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参考.docx
![新编教育学复习参考.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24ce6712f60ddccda38a075.png)
教育学:填空(10T)、选择(10*2 )判断(10 [简答(护5 \论述(20*1)第一章L大部分学者认为,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的人是孟子(P2 )2•许慎《说文解字》将教和育析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P2 )3.教育的学术定义(简答,P2〜4 ):①教育是一种合乎目标的行动;②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所有影响的总和;③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⑤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⑥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4•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的解释是: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P4 )5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P5 )6.教育的类型(P6 )(1)依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形式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2)依教育活动的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教育的内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4)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7.教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从〃教仆"派生而来。
古希腊把陪送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材料的奴隶称为〃教仆〃。
(P9 )8.在苏联和我国,关于教育学硏究对象主要有三种观点:规律或原则对象观、现象与规律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P9 )8•《礼记》是战国至汉初流传于世的一本儒家著作汇编,其中的《学记》、《大学》、《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教育著述。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大学》提出〃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新编教育学(韩延明主编)重点知识梳理
![新编教育学(韩延明主编)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0af8d1c1c708a1284a4477.png)
一.教育、教育学、基本概念1.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对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一.国外教育法的延伸历程(P23)1.萌芽阶段: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法”(反洁法、产婆法)第一个提出什么是教育的问题;柏拉图《理想国》提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确定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学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年龄分期,体德智育的联系;昆良体《雄辩术原理》研究教学法,教学论上的规则;2.独立形态阶段:①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作为独立学科提出来;夸美纽斯泛智教育《大教学论》标志独立教育科学的问世,近代第一本教育学,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向独立科学发展的序幕和基石,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教育学已初见端倪;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施瓦茨《教育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②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③德特拉普的《教育学研究》以教育学命名,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④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要标志,世界教育学史上的里程碑学生和教师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劳动过程的持久性;4.劳动成果的创造性;5劳动价值的潜在性; 6.劳动方式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四.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2教育理念素质3知识结构素质4能力结构素质5形象追求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1.依法执教;2.热爱学生;3.爱岗敬业;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核心是热爱学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一.学生的基本属性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起决定作用);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关系1.根据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2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适时而教;3.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既求稳又善变;4.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三.师生关系的内容(P138)1.教育关系;2.人际关系;3.社会关系;4心理关系;五.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1.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是前提和基础;2.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桥梁3.采取公平、民主的教育方式关键;4.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做教育沟通是有效途径;5.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是必要保证一.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P113)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⑴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⑵教育具有全民性;⑶有性别差异,根源在社会分工;⑷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⑴学校教育从社会的母体中分化出来;⑵教育有了阶级性;⑶学习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⑴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⑵学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⑶学校教育依然同生产劳动相分离4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⑴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⑵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⑶学校教育痛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融合5.社会注意教育的特征:⑴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⑵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⑶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P17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6148b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d.png)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https://img.taocdn.com/s3/m/021b197ccaaedd3383c4d3b9.png)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4534f60242a8956bece47d.png)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400a6ff5335a8102d2207d.png)
郧阳师专2012年——2013年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基本概念: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基本特征:1、社会的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2、世界的普遍性:就现实的世界而言,即不管国家大小、制度如何,也不管其民族文化差异多大,世界各地无处不在办教育;3、历史的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必然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4、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存在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发展水平;5、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教育都存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6、阶段的不平等性:在阶段社会中,教育具有阶段性,由于阶段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阶段的社会中,教育业不可能是平等的。
★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共识;2、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3、教育的民主化、法制化与高程度的普及化倾向日益明显;4、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5、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6、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四、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内容;(4)生产资料的发展,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员严重不足;1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1641978903/infocenter(5)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理论: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自身与其外在各现象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关系。
(完整word版)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总纲(简版)
![(完整word版)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总纲(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2f39b1804d2b160b4ec0f3.png)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卢晓中主编版本)P1.教育:1.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
一般教育学教材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本书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4。
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P1.教育的学术定义:1、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德国教育家鲁道夫·络赫纳认为:“教育是一种既有一定的计划性,也有一定随意性,有意识的活动。
”2、教育是源于社会所有影响的总和法国教育家迪尔凯姆、加里宁认为:“教育是成人一代人对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所施加的影响."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5、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6、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代表人物:精神科学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萌芽、创立、发展三个阶段.A、萌芽阶段:1、古代社会,产生了教育思想。
a.中国古代。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b。
西方古代。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
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主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新编教育学复习提纲重点版
![新编教育学复习提纲重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019b007cd184254b353520.png)
1、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2.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3.各类学校的形成条件及要素:4.现代学校发现的时代背景:5.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方面,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个体,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其目的是实现教育平等。
6.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1)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2)学习社会化思潮的形成与发展(3)“以人为本”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7.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关键因素(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和促进德育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机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9.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10.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完整word版)新编教育学伍德勤主编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新编教育学伍德勤主编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102494102de2bd96058898.png)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与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
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育有哪几种上起源说:心理起源,劳动起源, 生物学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生活化教育阶段,专门化-,扩大化-,普及化3、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共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的民主化、法制化与高程度的普及化倾向日益明显;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4、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教育学各个发展重要时期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萌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独立与发展时期: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等;繁荣时期: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布鲁纳《教育过程》,凯洛夫《教育学》6、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不断扩大与理论体系的多元化;教育学较加强了对教育学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传统派教育理论与现代派教育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
第二章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反作用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
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2d291e0242a8956bece4e2.png)
新编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5页选择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页问答《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12页。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页选择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17页。
选择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选择上帝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
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
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起源论: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论: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26页原始教育的特征?问答1.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2.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3.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4.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28页随着社会发展。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c40f2dece2f0066f533224c.png)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行动研究法:是以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育情境中,以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或者教育活动的改进为研究目的的实践反思活动。
3、教育叙事研究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它不直接给教育下定义,也不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呈现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4、校本研究法: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既注重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又关注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研究。
5、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说,教育即学校教育,即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了人才培养总的质量规格。
7、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8、课程: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的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其进程的总和。
