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便利连锁店是5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从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的一种食品零售店形态。

如今,便利店已成为日本零售业中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1974年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山本茂酒店”与日本7-11公司总部签订合同,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家、也是全日本的第一家便利连锁店。

便利店是以“方便性”作为吸引顾客的最重要手段的零售店。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出版的《便利店手册》中提出的便利店的定义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方便为第一要义,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追求高效率性的零售企业”,其后还附加了7个条件:

(1)商店的位置:消费者可步行来店购物,从住宅步行7至10分钟。因此,其店址位于住宅区附近,顾客主要为半径500米左右范围之内的居民。

(2)店铺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

(3)商品品种:考虑到店铺面积较小,需要压缩同类商品的品种数目,以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为主体,包括一般食品、日用杂货、衣料、化妆品和小药品、烟、酒等,至于生鲜食品仅限于适于进行自选的食品。

(4)营业时间:要长于超级市场和一般零售店,原则上是全年无休息日。

(5)从业人员:由于是自选商

店,基本上由一名管理者和若干名店员组成,为了实行两班倒,有必要雇佣临时工。

(6)组织形态:为提高效率,宜采取连锁组织形态,可考虑采取特许连锁系统,在总部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商店的营运。

(7)与顾客的关系:虽采用自选方式,仍有必要形成与顾客之间的密切的交往关系。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便利店是在超级市场大大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为填补超级市场未能充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的空隙而成长起来的。日本的超级市场与便利连锁店的区别有:

(1)便利店的规模要比超级市场小得多,前者的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而后者的面积一般可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

(2)便利店的商品品种一般为3000种左右,而且多为小包装商品,超级市场的商品品种一般达到10000种以上。

(3)便利店一般不出售鲜肉鲜鱼。

(4)便利店进货往往仅限于卖得最好的牌子的商品,价格比较贵,即便是同样的商品,价格也往往比超级市场贵一成以上。

(5)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的店址更接近住宅区,营业时间长(一般为昼夜24小时营业),服务速度快,顾客在便利店的逗留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左右。

(6)超级市场的顾客是女多男少,家庭主妇大多希望买便宜一些的东西,也舍得花时间挑选商品。便利店的顾客却是男多女少,来店的大学生、白领职负或工人大多数是抓住想买的东西就走,不太计较价格。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与超级市场主要强调“廉价”相对照,便利店主要强调“方便”,适应了“宁可贵一点,也要图个方便”的顾客层的需要。

70年代以来便利连锁店在日本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1)随着经济的发展,“忙人”越来越多,这类顾客不大在乎商店里的商品品种是否齐全,而希望尽快抓住自己所急需的商品。

(2)在“忙人”增加的同时,“夜猫子”(包括开夜车的大学生)也多了起来,这部分顾客希望长时间营业的甚至是昼夜24小时连轴转的商店为他们服务。

(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对快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便利店是把快餐及其关联食品当做重要经营内容的商店。

(4)日本大城市的地价很贵,特别是在传统的住宅区,要找到几百平方米、几千平方米的土地开设超级市场是很不容易的,而便利店的规模小、用地少,又可在改造原有小零售店的基础上组建,因此在超级市场难以挤进来的住宅区得以发展起来。

(5)日本“多如牛毛”的零散小零售店、特别是夫妻店的存在,成为便利店发展的良好“土壤”,这也是日本便利连锁的特色所在。便利连锁店总部选择基础较好、位置有利(接近密集的住宅区或车站)的小店,一个一个地劝说他们加入连锁,成为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而对于原有的小店来说,加入连锁以后就可以利用总部的统一招牌,吸取先进的经营技巧,获得共同的进货渠道等种种好处。当然,为此也必须“上交”相当比例的利润o

(6)便利店为了集中瞄准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需要一项一项地压缩、精选商品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其经营效率取决于如何把握畅销品以防止出现缺货,同时把握住滞销品以防止积压。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便利店就难以立足。幸好,在便利店迅速成长的同时,信息技术和设备在流通业迅速推广,特别是“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等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武装”,便利店如虎添冀,较好地解决了所谓“单品管理”的难题。

