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综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综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综述

绪论

第一节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经济与唐文学

(一)政治方面:政治开明

具体说来:

1.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

2.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3.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解放

(二)经济方面:经济繁荣

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2.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

3.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

4.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二、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文学

1.国力强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

2.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1)漫游。(2)入幕。(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三、自由的思想与唐文学

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2、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2)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3)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

3.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唐文学

1.文学的自觉;2.文体的发展

五、唐代文学的总体风格

唐代文学繁荣的几点表现:

1.唐文学的繁荣,首先表现在诗、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

2.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作品众多,大师辈出上。

3.与前后各代相比,唐文学在内容题材、思想、感情、艺术、造诣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山水田园:王孟

盛唐:→边塞诗派:高岑

↘双子星座:李杜

中唐

韩孟、元白诗派

晚唐:小李杜

第二章

上官体特点:

其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其二,音响清越,韵度飘扬,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了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模式。

上官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制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四友中成就最高者就是杜审言。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

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王勃诗歌类型:

A.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

B.其它诗作如《山中》

2.杨炯代表作为《从军行》

3.卢照邻:诗歌以歌行体最为出如《长安古意》

4.骆宾王

歌行体诗如代表作《帝京篇》

五律如《在狱咏蝉》: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自喻的诗。骆宾王因上书讽谏,触忤武则天,被诬以贪脏罪入狱。狱中,高墙外古槐秋蝉的长吟,触动他蒙冤受难的一怀客愁和怨慨,遂写下此诗。

诗人因蝉起兴,借蝉自况,用比兴手法寄寓自己的沉郁忧愤。以蝉的“飞难进”比己之身陷囹圄、难获自由;以蝉的“响易沉”喻己之有口莫辩、沉冤难伸;更以蝉的“居高食洁”况己之清白廉正。咏蝉即写人,蝉与人交融而无牵强。

此诗用语自然直白,却情思凝重而寄托遥深,在古代咏蝉诗中属上乘之作。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诗经》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三人诗都工于比兴,托蝉寓意,而又各呈面貌,为唐代诗坛“咏蝉”三绝。

第四节陈子昂

陈子昂的创作

1.内容:○1露时弊。②表达志向。③抒发愤慨。④羁旅赠别

2艺术特点:

①风格慷慨悲壮,雄浑苍凉。

②善用比兴寄托,词旨幽远。

③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④缺陷:对民歌、律诗学习不够,有的《感遇诗》说理枯燥。是陈子昂的代表作。

《感遇诗》的几个特点

①感遇诗用讽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武后统治时期言论不自由、滥用酷吏,穷兵黩武等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和忧虑。如《感遇》其三、其四、十二、十九、三十七等。

②感遇诗里还有一部分述怀言志,表现了其仕途不遇以及抱负理想。如前面我们讲的《感遇》其二,以及三十一、三十五等。

③《感遇》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对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④然而,《感遇》的也有其不足之处,在于陈子昂有时用比兴手法论理,寄托感慨,以诗言理使诗歌缺乏艺术感染力,即我们前面在艺术特色见面所讲的说理枯燥。

总之,《感遇》诗较好地实现了陈子昂的创作主张,对后世影响颇大,杜甫盛赞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春江花月夜》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3.韵律节奏美。“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们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

2.统治者的文化开放政策使思想较为自由

3.唐代文人中有一股读书山林之风。

4.隐逸之风的盛行。

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总体特征

1.山水田园诗昂扬着一股青春勃发,积极向上的情调。

2.山水田园诗山水与田园结合更为紧密,继承了陶渊明的淳朴而更加优美,摒弃谢灵运的艰涩而更加清新。

3.诗境画境结合,尤重神似之美,创造出了空明灵秀的诗境。

4.深受禅宗思想影响,饶有禅意和禅趣。

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1.和其它山水田园诗人相比,孟浩然更偏重于山水田园,他的诗歌,几乎全部是山水田园诗或与山水田园紧密相关。

2.长于五言,简短幽雅。清空闲远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他写山水田园时,常从高远处着笔,由远及近,意点染的景物与其消淡的情思相融合,形成平淡清远而又韵味无穷的清空闲远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王维的思想

①前期:他似乎更接受儒家济时用世的思想,他曾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现实,表示过一些不满;

②后期:亦官亦隐,沉静于佛教思想中,开始超然于物外。

王维的诗歌内容

1、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新晴野涩》、《渭川田家》、《过香积寺》、《鸟鸣涧》、《辛夷坞》等等,充满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2、边塞诗如《使至塞上》、《观猎》等

3.长于描写,既能大处落笔,概括描写维奇壮阔的景象,又能细处着墨,刻画物态。如《终南山》、《山中》。

4.构思精巧,善于捕捉富于生活情趣的意象;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写人事的:“人闲桂花落”,“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等等;写景物色彩的: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等等。

