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对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知识点都掌握了吗课后一定要及时总结和复习哦。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长度的单位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

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5、体积的单位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其他单位有:3、托盘天平的使用调节方法: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

测量方法:将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线上;把右盘里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得到物体的质量。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三、物质的密度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篇1: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一、重视物理概念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物体的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表示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是千克(kg)。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所产生的吸引力,是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是牛顿(N)。

•质量和重量之间的关系:重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即 F = m * g。

2. 物体的密度和浮力•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 / 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体积。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方向与重力相反。

3. 物体的压力和压强•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受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作用的面积。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的大小,是压力与面积的比值,单位是帕斯卡(Pa)。

4. 物体的浮力和浮力原理•浮力原理:在液体中或气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当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时,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呈现上浮的状态;当物体在液体中沉没时,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呈现下沉的状态。

5. 物体的压强和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 / A,用于计算受到压力的物体的压强。

当受到的力增大或受力面积减小时,压强会增大;当受到的力减小或受力面积增大时,压强会减小。

6. 液体的压强和压力传递•液体的压强是指液体内任意一点上所受压力所产生的压强,大小相等。

•液体的压力传递是指液体中受到的外力作用在液体内任意一点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相等。

7. 各种物体的浮力大小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和密度无关。

•同样体积的不同物质所受到的浮力不同,密度越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8. 水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当物体在水中浮起时,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水中沉没时,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要点总结打印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要点总结打印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要点总
结打印版
本文档对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打印版。

以下是要点总结:
一、测量物体长度
1. 使用游标卡尺或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保持垂直并轻轻触碰物体。

二、时间的测量
1. 用秒表或挂钟测量时间。

2. 使用秒表时,要注意按下启动和停止按钮的正确时间。

三、简单机械
1. 虚像和实像:
- 虚像:光线不会交汇,看起来像是从物体后面发出的。

- 实像:光线交汇在一起,看起来是实际存在的。

四、光的传播路径
1. 光在真空中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会变慢,并发生折射。

五、声的传播
1. 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传播的。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六、力的概念
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七、浮力与物体浮沉
1.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上升力。

2. 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因是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以上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知识要点总结。

如需详细了解,请查看打印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基本概念1.物理量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理现象或物体特性的量,常用物理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相对于参考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集合。

3.参考系参考系是用于描述物体位置、运动状态等物理量的基准系统。

二、匀速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匀速运动的运动形式。

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所覆盖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4.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三、变速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运动形式。

2.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4.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以时间为横坐标,速度为纵坐标,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图线。

5.运动规律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加速度恒定,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四、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的纵向无初速度下落的运动形式。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为等加速度直线运动规律,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为抛物线规律,加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常数值。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运动的描绘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地点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地点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关于参照物地点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假如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随意的,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察看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样。

比如:坐在履行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关于参照物的选择,应当按照有益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许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子、树木等 )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全部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则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适合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地点能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地点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地点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丈量1.长度的丈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

常用的还有“千米(km) ”、“分米 (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103m;1m=10dm; 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 m=103nm。

(2)长度的丈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题测量
1.物理量及其分类
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或现象的属性或状态的,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量、光强和物质的量。

导出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组合而成的,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2.国际单位制及其单位
国际单位制(SI)是国际通用的度量衡系统,包括7个基本物理量和一些导出物理量。

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包括: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
坎德拉(cd)和摩尔(mol)。

导出物理量的单位通过基本物理量的组合得到,如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3.测量和测量误差
测量是通过比较来确定物理量的数值。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外部条件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条件不同导致的。

4.测量的方法和仪器
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仪器直接获得物理量的数值,
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一些相关量,通过运算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卷尺、量筒、天平、秒表等。

5.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看法:1、声音的产生①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2、声音的流传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流传,声波到达人耳,惹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状况下,v 固 >v 液>v 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m/s 合 1224km/h,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为 0m/s。

4、回声回声是因为声音在流传过程中遇到阻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划分开来,此时阻碍物到听者的距离最少为 17m。

二、重、难点要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难点:观察、研究声音流传的条件以及解说生活中的声流传现象。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可以传声。

2、声音在流传过程中,假如遇到阻碍物,就会被反射。

四、知识拓展1、运动会长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评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质跑步时间要晚0.29s ( 当时空气 15℃) 。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丈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流传速度,丈量方法是:测出发生声音到遇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t ,查作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委婉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洪亮的蟋蟀喊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必定在20-20000 次/ 秒之间。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分析1.(2011?葫芦岛)以下案例中,可以说明声音产生原由的是()A.声波可以冲刷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可以直接对话C.将正在发声的交织接触宁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2.(2012?菏泽) 2012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吞山河。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第二章主要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本篇文章将针对物理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

