过人之智,而其势不得不抑而入于千金之家者,何则,其所长者不可以与较也。”(《苏东坡集·应诏集·策断》)他还提倡批发与零售相辅而行的市场营销方式,指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避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