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以太网技术和组网规范
以太网模块和功能 以太网层次结构
以太网层次结构主要对应于OSI层次结构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层次结构如图2-5所示。
图2-5 以太网层次结构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 提供一个或多个SAP; 发送时将数据组装成带MAC地址和差错检测的帧,进行同步、定界及透明传输; 接收时拆卸帧,执行MAC地址识别(寻址)和差错检测; 管理链路上的通信,进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与传统的OSI中数据链路层也有区别: 局域网链路支持多重访问,支持成组地址和广播; 支持MAC介质访问控制功能; 提供某些网络层的功能,如网络服务访问点SAP、多路复用、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MAC子层功能: 成帧/拆帧; 实现、维护MAC协议; 位差错检测,寻址等。
传输媒体(也称网络介质):100BASE-T 标准允许包括四个不同的物理层规范,第一个物理层规范支持2对5类UTP或1类STP,第二个物理层规范支持4对3/4/5类UTP,第三个物理层规范支持单模或多模光缆,第四个物理层规范支持2对3/4/5类UTP。100BASE-T根据使用物理层传输媒体的不同类型,分为100BaseTX、100BaseT4、100BaseFX和100BaseT2四种。
按照数据链路层控制来分,有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ATM网卡等,它们在数据链路控制、寻址、帧结构等方面不同。
以太网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控制技术。在OSI七层协议中主要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工作方式。二者之间有标准的接口(例如MII,GMII等)来传递数据和控制。
1
2
3
向高层提供SAP(服务访问点); 建立/释放逻辑连接; 差错控制; 帧序号处理; 提供某些网络层功能等。
LLC子层功能: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它们决定了局域网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的标准,包括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以太网的标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版本是由美国计算机制造商DEC、Intel和Xerox共同制定的。
它采用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从而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局域网解决方案。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也从最初的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
其次,以太网的标准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都有详细的规范。
在物理层上,以太网使用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同时定义了各种物理接口和连接器的规范,以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在数据链路层上,以太网采用了帧格式来组织数据,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和校验等字段,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接收。
此外,以太网还定义了一系列的协议,如地址解析协议(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等,以支持局域网中计算机的通信和管理。
最后,以太网的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演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和可靠性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以太网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IEEE 802.3标准组织正在推动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好的能源效率等特性,以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标准是局域网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以太网标准将继续推动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以太网规范
以太网规范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局域网技术。
它是由Xerox、Digital和Intel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开发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被标准化为IEEE 802.3。
以太网规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部分,它定义了网络的传输介质、数据传输的方式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
在物理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几种不同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其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双绞线。
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信号损耗。
在数据链路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帧的格式、地址的分配、数据的传输方式等。
以太网帧的格式由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和数据字段组成。
其中,MAC地址是用于唯一标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用于避免多个设备同时访问网络介质而产生冲突。
以太网规范还规定了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包括10 Mbps的Ethernet、100 Mbps的Fast Ethernet和1000 Mbps的Gigabit Ethernet。
这些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可以互操作,即可以在同一网络中同时使用。
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主要通过改变传输介质的速率、电平和编码方式来实现。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些其他的技术,如虚拟局域网(VLAN)和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
