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

合集下载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也直接威胁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天水市政府和农村居民亟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具体措施。

只有全社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农村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1.2 问题意识而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如何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深入了解,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合理的对策建议,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问题意识】2. 正文2.1 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水市的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

许多农民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如小麦和玉米,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乱排乱倒也给当地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天水市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健康风险。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意识,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甘肃省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动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分析甘肃省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甘肃省生态资源的优势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拥有大片的草原、森林、湖泊和山地等生态景观。

此外,甘肃省还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以弯曲的黄河为特色的景观,黄河流经甘肃的一段被誉为“黄河第一滩”,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甘肃省的气候条件适宜,日照充足,雨量适宜,特别适合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这些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甘肃省生态产业的现状甘肃省的生态产业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现阶段,甘肃省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矿业、生态能源等几个方面。

1. 生态旅游甘肃省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近年来生态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甘肃省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嘉峪关长城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甘肃省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藏族、回族、土族等,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这些都为甘肃省的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生态农业甘肃省重视农业的生态化发展,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近年来,甘肃省发展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甘肃省的生态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逐渐走进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3. 生态养殖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养牛、养羊等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甘肃省通过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改良畜禽品种等方式,提升了养殖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文明

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文明

于良性和协调 , 自然保护对 象得到拯救和恢复 ,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 由于甘 肃 自然环境条件十 分严酷 , 态系 生 统非常脆弱 , 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当前保护区生态安全存在 的问题 , 改善 重建生态环境。 关键词 : 态文 明; 生 自然保护 区; 建设 ; 面临 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799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保 持 能力 、 防风 固沙 能力 , 系 生 物 多样 性 能 力 , 维 防
全 面发展 、 续 繁 荣 为基 本 宗 旨的 文 化 伦 理 形 态 。 持 它将 使人类 社会形 态 发生根 本转 变 。生 态文 明要求
人类 摆脱 工业 文 明 中为增 长 而 增 长 的经 济 发 展 模
间的关系 , 使社会、 经济、 然三者协调发展 。 自
生境 的 “ 地 保 护 ”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最 为有 就 是 力 和最为 高效 的保护 方法 。就地保 护不 仅保 护 了所
1 自然保护区在 生态文明建设 中的作用
1 1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是 生态 文明 的基础 .
护措施 就是建 立 自然 保 护 区 , 过 对 自然保 护 区的 通
人 类 文 化 与 孕 育 其 的 自然 环 境 具 有 紧 密 的 联 系, 多元 文化是 人类 适应发 展 的表现 , 民族文 化与 生 态系统 之间 的关 系体 现为 2个 复杂体 系之 间的寄 生 性共存关 系 , 文化对 自然 生 态 系统 的寄生 必 然 表 现 出一定程 度 的偏 离 , 决 不会 毁 掉 所 处 的 自然 生态 但 系统 , 借鉴 生态 知 识 能有 效 地 扭转 人 类 社会 现 只有 在面 临的严 重 的生态 受损 , 土流失 问题 , 人类 水 确保 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张文彧,王丽霞,何彦峰(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20)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市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受自然、经济条件限制,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固体废物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健全,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建议天水市应着重从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等方面突破,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0)05-0027-03收稿日期:2020-01-07基金项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专项项目(18CX1ZE050)作者简介:张文彧(1963-),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王丽霞(通讯作者)(1973-),女,甘肃会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调查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引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污染减排为核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环保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天水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发展滞后等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桎梏。

研究和探索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研判天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天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路径体系,对于天水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一)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天水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提出的12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xx年xx月xx日•引言•甘肃环境现状分析•甘肃环境保护对策•甘肃企业环保现状及责任目•甘肃个人环保行动倡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和西部荒漠化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甘肃省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对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甘肃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搜集、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甘肃省环境状况和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甘肃省境内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部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范围与限制02甘肃环境现状分析PM2.5和PM10超标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PM2.5和PM10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由于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偏重,甘肃部分地区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空气质量现状甘肃部分河流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等。

河流湖泊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

地下水污染水质现状土壤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引起的。

重金属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于采矿、冶炼和化工等企业的排放。

土壤现状交通噪音甘肃部分城市的交通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噪音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施工噪音也较为严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噪音污染现状甘肃部分地区存在核辐射设施,可能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核辐射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较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浅析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浅析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

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

各种自然灾害多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

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

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

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

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

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 - 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