5.以禅入诗。

有两种写静寂以表示禅意的方法:

一种是直接写寂静。如《辛夷坞》:

另一种是以动衬静,使静显得更为寂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语言清新洗炼,在明朗朴素中现华彩,音节和谐响亮,富于音乐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第四章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的繁荣的原因:

1.图力强盛,战事频繁。

2.文人崇尚赴边建功。赴边入幕是其经济仕途的又一道路。

3.我国有着悠久的边塞诗的传统。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多,作品多:边塞诗除了高岑、王昌龄几位大家之外,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王之涣等。就连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其集中也颇多边塞诗歌,如《观猎》、《使至塞上》。

2.内容广泛:边塞诗其内容或再现边塞生活,或表达建功立业志向,或突出军中矛盾,或表达和平愿望,或反映人民生活,或渲泄英雄失路,或揭露穷兵黩武,不一而足。

3.风格多样。或雄浑,或质朴,或慷慨悲壮,或奇丽峻峭,不一而足。

王昌龄

王昌龄诗歌内容:

①王昌龄的边塞诗,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揭露穷兵黩式,同情士卒。其中不乏慷慨豪气。如《出塞》

怨女诗。怨女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宫怨,一是闺怨。A宫怨诗。宫怨诗是宫女失宠与臣子失宠恰成对应,因此,宫怨诗,多隐含有士子悲士不遇之感慨。

如《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等均为宫怨诗。

B 闺怨诗。我们将闺怨诗定义为主要描写待字深闺或丈夫不在身边的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王昌龄的闺怨诗《闺怨》脍炙人口。

C 赠别诗。

其赠别诗构思委婉,托物托景,饱注深情,如《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人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王昌龄的诗歌艺术特点:

①擅长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他传世的七绝有70余首,几乎是首首堪称名篇。

②善于典型概括,意象深远而表达又极为流畅。

③风格刚健。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样的思情,格调无论是清刚苍凉、雄浑跌宕,还是高昂开阔,爽丽自然,均有一股刚健之气。

其他边塞诗人:

1.王之涣诗仅存六首,以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鹊楼》文明于世。

2.王翰存诗十三首,擅长歌行和绝句,以《凉州词》

高适

诗歌内容

高适的诗歌较为关注社会现实,他早年沉沦下僚,又曾经北上幽州入幕河西,故而,他的诗歌内容主要集中在边塞题材和反映下层农民生活两个方面,另外,正因为其早期仕途颇为不顺,也作了许多的幽愤诗。

高适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北上幽州,入幕河西两个时期。其诗表现边塞生活,或表达其建功立业的志向,或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矛盾。或遣责穷兵黩式,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所及颇为广泛。如其代表作《燕歌行》就是揭露军中苦江不均的矛盾的杰作。

高适诗歌的艺术特点:

1.沉雄悲壮。

高适之诗,尤其是七古,多慷慨之气,不平之音,风骨凛然,沉雄悲壮,改变了唐初以来婉靡之风。如我们前面讲的《燕歌行》。

2.质直浑朴

高适之诗质直浑朴,多胸臆语,常用赋法而少有比兴寄情。如其《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即景抒情而不加修饰,自抒胸臆而又天然浑成。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 克思)。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 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 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 史书如《左传》《国语》; 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 西晋“汲冢竹书”之一。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 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 2)洪水神话 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 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 7.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 2)重生爱民意识 3)抗争精神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1、诗歌 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国风:大致内容分类,代表性诗章,艺术特色 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内容,形式 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离骚:时代背景,情志内容,艺术特点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宋玉的九辫:艺术独创性,悲秋母题 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文人诗与民间乐府诗的承继关系和异同 概述建安风骨:时代北京,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风特色,名篇分析,后世影响 谢灵运:艺术风格及其得失 鲍照:艺术风格及成就 永明体:代表作家,艺术上的得失 宫体:代表作家及其得失 庾信人生两阶段诗风转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 唐诗繁荣的时代背景,兴盛原因 初唐四杰的诗风,贡献,后世评价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概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李杜之争:褒贬,得失,学李和学杜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白居易艺术成就 概述大历十才子及其创作得失 刘禹锡与柳宗元 韩孟中唐奇险诗派作品形式,风格特色 郊寒岛瘦,诗鬼 小李杜:西昆体的得失及其后世影响 欧阳修和王安石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015.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 0053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A.华靡艳丽 B. 平易晓畅 C.沉博绝丽 D.清奇僻苦 2. 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 A.白体 B. 西昆体 C.晚唐体 D.半山体 3.苏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 A. 以文为诗 B. 以才学为诗 C.好发议论 D.好用典故 4.黄庭坚诗生新瘦硬,被称为 A. 后山体 B.简斋体 C.山谷体 D. 诚斋体 5.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 A.清丽淡雅 B.沉郁哀痛 C.清空骚雅 D.浓艳密丽 6.与张元斡词风相近盼词人是 A. 秦观 B.辛弃疾 C.周邦彦 D. 姜夔 7.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 A.王鼎 B.韩防 C.萧观音 D.耶律倍 8.元代后期作家乔吉的散曲风格是 A.豪放风趣 B. 清丽雅正 C.尖新流丽 D. 疏放豪宕 9.高明《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为 A. “古今绝唱” B.“万中无一” C.“制作新奇” D.“南戏之祖”10.“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 A.《西湖竹枝歌》 B.《黄河即事》 C.《西域河中十咏》 D.《登镇州隆兴寺阁》 11.《元史》称姚燧文章的艺术风格是 A.“笔法纵宕,不为律缚” B. “闳肆该洽,豪而不宕” C.“雄篇秀句,洒落人间” D. “闲婉冲澹,清壮顿挫” 12.《金瓶梅词话》本指的是 A.万历刻本 B.崇祯刻本 C.张竹坡评本 D.说散本 13.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曲律》的作者是