虚拟局域网允许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和安全性。
链路聚合允许将多个以太网链路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带宽的链路,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和冗余备份。
总体而言,以太网规范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一个灵活、可靠和高性能的局域网技术。
它的发展和标准化为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现代网络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使用的传输介质 50Ω粗同轴电缆 50Ω细同轴电缆 75Ω同轴电缆 双绞线 光纤(与 FOIRL 协同工作/纯单段光纤) 光纤 无源光纤
有效距离 500m 180m 3.8km 100m 1000/2000m 2000m 500m
快速以太网采用 IEEE802.3u 标准,采用的传输介质为双绞线(5 类或超五类屏 蔽双绞线或者非屏蔽双绞线),其对应表如下:
万兆以太网规范 10GBase-SR 10GBase-LR 10GBase-LRM 10GBase-ER 10GBase-ZR 10GBase-LX4 10GBase-CX4 10GBase-T 10GBase-KX4 10GBase-KR 10GBase-SW 10GBase-LW 10GBase-EW 10GBase-ZW
使用的传输介质 850nm 多模光纤,50um 的 OM3 光纤 1310nm 单模光纤 62.5um 多模光纤,OM3 光纤 1550nm 单模光纤 1550nm 单模光纤 1300nm 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屏蔽双绞线 6 类,6a 类双绞线 铜线(并行接口) 铜线(串行接口) 850nm 多模光纤,50um 的 OM3 光纤 1310nm 单模光纤 1550nm 单模光纤 1550nm 单模光纤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标准以太网采用了 IEEE802.3,IEEE802.3A,IEEE802.3B,IEEE802.3I, IEEE802.3J 等标准,采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其对应表如 下:
标准以太网规范 10Base5 10Base2 10Broad36 10Base-T 10Base-FL 10Base-FB 10Base-FP
有效距离 300m 10km 260m 40km 80km 300m(多模)10km(单模) 15m 55m(6 类线)100m(6a 类线) 1m 1m 300m 10km 40km 80km
PoH以太网供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规范
PoH以太网供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规范要知道PoH是什么,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先了解下POE,因为PoH是从PoE发展而来的。
POE (Power Over Ethernet)指的是在现有的以太网Cat.5布线基础架构不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在为一些基于IP的终端传输数据信号的同时,还能为此类设备提供直流供电的技术。
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PSE)和受电端设备(PD)两部分。
一:供电端设备(PSE):支持PoE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或者其他网络交换设备。
二:受电端设备(PD):在监控系统中主要就是网络摄像机(IPC)。
PoE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99年,IEEE开始制定标准。
PoE:2003年6月,IEEE批准了802. 3af标准。
PoE+:2009年颁布IEEE 802.3at标准,802.3at标准的输出功率可达30W,受电端可用功率为25.5W。
PoH(PoE++):2012年末推出PoH-Power Over HD-BaseT,利用现行的4-Pair 四对线技术(即8根线全部供电),双边供电达到60-100W功率,使用5或6类线即可达到。
技术规范:PoE: PSE端 15.4W; PD端 12.95W ~48VDC…PSE803/PoE5912PoE+ : PSE端 30.0W; PD端 25.50W ~54VDC…PSE802/PS2412PoH : PSE端 95.0W; PD端 72.00W ~54VDC…Power over HDBaseT PoH的广泛应用前景:IP电话、便携设备充电器、刷卡机、网络摄像头、数据采集等终端等。
PoH以太网布线图近日,美国UL公司与HD-BaseT联合举办的PoH研讨会,嘉兴海棠电子有限公司也受邀参加了该会议。
PoH研讨会现场图嘉兴海棠电子工程师应邀参加会议图嘉兴海棠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参加此次PoH研讨会后表示,以后PoH会被应用于更多的行业,更多的领域。
以太网标准体系范文
以太网标准体系范文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用于局域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由全球计算机通信行业协会(IEEE)制定的一系列标准组成。
以太网标准体系是为了保证以太网的互操作性和稳定性而制定的,下面将介绍以太网标准体系的主要标准。
IEEE802.3标准是以太网标准体系的核心,它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电气、机械和协议规范,包括物理层传输介质、数据帧的格式、帧的传输和接收方式等。
在物理层,IEEE 802.3标准根据使用的传输介质不同,定义了多个子标准,如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等。
10BASE-T是第一个以太网标准,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 Mbps。
100BASE-TX是基于10BASE-T的升级版本,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00 Mbps。
1000BASE-T是基于100BASE-TX的进一步升级版本,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 Gbps。
在数据链路层,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帧格式和帧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帧由前导码、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长度/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CRC校验字段组成。
帧交换机根据MAC地址进行帧的转发和过滤,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除了IEEE802.3标准外,以太网标准体系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标准,如IEEE802.1Q、IEEE802.1D和IEEE802.1X等。
