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BF〗实际的结论。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
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
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不可缺少,但这种因素一旦为亿万人民所接受,它就是一次群众性的历史驱动力,而不能说是某位领袖或某个政党的意志强加的。
第四,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三大改造确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陷。这表现在:(1)不重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注意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区别,在改造的要求和做法上,对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对一些不适合于合作生产的部门,搞“一刀切”,以致影响了那些地区和部门的经济发展。(2)混淆了不同的经济性质和阶级界限,在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有大量的小工商户或个体劳动者,也进行了公私合营。(3)改造中忽视了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只注意生产大路货,不注意或者减少了原有的花色品种,一些名牌货和名牌厂的信誉及产品质量下降。这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高潮阶段出现的,根源于理论上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党当时所凭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和苏联的历史经验,但这些学说和经验不可能具体解决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自己没有经验,书本上和外国的东西又与中国的实际有距离,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一些缺陷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和责备前人。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破天荒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1)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首先使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私有变为劳动者集体公有。其次,经过公私合营,国家赎买了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根本变革,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故此,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开创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上层建筑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工人阶级摆脱了雇佣剥削,农民由个体劳动者变成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工农联盟更加牢固;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