第1讲 古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观念、重要作家作品等);(二)培养解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丰富思想和情感; (三)把知识内化到生命当中,成为你的人格修养,表现于你的言行之外,即文学素质的培养。 学习方法 (一)认真上课:互动,记录笔记(抓重点,不求完整); (二)认真复习:对课上有启发性、感兴趣的内容,课后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材料,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朗读与背诵 一、历代文学的典型样式 上古神话 春秋战国:《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二、古典文学的历史分期及特点 七分法(三古七段法)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文学革命”(1919) ?上古:文学自发的时期,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三、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 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中国古代文学通史⑵先秦两汉文学⑶魏晋南北朝文学⑷唐宋文学⑸元明清文学⑹中国文学文献学⑺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⑻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历代文话》、《苏轼评传》、《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国文学史新著》、《世说新语精读》、《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德里达的幽灵》、《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庄子精读》、《唐学与唐诗》、《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文学史、秦汉散文研究、六朝文学专题、唐代文学专题、宋代文学专题、佛教与中国文学、词学研究、文章学史研究、书籍与中国文学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陈引驰 主要研究领域:先秦两汉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enyinchi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骆玉明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通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luoyuming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戴燕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daiyanah@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王水照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文章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wangshuizhao@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陈尚君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shj1952@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查屏球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书籍史与中国文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zha@https://www.360docs.net/doc/7c11460110.html, 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表 发布时间:2009-09-11 阅读次数: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点经验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记载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几分厚重(知识容量大)。这对于自考生来说,无疑于难上加难。因此考生在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同时又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备考过程中摸索的一点方法,但愿能给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考生提供点帮助。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与从具体、微观上理解考试内容相结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生可以首先总揽一下目录,把整个文学史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可以按体裁划分,也可以按朝代划分,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划分,划分的目的是对学习有帮助。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学习单元: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在时间上的断代分期,与历史的断代划分大体相一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就是学习其中的唐代文学,也可以相似地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学习。再往下有初唐四杰;盛唐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还有盛唐的两个重量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刘禹锡的怀古和民歌很有特色;晚唐有杜牧和李商隐。五代以词为独树一帜,另外还出现了唐传奇、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等新的文学体裁。再一层次可以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艺术成就)等等方面来分析和学习。考生在经过层层具体细化后,虽然内容繁多,但是井然有序、思路清晰,这是从“大处”梳理。学习者在进行实际的学习时则从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是一个与梳理相反的过程,是一点点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总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把相关内容进行同时代或跨时代的比较,重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典小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从繁杂的、孤立的个体中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先秦的神话小说是古典小说产生的起源,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雏形,唐传奇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宋元话本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开端,明清小说的文人独立创作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从古典小说的角度把独立的古代神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联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然后从各个阶段的载体中衍生新的知识点。神话小说中有《山海经》和《淮南子》;志人志怪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唐传奇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宋元话本的特点及作品;明清文人创作的丰硕成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这都是学习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巨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从另一个角度说,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又要求考生作为“名词解释”来掌握,把三者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比较记忆,且后者都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小说的演变过程中来记忆,可以记得准确且不容易发生混淆。因此相关内容的比较、联系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考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归纳,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无非是从作品的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个别作品的特殊性则需要个别记忆。前面提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及明清的两大传奇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作品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隋代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 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 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 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出塞》二首为代表作。《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向介绍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050105) 1. 中国古代诗文方向 诗歌和散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文创作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锻造中华民族的灵魂起到过特殊的作用。千百年来,诗文创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古代诗文研究是本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古代诗歌研究包罗万象。诗词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诗词的艺术规律,诗词的传播和接受,诗人,词人的生活和创作,诗词与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本方向的研究课题。 古代散文既包括古代奇句单行的散体文,也包括辞赋和骈文。从先秦到清末所有的文章创作,都是本方向的研究对象。目前研究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先秦诸子散文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在全部中国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的性质。作为文学研究,本方向侧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规律及其与后世文学创作相互关系的研究。(2)古代史传文学研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史官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散文创作。史传文学研究既包括对史传文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史传文学内部艺术规律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3)骈文和辞赋的研究。辞赋和骈文是我国特有文体,充分地显示了中国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魅力。骈文和辞赋的研究,将着重研究其艺术形式,发掘这两种文体的艺术魅力,关注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方向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深厚广博的文化素质。 2.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方向 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诸多门类中极富特色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古代戏曲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了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早期戏剧的形态、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样式的主要艺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中各种文化(含外来文化)因素的作用、中国古代戏剧的形成发展模式、古代戏剧与相关艺术的关系、重要剧种、声腔的特征与流变、经典剧目、重要作家、戏剧流派,还包括戏剧批评、戏剧文献等等。另外,剧场、曲律、优伶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的专门之学也是本方向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方向在中国早期戏剧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中国古代小说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古代小说与其他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重要小说作家研究、小说个案研究、小说形态研究、小说批评与小说理论研究等。将古代小说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下,研究小说的生产、传播、接受,是这一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方向注重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上的重要问题,提倡文献与理论并重,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宽阔视野,艺术修养与写作能力。 3. 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归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重要分支学科,有深远的学术渊源及厚重的理论含量,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学科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借鉴吸纳传统与现代的学术理论和观念,对大量的古代文艺理论遗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吕宫

