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
80年代经典唐诗大全
![80年代经典唐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912e4e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7c.png)
80年代经典唐诗大全1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8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1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3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4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5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7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3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4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5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0年代爱国诗歌
![80年代爱国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2bd0147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e.png)
80年代爱国诗歌党啊,你是一个标点在祖国的文章中生活您被十四亿个词语簇拥悲伤着唐诗宋词的悲伤快乐着珠峰长城的快乐党啊,拥抱你的何止是诗词散文小说我从1921年开始触摸我摸到了你的脉搏一贯地伟大光荣和正确翻开改革开放的画册是该你自豪的时候了你看——列车满载着提速太空写满了探究土地长出了小康工厂里高产优质和跨越......党啊,我在学习中读你读懂了前途的光明道路的蜿蜒党啊,我在工作中读你读懂了奉献和拼搏党啊,你是一个标点一个句读,一个感叹一个疑问,一个破折......有了您,祖国才这样繁荣昌盛才如此荣耀和谐案例二:你栉风沐雨在苦难与屈辱中艰难迈步嘉兴碧波荡漾的南湖一艘一般的游船上梦想却被酝酿成了种子洒遍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一面镰刀铁锤的明艳旗帜飘扬在每个同胞的心中春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最贫瘠的土地有了期望最阴暗的角落有了光明最干枯的荒原有了雨露最险恶的地方有了良善最颓废的心灵有了憧憬沉睡百年的雄狮发出震撼世界的怒吼国土不再任人掠夺人民不再任人凌辱二十八年战火硝烟二十八年腥风血雨让曾经弱不经风的你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日新月异里春天的故事唱响在碧空蓝天曾经渺茫的荒村焕颜成繁华都市的神秘让世界刮目一百年的风霜雪雨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沧桑巨变曾经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辉煌那面镰刀铁锤的明艳旗帜永恒飙扬在每个同胞的心中案例三: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一个红色的理想那船原本不是红色的船内燃烧的热情把它染红就成了一个红色的会场一百年前的中国革命就从这太阳升起的地方起航也许是黑夜太长的缘故人们对太阳才有强烈的渴望于是在我的视觉里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就烙下了一条船在旭日里行进的印象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憧憬运行着一个曲折的历程寻找着改变中国命运的航向多少处暗礁险滩多少次惊涛骇浪船的航程在起伏的五线谱里写着平平仄仄的诗行起初那几个操舵人便在风雨中迷惘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有位舵手操起舵轮矫正了那船的航向井冈峰巅遵义城头延安宝塔西柏坡......每一处革命圣地都是一座闪亮的航标为一次次伟大的行动导航跟着那条船的路线千万条船从赤水从洪湖......从黄河从长江......江河湖海都在咆哮云集一支庞大的队伍演奏出东方红的合唱雄鸡一样形状的土地终于发出了黎明的报晓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未有过今天的辉煌一代又一代掌舵人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的航线把我们的航程永远指向太阳的方向。
七八十年代的诗
![七八十年代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d548da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7.png)
七八十年代的诗
哎呀,说起七八十年代的诗,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
亮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
那时候的诗,不像是现在这样纷繁复杂,而是带着一种质朴和纯真。
就像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
样的句子,多么直接,多么有力!难道不像是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
虚伪和丑恶?
舒婷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
自己”,这难道不是对爱情最美好的期许和表达吗?这不就像夏日里的
一阵清风,吹走了人们心头的燥热。
还有顾城,他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
么令人震撼啊!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引着
方向。
在那个年代,诗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有一次,几个诗人聚在
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诗歌的未来。
一个说:“咱们的诗要像锤子,敲醒
人们的迷茫!”另一个马上接道:“对呀,要像号角,唤起大家的斗志!”
七八十年代的诗,是时代的回响,是心灵的寄托。
它们没有华丽的
辞藻堆砌,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
视那段诗歌的黄金岁月吗?