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

“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情况研究——以甘肃省舟曲县城马村为例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情况研究——以甘肃省舟曲县城马村为例
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目标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和全域旅游标杆村创 建工作的要求,按照功能配套原则,做好前期建设规 划,努力把城马村打造为乡村旅游的标杆村。二是坚 持从全局出发,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一十百千万”工 程等平台,多方发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 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感。三是突出生态文明 小康村建设重点。 在保留传统民宅建筑风格的基础 上,建设生态农田石墙、乡村文化记忆墙、休闲凉亭等 特色建筑,将传统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有机融入整体 环境,实现规划与实施的衔接。 3.2 突出本村特色优势
2 城马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马村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在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面。 2.1 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影 响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的难点。城马村集体经济仅依靠 农业科技大棚收入和入股甘肃省舟曲县藏珍科技生
城马村始终着眼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 居旅游专业村。
一是提升村庄品味,打造特色景观。充分利用当 地石头资源, 在保留传统民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科 学设计,合理规划,建设生态农田石墙、乡村文化记忆 墙、十二生肖石雕、休闲凉亭等特色建筑,将传统文化 和特色民俗文化有机融入整体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 开展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 设,实施农户“七改”工程 216 户,硬化村道 2 000 m2,
物有限公司 50 万元按 6%比例分红, 经济收入来源 渠道少,可支配资金不足,直接影响村干部干事创业 的积极性,导致整体谋划推动的积极性不高,制约村 级组织干事创业的激情,进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小康村 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2.2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乡村公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曲瓦、尕瓦、 阴山、 阳山至岭坝通村公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建造, 峰代路尚未通车, 造成村内两个观光点之间通行不 便。从建设全域旅游标杆村的长远目标来看,交通已 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是乡村旅游配 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到村旅游和观摩人数增加, 村内的餐饮住宿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成熟的农家 乐、游客服务中心还未建成,满足吃、住、行、游、购、娱 等基本旅游要素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未建立,导致旅游 观光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生态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农村生活污水收集 处理设施。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城马村修建了 水冲式厕所,但由于地形复杂,铺设管道困难,污水直 排的问题严重。 随着生活条件和农民习惯的改变,城 马村生活污水量大、来源杂、增长快、集中处理难,已 逐步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 2.3 富民产业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环境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在 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 6. 44 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 5. 73 亿
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 甘肃环境质量 低下的
N
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 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 其它多数 主要原因。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居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
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氨氮污染面广, 总大肠 交汇地带, 地域狭长, 从东南到西北长 1655 公里, 近临腾格里
的影响, 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 比重很大, 占总土地面积近 40% , 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地高差大, 坡度陡, 植被 差, 土地贫瘠, 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 质量差, 全省耕地垦殖率 不足总土地面积的 10% , 居全国第 26 位。人均耕地由 50 年代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生态文明 建设的 现实路径
西 部 环 境
甘肃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张广裕
( 甘 肃省社 会 科 学院 经济研 究 所
