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一)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手掌课后反思

我用残损手掌课后反思

我用残损手掌课后反思引言在我参加残损手掌课程之后,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残障人士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通过参与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中身体残障人士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对他们表达出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本文中,我希望能够对于这门课程的收获和我的反思进行总结,并将其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课程收获了解身体残障人士的生活在课程中,我们通过亲身体验与尝试,模拟了一部分身体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

通过佩戴特殊手掌,我体会到了简单的生活动作对于身体残障人士来说是多么困难。

我体验到了损失手指对于生活的影响,例如难以徒手捏取物品、书写困难等。

这使我对身体残障人士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加重视。

深入了解残损手掌技术在课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如3D打印手掌、生物机械手等残损手掌的辅助设备。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身体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和机会。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技术,使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和无限潜能,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学会尊重和支持身体残障人士通过和身体残障人士的交流和互动,我体会到了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

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仍然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并展现出无限的勇气和坚强。

在课程中,我们一起组织了一场关于残障人士的公益活动,旨在向社会传递对身体残障人士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了自己对残障人士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个人反思对残障人士的误解在参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于残障人士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我曾认为残障人士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能为力,甚至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他们无法正常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等同于智力低下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意识到这些观点都是片面且错误的。

身体残障并不意味着智力低下或者生活无能力,他们同样拥有完整的人格和独特的价值。

对身体残障人士的欣赏和尊重通过课程的学习与互动,我深刻感受到了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勇气。

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敬佩之情。

【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悟自身的价值2

【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悟自身的价值2

【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悟自身的价值2。

晓生生长在贫穷的家庭,但是他很想上学,学知识,改变命运。

他非常努力地学习,如果有什么需要做的事情,晓生总是积极地参与。

但是,因为他的残缺的右手,他在学校里经常会被同学嘲笑和挑剔,他也因此而受了许多伤害。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用自己最好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当晓生参加一个象棋比赛时,他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晓生的左腿和右手都受到了伤害。

但是,他没有放弃,他通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重拾自己的信心,也让他周围的人为他感到银质。

这激励他在比赛中继续努力,最后成功地赢得比赛。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坚強和毅力,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外貌,性格,才能,或是其他特殊之处。

晓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我们应该接受每个人的不同,也应该对别人的独特之处表示尊重和体谅。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人生中的困难和障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充实。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去使自己的优点更加突出,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价值,每个人都应该被接受和尊重。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坚强和毅力,遇到问题时不要轻易退缩,应该坚定地向前迈进。

我们也要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去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去欣赏别人的价值和才能。

这篇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去接受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无论困难和挑战多少,都不要放弃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要点概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学习故事。

它以一个残疾人如何克服困难,展现了人的坚毅与勇气。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篇故事的学习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1. 自信与坚持主人公拥有残损的手掌,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展现了巨大的自信和坚持。

这一点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自信和坚持是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面对困难,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2. 创意与灵活性为了弥补手掌的残损,主人公创造性地利用其他身体部位完成任务。

这表明创意和灵活性在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同理与帮助故事中,主人公无私地帮助了其他人解决难题。

这体现了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价值观。

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让社会更加和谐。

同时,帮助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可以加深我们对他人情感和理解。

4. 心态与积极性主人公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地应对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

这提示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战胜困难至关重要。

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毅力与毅力在故事中,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持续努力,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展示了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具备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才能克服障碍,取得成功。

6. 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帮助他人,传播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

这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为他人做出贡献。

不管是大事小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改善周围人们的生活,让社会更加美好。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故事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学习要点。

自信与坚持、创意与灵活性、同理与帮助、心态与积极性、毅力与毅力以及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实践的品质。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残损的手掌》是一篇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课文。

通过描述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来阅读的情景,作者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机会,不要浪费生命。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受触动,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篇课文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如同一颗流失不可逆转的珍珠,它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不再回头。

课文中主人公因疾病而失去了正常的手掌功能,只能用残损的手掌阅读书籍。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通过这个特殊的方式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他懂得,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被珍视。

而我,应该时刻铭记这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做到最好。

其次,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机会的可贵。

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是勉强能够阅读书籍的,可是他却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读书。