9、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在光与课程基础上,为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其统一性,可以某一社会问题为核心,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学科组织教材,把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素有组织的进行传授,能够让人系统的掌握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他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10、学科教程标准:学科教程标准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中的地位,规范性地规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也是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质量测评的依据。
新编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新编教育学考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10d04be45c3b3567ec8b85.png)
教育学新编知识点:填空,判断,名词1,教育的规定性与本质:教书育人。
2,教育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
3,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
4,古代教育的形式:官学私学书院5,汉代的太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6,我国奴隶社会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古希腊教育中的“旧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8,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文献:《学记》(《学记》全书虽只有一千多字,却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禁于未发”“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观点主张)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问题上提出了:“助产术”,主张以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10,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1,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1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学方法论,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育外部的灌输作用,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与训练他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是其代表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倡的理论则开创了另一个教育学派——“现代教育学派”,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主张应以儿童为中心14,梅依曼和拉依吸收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将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创立了实验教育学15,教育目的结构: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16,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其教育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主,目的就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忠于国家的强悍的军人17,雅典是商业奴隶制国家,教育目的也是因为有一定的美学成分而著名,“身心既善且美的人”,逐步形成了体德智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18,古罗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罗马公民,忠诚于国家,善于履行其公民的职责,为其今后的实际生活做准备19,中世纪(8,9-13,14世纪),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牧师,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骑士20,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和接班人21,西方最早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22,中学,在英国叫文法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18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需要)23,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20世纪中叶起是普及中等教育的时期24,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力的主体,这一点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新编教育学 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f8515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0.png)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本文将以新编教育学为主题,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直到近代才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教育哲学转向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这一变革被称为新编教育学。
二、新编教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和技能,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奖励和惩罚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活动。
根据该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和引导。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传递。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成员并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新编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之间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2.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一种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评价方式。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40499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6.png)
教育学一、填空题: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它的基本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教育》他,他强调的“三中心”是“教育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1.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把教育功能划分为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
本体功能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对社会个体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派生功能是指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制度。
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5.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叫做情境熏陶法。
1.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文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3.中小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知识传授和文化普及。
4.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和义务性的特点。
5.“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3.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对话合作、教学相长。
4.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的隐私权。
5.班集体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自己教育自己的基层集体。
教育学 期末复习资料范文
![教育学 期末复习资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43145501f69e314332946c.png)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bb29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8.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5页选择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页问答《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12页。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页选择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17页。
选择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选择上帝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
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
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起源论: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论: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26页原始教育的特征?问答1.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2.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3.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4.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28页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的存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问答A学校产生的原因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B 学校产生的意义1.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2.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3.推动力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28页与29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答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38页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A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3、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观念和行为B教育的经济制约:问答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与教育结构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
40页与43页教育目的的功能或作用:问答1、导向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3、激励功能: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54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A“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斯拉谟、马斯洛、罗杰斯B “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
代表人物:朱熹、凯兴斯泰纳普斯朗格选择掌握中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基本精神):1.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社会主义方向性事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2. 坚持培养劳动者。
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
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即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教育目的的确定主观依据: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
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3.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客观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
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总之,教育目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2.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③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1.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2.学制的弹性化、开发性的特征日趋明显实行弹性化、开发性的学制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正向普及化放向发展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教育政策热点问题:1.教育公平问题2.学前教育问题3.民办教育问题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选择1、双轨型学制(西欧):背离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扩大教育对象2、单轨型学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教育民主原则3、中间型学制(苏联):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82页1、葵卯学制选择2、壬戌学制,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制建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解)83页与84页两种学生观:选择1、“外塑观”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有任何个性,只是按成人的愿望任人随意描绘或任意拿捏。
学生仅仅被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
强调了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2、“内生论”则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
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
两种学生观都有积极因素,但又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104页到105页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选择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2、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的、被保护的权利,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等权利)3、发展权(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的教育以及相应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4、参与权(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5、受尊重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108页总结并分析受教育权和学习权的区别:辨析A含义受教育权是指个体享有某种不可削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学习权则进一步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是对学生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乃至个性发展机会的确认,是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概念。
B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1、仅仅确保学习者教育权利的平等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确保学习者学习机会的均等也是不够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承认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实现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2、所谓教育,不是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意志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塑造”,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帮助和引导,其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将“教育是什么的”理念根本转变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同时也必须警惕学生的发展压抑。
2.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应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反对教育“成人化”,同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主张因材施教4.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适时而教,反对教育平行推进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为复杂性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为示范性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为长期性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为创造性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为个体性和集体性128页教师的权利:问答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131页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133页论述题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对教育对象、内容、过程、结果质量等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性认识和信念。
专业的教师理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从宏观上看,主要指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2.从微观上看,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二)职业道德。
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敬业意识、乐业意识2.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对职业规则的信奉、职业规范的遵守3.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三)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