IEEE802.1Q标准是虚拟局域网(VLAN)的标准。
VLAN是一种逻辑上的划分方法,可以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子网,使得不同的子网可以独立地进行通信。
IEEE802.1Q定义了基于帧的标记机制,允许将VLAN标记添加到以太网帧中,以区分不同的VLAN。
IEEE 802.1D标准是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的标准。
生成树协议用于解决以太网中的环路问题,避免数据包在网络中无限循环。
以太网技术规范
⒈ IEEE802.3z
IEEE802.3z 工作组负责制定光纤(单模或多模)和同轴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 IEEE802.3z 定义了基于光纤和短距离铜缆的 1000Base-X,采用 8B/10B 编码技术,信道 传输速度为 1.25Gbit/s,去耦后实现 1000Mbit/s 传输速度。IEEE802.3z 具有下列千兆以太 网标准: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用同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 据传输。
·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 和 125um)。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 550 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 3000 米。 在传输中使用 4B/5B 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 125MHz。它使用 MIC/FDDI 连接器、ST 连接 器或 SC 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 150m、412m、2000m 或更长至 10 公里,这与所 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 特别适合于有 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目录1 范围 (1)2 符号和缩写 (1)3 技术要求 (2)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数据链路层1范围本规范要求适用于高速以太网网络项目。
2符号和缩写2.1以太网通讯图1介绍了需要在以太网ECU中基于所需功能实现的OSI标准中的协议及其位置,本文档重点介绍物理层(OSI第1层)和数据链路的MAC层(OSI第2层)。
MAC图 1 车载以太网协议3技术要求3.1物理层物理端口分为100BASE-T1和100BASE-TX,其用途如表1所示。
3.1.1100BASE-T1物理层通信架构主要由PHY收发器、MDI接口和100BASE-T1信道3部分组成。
100BASE-T1信道包含ECU连接器、线缆和串联连接器。
图2介绍了在100BASE-T1的物理层架构下两个ECU在PHY级别进行通信所需的不同元件。
图 2 通信架构在设计时,必须满足基本要求:链路启动时间应低于100 ms(从正常上电至物理层正常工作时间)。
3.1.1.1信道100BASE-T1信道必须满足以下要求:a)信道总长度(不含支线)不大于15m;b)串联连接器不大于4个。
3.1.1.1.1线缆以太网总线的物理介质必须达到以下技术要求:a)以太网线束可以采用非屏蔽双绞线或者屏蔽双绞线,本标准推荐使用非屏蔽双绞线(UTP);b)非屏蔽双绞线可以有护套或无护套,推荐使用带护套线缆。
如果使用带护套线缆,在局部无线束护套的地方使用螺纹管实现阻抗匹配;c)隔离材料不应使用PVC线缆,应使用PP或者类似材料;d)双绞线物理介质参数具体限值见表2。
3.1.1.1.2连接器本规范中的连接器包含了串联连接器和ECU连接器,为了保证以太网通信,连接器必须满足表3和以下要求:a)接插件连接情况下,线缆未双绞部分长度<30mm;b)直角连接(线与接插件平行,需要直角连接)时,1个信号线需要按照最短的距离连接;c)直线连接(线与接插件垂直,直线连接)时,芯线长度差异<1mm;d)在无线束护套的地方使用的螺纹管需要和阻抗匹配。
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
目录1、目的 42、范围 43、定义及缩略语 44、技术要求84.1 100Ω非屏蔽双绞线94.2 增强型5类非屏蔽双绞线114.3 金属编织铝箔屏蔽双绞线134.4 网络拓展距离145、连接器针脚定义165.1 标准网线165.2 直连网线176、电缆选型186.1 选型原则186.2 选型树187、1000BASE-T网线设计197.1 技术要求197.2 注意事项218、附录22附录A 本规范的用词说明22 附录B IEEE802协议族22 附录C 以太网网族22 附录D 5-4-3法则23 附录E RJ45、RJ48的区别24 附录F 千兆位以太网26 附录G 802.3文档交叉引用27 附录H 802.3部分/子句交叉引用309、修改记录3410、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35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关键词:以太网UTP STP 综合布线标准网线直连网线水平布线干线布线针脚定义1、目的目前网上产品使用的以太网网线尽管只有标准网线和直连网线两种。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网线的针脚定义不符合标准,所用的线材没有明确技术指标,给研发设计、用户和技术支持人员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在于将网线的分类、设计、选型规范化,降低成本,提高通用性,提高开发效率,便于维护。
本规范规定的电缆设计技术要求是以太网网线电缆选型、设计的主要准则。
本规范规定了以太网网线的常用线缆、传输技术指标、连接器针脚定义方式、典型应用等技术要求。
自本规范实施之日起,电缆设计工程师进行以太网网线的设计和选型时,必须遵照本规范。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所有的产品。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新型线缆及连接器的选型,必须在电缆方案设计阶段提交电缆设计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3、定义及缩略语定义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一种位于有限地理区域的用户宅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接口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接口规范篇一:以太网接口知识以太网接口知识本文主要分析mii/Rmii/smii,以及gmii/Rgmii/sgmii 接口的信号定义及相关知识,同时本文也对Rj-45接口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在10/100模式下和1000m模式下的设计方法。
1.mii接口分析mii接口提供了mac与phy之间、phy与sta(stationmanagement)之间的互联技术,该接口支持10mb/s与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位宽为4位。
提到mii,就有可能涉及到Rs,pls,sta等名词术语,下面讲一下他们之间对应的关系。