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个阅读的机会,每天都用尽全力来消化书中的知识。

他知道,机会是临时的,很难再次得到。

而我,在面对自己的机会时也应该如此。

不论是学习机会、工作机会还是其他机会,我都应该抓住、珍惜,不再浪费。

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引领我走向成功之路。

最后,这篇课文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思考。

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痛苦,但他却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明白,他还活着,他还能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

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我们经历种种苦难与困境,但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而我,也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论是好是坏,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通过阅读《残损的手掌》,我收获了很多。

从主人公生活的残酷处境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勇气。

也让我明白了时间和机会的可贵,以及对生命的感恩。

我决心将这些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珍惜时间,抓住机会,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介绍这是一篇关于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阅读一本书后的感受,以及书籍对我生活的影响。

虽然我的手掌受到了伤害,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知识的渴望和阅读的热爱。

背景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是一个活跃的读者。

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我失去了我右手的残骸。

这个残骸变成了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阅读的挑战之一。

然而,我并没有放弃对书籍的追求,而是寻找了一种适合我残损手掌的阅读方式。

残损手掌阅读方式为了应对我残损的手掌,我开始使用一种特殊的夹子来夹住书籍。

这个夹子可以固定书本的页面,让我可以用一只手来翻阅书页。

虽然这种方式有时候不太便利,但它是我唯一能够用来阅读的工具。

阅读的乐趣和挑战尽管阅读对我来说有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它也带给我极大的乐趣。

每当我能够理解一本书的内容,或者从中得到新的知识和启发时,我都会感到非常满足。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也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沉浸在故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与文字的互动给了我一种独特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然而,阅读也有它的挑战。

由于我只能使用一只手进行阅读,阅读速度相对较慢。

有时候,我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书。

但是这并不让我感到泄气,而是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

书籍对我的影响阅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

通过阅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扩大了我的视野。

我读过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历史、科学等等,每本书都给我带来了新的见解和思考。

书籍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各种故事和描写,我能够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场景和情节中。

这种体验不仅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此外,阅读还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

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质疑。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灰烬
对 比
解放区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 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 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 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 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 向往。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对祖国诚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象征祖国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春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太阳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概述《我残损的手掌》是一本由作家XXX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男主角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他的左手掌的故事。

这篇读后感将对这本小说进行分析和评论。

主题与故事情节《我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是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逆境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故事围绕着男主角失去手掌后的生活展开。

作者通过描绘男主角的内心挣扎、情感变化和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展示了他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力量的成长。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男主角被描绘得非常立体鲜活。

作者通过在表达他内心痛苦时的细腻描写,深入地刻画了他情感的变化和成长。

男主角从最初的绝望和妥协到逐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令人钦佩的形象。

主题意义《我残损的手掌》通过讲述男主角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即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这本小说提醒我们,尽管生活中可能会发生意外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通过勇气和坚持,克服困难并寻找新的希望。

读后感读完《我残损的手掌》,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展示的男主角的成长过程给我很大的启示。

从他一开始的恐惧和绝望,到最终找到生活的积极态度和重新获得力量,我被他的坚强和勇气所震撼。

这本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应对逆境。

不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难,都应该记住,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遭遇任何困难,我们都应该努力寻找希望和力量,勇敢面对生活。

我们不能指望生活无坎无坷,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勇敢的面对,将困境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也许没有面对过像男主角那样的巨大挑战,但我意识到在一些小的逆境中,我的反应往往是消极的。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意识到不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使自己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我残损的手掌》是一本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小说。

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告诉读者要勇敢地面对逆境,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百感交集,当我闭上双眼,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着作品之时,一股温暖又沉重的情感涌上心头。

这是一本通过文字传递情感的作品,作者用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触动。

阅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只是一种消遣,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残障人士来说,阅读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生活在黑暗中,我不能用眼睛来感受到世界的美丽,但是我却通过触摸文字,逐渐认识了作品中的每个角色,仿佛他们就在我的身边。

当我第一次用手掌触摸到那些凹凸有致的文字时,我意识到文字的魔力。

在触摸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情节,好像剧中的人物在我的眼前活了起来。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生命力和情感的真实性。

文字不再只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令人心动的存在。

在接触到文字的瞬间,我不禁想起了多少个夜晚,独自一人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读书。