1. 运动和相对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称为运动。

当有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运动的。

例如,我们在火车上看到路旁飞驰的景色,是因为我们的火车和路旁景物是相对运动的。

2. 路程、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路程是指物体行驶的整个路线的长度。

位移是指物体由起点到终点的实际位移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

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3. 等速直线运动等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的状态。

匀速运动的物体所走过的路程相等,时间相等,速度也是相等的。

4. 运动的图示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运动的图示,来辅助我们理解它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物体运动图示有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5. 质量和重量的概念质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本身属性,它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无关。

重量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产生的力的大小,它与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6.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在恒定的条件下,物体将保持原本的状态,即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是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的直线运动状态。

7.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表明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所有的力都有相互作用之间的力,即相互作用力,每个力都有相应的反作用力。

9. 惯性和惯性质量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本状态的属性。

惯性质量是指物体受力后,所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比值,称为物体的惯性质量。

这些都是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并理解这些物理知识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人教版]

第二章走进实验室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一、教学目标要求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

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参观实验室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教师讲故事: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

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

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学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介绍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的定义。

难点:物质三态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就是个运动的世界。

积极探索物质世界的共同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现在就要我们初步地重新认识物质世界的两种基本运动。

注意: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定义延展:(1)“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①物体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或体会获得,但有时须要长时间就可以看到。

(3)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热运动、光运动等,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开拓:(1)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共同组成,一切物质又都就是由分子共同组成,分子就是维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维持不变的最轻微粒。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的作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而机械运动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肉眼可见。

(3)分子运动的频繁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频繁。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柳絮飞舞b.水由高处向低处上涌c.铁器生锈d.在水中放入糖会使水变甜2、物质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的关系课本p22图2-1-6所示。

特别注意从形状、体积、与否具备流动性区别三态。

四、小结五、作业设计2.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明白参照物的意义,能自由选择一参照物去叙述物体的运动;2.知道动与静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概念;2.掌握测量物理量的方法;3.学会使用量纲式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

2. 教学重点1.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概念;2.物理量的测量。

3. 教学难点1.使用量纲式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

4. 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高中物理中学过的知识,铺垫学习初中物理。

(2)知识讲解1.物理量的定义:用于定量描述物理现象的量。

2.单位和量纲的定义:量纲是用来描述物理量量级关系的符号,单位则是量纲的表示方法。

3.常见的物理量和单位及量纲的关系:速度、加速度、力、功、功率等。

4.测量物理量的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案例分析老师通过举例说明使用量纲式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如:一个水球从高处自由落下,掉落时间为2秒,求掉落高度。

学生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解决:1.求助于公式库,找到与待求物理量有关的公式:h=1/2gt^2;2.根据公式得到量纲式:[h]=[gt^2];3.列出方程式,根据物理量的量纲关系构成方程式:[h]=[g][t]^2;4.利用已知物理量及其单位代入上式进行计算,并将单位换算到统一标准。

(4)练习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5)总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概念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和使用量纲式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5. 教学评价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随机提问;2.布置作业进行检测;3.通过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

6. 教学资源1.网络资源:物理量与单位、量纲式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练习;2.物理实验室:通过实验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物理量和测量方法的实际应用。

7. 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概念;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以及使用量纲式进行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为学生打下物理学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时是声带振动;敲鼓时是鼓面振动;音叉发声是音叉振动等。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如回声)。

2. 声音的传播。

-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例如在月球上(接近真空环境),即使宇航员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 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 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二、声音的特性。

1. 音调。

- 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 影响因素: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例如,当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2. 响度。

-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 影响因素:-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就大。

-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

- 定义: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

- 影响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如人们能区分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三、声的利用。

1. 声与信息。

-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声呐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可用于探测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 医生利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音、呼吸音等也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诊断病情。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9.案例分析: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运动案例,如汽车行驶、跳远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10.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1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2.课后跟进: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续):
23.课外实验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课外物理实验,如制作简易速度计、探究重力加速度等,鼓励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实验室进行实践。
24.课堂评价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难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和静止》第一节《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区分这两种运动类型。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8.课堂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和应用。
19.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0.教学资源分享: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链接、课外阅读材料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21.家庭作业辅导: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家庭作业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022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归纳(带目录)

2022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归纳(带目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目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

初二物理第二章总结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二章总结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二章总结知识点归纳初二物理的第二章主要涉及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下面是对第二章内容的总结归纳。

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表示: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力,如推、拉、压力等;非接触力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力都会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三、重力1. 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2.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心的方向。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由于粗糙度和压力而产生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并且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也有关。

4. 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总结:初二物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

牛顿定律是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中第一定律说明了惯性的存在,第二定律给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
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
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
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
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
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
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长度的
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
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
秒(ms)”、“微秒(μ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
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运动的快慢1.知道
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