所谓Rs即Reconciliationsublayer,它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一种mii和mac/pls之间的信号映射机制。
它们(Rs 与mii)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图1mii接口的managementinterface可同时控制多个phy,802.3协议最多支持32个phy,但有一定的限制:要符合协议要求的connector特性。
所谓managementinterface,即mdc信号和mdio信号。
前面已经讲过Rs与pls的关系,以及mii接口连接的对象。
它们是通过mii接口进行连接的,示意图如下图。
由图可知,mii的managementinterface是与sta (stationmanagement)相连的。
mii接口支持10mb/s以及100mb/s,且在两种工作模式下所有的功能以及时序关系都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时钟的频率问题。
802.3要求phy不一定一定要支持这两种速率,但一定要描述,通过managementinterface反馈给mac。
图2下面将详细介绍mii接口的信号定义,时序特性等。
由于mii接口有mac和phy模式,因此,将会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同时还会对Rmii/smii进行介绍。
1.1mii接口信号定义mii接口可分为mac模式和phy模式,一般说来mac和phy对接,但是mac和mac也是可以对接的。
快速以太网组网规范概要
快速以太网组网规范时恩早(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是一类新型的局域网,其名称中的“快速”是指数据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是标准以太网的数据速率的十倍。
本文介绍了快速以太网的基本概念和组网规范内容。
关键词:快速以太网定义、组网规范1快速以太网简介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LAN)传输标准,它提供每秒100兆的数据传输率(100BASE-T)。
有每秒10兆(10BASE-T)的以太网卡的工作站能连接到快速以太网。
(每秒100兆是一个共享的数据传输率;对每个工作站的输入由10Mbps卡限制。
)2快速以太网组网规范常用的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分为:100BASE-T4、100BASE-TX 、100BASE-FX三个子类。
(1)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
它使用4对双绞线,3对用于传送数据,1对用于检测冲突信号。
在传输中使用8B/6T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25MHz,符合EIA586结构化布线标准。
它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
(2)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
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
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
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
100BASE-TX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
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3)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
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
它使用MIC/FD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phy标准
phy标准PHY标准是一系列描述物理层通信技术的技术规范。
它定义了如何在通信系统中传输和接收数字和模拟信号,以及如何在通信介质中进行编码和解码。
PHY标准覆盖了许多不同的通信技术,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其内容广泛涉及到数据传输速率、信号编码、传输距离、信道容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PHY标准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Ethernet PHY标准Ethernet PHY标准描述了以太网物理层通信的技术规范。
它定义了使用不同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时的传输速率、带宽、信道容量、编码技术等参数。
常见的以太网PHY标准包括IEEE 802.3标准系列,其中包括了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等标准。
IEEE 802.3标准系列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IEEE官方网站。
2. Wi-Fi PHY标准Wi-Fi PHY标准描述了Wi-Fi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通信技术规范。
它定义了不同频率带宽、调制解调器技术、传输速率等参数。
常见的Wi-Fi PHY标准包括IEEE 802.11标准系列,如802.11a、802.11b、802.11g和802.11n等。
这些标准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IEEE官方网站。
3. Bluetooth PHY标准Bluetooth PHY标准描述了蓝牙无线通信的物理层技术规范。
它定义了不同蓝牙频段的传输速率、调制解调器技术、信道容量等参数。
蓝牙PHY标准主要由Bluetooth SIG(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制定和发布。
Bluetooth SIG的官方网站上提供了蓝牙PHY标准的详细参考资料。
4. USB PHY标准USB PHY标准描述了通用串行总线(USB)的物理层通信技术规范。
它定义了不同USB接口的传输速率、电气特性、信号编码和解码等参数。
常见的USB PHY标准包括USB 2.0和USB 3.0等。
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实施论坛)负责制定和发布USB PHY标准,有关USB PHY标准的详细信息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找到。
电力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电⼒⼯业以太⽹交换机技术规范ICS备案号:中华⼈民共和国电⼒⾏业标准电⼒⼯业以太⽹交换机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industrial Ethernet switch ()中华⼈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DL/T —20⽬次前⾔ 01范围 (1)2规范性引⽤⽂件 (1)3术语和定义 (2)4缩略语 (2)5要求 (3)5.1电源 (3)5.2 温度、湿度和⼤⽓压⼒ (3)5.3功能要求 (3)5.4性能要求 (4)5.5功率消耗 (5)5.6绝缘要求 (5)5.7耐湿热性能 (5)5.8机械性能 (5)5.9电磁兼容 (6)5.10其它要求 (6)6测试⽅法 (7)6.1 测试环境条件 (7)6.2电源影响性测试 (7)6.3温度影响测试 (7)6.4功能检查 (7)6.5性能测试 (7)6.6功耗消耗测试 (12)6.7绝缘性能测试 (12)6.8耐湿热性能测试 (12)6.9机械性能测试 (12)6.10电磁兼容测试 (12)7检验规则 (12)7.1检验分类及项⽬ (12)7.2型式检验 (13)7.3出⼚检验 (13)7.4⼯程验收 (13)8标志和包装 (14)8.1标志 (14)8.2包装 (14)I前⾔本标准依据本标准由国家电⽹公司***归⼝。
