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
合集下载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11-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效应器
4
副交感N
节前N元
节后N元
植物性N节
节前纤维 节前N元的胞体
节后纤维 节后N元的胞体
5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N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6
7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散大
缩小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胃肠
蠕动减慢
蠕动增强
膀胱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
肌收缩(贮尿)
弛(排尿)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 脑干副交感核(4对)
36
肠系膜 下N节
(4)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骶、尾N→下肢和会阴部血管、
汗腺和竖毛肌 ②加入盆丛→盆腔器官
37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瞳孔开大肌, 胸、腹、盆腔内脏平滑肌, 心肌, 全身血管, 竖毛肌, 腺体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fight-or-flight”
39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比较: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部 大脑、间脑、脑干、脊髓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3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内脏神经

S2~4
盆内脏神经
盆丛
(一)交感神经
中枢部 低级中枢:T1~L3 侧角
周围部 (1)交感神经节
1)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脊柱两旁,19~25个/侧
节间支
颈部3-4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颈神经节 交感干 椎旁节 内脏大、 小神经
奇N节
腹腔神 经节
肠系膜上 神经节
节 后
① 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
纤
维
分 ② 加入盆丛
支
(二)副交感神经
• 中枢部
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核 脊髓S2~4节段 中间带外侧部
(二)副交感神经
•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如睫状N节、翼腭N节、下颌下N节、耳N节
(1)颅部副交感N (见脑N第3、7、9、10对) (2)骶部副交感N
颅部副交感神经
动眼神经
(1)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2)上泌涎核
鼓索 面神经 岩大神经
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等
(3)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耳神经节
岩小神经 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器官旁神经节 壁内神经节
胸腔脏器腹 脏器(结肠左 曲以上消化管)
骶部副交感神经
星
状
神
经
第1胸节常与
节
颈下神经节
结合成颈胸
神经节 。
(2)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 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 通路,只见于T1~L3脊神经与相 应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解剖课件-内脏神经PPT

腹腔内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 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
Parasympathetic part 副交感部
Lower center 脑干副交感核 脊髓S2~S4副交感核
Parasympathetic ganglia Para-organ ganglia 器官旁节:
腹主动脉丛 腹主动脉表面
腹下丛
L5椎体前面,两髂总
上腹下丛 动脉之间
腹腔丛向下延续部分,接受交 感干L1-2节的分支;S2-4神经 的分支
腹主动脉丛向下延续部分,接 受腰内脏神经;S2-4神经的分 支
结肠左曲以下 的消化管和下 肢
盆腔脏器
下腹下丛 直肠两侧 (盆丛)
上腹下丛向下延续部分,接受 盆交感干的分支;S2-4神经 的分支
Ⅲ ciliary ganglion
sphincter pupillae and ciliary muscles
lacrimal gland Ⅶ pterygopalatine ganglion
Ⅸ Ⅹ
sublingual gland submandibular ganglion submandibular gland
Ciliary ganglion 睫状神经节 Pterygopalatine ganglion 翼腭神经节 Submandibular ganglion 下颌下神经节 Otic ganglion 耳神经节
Intramural ganglia 壁内节
Cranial portion颅部
内脏神经系统
The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The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系统解剖-内脏神经

Visceral motor nerve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1扣带回 4海马 7隔区 3杏仁体 2海马旁回 5齿状回 1下丘脑 4中脑被盖 3钩 6颞极 2丘脑前核
(4)边缘系统的功能
对情绪行为反映的调节(与Papez环路和杏仁核有关);
对摄食行为的影响(与杏仁核相关);
Composition of the visceral nerve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称自主神经系(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它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非支配动物特有的骨骼肌,也被称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
somatic sensory neurofiber
visceral sensory neurofiber
motor neurofiber
somatic motor neurofiber
visceral motor neurofiber
Sensory nerve Ⅰ Ⅱ Ⅷ Motor nerve Ⅲ Ⅳ Ⅵ Ⅺ Ⅻ Mixed nerve Ⅴ Ⅶ Ⅸ Ⅹ
内脏运动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走向和分布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Focal point
一、内脏神经概述 visceral nervous overview
二、内脏神经的中枢部 visceral nervous centra party
主要是T1~L3以及S2~4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
解剖学 内脏神经

相协调: 副交感N 3)N末稍释放化学介质: 交感和副交感N节前F 副交感N节后F
心跳减慢;腺泌稀薄。 实现效应器作用。 释放乙酰胆硷 释放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释放乙酰胆硷
绝大部分交感N节后F: 少部分交感N节后F 躯体运动NF:
释放乙酰胆硷
骨胳肌。
躯体运动神经内存在着
破坏介质的酶。
形成自行解决
交感N
2、周围N节
椎旁节
椎前节
节前F短、
节后F长。
位
置:副交感N 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节前F长、
节后F短。
3、节前N元与节后N元比例不同:
节前N元 交感N元 副交感N元 多个N元突触。作用范围广。 较少N元突触。作用较局限。
4、 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N分布广范:除分布头颈胸腹脏器外,
尚分布至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
盆部: 奇节
盆丛。
肠系膜上下A丛.
