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合集下载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工具性2.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人文性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20世纪前50年,语文教育界并没有直接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争论。

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而争论的话题则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与“道”直接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

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1949年——1960年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占上风。

1956年的分科教学大纲提出“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1959年《文汇报》刊登育才中学刘培坤老师的《“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1961年——1966年这一阶段政治教育的意识弱化,逐渐被语文教育所取代。

(1)1961年《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2)1962年,林砺儒:“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吴天石“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工具性”与“思想性”关于语文课程取向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1980年出台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确定了“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以及“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编语文与教学论PPT教案

新编语文与教学论PPT教案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 202言0-12进-06 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新编活语文动与教本学论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12。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 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对范式做的社会学界定是:范式 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共同体 所共有的信念是范式的核心内容。
2020-12-06
新编语文与教学论
15
二、教学合作观
在教师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是教 学活动中的配角。教学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配合教师教学的进行。 许多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取得好的效果,领着学生反复操练,就是这种学生 配合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表现。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与信息,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 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中结成“学习共同 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 成长中的新手。教学是师生共同面对教学组织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合作而解 决问题。
•第八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能力概述 •第二节 国际上关于阅读及阅读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2020-12-06 问题的提出
新编语文与教学论
6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2020-12-06
新编语文与教学论
17
Dr.Fe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讲演: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授内容,揭示意 义,升华情感的方法。 要求: 1.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2.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势语言运用得体。 3.把握动情点,引发共鸣。 4.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感染力强。 主要用于揭示主旨,深化内涵,彰显意义,极力感 染学生。 《祥林嫂》之死讲演示例。
• 《七根火柴》讲演示例: • 红红的火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中,就如 一簇跳动的火焰。这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它划过阴沉 的天空,横扫草地荒凉肃杀的气氛,那火焰照亮了前进的 方向,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 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位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 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又如 在舞台上,背景逐步逐步暗下来,灯光最后集中在一只高 高擎起的手上,成为一个大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不仅高高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而且将永远耸立 在中国人民心中。
• 二、语文教学过程 •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 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适应实际 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 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 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过程。语文教学过 程也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阶段。
• C、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 的系统 • 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 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 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 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又有阅读教学过 程、作文教学过程、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 过程等 。
• • • • • •
• (四)教学方法体系 • 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素角度,一般把教学 方法分为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重在研究教师的教具体有:讲授法,包括 讲述法、讲析法、讲评法、讲解法、讲演 法等等。谈话法,包括提问法、问答法、 析疑法等、讨论法,包括议论法、辩论法、 座谈法等。练习法,包括巩固法、总结法、 复习法、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讲义

小教本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例举: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四课:爸爸是工人,为革命做工。

第五课:妈妈是农民,为革命种田。

第六课:叔叔是解放军,为革命站岗。

第七课: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每八课: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九课: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第十课:为人民服务。

第十一课:……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最怕背的是这篇课文,又长又不懂什么意思,难以记住)第十三课: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自主相对于他主与无主。

叶圣陶“教不为了不教”,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自主学习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进度、内容、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

通过学习,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主动意识。

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氛围等方面。

合作学习则强调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交流。

合作的基础是理解与倾听,倾听作者,倾听同伴,倾听老师。

“一双倾听的耳朵,胜过万两黄金”。

合作学习既强调人人参与,又要求有所分工。

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对提出的新要求,也有助提高语文学习的时效。

看看几个运用合作教学的案例,你有怎样的想法?同桌互读,夸一夸,学一学。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学习的要素。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发现带给学习者快乐是更多为持久的。

“学习者都有一种愿望,想要成为一种探究者与发现者。

”是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要求的体现。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允许学生不完美甚至犯错误。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发现的潜能。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师是怕质疑,还是盼质疑?“本事”“陈毅探母”实践。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动手。