便利店在日本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特许连锁店的总部名不符实,缺乏应有的实力;或者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不思进取,未能继续进行革新,从而失去了“领导”、“指导”的功能。更坏的是,在便利连锁店发展过程中,甚至出现一些骗子,以特许连锁店总部的名义到处招募加盟店,收取加盟费,然后逃得无影无踪。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在法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总的说来,日本便利店的发展是相当成功的。便利店在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82年的2.3%提高到1991年的5.0%,特别是7—11,在199011991年度的经常利润率分别达到24.4%和24.5%,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1927年由美国南方公司首创,其后,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在移植到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又在台湾和泰国被加以推广,其特点被发挥到极致。日本伊藤洋华堂在1973年与美国签订特许协议,至今拥有8600余家7—11门店,年销售额2万亿日元。目前7—11在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便利店得以在激烈的商业零售业态中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台湾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密集度相当高。居民出行购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步行,会更多地考虑便利的因素。同样原因,在国内各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便利店也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作为继大卖场及超市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兴的零售业态,24小时连锁便利店前景广阔。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一、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地标准店铺,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上海连锁便利店由于店址选择密集、商品结构雷同,近一年来开出的24小时便利店大多面临着经营的窘境。投资之初,不少便利店原打算企业后三年进入盈利期,而现在,且不说盈利,就连生计维持也成了问题。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1.商品缺乏特色。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各大便利店公司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由于价格上不具备优势,毛利率上不去自然就会亏损。美国及日本便利店的毛利率高达38%以上,而国内便利店仅20%左右,究其原因,国外的便利店就胜在有自己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近两年由于同业竞争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彼此的无效内耗,我国的便利毛利率在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甚至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2.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便利店的价值在于向顾客提供了“便利”这样一种商品,目前我国的便利店在与其他业

日本连锁便利店罗森发展启示分析

正文目录 罗森为日本第三大连锁便利店 (3) 从美国的一家牛奶小铺起家 (5) 便利店业务为营收主力 (6) 罗森对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启示 (10) 行业层面: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10) 公司层面:聚焦消费需求,加强自有品牌占比 (11) 图表目录 图表1:2008-2018 年日本零售行业及便利店销售额 (3) 图表2:2008-2018 年日本前三大便利店龙头市场份额 (3) 图表3:罗森营业收入和增速 (4) 图表4:罗森归母净利润和增速 (4) 图表5:日本罗森发展史 (5) 图表6:罗森三大业务营业收入增速 (6) 图表7:罗森三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 (6) 图表8:罗森门店种类介绍 (7) 图表9:罗森全球门店分布(截至2020 年5 月) (8) 图表10:罗森全球门店总数 (8) 图表11:罗森便利店主要销售产品 (9) 图表12:公司所有罗森门店销售额按经营方式及产品拆分 (9) 图表13:罗森便利店主要销售产品毛利率 (9) 图表14:中国便利店销售额变化 (10) 图表15:中国便利店数量变化 (10) 图表16:2019 年中国便利店企业门店数量前十 (10) 图表17:便利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变化 (10) 图表18:2019 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份额分布 (11) 图表19:2019 年日本便利店行业市场份额分布 (11) 图表20:中国和日本便利店自有品牌对比 (12) 图表21:日本各品类商品的自有品牌占比 (12) 图表22:罗森自有炸鸡块品牌 (13) 图表23:自然罗森的产品 (13)

罗森为日本第三大连锁便利店 2018 年日本全国零售行业营业额约145 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9 万亿元), 其中便利店营业额约12 万亿日元,便利店占比从2008 年的5.8%持续扩大至 2018 年的8.3%。 图表1:2008-2018 年日本零售行业及便利店销售额 十亿日元 2008/12 2009/12 2010/12 2011/12 2012/12 2013/12 2014/12 2015/12 2016/12 2017/12 2018/12零售行业总销售额136,019 132,961 136,479 135,157 137,585 138,897 141,219 140,666 139,877 142,514 144,965 目前日本便利店行业已步入成熟期,行业集中度高,寡头垄断格局明显。2019 财年(截至2 月底)日本7-11、全家(2016 年合并了Circle K Sunkus)、罗森 分别以营业额4.9 万亿日元、3.0 万亿日元、2.4 万亿日元依次占据了日本便利店 行业前三大龙头地位,三者合计市场份额86%。 图表2:2008-2018 年日本前三大便利店龙头市场份额 十亿日元 作为日本销售规模排名第三的连锁便利店罗森Lawson 目前在海内外拥有 17342 家门店,其中在中国有2601 家店面。公司于2000 年7 月在东京和大阪 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2020 财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02 亿日元,同比增长4%; 归母净利润201 亿日元,同比下滑21%;净利率为2.8%。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超市发展史