文字在我的指尖间跳跃,诉说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对人性的思考。

我带着对文字的敬畏,慢慢地用双手抚摩着每一行每一页。

文字的触感给我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安慰,仿佛它们是一种拥抱,温柔地倾听着我的内心深处。

虽然我无法亲眼见到作者的笔触,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每一个字母,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用心灵的笔触勾勒而成。

通过文字,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了我。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作者心灵相通,与他们一同在创作的波澜中起伏翻滚。

阅读,对我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它远远超越了娱乐的范畴,给予了我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

通过阅读,我突破了生命的局限,看到了被眼睛所无法触及的世界。

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灵魂的荷花。

它们在我的生命中绽放出了一朵又一朵的美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希望。

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或许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简短的评论,但是对于我而言,它代表了我与文字共鸣的片刻。

无论手掌的残缺程度如何,我相信,阅读给予我的力量永远不会减少。

它带给我温暖、力量和快乐,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月光洒在寂静的夜晚,我孤身坐在书桌前,手中紧握着一本书。

尽管我的双手并不完整,但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坚定地翻开了它。

这本书是《活法》。

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过去的日子里,我对自己残缺的身体一直感到懊悔和无奈。

然而,在这本书的启迪下,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自怨自艾并不能改变现实,而应该学会从残缺中发现美好。

书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他因意外而失去了一只手。

然而,他并没有被残疾击垮,反而用他残损的手掌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发明了一个可编程的机械手臂,使得残疾人可以重新获得生活的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鼓舞。

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也可以像那个小男孩一样,用我的残损手掌去创造价值,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理论,叫做“人际关系的维度”。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的重要性。

在我这个残障群体中,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由于我的双手不便灵活地进行一般的交流方式,我常常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疏远。

然而,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与人沟通。

我用我的残损的手掌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对家人的爱和关心。

虽然这封信可能没有平常的字迹那样工整,但它是我内心真挚情感的表达。

当我的家人收到这封信时,他们惊喜且感动不已。

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对我的理解和包容,这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除了与家人的沟通,我通过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结识了一些朋友。

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但是在每一个举手投足中,我都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鼓励。

这让我意识到,只要我积极地面对生活,付出努力,就能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

尽管我有着残缺的身体,但我并不是弱者。

我可以用我的残损的手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如今,当我回首走过的历程,我深深感激这本《活法》。

它让我明白,残缺并不等于无能,我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改变自己的命运。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600字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600字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同学们,我最近读了戴望舒的诗,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感受。

戴望舒的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

比如《雨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慢慢地走着。

那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他的诗里,有好多好多的情感。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我能感受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那种情感,就像一团火,在我的心里燃烧。

戴望舒的诗,语言也特别美。

简单的几个字,就能把一种心情、一个场景描绘得那么生动。

就像“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这一句,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心里特别舒畅。

读他的诗,让我好像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美和情感的世界。

我觉得,诗歌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看不到的风景,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情感。

以后,我还要读更多戴望舒的诗,去感受更多的美好。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读戴望舒的诗可太有意思啦!他的诗啊,有的像轻柔的风,吹得人心痒痒的。

就像《寻梦者》,让人心里充满了对梦想的渴望。

有的诗呢,又像悲伤的歌。

比如《寂寞》,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变得很孤单,心里酸酸的。

我特别喜欢他写的那些自然的景色。

在《在郊原》里,那金黄的稻束,安静的树,就像真的在我眼前一样。

戴望舒的诗,文字好像会跳舞。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让我的心情跟着起起伏伏。

读他的诗,就像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散步,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想,我以后会经常翻开他的诗集,去寻找更多的美好和感动。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同学们,戴望舒的诗可真是让我着迷!他的诗,有时候像夜晚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充满了神秘。

比如《印象》,那些跳跃的诗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

有时候又像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像《我的恋人》,那种甜蜜的感觉,就好像吃了一大口糖果。

戴望舒还能把很复杂的心情,用很简单的话写出来。

《烦忧》里的“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又愁又想的心情。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我残损的手掌》的小说,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作者通过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读完这本小说,我不禁陷入了对生活的深思。