查、找、读、搜索、选择--“小珊迪” 。

创新。

“新”,不唯书,不唯师,不怕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1、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1)文化对语言具有决定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对文化的从属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3)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2、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文学审美之所以能够实现向语言审美的转化,前提是语言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可能,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它的世界图景的,这个世界是怎样一幅图景,语言为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文学审美性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审美化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的成果。

3、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4、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学审美教学+文学知识教学6、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科(三个阶段)(1)前哨站:梁启超、康有为反科举(2)奠基作用:洋务运动(3)重要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现代教育标志)8、“语文”课程名称:由叶圣陶最早提出的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鼻祖:桑代克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接。

(3)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11、行为主义语文课程观(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位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12、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4)低错误率原则13、课程测量(p12)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2)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3)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15、人本主义课程观(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2)语文课程内容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3)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16、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1)文言(国文)与白话(国语)之争(20世纪50年代):产生《红领巾》教学法(2)①“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引发了到底以文学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②刘培坤老师《“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本来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通了道’是自然的结果”“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文为前提”18、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名词解释):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四种基本课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9、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20、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特征(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21、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与保障2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23、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12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校长(%) 74 46 19 17 15 3 3 3 2
1
教师(%) 62 33 17 12
11 8 3 4 4 3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10
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 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 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 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 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 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 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13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4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15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 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 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 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 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 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

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

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目录绪论 (5)一、名词解释 (5)1、课程 (5)2、教学 (5)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5)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5)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6)一、名词解释 (6)1、语文 (6)2、工具性 (6)3、人文性 (6)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6)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7)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7)二.语文课程目标 (7)一、名词解释。

(7)1、课程目标 (7)2、语文课程目标 (7)3、语文素养 (8)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8)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8)三.语文课程目标 (8)一、名词解释。

(8)1、语文教学大纲 (8)2、语文课程标准 (9)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9)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9)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9)一、名词解释。

(9)1、语文课程内容 (9)2、语文知识 (10)3、语文能力 (10)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10)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0)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1)一、名词解释。

(11)1、语文教材 (11)2、分编型语文教材 (11)3、合编型语文教材 (11)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1)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3)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13)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14)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14)一、名词解释 (14)1、课程资源 (14)2、地方课程 (15)3、校本课程 (15)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5)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5)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 (16)一、名词解释。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优秀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优秀文档
第四章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把握新世纪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
教学重点: 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矛盾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中国近代语文课程 中国现称的确定及语文教育改革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
语文新课程标准
出台背景 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新课程目标价值体现
把握新世纪语我国文语文新课程的课改革程标准几个重要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的新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几个重要转变
了汉解语中 、国文语学文分课科程教改学革实的验发展历程 中汉国语语 、文课学程分发科展教历学程实验 汉了语解、 中文国学语分文科课教程学的实发验展历程 第中四国章 语文语课文程课发程展改历革程与发展 “国大民跃 经进济”调时整期时的期语的文语教文育教育 语国文民新 经课济程调目整标时价期值的体语现文教育 了语解文中 新国课语程文目课标程价的值发体展现历程 语文新课程目标价值体现 理国解民语 经文济新调课整程时标期准的的语新文理教念育 关汉于语“ 、红文领学巾分”科教学的实讨验论 语文新课程标目准标几价个值重体要现转变 国理民解经 语济文调新整课时程期标的准语的文新教理育念 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建国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本章思考题
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语文课程标准的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1)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 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 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 度熟练状态,以至于能无意识地对20之21 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12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202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1
作者简介
倪文锦,男,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 所所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 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
2021
10
3、“样本”说在我国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等于样 品,熟悉了样品,也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 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 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 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 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 帮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 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 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 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讲,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

主要指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与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两者有因果联系。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程内容必须“教材化”。

教材化,就是通过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三、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定篇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例文“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

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

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果将选文当作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的内容,学习选文的目的在于掌握选文本身,那么选文被当作定篇处理;如果仅仅将教材中的选文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途径,那么该选文被当作例文处理。

