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讲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思考

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为中职学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创造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圆学生的大学梦。二是培养中职学生适应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技能型工人。下面重点就第一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些想法。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正凸显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出现了两种格局,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调整、合并,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既继续承担着原有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又要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和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已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涉及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功能的发挥及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

针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统一和引导职业教育从业人员意志和行为的准则。职业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两个方面。就政策目标来说,其根本着眼点是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即政策手段,借助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策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

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这个机构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在微观上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协调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二、切实做好中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和教学内容处在核心地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目前,

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的衔接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课题,许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我们试提出以下观点思考课程的衔接。

1、以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改革学科中心型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采取学科本位的单科分段模式,典型的是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应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

课程设置沟通的通道是专业教学计划,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

骨架。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应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块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三块的课时比例工、农、医类专业为2.5:3.5:4;文科类为3.5:4.5:2;艺术类为3.5:2:4.5。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每块的课程选择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如同类专业的语文中职应开中职语文,高职则应开高职语文。这样才会规范中、高职专业设置,确保专业“接口”,避免地方性、随意性、重复性。

3、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连接通道可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行文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让学科学分成为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自由选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提前或推迟完成学业。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4、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

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仍将十分复杂,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素质的多元化在短时期内不能够完全消除。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专业基础薄弱,对他们应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应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弥补学生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这样便使得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5、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其理由如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的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没有统一,也缺乏实践的检验。二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大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劳动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才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进入社会就业,需要扎实的切合职业岗位的相关课程学习。三是将来高职招生应基本以学生在中职学习的成绩和有关证书为主要依据,由各高职院校对口选拔录用,不必进行全国或地区的统一考试。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才能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的拓展和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