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学分:
适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
开课单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机械工程材料》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是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及各种加工工艺等课程和为以后从事工业生产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的指导思想: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突出应用”。
(2)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5)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
2、课程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及必要的实验,提高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3)根据各专业的需求确定选修内容。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常用热处理、合理选材。
项目设计以……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
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约为40课时。
二、课程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标:
1、学习机械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能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初步合理选择材料的基础。
2、学习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各种热处理,会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
3、学习机械工程材料种类、牌号和应用,能合理选用工程材料。
4、学习非铁金属材料及其处理方法,能认识非铁金属的优点,能根据使用要求,合理选用非铁金属机械工程材料。
5、学习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和应用,初步能认识其特性和选用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的能力:
1、培养合理选材和材料处理的初步能力;
2、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四、教学设计
三、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推荐教材
《机械材料成型技术》李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
2.参考资料
《机械材料成型》(第4版)朱张校、姚可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宋杰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张继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4
(二)教学建议
本课程为一门传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应体现“宽、浅、用、新”的原则,注重素质培养,重在使学生对机器生产全过程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拓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建立全局观念。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课程以机器制造过程为主线,务必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机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如下图),理解学习目的性。
2.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准则,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胆舍弃与实际应用偏离过远的内容(如二元合金相图等);淡化材料的组织,而应注重性能及工艺方法的应用(如热处理单元淡化热处理后材料的组织,而应注重各种工艺方法的适用场合以及热处理后能达到的性能等)。
3.应尽量采用录像、多媒体教学,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要体现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力学性能试验与教学同步,金相观察实验为印证理论实验。
(三)教学基本条件
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掌握硬度试验、金相观察等实验的技能,实验管理员应参与实验。布氏硬度计+读数显微镜、洛氏硬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实训装备要正常,尽可能更换为较为先进的新设备。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应尽量利用网、信息络资源,收集质量好的录像用于教学。开出的实验要有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等。
六、教学评价
七、其它说明
略。
[附]执笔人:审核人:制定(修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