样本与“定篇”一样,作为“样本”,一篇选文也要同时教学与样本相关的许多方面。

但是,那许多的方面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更不是来源于权威(专家、教材编辑者、教师等)的阐释,究竟教学多少个方面、哪些方面,除了依据“样本”之外,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与写、文学鉴赏的现实状况。

用件用件是指把选文作为处理某种内容的工具。

就教材编辑角度看,这类选文关键不在于“学”文,而是“用”这文里的东西。

它的功能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信息、介绍资料,让学习者获知所讲的事物。

用件有三种: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提供资料文。

四、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二)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1.教材内容应做到“教学化”,即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理想境界,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

2.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第二节“定篇”与文学、文化素养一、定篇的含义“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二、文学、文化素养的确切所指(定篇)(一)定篇及其意义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呈现。

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项目。

(二)定篇的功能“定篇”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诸如语法教学、写作训练等等。

同样,“定篇”也不俯就任伺的学生,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阅读情趣如何,如果“定篇”真是“定篇”的话,那么每个学生都应该按同样的要求去学习它、掌握它。

在“定篇”的意义上学习文学作品,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该只是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会)而止”。

(“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施蛰存)三、“定篇”的课程内容文学作品有近乎无穷的蕴涵内容。

作为“定篇”的选文,课程的内容,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内容,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选文本身,而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选文“权威的阐释”——在我国的语文教材,表现为注释、助读(导读或提示、旁批或点评)文字、尤其是课后练习题的指令。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对外在于他们而被别人事先确定了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浸入这些选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选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

因此,作为“定篇”,分析和讦价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尽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这答案的“标准”,便是“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的意见。

将学者的意见作为标准答案本身没什么不好,然而什么样的意见应该被作为标准答案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三节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一、语文知识的涵义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作一个概括的描述:A.宽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B.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以是语感的状态。

二、语感、语识及其关系(一)语感、语识及其关系根据编码的程度,维娜·艾莉分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

按照刘大为的研究,作为显性的语文知识,称为“语识”,缄默的语文知识,称为“语感”。

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

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具有敏感性、直觉性、整体性等特征。

语识语识,即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语感与语识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

它不能被言说,也就不能进入注意力集中觉察的范围而被我们反省;语识可反思可被理性分析;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语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接受语识,而通过传授而来的语识也只有转化为语感后才可能在语言运用中起作用。

3.语感远比语识丰富。

语言运用中一些杂微妙、只能整体体验的成分,唯有语感才能把握住它,语识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这时就出现了所谓“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

4.语识是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语识依赖语言传达以及一定的理论方法才能形成和存在;语感却只能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且只能被个体体验到。

5.语感与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

它们往往是同步形成并同步发挥作用的;语识与能力却是相对独立的,从知识到能力还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否则语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大堆无用的知识。

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反复使用而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传出来。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到,语感养成是很重要的,它不能为语识的学习所完全代替。

(二)预感养成的途径——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的语文活动。

母语的语言学习可以在两种状态中进行,一种是自然状态,一种是课堂状态。

语文实践指后者,即在课堂状态下学习母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至少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不剥夺学生的机会,让他们利用那些使他得以自学的资料,他就能自己学会我们所不能描写的那一部分语言。

在这类活动中,语感起到维持活动的主要作用。

(二)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课程内容,而是“教材内容”。

之所以编入这些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与活动相关的学习要素以及与活动相关的知识,获得活动的能力。

(三)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学生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能够在活动中熟练地使用语识来组织、运用语言。

这些学生就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中“摸索”出来的语感知识。

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这种朦胧感觉进行语言表述,语感知识就转化为真正的语言知识。

四、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一)语法教学连续体及其意义王培光提出了“语法教学连续体”的设计:语言规律学习可透过儿童对母语掌握那样的“潜藏式语法教学”进行;而语法学习则透过“明示式语法教学”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