本标准由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本标准主要审定⼈员:本标准⾸次发布。
II电⼒⼯业以太⽹交换机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电⼒系统内使⽤的⼯业级以太⽹交换机的技术要求、测试⽅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于电⼒系统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环境使⽤的⼯业以太⽹交换机。
2规范性引⽤⽂件下列⽂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期的引⽤⽂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然⽽,⿎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研究是否可使⽤这些⽂件的最新版本。
以太网的相关重点标准
10Base5以太网一种以太网原则,该原则用于使用粗同轴电缆、速度为10Mbps旳基带局域网络,在总线型网络中,最远传播距离为500米。
网络节点装有收发器,该收发器插在网卡上旳15针连接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中,并接到电缆上。
也作thick Ethernet,ThickNet,ThickWare。
另见coaxial cable,Ethernet 指旳是使用原则旳(粗)50Ω基带同轴电缆旳10Mbit/s旳基带以太网规范。
它是IEEE802.3基带物理层规范旳一部分,在每个网段上旳距离限制是500m,整个网络最大跨度为2500m,每个网段最多终端数量为100台,每个工作站距离为2.5m旳整数倍。
10BASE5旳命名原则10代表传播速度为10Mbps,BASE指旳是基带传播,5指旳是大体旳传播距离,10BASE5旳最大传播距离不会超过500米。
10base210Base2,也叫做便宜网路或细缆,是一种10-Mbps 基带以太网原则,其使用50 欧姆旳细同轴电缆。
10Base2,其被定义在IEEE 802.3a 原则中,每段有185 米旳长度限制。
10Base2 基于曼彻斯特信号编码通过细同轴电缆进行传播。
其中旳10代表传播速率10Mbps,BASE代表表达基带传播,2表达最大传播距离185米。
1000BASE-T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作为传播介质传播旳最长距离是100米。
10base2 :细同轴电缆,接头采用工业原则旳bnc 连接器构成 t 型插座;使用范畴只有200米,每一段内仅能使用30 台计算机,段数最高为 30。
其匹配电阻为50欧。
100base-tx: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100base-fx :使用一对多模或者单模光纤,使用多模光纤旳时候,计算机到集线器之间旳距离最大可到2km,使用单模光纤时最大可达10km。
1000base-t: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以太网技术规范
标准以太网
第 2 页 共 21 页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 10Mbps 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 早期的 10Mbps 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 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 IEEE 802.3 标准中,为 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 “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 100m),Base 表示“基带”的意 思,Broad 代表“宽带”。
为了能够侦测到 64Bytes 资料框的碰撞,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 离更短。Gi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
传输介质 距离
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
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 3、4、5 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 技术。100Base-T4 使用 4 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 33MHz 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 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第四对用于 CSMA/CD 冲突检测。在传输中使用 8B/6T 编码方式, 信号频率为 25MHz,符合 EIA586 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
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以太网标准3是指IEEE 802.3标准,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传输。
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规范化,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首先,以太网标准3规定了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
物理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
在以太网标准3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
传输速率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的速率。
传输距离则取决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率,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这些物理层标准的规定,为以太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其次,以太网标准3还规定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
