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失败的十大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失败的十大原因
最近,几乎每个月都会传来一个业界巨擘轰然倒地的声音。安然(Enron)、世界电信(Worldcom)、Global Crossing、Kmart、宝丽来、安达信、施乐、Qwest……它们一个个相继陨落。
为什么这些公司会陨落?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导致失败的原因通常牵涉到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所特有的文化,每个公司倒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失败背后的一些规律。而了解这些,无疑对所有企业都大有裨益。
有多少家公司已经倒闭?实在太多了。据统计,2001年美国宣布破产的国有公司有257家,总资产高达258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前一年的纪录:176家公司和950亿美元。分析家预计,今年这一数字仍会保持在这个水平,因为仅第一季度就有67家公司破产。这些可不是业绩平平的一般公司,而是被广泛认为不会倒闭的《Fortune》500强中的公司。对此,《Fortune》不无担心,“如果势态继续这样发展,恐怕明年我们列齐500强排行榜都有困难。”
为何这些公司会陨落?虽然这些公司的CEO想方设法找出许多人所共知的借口,如经济低迷、市场动荡、日元疲软、竞争激烈,等等这些实际上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但认真分析一下这些公司陨落的前前后后,就会发现,除了上述所说的天灾人祸外,这些大公司惨遭失败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管理失误。
谈到失误,必须承认,陨落通常牵涉到一家公司自己所处的行业或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等因素。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公司陨落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如同眩目的超新星稍纵即逝(安然);有的如同白矮星游移不定(AT &T);还有的历经数十年终于消亡(宝丽来)。
实际上,我们这里所说的陨落未必仅指破产,一下子在市场中失宠也是一种陨落。例如,据货币管理公司艾伦森合伙人称,在最近的熊市中,美国100家大公司中有26家的市场价值至少缩水三分之二,包括嘉信理财、AT&T、AOL时代华纳和盖普等知名大公司,而在美国1990年的熊市中,却没有一家这样的大公司出现市值缩水。这种陨落的绝对速度令人不安。
其实,不难发现导致公司失败的是一些常犯的错误:傲慢、自负、缺乏沟通、疏于管理、贪婪及其它阴谋诡计。虽然CEO们想方设法找借口,但他们却忘了一个真正的原因:
自己所犯的失误。以下是需要避免的十大失误,希望能对其余的公司有所警戒。
失误一:被成功冲昏头脑
欧里庇得斯在近2500年前说过:“神要让谁灭亡,必先使他疯狂。”而在现代,神会先让受害者享受40年的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在经历长期的成功之后,人们不大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安然、世界电信、Kmart,它们都是到达巅峰之后陷入困境的。应该有人告诉它们:大多数登山事故都发生在到达顶峰之后的下坡路上。
以一家电信公司为例,由于它宣称管理人员能够“实时”跟踪供求情况,从而能够做出精确的预测,人们认为它比其它公司更有能力洞察未来,而且该公司连续40多个季度实现增长,人们一直相信未来其也会有同样的增长。然而,其股价在2001年一年内暴跌88%。
当时其CEO在想什么呢?在《挑战者号的发射决策》一书中,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家黛安·沃恩强调,人们不容易放弃心理定势。她撰文道:“人们对相互矛盾的证据苦苦思索,却最后通常将它晾在一边,直到偶然遇到太清晰、太注目以至不容忽视的某个证据时,才能迫使人们改变并放弃好不容易形成的世界观。”
失误二:无视恶兆
与上面这家有着65亿现金及强大的竞争地位的电信公司相比,宝丽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与同为旧经济时代巨无霸的施乐一样,宝丽来一度飞黄腾达,跻身于最热门的50支成长股(Nifty Fifty)之列,然而现在它逐渐失去了光彩。
你可能会说,机会和这家公司擦肩而过。并不尽然!不妨考虑一下一度似乎注定失败的另一家公司:英特尔。早在1985年,日本的竞争对手将英特尔的存储器芯片变成了廉价商品时,市场分析人士就几乎都在为该公司写讣告。不过,英特尔没有步宝丽来的后尘,而是决定完全退出存储器行业,转而成为全球著名的微处理器生产商。重大转机出现在英特尔创办人安迪·格鲁夫和戈登·摩尔坐下来,认真考虑这些难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被扫地出门,董事会请来新CEO,你认为他会有何举措?”格鲁夫问摩尔,“答案就是退出存储器芯片行业,然后做该做的事。”
安然这个连续6年获得《财富》杂志“最富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的公司,也创造
了美国大型企业从辉煌到破产时间最短的纪录。
相比之下,宝丽来和施乐却迟迟不愿面对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两家公司的主管一再把糟糕的业绩归咎于短期因素:货币波动和拉美局势混乱等,而不是真正的原因:过时的商业模式。直到施乐总裁即现任CEO安妮·马尔卡希站出来讲明真相:公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只有改变它,施乐公司的失误才得以终止。
吉姆·柯林斯撰有颇具影响的管理著作《缔造永恒》和《从良好到伟大》,他历时数年以研究优秀公司与平庸公司的区别。“重要的区别就是,你是在为严峻的事实辩解,还是直面现实。”他说,“这的确是个关键问题。”通过迫使自己从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格鲁夫和摩尔及时认识到了严峻的事实,而宝丽来和施乐却不是这样。
失误三:害怕上司甚于对手
有时CEO得不到做出明智决策所需的信息。心理学家兼《基本的领导才能》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原因主要在于部属害怕把真相告诉上司。即使上司没有压制异见的意思,微妙的信号,如厌烦的表情和简短的答复,也会传达这种信息:坏消息不受欢迎。据戈尔曼及两位同事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这就是为什么职位较高的主管不大可能准确地评估自己业绩的原因。
当然,害怕有时也有益处。安迪·格鲁夫历来信奉时刻警惕竞争对手的意义。但在不正常的情形下,员工更担心的是内部因素,譬如上司会说什么话、管理人员会采取什么行动,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威胁。安然显然就是这种情形,连敲响警钟的谢伦·沃特金斯也是选择以匿名方式表达她的忧虑,而不是斗胆向以呵斥下属出名的CEO杰夫·斯基林进言。
同样的问题曾在1997年牵制了当时的三星公司,当时酷爱名车的董事长决定涉足汽车业。虽然知道汽车业市场拥挤不堪、生产能力过剩,但许多高层经理只是在内心里反对130亿美元的投资。所以,三星汽车公司投产仅一年就倒闭了,董事长只好从自己口袋掏出20亿美元安抚债权人。这使他显得大为惊讶:怎么当时就没有人大胆发表保留意见?
二次大战期间,邱吉尔首相担忧:自己带传奇色彩的个性会阻碍下属汇报坏消息。于是他成立了独立于指挥系统的一个部门:统计局,其首要职责就是为他提供最毫不掩饰、最如实的事实。同样,即将出版的《公司是如何撒谎的?》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施罗特和拉里·艾略特建议企业在内部设立“反对人”机构,其职责就是提出最坦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