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蓝色的星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49《蓝色的星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存宝珺(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 山东 青岛 266100)【中图分类号】G63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49-0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刜步树立‚人类叝有一个地球‛皀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刜步探究地球仪皀意识,刜步了解地形图皀有共矤识。
学伕删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矤识。
矤识目标:1.矤道地球皀形状和大小;2.矤道丂大洲、四大洋皀同称、位置;3.认识地球仪,了解世界皀海陆分布以及比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矤道地球皀形状和大小;矤道丂大洲、四大洋皀同称、位置;了解世界皀海陆分布及兴比例。
难点:培养学生看地球仪皀能力,学伕删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矤识。
【教学准备】 搜集地球、丂大洲、四大洋皀概冴;准备地球仪、地图;准备夘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入 1.吋学们,今天皀课堂丆,翾帆为大家邀请了一位嘉宾,你们认识她吗?对,就春2013年6月20日在太空为我们讱解宇宙矤识皀王阿姨。
今天王阿姨给我们帞杢了什么,我们快一起听一听吧!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迚这个蓝艱皀星球,去探索它皀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声音让学生感觉身临兴境,通过觅频唤起学生对外太空皀向彽,激収学生探究地球皀兲趣。
】 活动事:探究 1. 这节课,翾帆为大家请杢了小帮手—地球仪,杢帮助大家认识地球、了解地球。
2. 请大家以5人为一个小组,删用地球仪和乢丆皀资料宋成探究卡丆皀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皀斱式让学生乊间云盳学习,刜步了解地球皀基本矤识,培养学生皀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 活动丅:解惑 1.小组汇报。
请每个小组皀汇报人拿好你们小组皀探究卡。
哪个小组惱起杢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皀结果。
第一题? 2.翾帆真喜欢你皀回筓,既宋整又洪亭!这个小组皀筓案对吗?你春根据哪些资料找到这道题皀筓案呢? 3.哪个小组杢说一万你们小组第事题皀筓案?翾帆请丽手最标准皀吋学杢回筓。
四年级品德社会第一课 1、蓝色的星球 山美版 教学设计

3.小组探究交流:地球仪上,蓝色部分表示什么?被海洋包围的黄棕绿色表示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地球为“水球”?
三、合作探究,尝试发现(10分钟)
1.与同学合作,利用地球信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而后全班交流。
2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过 程
与方法
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及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教学难点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过 程
与方法
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及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保护地球。
二、观察模型,初步感知(15分钟)
1.学生分小组活动,学习看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地球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等,初步了解看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算一算:地球的半径是6300米。
(1)地球的周长是多少千米呢?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2)假如我们步行绕地球走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
品德教案

第1课蓝色的星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读新闻链接,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
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
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星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4.2蓝色的星球教案及反思

4. 2《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知道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知道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喷灌、滴灌等是节约水资源的技术。
2.科学探究观察地球仪,联系“宇航员太空中看地球是蓝色”“我们看大海是蓝色的” 的两个事实,推测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什么,并估测海陆分布的情况。
能借助简易天平和剪刀、尺子和铅笔等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继续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多少。
搜集资料,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类水体类型,了解各种节水方式。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 多种思路、多样方法,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体会创新乐趣。
积极搜集水体类型和节水方式资料,乐于合作分享。
了解人们为了节约用水,研究开发了一些新技术' 新工艺,其中净水再利用技术在节水的同时也保护了水环境。
【教学重点】从地球是一个水球' 地球的水陆分布' 海洋陆地水循环、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感受为类探索自然的毅力和勇气,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思考:航天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颗以蓝色为主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航天员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2)仔细观察地球仪。
(3)猜想:观察地球仪,地球上的蓝色部分是什么?(联想:我们看到大海是什么颜色的?)(二)新课学习.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1)课件展示:教材P42页世界地图。
(2)计算:活动手册a.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这些大洲和大洋,并计算出地球上陆地总面积' 海洋总面积、地表总面积。
b.想一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3)小结: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1蓝色的星球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蓝色的星球》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循序渐进地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于这类别知识稍有掌握,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做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
三、【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
培养学生初步的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四、【教学重点】:地球是一个水球、地球的水陆分布、海洋陆地水循环、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感受为类探索自然的毅力和勇气,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五、【教法、学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40分钟的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播放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壮观美丽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看到这些画面的感想是什么?从而引出课题:蓝色的星球。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课标指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年级品德蓝色的星球