第二部分: 培训课程:超市发展史 培训目的:了解超市发展历史及趋势 培训对象:课级训练学员、超市员工 授课人;部门课长 培训内容: 超级市场的发展 一、超市的起源 超市的鼻祖是桑德斯(Clavence Saunders),1919年他在美国孟菲斯市开了一家自助商店(self-sernvice),取名叫“滚地小猪”(Piggy Wiggly)。这个名字是他看见一头莽撞的小猪穿过篱笆逃跑时偶然萌发的。桑德斯原是一个店员,一天,他在一家餐馆用餐,但当他和那些等待的人站在一起时,他突然闪现出“自助”这个念头,而后来把它运用到杂货店中。 自助商店的入口处装有回转栏,只进不出,店中央是弯弯区区的通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食品杂货,顾客可随意挑选,在出口处有一个结帐柜台,顾客在那里排队付款。这种自助购物的方式方便了顾客,同时又节省了商店的人事费用,售价比别处便宜,颇受顾客青睐。因此,“Piggy-Wiggly”的生意日益兴隆,以后陆续在美国各地开设了近3000家分店,桑德斯很快成了身价百万的美国连锁店大亨。 这种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大批量的进货,对农场主和制造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在当时,其主要用在“干货部门”,因为1905年美国实施了商标法,从而使大量具有商标的小包装商品替代了散装商品,这就为开架售货提供了条件。 二、现代超市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家现代超市是具有几十年经营食品经验的美国人迈克尔·卡兰(或卡伦)在1930年8月(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洲长岛的牙买加开设的金·库仑(King Kullen)食品商场(也译作卡兰国王店)。现代超市的英文名称是supermarket,最早起用这个名称的并不

2018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分析,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成趋势「图」

2018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分析,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成趋势「图」 一、便利店行业概述 1927年,美国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8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我国内地便利店起步较晚,1995年1月上海牛奶公司开设的可的食品便利店,为国内首家便利店,2004年7-Eleven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到了2017年便利店成了资本追逐的风口,新型无人便利店和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世界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来看,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传统型(Traditional)和加油站型(Petroleum-Based)。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购物的便利性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如7-Eleven、Circle K)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如BP、ESSO),在地域广阔且汽车普及的欧美地区发展较为迅猛。我国传统型便利店代表企业有美宜佳、天福、红旗等,加油站型便利店有易捷、昆仑好客等。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便利店行业现状 2018年便利店行业火热,年初开始大量资本进入便利店行业,以及新兴技术加持,促使便利店行业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8.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5-2018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2.2万家,2018年便利店门店数较2017年增长15%;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从3576元增加至5299元,2018年便利店日均销售额较2017年增长7.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日本汽车发展史 (2)

看日本汽车发展史 2007-11-0200:25 ??提起日本我是又恨又敬佩,恨是因为他们的侵略历史,永不能忘,敬是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富强的国家学习。关于汽车工业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想从日本汽车发展的成功历史找出我们发展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系汽车的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50 在 1961 30%以上, 以至 1、制 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3、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保证本国汽车的独立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到处是合资企业。究竟哪种方法更好,现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合资企业(全球最强汽车公司基本都来了)已经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民族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这就不难看出民族企业面临多大的竞争压力了。没有合理的利润他们的研发费用必定不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虽然加入世贸我们的关税逐步降低,但进口汽车尤其是进口中级以下车对民族企业的压力并不大,合资车才是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虽然彩电、手机的合资企业并没有扼制民族企业的发展,反而使他们在技术上很快追了上来,并进而冲击世界市场,但汽车这一相对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是否也能达到这一效果,前景难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多的合资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希望国家能够有效控制这一问题。此外,国家应

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史及趋势

华联网络便利店竞争基础由传统奔向现代 从小卖部到便利店 小卖部,字面意思就是小的商店,指的是中国一般由个人或家庭经营的街头小店或是小便利店。店主可能就住在小店里面,小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小山村、城市城中村等普通居住区最为常见,小卖部卖的商品基本上为3-10岁小朋友的小零食;少品种的方便面、水、饮料、香烟等即时需求性产品,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房屋中介、手机号代卖等服务。然后居民的消费意识在慢慢的升级,小卖部的环境脏、摆放乱、服务少已经成为零售的硬伤,于是以装修完善、商品摆放整齐、增值服务众多的便利店应运而生,中国便利店正式从小卖部进化而来。 从便利店到网络便利店 我国目前便利店初创的地区,也大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从市场经济、消费经济均属国内领先城市。据国外7-11便利店的研究数据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是便利店的发展期,而每3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在21世纪初期,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便利店的经营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美宜