副交感神经: 中枢 节前F走行 N节位置 节后F 分布: 副 交 感 神 1、中枢 中脑 低级中枢: 脑干 脑桥 延髓 动眼N付核 上涎核 下涎核、 迷走N背核
经
脊髓 2—4侧角副交感核
高级中枢: 下丘脑。
2、节前F走行: 随ⅢⅦⅨⅩ脑N,2—4骶N前根。
3、神经节的位置:翼腭N节
无髓NF (节后F)。 6、躯体运动N对效应器的支配 受意识
控 制。
内脏运动N对效应器的支配 不受意识
控
根据形态、机能和药理特点介绍:
制。
交感N
付交感N
二、
交感N和付交感N
中枢、节前F走行、N节位置、节后F分布: 交 1、低级中枢: 脊髓T1—3侧角 (胸腰部) 高级中枢: 下丘脑、边缘叶。 感
系统解剖学课件:内脏神经

副交感神经系统
低级中枢位置 T1-L3中间带外侧核 脑干、S2-4中间带 外侧核
周围神经节 椎前节、椎旁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节前纤维与节 比例大-效果更广 后纤维的比例
比例小-效果较小
脏器的功能
应急
储存
支配范围 血管、汗腺、竖毛肌
范围较窄
内脏神经丛 the visceral nerve plexus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下丘脑外侧区换元
岛叶
2、经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细胞中枢突
脊髓中央管背外 侧的后连合换元
臂旁核换元
丘脑
大脑皮质
后角灰质换元 (内脏快痛)
伴脊髓丘脑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换元
皮质中央后回大 脑外侧裂上部
脊髓固有束内上 脊髓和脑干网 行(内脏慢痛) 状结构多次换元
丘脑背内 大脑边缘叶 侧核换元
其余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组成。
膀胱的内脏神经支配
1、感觉神经:痛觉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行走, 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尿意、膀胱充盈感也走上述 通路。张力过大、痉挛、结石引起的痛觉经脊髓 丘脑束行走
2、交感神经:T11-L2节段,到腹下丛、盆丛 3、副交感神经:S2-4中间带外侧核,盆神经 4、排尿反射:盆神经、S2-4节段(内脏、躯体神经
盆部 1、灰白交通支S2-3
连接相应的骶神经、 尾神经 2、内侧支 3、小支加入盆丛
1、胸髓1-5: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 2、胸髓5-12:支配肝、肾、脾等实质性脏
器和横结肠左曲以上消化道 3、腰髓上段:横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盆
腔脏器和下肢
副交感神经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2、蝶腭神经节:鼻腔、鼻旁窦、泪腺、咽峡部粘膜 ① 副交感根-脑桥泌涎核-岩浅大神经+岩深神经→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ppt课件

系 统
中 脑干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神经副核,
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枢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部 间脑 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内分泌
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 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4-
一、内脏运动神经
颈上神经节 心丛
胃 腹腔神经节 小肠
-8-
(4)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脊神经节 后根
腹腔神经节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9-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2)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节间支
颈部3-4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7-
(3)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 颈胸神经节
交感干 肺丛
胸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腰神经节
腰内脏神经 骶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3-
内脏神经系统组成概括如下:
交感神经(颈、胸、腰、盆部)
周 围
内脏运动神经
颅部:行于动眼、面神经、舌咽、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内 骶部:盆内脏神经
内
部
内脏感觉神经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膝神经节、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
脏
神 经
人体解剖生理学:内脏神经系统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 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 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 小脑等。
1、纹状体环路
2、小脑环路
学习要点
❖ 神经系统系统基本术语:灰质、白质、网状 结构、
❖ 脑干、小脑、大脑、脑被膜的组成部分 ❖ 硬脑膜窦、血脑屏障 ❖ 脑神经的组成 ❖ 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和特点 ❖ 感觉传导通路 ❖ 运动传导通路
三 内脏神经系统
三、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主要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
和腺体的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
体的分泌,因通常不受人们的意志控制,又称之 为自主神经系;又因它主要控制类似和调节动、 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所以又称为植物神经 系。
副交感神经:不如交感神 经广泛,大部分血管、汗 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 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内脏感觉神经
❖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 。
❖ 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 官感受器。
❖ 中枢突一部分进入脑干,终于孤束核,一部分进入脊 髓灰质后角 。
一、感觉传导路(sensory pathway)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深感觉) 位置觉、运动觉、震颤觉、皮肤精细触觉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