我的观点是:七八十年代的诗,是诗歌史上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回味。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1d950ac50c22590102029d99.png)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0a5c6c166bd97f192279e966.png)
80年代诗歌80年代两类诗人:一种是“复出的诗人”一种是“崛起的诗人”“归来者”的诗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
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1)50年代的“右派”诗人。
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
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牛汉《华南虎》昌耀《内陆高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f60a8f7f0b1c59eef8c7b441.png)
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 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 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 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 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 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 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 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 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 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 义乡村抒情诗人”。
• “此前的诗歌都是革命的大抒情,意象上 无非是高山,大海,太阳,钢铁等,这都 是对政治意念的图解。但北岛和芒克的作 品是一种转折和创新。”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 勇牺牲的战友
•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 • 亲爱的战友! • 交给我吧—— • 你手中的这本《毛主席语
录》。 •
• 按着滴血的伤口 • 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93941be3aeaad1f346933f51.png)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80年代现代诗
![80年代现代诗](https://img.taocdn.com/s3/m/0ef6667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d.png)
80年代现代诗1.《莲的心事》——席慕蓉1.原文: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2.解释:诗的开篇将“我” 自喻为“一朵盛开的夏荷”,展现出青春美好的姿态。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描述了一种未受风雨侵袭、正值美好年华的状态。
然而,“重门却已深锁” 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封闭,即使有着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时刻,却无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无缘的你” 指的是理想中的爱人,不是相遇太早时机不对,就是相遇太迟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青春女子对美好爱情的企盼以及爱情未得的惆怅。
2.《乡愁》——席慕蓉1.原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解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将故乡的歌比作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这一特定情境下响起,营造出一种清幽、悠远的氛围,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诗人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这种模糊感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把乡愁比喻成没有年轮的树,意味着乡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永远扎根在心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3.《黑眼睛》——顾城1.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解释:创作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夜” 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人们所经历的艰难、迷茫的时期。
“黑色的眼睛” 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拥有的,它既代表了诗人所承受的苦难,也象征着一种觉醒和对现实的洞察。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放弃对美好、对理想、对希望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精品文档)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2ababe82e3f5727a4e96247.png)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
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一)指称与成员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二.朦胧诗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1980年代诗歌(一)
![1980年代诗歌(一)](https://img.taocdn.com/s3/m/78828be0f8c75fbfc77db2a8.png)
•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 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 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 评选的“二等奖”。 • 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 《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 选》(1986)等诗集。
• 至今没有人将这样叠加而成的意象关系 进行确切的分析说明,这可能就是《弧 线》所要的效果。诗人对于意象叠加的 出神入化的运用,体现了意象是情绪方 程式的意象美学特征。
• 这四种弧线是美的,表现的是一种与直 线不同的曲线美。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一种美学法则的形象阐释。——它 表现的是一种形式美,是一颗童心对于 形式美的发现。
一、朦胧诗简介