佳、可的等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与此同时国外便利店巨头7-11、罗森、全家也纷纷进入大陆抢滩市场。让便利店行业得到更快速、更有效的发展。让便利店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起着推动的作用。 而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以淘宝、京东、当当网为首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也更加奠定网络购物的基础,全国有49.5%的网民有网购行为,网购数据也是逐年翻番成长。从C2C到B2C再到B2B2C,最后到O2O,电子商务的模式在随着居民购物需求而升级进化。此时正是传统零售业与新型电子商务零售业平分天下的时刻。 华联网络便利店盛装登场 传统便利店本身面积小,无法摆出全部库存商品,但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华联便民购物机充分的解决了传统便利店的先天不足,利用电子商城弥补便利店商品的不足。这点大卖场就做不到。很多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展示营销平台之一,很多顾客也习惯了传统零售企业在传统渠道上的优势。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将实现传统展示与平台展示相结合,将“百货店”变身为“万货店”,线上展示与线下支付相结合,网络销售与实体经营相结合,充分融合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优势,改变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力。 华联网络便利店可作为华联网上商城以及其他B2C的快件中转站,消费者通过网上下

日本汽车发展史

案例正文: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的个案剖析 ——以日本汽车发展史为例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儿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击败美国汽车。由于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使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世界第一的奇迹,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强大实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局限性 引言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其发展史上也经历过坎坷。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使得日本汽车发展势头较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势。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随后,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于1987年废止,其后至今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而中小汽车厂家为了生存,或引进技术或采取与国外厂家达成“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以发展汽车产业。在引进技术以及“技术合作”的同时,日本企业通过不断改进汽车技术,使日本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随着日本汽车厂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研发出省油、轻巧的小型轿车。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日本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技术创新的的角度讲,产品有一个发生、发展乃至衰落的生命周期,这种

日本7-11便利店的员工管理

日本7-11便利店的员工管理 所有了解7-11员工管理体系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7-11的员工管理非常规范,而且形成了制度化、书面化的流程,对于所有店员的活动,7-11制定了每天的工作计划表。通过这个表,店员能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甚至在这个表中还有“空闲时做其他事”;“下班后到车站周围走走看看”、“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空闲时不要窃窃私语”等各种指示。在7—11的工作计划表中,横轴是以小时为单位划分的24小时时段,纵轴填写的是各店员的名字。每个店员的工作计划用直方图的形式在表中表现出来,直方图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表示工作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工作的内容填写在直方图的中央。工作项目有清扫、订货、检验商品、商品上架、检查商品鲜度、布置商品陈列、检查温度、报纸杂志退货 (在7一ll的进货体制中,只有报纸和杂志是可以退货的)、补充消耗品、货币兑换、制定销售日报等。以补充消耗品为例,7一11要求在早上销售高峰来临之前的4点至5点之间完成。各店员的工作在计划表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应当做的工作。当然,在7—11的店铺中,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工作计划表,这种计划表的纵轴填写的不是店员名字,而是各项工作,同样也用直方图的形式在计划表中表示出来,各店员在完成任务后,在相应的直方图中签字盖章,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