肌、腱 关节、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第一级N元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薄束楔束
第二级N元延髓
薄束核 楔束核
对侧内侧丘系
1、纹状体环路
2、小脑环路
学习要点
❖ 神经系统系统基本术语:灰质、白质、网状 结构、
❖ 脑干、小脑、大脑、脑被膜的组成部分 ❖ 硬脑膜窦、血脑屏障 ❖ 脑神经的组成 ❖ 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和特点 ❖ 感觉传导通路 ❖ 运动传导通路
三 内脏神经系统
三、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主要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
和腺体的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
体的分泌,因通常不受人们的意志控制,又称之 为自主神经系;又因它主要控制类似和调节动、 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所以又称为植物神经 系。
副交感神经:不如交感神 经广泛,大部分血管、汗 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 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内脏感觉神经
❖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 。
❖ 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 官感受器。
❖ 中枢突一部分进入脑干,终于孤束核,一部分进入脊 髓灰质后角 。
一、感觉传导路(sensory pathway)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深感觉) 位置觉、运动觉、震颤觉、皮肤精细触觉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
肌、腱 关节、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第一级N元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薄束楔束
第二级N元延髓
薄束核 楔束核
对侧内侧丘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周
内脏运动N
交感N(颈颅、部胸:、行腰于、动盆眼部N)、面N、舌咽N、迷走N 副交感N 内
围 部
部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内分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内脏运动N与躯体运动N的区别
支配器官 纤维成分 神经元数目 纤维粗细 分布形式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不受意志控制) 2种:交感N、副交感N
→腹腔N节 • 穿过第10~12胸N节的节前f,组成内脏小N
→主A肾N节 •内脏最小N
3)腰部 有4对腰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5对腰N分布 • 腰内脏N
4)盆部
2~3对骶N节、1个奇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骶尾N分布 • 盆丛
1.来自脊髓T1~T5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神经元后, 其节后f支配头颈、胸腔器官和上肢血管、汗腺、竖毛肌
内脏感觉N
骶部:盆内脏N 脊N节 脑N节 膝N节、舌咽N下节、迷走N下节
内
脏 神 经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脊髓 副交感低级中枢(S2~S4骶副交感核)
系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统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N副核,
中 脑干
上、下泌涎核,迷走N背核)
枢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4)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 颈上N节 • 颈中N节
颈上N节
• 颈下N节
颈胸N节 第1胸N节 (星状N节)
节后Nf的分布: 颈中N节
随8对颈N分布 形成A丛,随A分支分布 咽丛 心丛
颈下N节 第1胸N节
2)胸部
胸神经节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每侧有10~12个
节后Nf的分布:
• 随12对胸N分布 •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 穿过第6~9胸N节的节前f,组成内脏大N
胸部 腰部 骶部 尾部
椎前N节位于脊柱前方,腹主AFra bibliotek支 的根部,包括:
➢ 腹腔N节(2) ➢ 肠系膜上N节(1) ➢ 肠系膜下N节(1) ➢ 主动脉肾N节(2)
主动脉肾N节
腹腔N节
肠系膜 上N节
肠系膜 下N节
(2)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节间支构成 颅底-尾骨
(3)交通支
➢ 白交通支
• 有髓的节前f,呈白色 • 连于T1~L3脊N前支与相应的 交感干N节之间
(1)交感N节根据位置不同,分为: •椎旁节 •椎前节
自主神经概观
椎旁N节(交感干N节)
➢ 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 左右两条交感干
➢ 交感干全长可分为5部分, 每侧有19~24个N节: • 颈部3~4个 • 胸部10~12个 • 腰部4个 • 骶部2~3个 •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N节
奇N节
颈部
1、发自交感干N节的节后f经灰交通支返回脊N,随脊N分布至头颈部、 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N与交感干之间都有 灰交通支联系,脊N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N节后f
2、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N丛(如颈内、外动脉丛, 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3、由交感N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大
副交感神经
脑干、脊髓骶部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小
广
范围小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比较:
心脏 瞳孔 支气管 胃肠 膀胱
交感神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散大 平滑肌松弛,口径加大
蠕动减慢 逼尿肌松弛、 尿道括约肌收缩(贮尿)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缩小 平滑肌收缩、口径缩窄