(一)朦胧诗简介 指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主义诗潮。包括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在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二)朦胧诗的思想主题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 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 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 这是一首献给的祖国颂歌,不同于以往 纯粹歌颂祖国的诗歌,这首诗既有诗人 对祖国的歌颂,同时带着诗人揪心的焦 虑和热切的希望。
复叠的运用: • “祖国呵”:深情的呼唤,语气逐渐加 强,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隐喻特点: • 大量使用“我是……”这样的句式,是 隐喻,也构成博喻。 • 不同于一般的“我是……”,而是把我 作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分子这种血肉关 系来写,从而将我作为某种象征物来象 征祖国的兴衰,加深了对祖国落后的沉 痛感,对祖国未来兴旺的期盼。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cf2b39dfad51f01dc281f151.png)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争鸣的结果: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 阐述,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 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三)朦胧诗的发展概况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干预生活诗群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看待,是由于之间的某种共同 性,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疑虑或厌烦,而重新面对当代人的 思想情感世界的意向。 对于现实“干预” 对于现实“干预”功能的理解,也是有较多相通的方面: 他们既程度不同地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程度 不同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 的精神。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张志新)
五、女性诗人群
是一批生命本体觉醒者的聚合,她们以黑夜意识传来的神 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藉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显示生命 自立,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翟永明为代表,在唯欲的自我宣泄中显示着焦躁; 一类以张烨为代表,在纯情的自我拷问中表达着迷惘。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特点: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在打破传统观念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女性诗歌意象和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是 数典忘祖,是不正之风,是食洋不化的表现。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是代表诗坛的希望,是新的美学原 则的崛起,是诗美理想的实现。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f19ea5d1f34693daef3e2b.png)
• 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
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 因其它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 笛、陈敬容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的共同特征
•(一)个人心理情绪的坦露
艾青《鱼化石》: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
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重,时而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 《致橡树》采用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
对话,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这两个意象, 超出了爱情本身。
• (二)打破了线性因果或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来结构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
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多用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
舒婷《双桅船》的抒情方式: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56ab0e8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e.png)
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是-文化复兴的年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八十年代诗歌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十年代诗歌篇1:坚韧不拔的小草坚韧不拔的小草一棵小草长在顽劣的环境中,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山地动摇,很顽强很有生命力生长,最终活到很久很久永不停息。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野火烧不尽风也吹不到,大雨来弯著背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不怕风不怕雨立志要长高。
坚韧不拔的小草啊,你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这样是我们自豪啊!这样的你才是我们的灵魂啊!八十年代诗歌篇2:流向春的河岁月悠悠悠悠岁月在一天天的消磨夏去秋来花开花落那婀娜的身影仍在心中铭刻常常想起不曾忘却如涓涓的小溪蜿蜒冬的梦流向春的河八十年代诗歌篇3:世界全部送给你同行。
看月亮看星星。
追彩云追小鸟。
你说我说。
你问我问。
你担心我担心。
你开心我开心。
你想我我想你。
你亲我我亲你。
牵手风雨。
牵手阳光。
举杯共饮。
起身共舞。
种一棵树。
种一朵花。
写一首诗。
写一首歌。
打拼。
看见处处阳光。
遮挡强大风雨。
拥有一片蓝天。
找到一片大地。
一程一程相逢。
一样一样改变。
听见声声呼喊。
高高飞翔。
远远奔跑。
重重举起。
埋头思考。
弯腰耕耘。
双眼光明。
一颗心放开。
一页一页开始。
一步一步进入。
流传。
彩色芬芳一朵花。
常青雄壮一棵树。
人人记人人说。
永远蓝天。
永远大地。
征征战战。
轰轰烈烈。
依依舍舍。
思思念念。
一去不回声声流水。
天天来来望望脚步。
夜夜相伴身边明月。
双双蝴蝶飞。
双双鸳鸯水中游。
真真爱爱两颗心。
相守远方一纸誓言。
灵魂。
写生生死死一页。
亮肝肝胆胆一处。
见真真诚诚。
拿厚厚重重。
路上一去不回头。
刷洗干干净净。
长长久久埋头苦做。
一天一天日升日落。
一程一程往来。
一样一样交给。
步步向前海浪。
先人后己。
勇敢指点。
温温暖暖滋润。
无变无际胸怀。
永远相交亲人朋友。
永顺。
没有大风没有大雨。
平安健康。
今天亮亮闪闪。
明天兴兴旺旺。
相知相逢。
80年代的古诗锄禾日当午诗名
![80年代的古诗锄禾日当午诗名](https://img.taocdn.com/s3/m/03aa0a1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e.png)