除了利用计划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外,7一ll对每项任务还作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下面以清扫为例加以说明。可以说,清扫是7一11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最被7一11管理层所重视。7—11规定,各店铺每天清扫工作的内容有:店内地板的清扫、店门口的清扫、停车场的清扫、电灯的擦拭、厕所的清扫、复印机的擦拭、招牌的擦拭、柜台周围的清扫、垃圾袋的更换、垃圾箱的清扫、食品柜台的冲洗、店内设备的擦拭、公用电话的擦拭等,一天必须进行数次。除了对售货的店铺进行清扫外,店后临时存货间、临时货架等也都必须清扫。最有意思的是,7一 ll不仅对清扫的内容有规定,而且对各项清扫活动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样的洗涤品、以什么方式清扫以及清扫的顺序都规定得非常详细。例如店内地板的清扫,7—11规定,必须先用拖把、再用抹布和清洗上光机清扫,清扫的时间在任务计划表上标明,一般上午ll点用拖把清扫,然后用湿抹布擦拭,此后,下午2点半、5点、9点、11点、凌晨2点、早上6点,一昼夜共拖7次地,其中要用浸湿的抹布擦拭4次。每天用清洗上光机清扫2次,一次是下午2点半,另一次是凌晨2点半,而且用机器清扫后,必须用拖把再拖一次。当然,这个计划不是固定的,如果碰到雨天或下雪天,清扫的次数会更频繁。为了使清扫的效果更好,7一ll除了对店铺清扫活动作出严格规定外,还不断改进清扫用具。例如,1997年,7—11的所有店铺引进了新的抹布。原来的抹布是用100%的纯棉制成,纤维较粗,不仅浸湿后不易于,而且容易撕破,而新的抹布是从美国进口,采取棉与化纤混纺制成,纤维很细,不仅浸湿后容易

某便利店的发展史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Corp 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日本便利店是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经营便利店最为成功,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橘高糕点批发公司按美国模式建立的沃玛特便利连锁集团。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与美国南方公司建立7-11便利商店连锁集团。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1991年日本7-11公司应美国南陆公司的要求,在与该公司实现资本参与的同时,实现经营方面的参与,现已成为南陆公司的控股公司。是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到1992年7-11集团在国际上22个国家拥有13950家店,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到1997年7-11在日本本土拥有7000多家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2000年年底,7-11在日本国内拥有8600家店铺。 ?我国台湾便利店始于70年代末,1977年成立的“青年商社”是台湾最早的便利店。1979年统一集团引入日本7-11后,当年与桑斯兰德公司签约合作。便利店在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doc 6页)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doc 6页)

便利店在日本 便利连锁店是5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从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的一种食品零售店形态。 如今,便利店已成为日本零售业中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1974年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山本茂酒店”与日本7-11公司总部签订合同,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家、也是全日本的第一家便利连锁店。 便利店是以“方便性”作为吸引顾客的最重要手段的零售店。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出版的《便利店手册》中提出的便利店的定义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方便为第一要义,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追求高效率性的零售企业”,其后还附加了7个条件: (1)商店的位置:消费者可步行来店购物,从住宅步行7至10分钟。因此,其店址位于住宅区附近,顾客主要为半径500米左右范围之内的居民。 (2)店铺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

(3)商品品种:考虑到店铺面积较小,需要压缩同类商品的品种数目,以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为主体,包括一般食品、日用杂货、衣料、化妆品和小药品、烟、酒等,至于生鲜食品仅限于适于进行自选的食品。 (4)营业时间:要长于超级市场和一般零售店,原则上是全年无休息日。 (5)从业人员:由于是自选商 店,基本上由一名管理者和若干名店员组成,为了实行两班倒,有必要雇佣临时工。 (6)组织形态:为提高效率,宜采取连锁组织形态,可考虑采取特许连锁系统,在总部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商店的营运。 (7)与顾客的关系:虽采用自选方式,仍有必要形成与顾客之间的密切的交往关系。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便利店是在超级市场大大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为填补超级市场未能充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的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复习进程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 陈敏 一、中国零售业困境分析 西方零售业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一大批巨型零售企业,创造了百货、超市、仓储俱乐部等零售业态,相对于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具有规模、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三到五年将逐步取消对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零售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面临巨大挑战。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如何,能否在与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零售业经历了自1978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在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领域以后,获得巨大的发展。目前已打破百货商店单一业态的格局,形成了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引人注目的是在与传统百货业的竞争中,以连锁超市为主的连锁经营形式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97年开始,中国百货业进入全面萎缩阶段,百货业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面对这些现象,新兴业态、连锁经营模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零售业已步入连锁经营的时代。对于处于困境的百货业态为主的企业,人们也纷纷建议企业改变业态形式,实行连锁经营。但从连锁企业的经营绩效来看,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面对外企的巨大冲击,改变业态形式,连锁经营是否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的经营绩效状况表明,简单的转换业态形式和采用所谓的连锁经营形式并不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关键是对零售企业进行经营绩效的深入分析,探求业态转换和连锁经营模式内在的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有关因素,借助这些因素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争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零售作为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的最后一道环节,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根据我国2001年8月推出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i]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如果以业态的发展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国有大型百货业态为主体的单一业态阶段;1992年尤其是1996年以来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多