蠕动增强 逼尿肌收缩、 括约肌松弛(排尿)
节前N元、节后N元 薄髓(节前f)和无髓 (节后f)的细纤维 节后f以N丛形式分布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受意志控制)
只有一种
一级神经元 较粗的有髓纤维
以N干形式分布
(二)内脏神经分类
1.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脊髓T1~L3节段 灰质侧柱中间外侧核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N节和由N节 发出的分支、交感N丛等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 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皮肤传入纤维 脊髓丘脑侧束 (T1~T5)
皮区
T1~T5
胶状质
内脏传入纤维 (T1~T5)
2.来自脊髓T6~T12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N元后, 其节后f支配肝、脾、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来自脊髓L1~L3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N元后, 其节后f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器官和 下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1)低级中枢: 脑干→动眼N核、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迷走N经背核 脊髓→骶部第2~4节段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 副交感N节→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腹腔脏器 (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睫状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耳神经节
迷走神经
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结肠左曲以下 消化管及盆腔器官
盆内脏神经
盆丛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低级中枢 神经节位置
节前N元和节后N元的 比例
分布范围 作用
交感神经
脊髓胸腰部 椎旁N节、椎前N节
器官内节 颅部:睫状N节 翼腭N节
下颌下N节 耳N节
自主神经概观
动眼N副核→动眼N→ 睫状N节→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鼓索
上泌涎核 面神经
岩大神经
下颌下N节 翼腭N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鼻腔、口腔、 腭的粘膜腺
下泌涎核→舌咽N的鼓室N→岩小N→耳N节→耳颞N→腮腺
迷走N背核→迷走N→ 器官旁节 → 胸腔脏器
1.心丛 2.肺丛 3.腹腔丛 4.腹主动脉丛 5.腹下丛 (1)上腹下丛 (2)下腹下丛即盆丛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周—围突—面神经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脊髓
中枢突
—周—围突—交感神经 脊神经节 ———骶部副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中间内侧核)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白交通支
➢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 无髓的节后f,色灰暗 • 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N前支之间
脊N 交感干N节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N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1、止于相应的椎旁N节并换元 2、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N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N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N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N节换元 3、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N元
神经系统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周
内脏运动N
交感N(颈颅、部胸:、行腰于、动盆眼部N)、面N、舌咽N、迷走N 副交感N 内
围 部
部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内分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内脏运动N与躯体运动N的区别
支配器官 纤维成分 神经元数目 纤维粗细 分布形式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不受意志控制) 2种:交感N、副交感N
→腹腔N节 • 穿过第10~12胸N节的节前f,组成内脏小N
→主A肾N节 •内脏最小N
3)腰部 有4对腰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5对腰N分布 • 腰内脏N
4)盆部
2~3对骶N节、1个奇N节 节后Nf的分布:
• 随骶尾N分布 • 盆丛
1.来自脊髓T1~T5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神经元后, 其节后f支配头颈、胸腔器官和上肢血管、汗腺、竖毛肌
内脏感觉N
骶部:盆内脏N 脊N节 脑N节 膝N节、舌咽N下节、迷走N下节
内
脏 神 经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脊髓 副交感低级中枢(S2~S4骶副交感核)
系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统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N副核,
中 脑干
上、下泌涎核,迷走N背核)
枢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4)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 颈上N节 • 颈中N节
颈上N节
• 颈下N节
颈胸N节 第1胸N节 (星状N节)
节后Nf的分布: 颈中N节
随8对颈N分布 形成A丛,随A分支分布 咽丛 心丛
颈下N节 第1胸N节
2)胸部
胸神经节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每侧有10~12个
节后Nf的分布:
• 随12对胸N分布 •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 穿过第6~9胸N节的节前f,组成内脏大N
