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产业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我国煤炭产业基本特征
1.1 我国煤炭产业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球21.4%。全球煤炭资源储量合计1.14万亿吨,其中美国以2516亿吨居首位,占比22%;而中国以2440亿吨居第二位,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2000亿吨规模的两个国家之一。而居于第三位的俄罗斯仅1604亿吨。远低于中美两国。
2018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5.46亿吨,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7%。而排名第二位的是印度,产量仅为中国的1/5,约为6.92亿吨,1.2 煤炭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其中晋陕蒙宁占67%;新甘青、云贵川渝占20%;其他地区仅占13%。另外,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除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煤田开采条件较为复杂。形成了“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分布特点。
1.3 煤炭产业消费和生产分布不均衡
我国煤炭消费和生产地区的分布不对称,进而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消费格局。煤炭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而煤炭生产主要在晋陕蒙地区。2018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35亿吨,其中内蒙、陕西和山西三个省份原煤产量达 23.02 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 66.82%。而作为煤炭销售主力地区的华东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仅有全国的5%,处于极度缺煤状态。
1.4 煤炭产业存在明显周期性和季节性
煤炭行业的景气与下游行业的景气度息息相关,我国主要耗煤产业——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的周期性发展导致煤炭消费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作为燃料的煤炭冬季处于销售,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也比较大。
2 煤炭产业环境分析
2.1 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去产能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引导有效产能向成本低的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帮助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煤炭市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局面。2017年煤炭产量下降,降低产量实现供给缩减,2.2 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提供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为煤炭成为洁净能源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国将大力推广应用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洗选新技术,使煤炭产业更向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产业向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开发应用。
2.3 能源消费结构使得煤炭消费量下滑
人们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水电、风电、天然气等绿色环保的可持续能源更受青睐。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天然气和新能源消费的增加,使得煤炭消费量逐年下滑。但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需求总量依然较大。
2.4 经济全球化促进煤炭产业资源整合
中国为主要煤炭进口国。2017年我国煤炭进口量2.71亿吨,出口量817万吨,净进口量2.63亿吨。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煤炭产业可以得到资源整合,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促进煤炭进口输入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大量开采煤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3 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2018年中国煤炭行业前10名厂商生产集中度为58.67,占据50强企业生产总量的半数以上。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年生产量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达到1200多处,总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为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这些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资源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晋陕蒙等地区。
4 煤炭业竞争结构分析
4.1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煤炭行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形成了特殊的产业竞争结构,煤炭行业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发展规模主要受矿区煤炭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模经济。
二是资本需求大。煤炭行业的规模经济决定了其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和生产设施所需资金量都较大,另外煤炭资源赋存较深,地质条件复杂,经营费用偏高。
4.2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煤炭企业同产品购买者相比较而言处于劣势地位,表现在:4.2.1 我国煤炭的四大消费用户主要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行业,处于相对集中的大量购买地位,采购费用较大。
4.2.2 煤炭属于同质商品,产品差别不大,购买商在煤质、煤价、交货时间及运输服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
中国煤炭产业现状分析
梁慧婷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
赋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30~50年内,仍会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结构。因此本文对煤炭产业基本特征、生命
周期、市场结构、竞争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煤炭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1
-113-
4.2.3 煤炭购买用户转换成本低,并且能够比较方便及时地了解到煤炭市场的相关信息,提供了较大可选择性。
4.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从整体上看,由于供应商企业集中化程度较低,替代产品较多,煤炭企业作为供应商的重要客户,之间的交易会在比较公道的定价情况下完成。煤炭企业可能会在交易中处于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
4.4 替代产品的威胁
近几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作为替代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相较于煤炭资源来讲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预计我国可再生能源将会在 2020 年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6%左右。2018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由2010年的69.2%降至首次低于60%,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量明显提升。在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制约下,煤炭消费增速明显放缓,但资源条件决定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4.5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我国煤炭企业之间内部竞争激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对能源企业的整合,各大煤炭产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大型煤炭生产集团,且各企业煤炭生产能力大大增加,产品差异度比较低,各自均有自己比较稳定均等的市场份额,实力相当。在今后的煤田资源争夺,市场份额争抢等方面的竞争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退出障碍大。煤炭产业资产专用性强,可移动性差,转产困难。煤矿需要大量投资,设备专用性强,回收利用难度大;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收入较少,且企业地处偏僻山区,市场机会少,退出将面临大量工人的下岗,社会成本高。
5 对于煤炭产业在新形势发展下的建议
首先,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推行全方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实施 “中国制造2025”助力。
其次,完善产业组织政策。在产能过剩产业的进入、退出、技术标准、规模、安全生产等方面设定更为严格的标准,提高产业成熟度。
再次,按照 “绿色发展”理念,对传统产能过剩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同的区域采取差别化的采掘政策;对资源枯竭或接近枯竭地区,停止开采行为,实现结构转换;对资源丰裕地区采取控制采掘数量、渐次开发的采掘政策。
最后,引入 “互联网+”思维,利用创新驱动,不断融合,加速技术进步。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开采、物流、深加工、环境保护水平,发展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元化。
煤炭行业是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重点,将煤炭市场推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面对新的政策变化,煤炭产业应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向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成为煤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高春雨.浅谈我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J].能源技术
与管理,2017(06).
[2] 张明.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现状及展望[J].化工机械,2016(03).
(上接110页)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质量竞争,对效率与时间的要求也逐渐增加。而作业成本管理还要对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各个管理工序的反馈效率必须提高,才可以降低成本。最后,顾客是上帝,作业成本管理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以顾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顾客的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3 完善信息化建设
成本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重要基础,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完善、健全的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成本信息,进而使得作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因此,建设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的设计必须结合不同生命周期的运营特点,从企业内部环境、战略目标等角度,全面准确地实现信息共享功能,明确当前时点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积极推进企业全过程、多方位成本控制的实施。3.4 建立企业成本文化
要将作业成本管理理念落实到位,就必须提升财务人员和成本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单位也应积极组织对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学习,并提供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的培训学习机会,培养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此外,企业还要从创立初期开始,执行先进的管理模式,激发财务人员主动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让其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
4 结论
总之,成本核算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管理系统,从企业的理念、文化等方面出发,不仅需要管理层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很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侯国林.作业成本法理论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纳
税,2019(06).
[2] 吴举.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企业融合应用的研究[J].时
代金融,2019(06).
[3] 王雅芳.浅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农
经,2019(0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