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脂肪肝288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体检脂肪肝288例分析

关键词脂肪肝结果分析体检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门诊健康体检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发,严重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007年5月~2010年5月年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的现状,对脂肪肝与年龄、性别及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参加健康体检618例,男526例,女9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均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史。

方法及诊断标准:⑴脂肪肝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采用频率3.0~3.5mhz的凸阵探头。检查时取仰卧位,多切面检查。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②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可见弥散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③肝内血管回声数量显著减少,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2]。⑵肝功能、血糖及血脂采用日本718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

结果

脂肪肝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发现脂肪肝,男260例(49.6%),女28例(30.4%),脂肪肝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年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bmi的关系脂肪肝组85例,与非脂肪肝组203例比较,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bmi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血糖水平虽然高于非脂肪肝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两组并存疾病比较:脂肪肝组脂肪肝并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

固醇血症、高血脂及体重超重或肥胖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

<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之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和ct的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日趋下降。从体检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65例(22.6%),并有逐年升高,年轻化的趋势。在临床上,根据是否由饮酒引起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在不同国家中nafld患病率10%~24%。脂肪肝轻者大多无或仅有轻度症状,重可引起脂肪变性,肝硬化等病理变化,应引起重视。

脂肪肝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数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上的具体表现。通过结果显示,脂肪肝组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等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可见,脂肪肝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常伴发多种疾病。表2中

显示脂肪肝组出现血脂指标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提示甘油三酯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脂肪代谢异常与脂肪肝的发生有一定关系[4]。尤其是脂肪酸增高,腹部脂肪向肝内转移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原因,肝功能受损可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而形成脂肪肝。

因此,高胆固醇、高糖、高蛋白质、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嗜烟、酗酒、经常夜间加餐等不良行为,以及运动不足、起居不规律、经常加班、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改变不良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使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5]。针对疾病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干预。①建立健康档案:据体检结果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等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实施全程监测。②进行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方式和集中健康讲座,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③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等疾病的人群,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运动处方及对症药物治疗方案等,跟踪监测、强化指导,实施个性化生活方式管理。通过以上综合干预措施,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避免和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李运红,杨健,等.四个地区脂肪肝调查分析[j].中华消

化杂志,2005,25(2):122-123.

2 张清萍,李永泉.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

3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9:919.

4 庄惠山.福州市5013例体检人员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病状况及

两者相关性分析[j].福州医科大学学报,2000,6(34):94.

5 钟珍.广东医学院附院职工连续8年健康监测的结果与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87-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