数据链路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帧格式、MAC地址、流控制等内容。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MAC地址是以太网设备的唯一标识,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
流控制则是通过CSMA/CD协议来实现,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包的冲突和碰撞,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此外,以太网标准3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规范,比如对网络设备的性能要求、对网络管理的规定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以太网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保证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这些规范的制定,为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保证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从而推动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3也将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应用场景。
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
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引言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它通过使用以太网协议族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包括其基本原理、硬件和软件要求等。
基本原理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以太网的帧结构。
每个以太网帧包含了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协议类型以及数据等字段。
在千兆以太网中,帧的长度可以达到最大1538字节,相比于传统的百兆以太网的最大帧长度(1518字节),千兆以太网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
为了实现千兆速率,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全双工通信、自适应等待时间、帧前导和流控制等。
全双工通信允许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提高了带宽利用率。
自适应等待时间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动态调整等待时间,以减少碰撞和提高传输效率。
帧前导是一种数据标识符,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流控制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速率,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拥塞。
硬件要求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
首先,网络设备需要支持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接口。
常见的物理层接口包括光纤接口(如光纤收发模块)、电缆接口(如Cat 5e或Cat 6电缆)等。
此外,网络交换机或路由器等设备需要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以支持高速的数据转发和处理。
在使用千兆以太网时,还需要注意网络设备的互连方式。
传统的以太网使用集线器(hub)进行设备的连接,而千兆以太网则需要使用交换机(switch)来取代集线器。
交换机具备分组转发能力,能够根据MAC地址将数据包发送至目标设备,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
软件要求除了硬件上的要求,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还对软件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操作系统需要支持千兆以太网的驱动程序,以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和macOS都提供了相应的驱动程序。
千兆以太网标准
千兆以太网标准千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其传输速率为1Gbps。
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可以在不更换现有的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
千兆以太网标准是IEEE 802.3ab标准的一部分,它定义了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在千兆以太网标准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层规范。
千兆以太网使用了全双工通信模式,采用了4对双绞线进行数据传输。
它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0米,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办公室、企业等场所的局域网建设。
此外,千兆以太网还采用了自适应传输速率技术,可以根据网络负载的变化自动调整传输速率,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链路层规范。
在数据链路层,千兆以太网采用了802.3x流控制和802.1q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流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拥塞,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VLAN技术可以将一个物理上的局域网划分成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实现不同用户或部门之间的隔离通信。
3. 标准化和兼容性。
千兆以太网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之间可以互联互通。
因此,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IEEE组织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确保了不同厂家生产的千兆以太网设备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协同工作。
总的来说,千兆以太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更高速、更可靠的局域网通信解决方案。
它已经成为现代局域网建设的主流技术,为信息化办公和企业内部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随着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千兆以太网标准正在逐渐被10G、40G甚至100G以太网标准所取代。