这本小说以一个年轻的男性主角为中心,他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手掌。

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他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做许多事情,包括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脸和吃饭等。

这个主人公经历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而他的手掌成为了他生命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残缺”和“完整”这两个概念的思考。

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就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缺陷的人。

然而,这本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尽管他身体上有缺陷,但他内心的力量和勇气使他完整。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完整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完美,更多地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坚韧。

读过这本小说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外貌的看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外貌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身体的残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没有价值。

无论我们外表如何,内心的力量和品质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我开始更加关注内在而非外表。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还描绘了主人公对生命的颠覆性思考。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质疑一切。

当一个人面临巨大的挑战时,他的思维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个主人公通过接受自己身体的缺陷,重新定义了生活的意义。

他开始感悟到,生活并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我们所拥有的。

通过这本小说,我也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许多挫折和困难,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面对挑战时没有放弃,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困境。

他的生活经历使我深刻地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束手无策。

总而言之,读完《我残损的手掌》这本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宛如一首在黑暗中低吟的悲歌,又似一道穿透阴霾的曙光,它以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情感和精妙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位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切眷恋、对苦难同胞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执着信念。

这首诗如同一幅凄美而壮丽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沧桑与坚韧,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诗的开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以残损的手掌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深沉而悲怆的氛围之中。

这残损的手掌,既是诗人身体遭受迫害的象征,又暗示着祖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满目疮痍、支离破碎。

诗人用它去摸索大地,仿佛在触摸祖国的伤痛,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苦难与民族的悲哀。

在那黑暗的岁月里,诗人虽身处困境,身体被禁锢,但他的心灵却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他以一种独特而顽强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祖国大地不同地域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

曾经美丽富饶的家乡,如今已化作灰烬与血泥;曾经繁花似锦的江南水田,如今长满了蓬蒿;曾经充满生机的岭南荔枝花,如今也寂寞憔悴。

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侵略者的暴行给祖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片曾经美好的土地被蹂躏得千疮百孔。

而诗人在描述这些惨状时,又不时穿插着对往昔美好回忆的片段,如春天堤上的繁花、嫩柳枝的芬芳等,这种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更加深了诗歌的悲剧色彩,使读者的内心受到更强烈的震撼。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书笔记五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书笔记五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_我用残损的手掌读书笔记五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

被蹂躏的中华大地处处弥漫着硝烟,处处泛着血色,哭喊着,枪炮声充斥着整个世界。

在颓废的一角,我看到了戴望舒,他伸出那双残损的手掌,轻轻的摸索着,欲哭无泪。

他想到了原本宁静而温暖的故乡:流银的湖水,阳光柔和,繁花似锦,禾苗细软而蓬勃。

但现实却是如此无奈又残酷:灰烬沾满了血的泥土,冷到彻骨的雪峰……大地在哭泣。

这一切激起了许许多多如同戴望舒一样对祖国怀着无尽热爱的爱国志士的愤怒,他们或以笔为矛,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斗志;或挺身而出,用生命奏响一支支不屈的凯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爱与责任。

在这无尽的泪水与伤痛中,希望翩翩而至,她用轻柔的双手为人们拭去泪水,抚平伤痛,让戴望舒看到了光明,也让亿万个中华儿女看到了光明。

戴望舒用如同抚摸“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的感情来对待这片希望之地。

他坚信“这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他坚信只有这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他更加坚信“永恒的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英勇就义,躯体消散,灵魂永存,他在牺牲前高呼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这段荡气回肠的话,永远的刻在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刻在中国的历史上。

几年前,一首《我的中国心》传唱于整个中华大地,铿锵的旋律,忠挚的爱国情感,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动容。

而今天,中国正在已不可估计的速度发展,爱国热情依然澎湃。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推毁了建筑,悲痛的人民,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我们慷慨解囊,尽全力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手拉手,共同筑起了大爱不屈的城墙。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瞩目,中国健儿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赛出风采,输了水平,取得突破历史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一腔爱国之情。

孙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们牢记:“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范文五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范文五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范文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一)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前言近日,我读完了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给出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本书概述该书由一位未知作者所著,故事主要以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为主线展开,呈现了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所经历的困境和成长。