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文章 阐述 了甘肃生 态文明建设的现 实路 径 : 树立尊 重 自然、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 念 ;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 的体制机制 ; 优化 甘肃的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 ; 实行 清洁生产 ; 经济增 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共建 ; 增 强甘 肃荒 漠 化土 地 和 沙化 土地 面 积 占 全国 的 五、 实 行清洁生 产 比重 都 比较 高 , 而 森林 覆 盖率 则远 远 低 于全 国 水平 , 工 业污 染 非 常 资 源能 源的 节约利 用与 环境 保护 贯穿 到生 产过 程中 , 实行 清洁 严重, 但 治理 效 果较 差 , 工 业 固体 废物 综 合利 用 率和 工 业废 水 排放 生产 。具 体而 言 , 就 是要 转变 工 业发 展 方式 , 把 清洁 生产 纳 入 到工 达标 率都 远 在 全 国平 均水 平 以下 。甘 肃 是 我国 自然 生 态极 端 脆 弱 业 发 展规 划 当中 , 清 洁生 产 不仅 是节 能 减排 的重 要 手段 , 也 是 企业 的地 区 , 人 口与 资 源之 间的 矛盾 十分 突出 , 生态 文 明建设 亟待 加强 。 提高产 品质 量 , 优化经 济结构 的重 要途径 。 大力 发展清 洁生产 技术 , 甘肃 生态文 明建设 的现 实路径 如下 : 不 论 生 产 的 源头 削减 , 中 间过 程 控 制 , 还 是 回收 利 用 , 都 离不 开 清 树立 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念 洁 生产 技术 的支 撑 。地 方 政府对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企业 在项 目审 批 、 生态环 境系统与经 济社会 系统是一个有 机统一 的整体 , 某种意义 土 地利 用 、 税收 、 信贷 等方 面给予 一 定的支 持 , 使 得企 业在 生产 过程 上说 , 经济社会 系统是生态环 境系统 的子系统 。这种观 点有其 深厚 的 中 , 自 觉利用清 洁技术 , 生产 绿色产 品 。 六、 经济增 长 与生 态文 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 共建 自然 科学背景 , 尤 其是得到 了热 力学和 生态学相关理 论的支撑 。在 早 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的生产 函数里 , 引人注 目的是不含 有土地和任 何 构建 适合 甘肃 的生 态文 明建设 的 评价 指标体 系 , 用来 评价 本地 自然资源 要素 。在有 关经济增长 的争论 中, 以土地的不 变投入为基 础 区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状 况 与 存 在 的 问题 , 评 价 指标 体 系 应 该包 括 经 的增长论 的传统阵地 , 在 早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中没有任何 地位 。肯 济 、 政治、 文化 和 社会 四个 维 度的 指 标 。诊断 和发 现 甘肃 生态 文 明 尼 斯・ 布尔 丁 ( 1 9 6 6 )认 为 : 我们 需要观 念上 的变化 , 地 球是一 个封 闭 建设 在 融入经 济建 设的 过程 中 , 生态环 境系统 与经 济发 展 系统之 间 的系统 , 物质不 能被创 造, 也不能被 消灭 。来 自开采 、 生产和 消费行为 的不 和谐 因 子 , 及早调 整发 展战略 。使 得经济 增长 是在 现有 生态 环 的残留 物总是 以这种 或那 种形 式与我们 一起存 在 。价 格机制 只能解 境 承载 力范 围之 内的绿 色增 长 , 经 济产 出主 要用 于扩大 再 生产和 国 而不 是 用于 修 复被 破坏 的 生态 环 境 , 治疗 和干 预 因为 污 决外部性 问题 中的一小 部分 。在经 济发展中 , 要 充分考 虑生态环境 的 民的 消费 , 承 载能力 , 经济增长 必须是资源环 境严格约束下 的最优增长 。 染造成的人 口与劳动力的疾患, 从而促进新疆人口、 资源、 环境、 经 二、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 明建设 的体 制机 制 济和 社会 的协调发 展 , 永 续发展 。 把生态 文明建 设的 理念 、 原则 、 目标等 深刻触 入和全 面贯穿 到经 七、 增 强节约 意识 , 形 成绿 色消费 新风 尚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建 设的各 方面和 全过 程 , 坚持 节约 资源和保 护环 树 立 简 朴实 用 , 注重 精 神需 求 的绿 色 消费 理 念 , 改变 铺张 浪 费 境 的基 本 国策 , 着力 推进 绿色发 展 、 循环 发展 、 低 碳发 展 。健 全 生态 的 消费 习惯 , 形 成 节约 能源资 源和 保护 生态环 境 的消费 模 式 。社 会 文明 建设 的综 合决 策机 制和 考评 机 制, 建 立政府 主导 、 市 场推 进 、 公 各 相关 机构 、 组 织 等应 加 强绿 色 消费 理念 的 宣传 , 传 递绿 色 消费信 众 参 与新 机制 , 调动 居 民、 企业 参 与生 态文 明建 设的 积极 性 , 营造有 息 , 普及 绿色 消费 知识 , 厂 泛 开展多 种形 式 的能源 资源 节约 活动 , 营 环 境友 好 型社 会 的 良好氛 围 , 提 高甘 肃人 口的 利 于 生态 文明 建设 的社 会环 境 。按照 “ 谁开 发 谁保 护 , 谁 破坏 谁恢 造 建设 资源 节 约型 、 复, 谁 受益谁 补偿 ”原则 , 积极探 索建 立和完善 生态 补偿机 制 。按 国 环 境保 护 意识 , 推 进 消费观 念 的 更新 。积 极 培育 绿色 消 费模 式 , 改 家总体 部署 , 适时调 整建设 生态文 明投 资项 目目录 , 改进和健 全生 态 变 生活 消费 以物质 至 上 , 追求 消费 的 数量 , 过 度消 费 、 奢侈 消 费 、 一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甘肃
f 利用草地 面积 的 3 9 %; 盐 渍 坏 。如 l 9 5 8 年万人进子午岭林 区开荒 门和政策肓区。 中央和地方 的纵 向生态 万 公 顷 ,
伐林 , 造成林 区后退 1 0公里 , 附近 降雨 补偿机 制不健全 。 东、 中部 和西部 之间 化面积 1 3 3 6万公 顷。敦煌 生态保护 I 天
造成危害 ; 推广全膜双垄淘播技术 , 保墒 达 2 0 0 0多毫米 , 降雨量 由东南 向西北 节能减排压力大。此外 , 农村面源污染 增产效果明显 , 但也造成 了白色污染和 递减 , 而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 降水 和土壤污染 日益突出。
2 0 1 4年第 O 2期 / 总第 2 8 0期
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祁 连t / I 冰川 要因素 , 主要表现为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是重点 区域生态问题突出。
甘肃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 , 十 如 2 0 1 0年舟 曲县 、徽县和秦州区洪涝 自 1 9 5 0年 以来缩小 了 3 2 6平 方公里 , 分脆弱 。 一是受人类开发影 响。 新 中国 灾害峰多数达到百年一遇 的水平 , 特别 占冰川总面积的 2 3 . 7 %。 石羊河 、 黑河 、 成立后 一段 时期 , 受“ 人定胜天 ” “ 控制 是舟 曲县 “ 8 ・ 8 ” 特大 山洪 泥石流 , 造成 疏 勒河流域 , 地表水 开发率高 , 已超 出 自然” 和“ 有人就有 一切” 等人类 中心 主 了严重的人民生命 财产损失 。 五是受体 水资源承载能力。 如石羊 河流域水资源 义影响, 全 国人口迅速增加 。 各地盲 目开 制 机 制 影 响 。 发改、 农业 、 林业 、 水利、 环 毛 利 用 率 达 1 5 4 % ,净 利 用 率 超 过 展毁林 毁草 开荒 、 围湖 围海 造 田等“ 征 保 、 国土 等部门 , 缺乏 生态环境保 护与 9 5 %。荒 漠化面积 1 9 2 1万公顷 , f 与 全 服大 自然” 运动 , 生态 环境遭 受严重破 建 设 的 组 织 调机 构 , 容 易 出 现 政 出多 省 总 而 积 的 4 5 . 3 %; 退化 草地面积 7 1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甘肃 农业
2 0 1 3年第 2 3期 ( 总3 7 7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李新一, 伏春兰 , 肖爱生
( 中共 天水 市委 党校 , 甘肃 天水 7 4 1 0 1 8 )
摘 要: 建设生 态文 明, 是 实现甘肃可持续发展 的必由之路 , 更是确保 国家生态安全 的现 实需要 。甘 肃省在生 态文 明建设 中, 紧