中国古代文学史

楚文化概述 一、芈姓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渊源 《史记·楚世家》说芈姓源于祝融部落,祝融源于颛顼,其后人分为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流落到南方蛮夷之地,成为后来的楚贵族。 既然芈姓贵族是从中原移居蛮夷的,它的传统文化应该和中原文化没什么两样。所以姜亮夫先生主张楚国属于夏文化,更多的人主张楚属于商文化或周文化。 芈姓成为楚人是在成王时。据《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也就是说,终有商一代,芈姓部落一直在中原居住,至周初被封于荆蛮,与中原文化有了隔阂。那么楚贵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周文化,而是夏商文化,以商文化为主。 二、周公变革与周楚文化差异 由商而周,人们在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亲眼看到曾受天命的殷商王朝,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他们从这次革命中终于意识到了天命靡常,一场文化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它完全偏离了商代的文化传统,礼乐从此成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标准,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前提。 夏商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巫祭和鬼神,从国家大政到生活琐事,都要问诸鬼神,按鬼神的旨意办事。周公的变革突破了夏商二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使得周代社会开始为理性的光芒所照耀,它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把人的理性从鬼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中原民族从蒙昧社会步入文明社会。 但遗憾的是,楚贵族因为地理和自身的原因,与这次文化变革擦身而过。重重山水阻隔了它和中原文化的交往,且周楚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敌意的状态中。文化上,楚也有意拉开和周的距离。所以,楚贵族由于没有经历周公的文化变革,又有意无意排斥周文化,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楚贵族的文化传统,则主要是商代文化。 三、楚文化和楚淫祀之风 楚贵族立足于夏商文化尤其是商文化,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这一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逐渐影响融入楚贵族文化。所以,楚文化是以楚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以中原周文化为次,兼有其它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那么楚国保留浓郁的巫鬼祭祀之风,就是毫不奇怪的了。 到了屈原时代,这种崇尚巫祭的风气任然没有改变。怀王兵败地削,不思自励,却将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代巫音把楚国的前程葬送的一干二净,但从它的废墟上,却生长出一丛绚丽灿烂的鲜花——楚辞。 汉赋 一、定义 典型的汉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它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二、汉赋的起源 《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赐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主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

专业深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深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目录 (一)学科概况 (1) (二)培养目标 (1) (三)研究方向 (1) (四)考试科目 (1) (五)课程设置 (1) (六)相近专业 (1) (七)就业前景 (2) (八)就业方向 (2) (九)专业索引 (2) (十)该专业在全国招生单位中的排名 (2)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整体分析 (一)学科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广的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独立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研究方向 各个招生单位具体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复旦大学为例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隋唐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05)佛教与中国文学 (四)考试科目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复旦大学为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五)课程设置 各个招生单位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 公共学位课: 外语、马克思主义理论(2门); 学位基础课: 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语言学史; 学位专业课: 《文选》与文选学研究、明清小说及近代文学研究; 专业选修课: 《诗经》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唐宋词研究、明清近代小说理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宗教与中国文学; 公共选修课: 信息技术(非计算机专业)、根据学生需要设定的课程、学生跨学科选择的课程。 (六)相近专业 与此专业相关的专业(即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