胸部 腰部 骶部 尾部
椎前N节位于脊柱前方,腹主AFra bibliotek支 的根部,包括:
➢ 腹腔N节(2) ➢ 肠系膜上N节(1) ➢ 肠系膜下N节(1) ➢ 主动脉肾N节(2)
主动脉肾N节
腹腔N节
肠系膜 上N节
肠系膜 下N节
(2)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节间支构成 颅底-尾骨
(3)交通支
➢ 白交通支
• 有髓的节前f,呈白色 • 连于T1~L3脊N前支与相应的 交感干N节之间
(1)交感N节根据位置不同,分为: •椎旁节 •椎前节
自主神经概观
椎旁N节(交感干N节)
➢ 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 左右两条交感干
➢ 交感干全长可分为5部分, 每侧有19~24个N节: • 颈部3~4个 • 胸部10~12个 • 腰部4个 • 骶部2~3个 •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N节
奇N节
颈部
1、发自交感干N节的节后f经灰交通支返回脊N,随脊N分布至头颈部、 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N与交感干之间都有 灰交通支联系,脊N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N节后f
2、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N丛(如颈内、外动脉丛, 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3、由交感N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大
副交感神经
脑干、脊髓骶部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小
广
范围小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比较:
心脏 瞳孔 支气管 胃肠 膀胱
交感神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散大 平滑肌松弛,口径加大
蠕动减慢 逼尿肌松弛、 尿道括约肌收缩(贮尿)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缩小 平滑肌收缩、口径缩窄
蠕动增强 逼尿肌收缩、 括约肌松弛(排尿)
节前N元、节后N元 薄髓(节前f)和无髓 (节后f)的细纤维 节后f以N丛形式分布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受意志控制)
只有一种
一级神经元 较粗的有髓纤维
以N干形式分布
(二)内脏神经分类
1.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脊髓T1~L3节段 灰质侧柱中间外侧核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N节和由N节 发出的分支、交感N丛等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 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皮肤传入纤维 脊髓丘脑侧束 (T1~T5)
皮区
T1~T5
胶状质
内脏传入纤维 (T1~T5)
2.来自脊髓T6~T12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N元后, 其节后f支配肝、脾、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来自脊髓L1~L3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更换N元后, 其节后f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器官和 下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1)低级中枢: 脑干→动眼N核、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迷走N经背核 脊髓→骶部第2~4节段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 副交感N节→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腹腔脏器 (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睫状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耳神经节
迷走神经
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结肠左曲以下 消化管及盆腔器官
盆内脏神经
盆丛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低级中枢 神经节位置
节前N元和节后N元的 比例
分布范围 作用
交感神经
脊髓胸腰部 椎旁N节、椎前N节
器官内节 颅部:睫状N节 翼腭N节
下颌下N节 耳N节
自主神经概观
动眼N副核→动眼N→ 睫状N节→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鼓索
上泌涎核 面神经
岩大神经
下颌下N节 翼腭N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鼻腔、口腔、 腭的粘膜腺
下泌涎核→舌咽N的鼓室N→岩小N→耳N节→耳颞N→腮腺
迷走N背核→迷走N→ 器官旁节 → 胸腔脏器
1.心丛 2.肺丛 3.腹腔丛 4.腹主动脉丛 5.腹下丛 (1)上腹下丛 (2)下腹下丛即盆丛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周—围突—面神经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脊髓
中枢突
—周—围突—交感神经 脊神经节 ———骶部副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中间内侧核)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白交通支
➢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 无髓的节后f,色灰暗 • 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N前支之间
脊N 交感干N节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N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1、止于相应的椎旁N节并换元 2、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N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f,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N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N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N节换元 3、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N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