先 实施 林 区 封 山育 林 、 牧区退牧还草 、 生 态 移 民等 措 施 , 尽 快 遏
雪 山冰川不 断隐退, 黄 土高原地区 降雨少 且集 中, 植被稀 少 , 黄
土 土质 疏 松 ,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干旱、 洪涝 、 泥 石 流 等 自然 灾 害
制生态破坏和草原退化局面 , 增 强其水源涵养能力。 随之采取综
2 0 1 0 年5 月, 国务院办公厅 出台的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 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 出, 甘 肃的发展 “ 要 以生矿山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前提 , 以转变经济 发展 方式和发 展 循环经济 为切 入点, 促进 经济社会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协 调发
合措施 , 进 一 步实 施 游 牧 民定居 工程 项 目 、 牛 羊育 肥 基 地 建 设 项
频 发, 环境污染 日趋严重, 沙尘暴连年肆虐等 现象 。严 峻的生态 形 势告诉人们 , 尽快改变 生态环境恶化 的状况 、 加速传 统经济模 式 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 是实现甘肃科学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应 急 反应 能 力 进 行 了培 训 ;二 是 对 中小 河 流 治 理 和 病 险 水 库 除
险加 固, 包括 新建加固堤 防、 护岸 、 河道 整治清淤等 中小河流 治 理; 三是生态环境 综合 治理 , 包括人工造林、 封 山育林 、 森林防火 等森 林生态系统保护 与建设 , 退牧还 草、 人 工饲 草料 地、 棚 圈等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甘肃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环保调研。