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局域网通信的速度和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总之,千兆以太网标准作为一种高速局域网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信息化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网络基础设施。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一种称为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协议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以太网的标准是由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它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以及数据帧的格式和传输速率等。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的标准,包括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数据链路层标准和数据帧格式等内容。
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包括了电缆、连接器和传输介质等规范。
最常用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是IEEE 802.3标准,它定义了几种不同的传输介质和速率。
常见的以太网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等,而常见的连接器包括RJ-45和光纤连接器等。
此外,IEEE 802.3标准还定义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包括10 Mbps、100 Mbps、1 Gbps、10 Gbps等不同的速率。
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的标准定义了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格式和规范。
MAC地址是一个48位的地址,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它唯一地标识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
以太网的标准还定义了数据帧的格式,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校验序列等部分。
此外,以太网的标准还规定了最大传输距离、最大数据帧长度和最小帧间隔等参数。
除了IEEE 802.3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以太网标准,如IEEE 802.11标准用于无线局域网,IEEE 802.15标准用于蓝牙和ZigBee等无线个人局域网。
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CSMA/CD协议和数据帧格式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标准是网络通信的基础,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的规范,保证了网络的稳定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应用和需求。
因此,了解和遵循以太网的标准对于网络工程师和系统管理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相关技术规范总结
车载以太网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最根本的来源则是一本一本的技术规范。
这个领域的技术规范非常多,而且多以数字和字母编号,很容易混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对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总结。
如有错误和疏漏,还请同行们指正。
RFC系列:
RFC793 :TCP
RFC768 :UDP
RFC791 :IP
RFC826 :ARP
RFC792 :ICMP
RFC5681 :TCP-拥塞
RFC6298 :TCP-重传
RFC2131 :DHPC
RFC1112 & RFC2365 :IP-组播
RFC4862 :IPv6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RFC2460:IPv6规范
IEEE系列:
IEEE 802.3 bw :100BASE-T1
IEEE 802.3 bp :1000BASE-T1
IEEE 802.1 Q :VLAN(虚拟局域网)
IEEE 802.1 Qav :FQTSS
IEEE 802.1 Qat :SRP
IEEE 802.1 AS :gPTP
AUTOSAR系列:
AUTOSAR_PRS_SOMEIPProtocol :SOMEIP
AUTOSAR_PRS_SOMEIPServiceDiscoveryProtocol :SOMEIP/SD AUTOSAR_SWS_ServiceDiscovery : SOMEIP/SD
AUTOSAR_SWS_SOMEIPTransformer: SOMEIP数据序列化
AUTOSAR_TR_SomeIpExample : SOMEIP
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TCP communication :TC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UDP communication: UDP测试标准Acceptance Test Specification of IPv4 communication :IPv4测试标准Specification of TCP/IP Stack :TCP/IP软件接口描述
Open Alliance系列:
TC1 :Interoperability & Compliance Tests for 100BASE-T1 PHYs
TC2 :100BASE-T1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
TC3 :1000BASE-T1 CMC Requirements
TC4 :tools
TC6 :MII
TC7:1000BASE-RH Gigabit Ethernet over Plastic-Optical-Fiber (GEPOF) TC8 :Automotive Ethernet ECU Test Specification
TC9 :Automotive Ethernet Channel & Components
TC10:Wake-up and Sleep
TC11 :Ethernet switch requirements and qualificationTC12 1000BASE PHY TC14:10BASE PHY
ISO系列(DoIP相关)13400-1 :DoIP协议基础
13400-2 :DoIP3/4层
13400-3 :DoIP 1/2层
13400-4 :DoIP引脚定义
14229-2 :UDS5层
14229-5:UDS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