故事中的主人公遭受到各种挫折和困扰,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精心描绘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情节发展方面,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展示得环环相扣。

每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顺畅自然,读者可以一直保持对故事的关注,丝毫不感到冗长。

主题与思想本书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成长和内心世界的改变上。

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主人公们的不屈不挠努力下,最终变为现实。

故事中也融入了一些思考人生的话题,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等。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从中获取一些启示。

读后感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受触动,特别是对主人公们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印象深刻。

尽管他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艰辛,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

我以残损的手掌触摸着书中描述的世界,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努力和坚韧。

他们让我明白了,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梦想。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也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处事态度。

在面对困境时,我将以主人公们为榜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勇敢地面对挑战。

总结这本书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描绘主人公们的成长与奋斗,作者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完了这本书,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坚持与努力,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态度。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引言在《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部作品中,我对主人公面对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种种困难感到无比敬佩。

这本书以其深入探索人类精神的深度而闻名,故事以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坚持展开。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1. 生活的挣扎主人公身体残疾是他生活中的一大挑战。

他用写作这一手艺来战胜他所面临的障碍,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他内心的情感。

这种自我表达的力量和决心令人钦佩。

我从中领悟到,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我们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2. 坚持和毅力主人公在作品中展示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尽管他的手掌受伤严重,但他从未放弃写作。

这种无私奉献和毅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它提醒我,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坚持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继续前行。

3.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主人公身体残疾无法自理,但他的朋友和家人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这显示了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可以依靠和支持,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

4. 内心的力量这本书还提醒我们,内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尽管主人公的外在条件十分艰难,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他永远不会接受失败或自怜,相反,他在逆境中找到了力量和灵感。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的潜能,只要我们深信自己,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5. 自我成长最后,这本书还提醒我们不论状况如何,自我成长都是可能的。

主人公通过书写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并通过它改变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成长机会,并以此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结论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教会了我坚持信念、追求梦想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它还让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意义以及内心的力量。

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读者带来深思和启发,并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充满勇气和希望。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1、《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

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

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

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

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

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

《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

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

“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

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

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

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被琐事和忙碌的工作所淹没,难以真正关注内心的声音。

直到我读到《残损的手掌》这本书,我才深刻地明白一个人内心的价值是如此的重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平凡女子的人生轨迹。

她年轻时,因为一场意外事故,不得不失去了左手的机能。

这个情节使我深深地被感动。

我们习以为常的活动,从穿衣服到写字,对这个女子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然而,她并没有沉溺于自怜和绝望之中,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她迎战困难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是一名艺术家,使用的是残碎的陶瓷碎片创作出美丽的陶瓷作品。

这个老人的陶瓷作品给了女主角极大的启发,她意识到,就像陶瓷作品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无论我们是否完美,都值得拥有尊重和珍惜。

通过读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是不是也像女主角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以此去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机会被人们所称赞和羡慕,但正是这种平凡和普通,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故事情节的深度,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关于人性的思考。

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物质化和功利所笼罩,追求着金钱和地位,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这本书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不妨碍我们拥有一个富有内涵和价值的内心世界。

书中的女主角用她残损的手掌展示了坚韧与勇气,用她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她独特的美丽启发着我和许多读者。

正是这种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卓越。

读完这本书,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我们需要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需要用残损的手掌去塑造自己,去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无论是我还是你,我们都可以用残损的手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或许,读后感只是一种情感的倾诉,只是一个片段的思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残损的手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勇敢。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他在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掌后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同时也表现了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乐观和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他过着普通的生活,直到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事故中,他失去了右手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他通过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

他不仅在生活上独立自主,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残缺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更加坚强和勇敢的象征。

他的坚韧和乐观感染了身边的人,也给了那些面临困难和挫折的人以力量和勇气。

通过阅读《残损的手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面对并克服它们。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坚韧,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改变命运。

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他用残损的手掌书写出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和力量。

总之,《残损的手掌》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它以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生活中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示。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用坚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书写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的课文中读到的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节奏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描绘出了一位身处困境中的诗
人,尽管他的手掌已经残损,但他依然用它去摸索、去感受那广大的土地。

这种情感与意境的结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忧虑。

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他描绘
了祖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与痛苦。