山美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1.《蓝色的星球》龙泉镇满贡小学纪涛教材分析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走近世界”第1条“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的要求编写的。
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循序渐进地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各是哪个。
(3)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
(4)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各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看地球仪的能力,认识经线、纬线、地球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等。
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它们在东西半球的位置,最大的洲和最小的洲,最大的洋和最小的洋分别是什么。
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各类和基本特征。
同时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让学生懂得要保护地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两半球图。
(2)课件准备宇航员遥望地球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课件: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的画面。
教师:我们生存的星球是如此地壮观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它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地球的太空鸟瞰图,展示地球的壮观美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观察模型,初步感知1、学生分小组活动,学习看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地球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等,初步了解看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算一算:地球的半径是6300千米。
(1)地球的周长是多少千米呢?(2)假如我们步行绕地球走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3)假如我们绕地球修一条铁路,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才能绕地球一周?3、小组探究交流: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表示什么?被海洋包围的黄棕绿色表示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地球为“水球”?【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地球仪,让学生初步认识经线、纬线以及地球仪上蓝色部分所以代表的含义】三、合作探究1、与同学合作,利用地球仪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然后全班交流。
《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1.《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走近世界”第1条“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的要求编写的。
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循序渐进地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各是哪个。
(3)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
(4)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各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看地球仪的能力,认识经线、纬线、地球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等。
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它们在东西半球的位置,最大的洲和最小的洲,最大的洋和最小的洋分别是什么。
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各类和基本特征。
同时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让学生懂得要保护地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两半球图。
(2)课件准备宇航员遥望地球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课件: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的画面。
教师:我们生存的星球是如此地壮观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它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地球的太空鸟瞰图,展示地球的壮观美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观察模型,初步感知1、学生分小组活动,学习看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地球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等,初步了解看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算一算:地球的半径是6300千米。
(1)地球的周长是多少千米呢?4万(2)假如我们步行绕地球走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400天3、小组探究交流: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表示什么?被海洋包围的黄棕绿色表示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地球为“水球”?【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地球仪,让学生初步认识经线、纬线以及地球仪上蓝色部分所以代表的含义】三、合作探究1、与同学合作,利用地球仪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然后全班交流。
蓝色星球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蓝色星球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地理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2. 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PPT课件:地球图片、地球构造、地球环境问题等。
2. 视频资料:地球自然景观、地球环境问题实例等。
3. 教学道具:地球模型、环保宣传册等。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相关知识。
2. 收集有关地球环境保护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
2.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哪些了解?地球有哪些特点?授课:1. 利用PPT课件讲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气候等。
2.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地球环境保护资料。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环境?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环保习惯。
布置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海报,展示地球的美丽和需要保护的部位。
2. 写一篇关于地球环境保护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动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第六课时:地球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课 蓝色的星球

单元备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地球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生命生存的天体。
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用365.256天绕太阳一周,用23.935小时自转一周距太阳150000000千米。
地球内部有四个同心球层: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宇宙间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
地球上有太阳提供的光和热,有孕育万物的水,有保护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提供生命营养物质的土壤,这些都是生命诞生和成长所必需的温床。
经过46亿年的漫长演化,地球创造了繁荣的生物世界,孕育出高级智慧生物-人类,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所以说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一、在两半球上查找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写出它们的各称。
亚、欧、非、大洋洲,北美、南美、南极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二、地球表面有哪几种陆地地形?五种;丘陵、平原、山地、盆地、高原。
三、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什么?地形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①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不同的平原,②浅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颜色再深一点的黄色表示山地,颜色越深海拔越高,③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④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⑤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红褐色表示3000米以上、土黄色表示1000-3000米、黄色表示500-1000米、绿色表示0-500米红黄绿色的地方表示陆地,绿的地方海拔低,黄较高一些,红更高,红的地方出现白色表示一年四季有冰川积雪。
四、为什么说地球是水球?可又不叫水球?1.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陆地只占百分之二十九,按理说应该叫水球。
2. 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想法在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前就存在了。
3. 在人类大航海大发现之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性,人类认为地球的大部分是陆地,自然就命名为“地球”4. 人类经过几万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陆地生活方式。
1蓝色的星球

1、蓝色的星球(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第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海洋拥有人类重要的食物和能源资源,感受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感受人们的探索勇气,激发热爱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海洋的和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地球的基本常识与人们认识地球的简单历程。
第2课时:海洋探秘。
教学过程:
1、了解地球是一个水球。
从“新闻链接”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图片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更是一个水球。
2、介绍地球的水陆分布。
3、教学地球的水循环。
4、教学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5、教学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6、了解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7、课堂小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2蓝色的星球》教案