日产汽车发展史

日产汽车发展史(经典细致) 日产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公司十分着重技术的研发,从1980年代起,日产便坚持将其销售额的5%用于产品研发。目前日产旗下拥有众多高级轿车品牌,诸如INFINITY(无限)、CEFIRO(风度)、CEDRIC (公爵)等等。车坛有“科技的日产、销售的丰田”的说法。这一说法将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 车厂,予以了明确的定位。日产的诞生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产业公司出资600万日元、户田铸物公司出资400万日元,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股份公司'。两公司的社长鲇川义介新任新公司社长。在1934年5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定期股东大会上,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由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份,'日产'正式成立了。在当时的日本、汽车工业是其他机构都不愿意做的事业,就连三井、三菱、住友这样的大财阀都不愿涉足。理由很简单:谁都无法承受每年2500万日元的亏损压力。为此,鲇川义介已经做好了五六年内每年亏损2500万日元的准备。当然,这种魄力与他手下被称为日产康采恩的日本产业集团的强大支持是分不开的。日本产业是鲇川义介将久原矿业改组后于1928年出资5000万日元创立的控股公司,其麾下拥有日本矿 业、日立制作所、户田铸物等企业。为了能够与美国的轿车工业相抗衡,高瞻远瞩的鲇川义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日产汽车这一日本第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建设之中。达特桑(DATSUN)之史达特桑(DATSUN)汽车原是由户田铸物汽车部大阪工厂生产的,产量 极低。1931年10辆,1932年150辆,1933年202辆。日产汽车公司的创立加速了这一品牌的发展。1934年4月底完工的日产横滨工厂1期工程,使达特桑由配件生产转向底盘年产达到1170辆。1935年4月,横滨工厂实现了从底盘到车身的流水线生产,在日本站先确立了流水线作业的汽车生产方式,加上大阪工厂的产量,年产达特桑达3800辆。1936年大阪工厂停止生产,但仅横滨工厂就生产了6163辆。1937年,也就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当年,日产上马了NISSAN车的生产,达特桑达到了8353辆的高点,实现批量生产。达特桑在当时的日本受到欢迎,成为微型车的代名词。据说它成功一大原因是价格低廉,适合日本的路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市场便利店零售业态

便利店——未来中国极具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摘要: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是超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出现发展至今已近75年的历史。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利店已经发展成为零售业中的一种主要业态,而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则刚刚起步。今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必将大有作为,它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极具在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一、便利店的概念及特性 (1)便利店的由来 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与商业业态中的超级市场关系非常密切。在美国,由于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以后,给购物者带来了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同时由于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加上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排长队等候结帐之苦;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想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便利店由此应运而生。 便利店最早的定义就是:“一种运用超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和销售方式的食品杂货店”。它是一种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现在的便利店则是指以专门出售便

利性商品和服务的商店。超级市场的多种业态模式的阶段性发展促进了现代便利店的产生。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陆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Tote'm ,1946年正式改名为7-Eleven(7-11),藉以标榜该店营业时间由早上7时至晚上11时。此后便利店便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1957年,美国只有500家便利店,然而到了2001年,美国便拥有便利店124,500家,销售额达到了2830亿美元。因此当时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2)便利店和超市的区别及其特性 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级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性;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另外,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具有如下四个“便利性”业态特征: ☆距离的便利性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便利店的商圈范围在500米左右,其主要顾客只需步行5至7分钟便可到达店面。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史 汽车历史 1.汽车的远祖 2.汽车发明家时代 3.汽车发展史——未来汽车4.法国汽车发展史 5.德国汽车发展史 6.美国汽车工业史 7.韩国汽车发展史 8.日本汽车发展史 汽车企业的辉煌 1.昨日奔驰 2.今日奔驰 3.奔驰“星光”灿烂 4.菲亚特百年史 5.丰田的发展史 6.雪铁龙自传 7.雷诺的发展历程 8.大众汽车发展史 9.奥迪的曲折发展史