这些描绘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身处困境,他也坚信只有祖国才能带来光明和新生,他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积极向上。

这种信念和希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和排比等手法强化了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情感、思考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坚韧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一)《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一)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但诗人是深爱他的祖国的,虽然诗人的手掌已残损,残损手掌的面积又更加小,可感觉还在,仍然要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感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强烈的触觉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

“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

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诗人形象化的思绪,以“手掌”的感觉来展示内心的变化,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

“残损的手掌”既写实,又表明诗人有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残损的手掌从北向南抚摸着“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长白山位于东北,气候无疑是寒冷的,但“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

江南的水田里本来是长有禾苗的,现只有蓬蒿,说明了沦陷区良田的荒芜。

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使人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南海的水和其他海的水一样,无疑是苦的,但诗中的海水不仅是苦的,而且连渔船也没有,这分明是敌战区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的象征。

抚摸这些苦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希望诗人想像着用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写出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在愁苦中,他看了希望——“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解放区,让诗人情绪陡然一变。

“残损的手掌轻抚”着那“完整”的“一角”,“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贴切的比喻形象,体现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解放区土地上找到了安慰,同时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比喻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来反衬出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热切的希望,那里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

本首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下半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二)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

被蹂躏的中华大地处处弥漫着硝烟,处处泛着血色,哭喊着,枪炮声充斥着整个世界。

在颓废的一角,我看到了戴望舒,他伸出那双残损的手掌,轻轻的摸索着,欲哭无泪。

他想到了原本宁静而温暖的故乡:流银的湖水,阳光柔和,繁花似锦,禾苗细软而蓬勃。

但现实却是如此无奈又残酷:灰烬沾满了血的泥土,冷到彻骨的雪峰……大地在哭泣。

这一切激起了许许多多如同戴望舒一样对祖国怀着无尽热爱的爱国志士的愤怒,他们或以笔为矛,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斗志;或挺身而出,用生命奏响一支支不屈的凯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爱与责任。

在这无尽的泪水与伤痛中,希望翩翩而至,她用轻柔的双手为人们拭去泪水,抚平伤痛,让戴望舒看到了光明,也让亿万个中华儿女看到了光明。

戴望舒用如同抚摸“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的感情来对待这片希望之地。

他坚信“这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他坚信只有这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他更加坚信“永恒的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英勇就义,躯体消散,灵魂永存,他在牺牲前高呼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这段荡气回肠的话,永远的刻在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刻在中国的历史上。

几年前,一首《我的中国心》传唱于整个中华大地,铿锵的旋律,忠挚的爱国情感,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动容。

而今天,中国正在已不可估计的速度发展,爱国热情依然澎湃。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推毁了建筑,悲痛的人民,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我们慷慨解囊,尽全力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手拉手,共同筑起了大爱不屈的城墙。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瞩目,中国健儿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赛出风采,输了水平,取得突破历史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一腔爱国之情。

孙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们牢记:“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所以我们不可无志,不能忘记历史,而我们也知道不忘记过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面向过去,而是应该在牢记历史的基础上奋勇向前,努力学习,善待每一个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同学们,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充满生机与希望,让我们携手,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三)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

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

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

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

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

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

《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

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

“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

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

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

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

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

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中国现代抒情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抒情方式:浪漫主义(主情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派。

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以饱含感情的语句直接撞击读者的心胸,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同样传诵一时的高兰的那首《哭亡女苏菲》:“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短短的五行诗里就用了四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

艾青及其受他影响的七月派诗歌则更多采纳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赋予某个意象,某种光、色以普遍性内涵。

如艾青的“灰黄”的色调,“土地”、“太阳”,以及阿垅的“纤夫”等。

要领会其中的意蕴、感情,主要靠读者的联想。

而现代派的抒情方式,尽管与象征主义有类似之处,也包含了象征的成分,却更为含蓄,强调通过某种日常经验的再现,唤起读者相应的记忆表象,使读者通过对自己的类似经验的追忆和体验,体会到这种经验背后的感情。

这种感情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它并非作者施加于读者,而是作者以某种日常经验为媒介,从读者心中唤起的。

这种感情一旦从读者心中唤起,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在的,深沉的,持久的。

我们不妨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做一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