80年代的古诗锄禾日当午诗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你看啊,大中午的,太阳那叫一个毒,就像个大火球在头顶烤着,这时候农夫还在地里拿着锄头干活呢。
那汗珠啊,一滴一滴地掉到禾苗下的土里。
这画面感多强啊,一下子就能让咱们感受到农夫劳作的辛苦。
大中午的,咱们现在很多人都躲在空调屋里吃着西瓜,可人家农夫在烈日下干活,这对比可太鲜明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句就更厉害了。
诗人话锋一转,说谁能知道咱们盘子里的饭,每一粒都是这么辛苦得来的呢?这就像是给咱们敲了个警钟。
咱们平时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会剩饭,有时候会掉饭粒,可想到农夫这么辛苦才种出粮食,就觉得每一粒米都珍贵得很。
这两句诗就像在咱们耳边念叨着,可别浪费粮食啊,这粮食来得不容易。
这首诗虽然就这么简单的四句,但是它特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夫劳作的艰辛,又从这个艰辛延伸到对粮食的珍惜,就像一个小小的警钟,时刻提醒着大家要尊重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从古至今,这首诗都一直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到了80年代,甚至现在,都让人们一读就懂,然后心里就会产生对农夫敬意和对粮食珍惜的情感。
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精神书写的“光晕”——从西川、戈麦、多多、王家新诗歌文本解读出发
![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精神书写的“光晕”——从西川、戈麦、多多、王家新诗歌文本解读出发](https://img.taocdn.com/s3/m/9a63bd741711cc7931b71687.png)
从 西 川 、 戈 麦 、 多 多 、 王 家 新 诗 歌 文 本 解 读 出 发
周 俊 锋
( 西 南大学 ,重庆 北碚 4 0 0 7 1 5)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的 诗 歌 对 于 新 诗 发 展 历 程 来 讲 ,是 一 个 较 为 重 要 的 转 折 点 ,呈 现 为 一 种
京郊 万泉河 ;西川 1 9 8 8 年 曾获 《 十月》 文学 奖 ,1 9 9 1年 出 版 诗 集 《中 国 的 玫 瑰 》;王 家
新 1 9 8 6年 开 始 诗 风 转 变 后 ,诗 歌 代 表 作 品
《 瓦 雷 金 叙 事 曲》、《 帕 斯 捷 尔 纳 克 》、《 反 向》 作于 1 9 9 0与 1 9 9 1年 。 从 这 一 集 中 时 间 段 可 以看 出 ,在 西 川 、多 多 、 戈 麦 、王 家 新 的诗 歌作 品 中呈 现 出 8 0年 代 末 的 诗 歌 创 作 、诗 艺 探 索 、诗美 建 构 上 的共 同 内质 ,并 对 9 O年 代 诗 歌 创作 有 着 内在 影 响 。 欧 阳 江 河 在 诗 学 论 文 《 8 9后 国 内 诗 歌 写 作 :本 土 气 质 、 中 年 特 征 与 知识 分 子 身份 》 中 写道 :“ 对 我 们 这 一 代 诗 人 的 写 作 来 说 ,1 9 8 9年 并 非 从 头 开 始 ,但
2 O世 纪 8 0 —9 0年 代 诗 歌 的高 峰 ,类 似 德 国学 者 本 雅 明 论 及 波 德 莱 尔 诗 歌 时 提 及 的 概 念 术语 — — 光 晕 ,“ 光 晕 ” 本 身 的无 穷 魅 力 和 文 化 磁 场 ,主 要 是 这 一 时 期 诗 人 们 集 体 的 精 神 书 写 内在 会 聚 沉 淀 而 成 。 回归 历 史 现 场 语 境下 , “ 文 化 热 ” 的 社 会 大 语 境 之 下 以 及 “ 白洋 淀 诗 群 ” 为代 表 的相 对 固定 的诗 歌 同人 团体 、同人 杂 志 的交 往 活 动 ,特 别 是 对 早 逝 诗 人 海 子 、骆 一 禾 、戈 麦 、顾 城 的 追 悼 缅 怀 活 动 ,以及 其 诗 歌 作 品 陆 续 辑 录 出 版 后 引 起 诗 歌 文 化 的 大 众 传 播 效 应 ,愈 来 愈 多 的 来 自 诗 人 内部 或 社 会 公 众 外 部 的 “ 关 注 ”,诗 人 与 诗 歌 形 象 迅 速 上 升 ,诗 人 与 诗 歌 的 文 化 “ 光 晕 ” 愈 加 璀 璨 神 秘 。用 一 种 审 慎 的 态 度 重 新 来 看 ,诗 歌 的 “ 光晕 ” 真正存 在 于诗 歌文本 自身 ,诗 歌 文 本 解 读 是 诗 学 研 究 所 重 视 的 诗 艺探索 和 诗 美构 建 的前 提 基 础 和 内 发 土壤 。 对 诗 歌 文 本 的 研 究 不 够 细 致 全 面 ,是 一 大 缺 憾 。 同 时一 直 以来 的 诗 学 研 究 关 注 的 焦 点 多 为重 要 诗 人 和 重 要 作 品 ,而 对 边 缘 诗 人 的 关 注度 不 够 ,那 些 相 对 而 言 被 遗 忘 和 疏 离 的 诗 人 和诗 歌 ,应 当 予 以恰 当 地 观 照 解 读 和 分 析 研究 。 选取 8 0年代 末期 的 诗 人 为代 表 来 谈 诗 歌 的精 神 书 写 , 除 开 以 上 提 及 的 写 作 思 路 方 面
80年代诗歌[整理版]
![80年代诗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50ed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2.png)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崛起的一代
崛起的一代主要是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 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 1、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 如:张学梦,杨牧等 2、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的变革意味的朦 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3、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 子、骆一禾、西川等
三、宏观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重返试探的艾青,为了解决诗歌创作中 出现的政治激情澎湃而诗情淡薄、生硬 和缺乏形象性的不足,选择了宏观抒情 这一磅礴大气的艺术形式 所谓宏观抒情就是试图从纵深的实践过 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个人和民族 历史的艺术追求,是面对国家、民族、 人类、甚至是全宇宙所作的抒情
三、本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78年-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 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2、1980-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 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到认可的阶 段 3、1986-1989奶奶,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 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 神的阶段,他们只能干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 歌的主力
80年代诗歌
一、归来诗人 归来诗人主要是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 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者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 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具体包括: 1、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 如:牛汉,绿原等 2、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划分为右派的诗人,其中 既有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等,也有在50年 代初崭露头角的公刘 邵燕祥、流沙河等 3、在五六十年代偏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 小时的诗人,如郑敏等