10.福特汽车发展史 11.绅宝汽车之世纪梦回 12.宝马历史 13.劳斯莱斯天使的传奇 14.通用--庞蒂亚克发展史 15.捷豹传奇 16.越小越精神——“mini”的迷人故事 17.狂野不羁林宝坚尼 18.克莱斯勒家族史 19.法拉利之历史 20.甲壳虫的传奇神话 21.通用--奥兹莫比尔的历史 22.通用--卡迪拉克的百年传奇 23.保时捷的发展历史 24.开启“车器”时代的日产 25.东方车坛的菱钻―三菱汽车 26.朝鲜半岛的黑马―现代汽车 汽车发展历程拾零 1.汽车:对20世纪人类影响最大的产业2.越野车的历史 3.吉普车的诞生 4.消防汽车的发展史 5.楔形汽车

6.船型汽车 7.鱼型汽车 8.箱型汽车 9.子弹头型汽车 10.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11.汽车灯的发展史12.汽车轮胎发展史13.汽车牌照趣史 汽车百年历程 历程回顾1886——1896 1897——1907 1908——1918 1919——1929 1930——1940 1941——1951 1952——1962 1963——1973 1974——1984 1985——1990 汽车行业精英轶事 1.卡尔·本茨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 便利连锁店是5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从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的一种食品零售店形态。 如今,便利店已成为日本零售业中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1974年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山本茂酒店”与日本7-11公司总部签订合同,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家、也是全日本的第一家便利连锁店。 便利店是以“方便性”作为吸引顾客的最重要手段的零售店。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出版的《便利店手册》中提出的便利店的定义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方便为第一要义,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追求高效率性的零售企业”,其后还附加了7个条件: (1)商店的位置:消费者可步行来店购物,从住宅步行7至10分钟。因此,其店址位于住宅区附近,顾客主要为半径500米左右范围之内的居民。 (2)店铺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 (3)商品品种:考虑到店铺面积较小,需要压缩同类商品的品种数目,以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为主体,包括一般食品、日用杂货、衣料、化妆品和小药品、烟、酒等,至于生鲜食品仅限于适于进行自选的食品。 (4)营业时间:要长于超级市场和一般零售店,原则上是全年无休息日。 (5)从业人员:由于是自选商 店,基本上由一名管理者和若干名店员组成,为了实行两班倒,有必要雇佣临时工。 (6)组织形态:为提高效率,宜采取连锁组织形态,可考虑采取特许连锁系统,在总部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商店的营运。 (7)与顾客的关系:虽采用自选方式,仍有必要形成与顾客之间的密切的交往关系。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便利店是在超级市场大大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为填补超级市场未能充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的空隙而成长起来的。日本的超级市场与便利连锁店的区别有: (1)便利店的规模要比超级市场小得多,前者的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而后者的面积一般可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 (2)便利店的商品品种一般为3000种左右,而且多为小包装商品,超级市场的商品品种一般达到10000种以上。 (3)便利店一般不出售鲜肉鲜鱼。

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摘要:便利店是零售业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虽然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阻碍和制约便利店发展的因素。便利店的“便利性”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便利店业态定位不够明确,经营也缺乏个性化;另外,便利店连锁整合,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本文从SWOT基础上先分析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出了便利店发展的创新经营策略。展望未来,我国便利店商品组合和服务将日趋多元化,业态竞争力将不断提高;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品牌形象将进一步提升;“反超市化”也将成为便利店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便利店创新经营策略发展前景 一.产业背景研究 1.便利店产业背景 便利商店的概念于美国成型,而且这项产业在世界各地均呈现快速成长的情况,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国内便利商店的发展,皆已步入成熟甚至衰退的时期,因此正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转移到其他国家,儿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都是便利商店有待开发的地区。 美国便利商店的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的历史,传统的便利商店已达到饱和而在逐渐衰退当中。就欧洲市场而言,便利商店在英国的脚步较快,在其他地区,便利商店的定义较为模糊,单位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德国、西班牙、荷兰等。 至于亚洲市场方面,每年均以7~9%的速度成长,其中以日本便利商店的发展最为领先,日前日本共有四万多家的便利商店,几乎已经达饱和的阶段,加上泡沫经济的影响,价格破坏时代的来临,使得日本便利商店业者的成长停滞,但业者为因应竞争的亟思改变,以差异化取胜,例如都心小型店,封闭市场设店、复合店…… 2.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 而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大型卖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型卖场由于在商品品种以及经营项目、经营理念的落后,加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引发了业态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居于超市和小型杂货铺另外一种业态——便利店。 便利店主要是为方便周围的居民或是人群而开设的一种小型超市,是生存于大型综合卖场及购物中心的商圈市场边缘的零售业态。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