首先,我们调查了天水市的污水处理情况。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天水市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滞后、设备老化的问题。

许多污水处理厂无法对大量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导致污水直排河流和土壤,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质和环境。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引进新技术,提高处理能力,保护地方水资源。

其次,我们关注了天水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天水市虽然没有大工业,但冬季取暖和交通尾气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们建议加强城市绿化,建立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限制燃煤和车辆尾气排放,对高污染源进行治理。

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天水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

我们发现,天水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会导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提倡垃圾分类,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同时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新型处理方式的建设,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最后,我们也关注了天水市的生态保护情况。

天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一些生态系统正面临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总之,天水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政府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2023年第18期现代园艺土地沙化也称“荒漠化”,泛指土地退化,具体是指因气候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砂质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现有沙化土地121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其中,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造成甘肃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更是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区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因此,探究甘肃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防沙治沙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土地沙化现状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有1.4亿hm2,沙化土地面积1213万hm2,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1万hm2,约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5%。

其中,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358.4万hm2,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持续扩展。

另外,全省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8万km2,分布在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

省内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和侵蚀,若不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沙化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2甘肃省土地沙化成因2.1地理因素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是我国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因而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

境内具有高山、沙漠、戈壁、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海拔1500~3000m,海拔差异大,山脉纵横交错。

同时,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年均降水量429mm,降雨量少且气候较为干燥,因水蒸发量大,持续干旱现象突出,极不利于植物成活和生长。

2.2气候因素甘肃省跨越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4个温度带,由于海洋暖湿气候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且降雨量少的特点。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甘肃环境现状概述生态系统状况污染情况资源利用情况2、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政策执行的困难公众环保意识3、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4、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11 甘肃环境现状概述111 生态系统状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但较为脆弱。

其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以及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

112 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方面,工业排放、冬季采暖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

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土壤污染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113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状况。

同时,能源结构以传统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

1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2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22 政策执行的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污染物,而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123 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产品和绿色消费的选择也不够积极。

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正是其在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本文将就甘肃的水利实践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甘肃应加强水资源管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甘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少雨的,因此,甘肃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可以在旱涝保收的基础上,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开发水资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通过建设水库和调水工程来收集雨水和融水,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其次,甘肃应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工作。

由于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甘肃应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大力发展植被恢复工程,种植树木和草地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还可以修建石堤和沟渠,遏制沙尘暴的扩散。

再次,甘肃应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生态环境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生态环境对于构筑西部生态屏障至关重要。

甘肃应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减少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治理,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的排放,保护水体的水质。

此外,还可以加强湿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甘肃应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甘肃应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水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甘肃作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这些措施既可以保护和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也能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
摘要: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的突出位置,而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甘肃境内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造就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草场超载放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缺乏等诸多生态问题使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十分紧迫;干旱缺水等脆弱的生态条件、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严重限制了各种建设措施的实施,造就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重要性艰巨性
The Importance and Arduousness of Gansu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i huai-sheng
(Gansu Province Jingtai Wufo middle school ,Jingtai ,Gansu 730400 )
Abstract: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o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Gansu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and strategic channel in China’s northwest region ,also Gansu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it created the importance of Gansu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Preven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Gansu Province,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protection,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inland r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creating a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ansu;I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faces serious soil erosion,desertification,over-grazing pasture,biodiversity loss,water scarcity,and many other ecological problems created of Gansu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rgency;The fragile ec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the backward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dependent mode severely limi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building measures,creating the arduous nature of thei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Gansu,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ortance,Arduousness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全面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多民族
交汇融合地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发展和边疆稳定,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重要性,而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复杂,生态问题严重造就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1.重要性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维护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又是一个内陆河密集的省区,承担了我国主要江河源头水源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南部的甘南山地及绵延千余公里的祁连山,位于地球“第三级”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构筑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第一门户和天然屏障。

甘南山地是黄河重要水原涵养补给区,以占黄河流域4%的面积向黄河补水11.4%,是确保黄河流域环境安全的“中华水塔”和生态屏障;祁连山处在“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成为河西走廊生命之源,是甘、青、蒙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上千万人民生产生活的命脉;河西走廊几条内陆河将西北三大大沙漠合拢之势阻断,构成了西北乃至华北地区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陇中黄土高原区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区域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占黄河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陇南山地“两江一水”流域(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水土流失关系到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