四、本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1、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 期诗歌,尤其是十年浩劫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 情的反驳和矫正 2、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 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 都坚持一种独立思考立场 3、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 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
五、朦胧诗
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 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明 确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是任何作品 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 顾城的《一代人》等,增创办民间诗歌 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问个政治神 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 探索,对自有理想的追求,从整体上改 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故居和基本风貌
七、朦胧诗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
《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 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 思与批判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 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 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 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3、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 价值与信念
这一类作品不直接表现社会政治事件,也很少 表露作家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内涵,作者 有意让诗歌和具体历史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并借此来完成“将对个人遭遇的关注升华为对 具体有普遍性的人的心态的概括”。艾青这种 处理题材的方法,使其诗歌从描述事实的层次 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在《光的赞歌》中,爱情 成功的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光这个具体可感 同时又凝聚着哲理的亮丽的形象,诗话的反应 了是人对人生的广播深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 史的细致观察,岁现实社会的富有胆识的剖析, 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前途、理想的确信,并借 对光的赞颂而肯定和颂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极有感染力又有启迪意义。
《2》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 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 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项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 情感成散点辐射状态,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 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 了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 取代形象和意指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 性的转地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 特征。
艾青
艾青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 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 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二、艾青诗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 做出思考,如《在浪尖上》 2、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 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 规律的努力,如《向海洋》 3、即兴短篇,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 看似随意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 望》《镜子》 4、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篇,如 《维也纳的鸽子》
艾青总是从艺术辩证法出发去观察体验 生活,又从这些艺术地再现的生活中探 求到了宇宙、社会以及生活的辩证规律, 以意象的如实的微观,层层推演到象征 的宏观甚至是无限,最终完成一个巨型 的艺术构思。如《光的赞歌》通过回顾 人类历史长河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艾 青以他全部的感情,气势磅礴地讴歌了 “只知放射,不求报偿”的光明,着力 地鞭挞了黑暗。始终坦露出来的诗人对 政治和人生的见解,体现了诗人的宇宙 观、历史观和美学理想。
六、关于朦胧诗的争论
朦胧诗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8月《诗刊》发表的章名的文章 《令人气闷的朦胧》中,朦胧诗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白洋淀 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是人群落的地下创作,有食 指、多多、根子等,文革结速后,一些具有相类似风格和倾向的 诗歌作品开始更多的出现,包括: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 炼等人的诗作,遂成为一股创作的潮流。 朦胧诗曾经导致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广泛热烈争议时期。争论 由公刘的一篇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引发, 争论的意见有三种: 1、认为这批青年诗人的诗作是新诗史上的新的崛起,代表着诗坛 的希望 2、认为是一种数典忘祖、食洋不化的现象 3、认为朦胧诗可以存在,对青年人的创作既要热情鼓励又要正确 引导,讨论使朦胧诗的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含义,人们的是个观 念也得到了积极反思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