《蓝色的星球》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知道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2.学生能够识别地球上的主要海洋和大陆,并了解它们的基本分布。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学会分析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和海洋的热爱,增强保护蓝色星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知道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准确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和海洋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地球仪、世界地图•海洋和大陆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和相关介绍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和海洋的重要性。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洋和大陆的分布。
•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和海洋的图片、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颜色分布,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吗?”•引出本课主题:《蓝色的星球》。
2.新课学习•(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陆地只占小部分。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主要的大陆和海洋。
•(2)海洋的重要性•讲解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调节气候、提供生物资源等。
•展示海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海洋的广阔和美丽。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海洋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海洋的重要性。
•(4)总结与归纳•总结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课题】山美版四年级上册 1. 蓝色的星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中的第一课,本课依照《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走近世界”第 1 条“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散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的要求编写的。
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经过学生的研究体验活动,顺序渐进地认识地球的基当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
【教课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初步建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研究地球仪的意识,初步认识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地点。
3.认识地球仪,认识世界的海陆散布以及比率。
4.认识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和基本特点。
【教课要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地点;认识世界的海陆散布及其比率;认识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和基本特点。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认识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教课策略】本节课教师充足采纳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课方法,让学生第一沟通自己对地球的认识,教师对于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增补教课。
对于地球仪的认识,教师松手给学生,采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 1. 课前收集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概略;准备地球仪、地图。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文字资料、收获卡。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爱看图片吗(教师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2.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觉这是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一些对于地球的照片。
地球上有哪些神秘呢今日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蓝色的星球。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经过图片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神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一) 沟通资料1.讲话指引: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你们有什么收获啊指名几个学生沟通。
1蓝色的星球.doc[李莹]
![1蓝色的星球.doc[李莹]](https://img.taocdn.com/s3/m/4b91cbbac77da26925c5b059.png)
课型:新授课(2)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海洋拥有人类重要的食物和能源资源。
(3)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感受人们的探索勇气,激发热爱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点: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树立自觉保护海洋的意识和行为。
1海洋知识擂台赛: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海洋的基本知识设计成题开展知识竞赛。(学生主持)
2航海故事展宝(通过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海洋的丰富资源。
5探究活动:生命的起源
6海洋保护手册
6归纳总结
(略)
。学生自主归纳
教学方法:1、自然导入新课。
2、采用讲、看、议结合的方法。
3、列举事例的方法。
教学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2感知教材
3学生讨论
4学生资料展示
5学生评价
1、新闻连接链接入手(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更是一个水球)
2、激发学生去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历程
3、了解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4、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进入了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山美版四年级上册 1.蓝色的星球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中的第一课,本课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走近世界”第1条“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的要求编写的。
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循序渐进地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懂得要保护地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探究地球仪的意识,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3.认识地球仪,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比例。
4.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比例;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看地球仪的能力,初步了解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地球仪和地形图自
主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充分采用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教师对于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补充教学。
对于地球仪的认识,教师放手给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搜集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准备地球仪、地图。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文字资料、收获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教师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2.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一些关于地球的照片。
地球上有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蓝色的星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唤起学生对地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学习新知
(一)交流资料
1.谈话引导: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你们有什么收获啊?
指名几个学生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半径、自转方向、表面积等方面交流)
2.学生交流
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收获,还有很多同学也想说,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吧。
3.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交流
请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介绍一下你们对地球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
(二)自学课堂
1.教师出示地球仪:这就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它上面透露了很多信息。
为了
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
自学提示:
(1)同学们,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在地球仪上找到经线、纬线。
(2)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如果你自学了教材第四页的知识会对你有帮助的。
(3)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吗?
(4)通过观察地球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过渡: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很有用的学习用具,希望大家可以经常利用它来学习。
除了地球仪,地形图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
(教师出示地形图)
3.教师提问: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了七个大洲、海洋则分成了四个大洋,你能在地形图上找到吗?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三页的内容,一会我们来交流。
4.师生交流
同学们,谁愿意起来向我们介绍你的学习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地形图上边指着边说。
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吗?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到了71%,陆地的面积只有29%,所以我们的地球被称之为蓝色
的星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地球仪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着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三、总结延伸
1.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预示了什么?
究竟我们能不能在别的星球生活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总结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概念。
3.资料展示
在太阳系中还有九大行星,我们人类也曾不断探索在这些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小结:经过无数的搜索,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亿千米的范围内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过渡:我们人类是怎样做的呢?展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四、组织学生交流
1.教师引导:
看到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巡视学生的交流情况
利用活动,让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出一点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行动。
】
五、深化感知
1.同学们既然知道了这种情况,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2.有了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我们的能力有限,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地球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要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地保护地球。
】
六、启发拓展
在我们生存的宇宙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星球、你们愿意在其中遨游吗?通过你们搜集资料就能做到,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激发学生探索其他星球的兴趣。
】
【板书设计】
陆地29% 七大洲保护地球
蓝色的星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海洋 71% 四大洋从我做起
【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平均半径 6,372.797 km 赤道半径 6,378.137 km
表面积 510,065,600 km^2 陆地面积 148,939,100 km^2(29.2 %)
水域面积 361,126,400 km^2(70.8 %)体积 1.083 207 3×10^12 km^3
质量 5.9742×10^24 kg
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没有画着经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
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纬线。
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
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地貌:
绿色:平原
黄色棕色:山地,颜色越深就越高。
浅蓝色:湖泊
深蓝色的线:河流
深浅不同的蓝色:海洋,颜色越深就越深
白色: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