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1.教育的功能应该是鼓励学生有生活热情。教育教学的真实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我们未来的生活如何才能更美好、更幸福。但是传统教育注重为了迎接未来而接受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为了改变未来而接受教育。
传统课程的基本目的在于传承种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价值及信仰,这些间接经验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真理,而想要作为社会的合格者,每一位同学必须接受这些理念,所以长久以来这些理念坚定不移的被当做课程主体来实施。我们现在逐渐的发现传统教育是有问题的,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将学生的自主与传承的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学生不再感觉枯燥,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总是尝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热情高涨。
当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将传承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时,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改造知识、发现问题的激情与权力,孩子们不在关心现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这种被控制的状态成为永恒的校园生活。这种传统应试教育使得孩子们思想呆滞、缺乏批判性,死记硬背、一味的崇拜思想造成的后果就是在面临社会实际问题时,将高分低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光靠传承是远远不够的,也要靠孩子们的改造。因此,考试成绩不是评判教育效率的唯一标准。
2.教育要传承思想的力量与美。记得课改后,课本由原来的传统灌输式变成了自主探究,这是教育在改革中迈出的伟大的一步,可是依然有不少评论家说这样的教科书很难用。这种教材当然难用了,真正能突显学生探究思想的教材是很有价值的,但自古以来,思想的传授本身就是最难的。
教育的金科玉律就是遵守人类大脑的规律,人的大脑在兴趣爱好面前永远都是积极主动、精细敏锐的,传统的灌输教育就是在一直压制这种自然规律,将学生改造成了呆滞的机器人。所以在学习中不断的自发的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大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检验,才能迸发新颖的思想,并能得到认可,这才是教育思想的力量与美。
3.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目的性。传统教育强调孩子的未来,给孩子们确定一个遥远的理想,小到升学大到职业,我们把这个理想称为教育终点。而教育恰恰是没有终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终身的改造过程,社会的变迁发展瞬息万变,没有人能确定孩子们将来能够做什么。
传统教育往往过分追求目的性,强调教育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以此来确定当前的教育活动,为了达到目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育是常常被认为最有效的。传统教育本身更多的是历史经验的灌输,绝大部分教育者为了最短的时间达到相应的目标,都会强制性的使学生遵守教育者的目的而忽略孩子们的目的,教育者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很难尊重学生的意见,更多的是体现了教育的粗暴性,即便有一些优秀的教师用熟练的各种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但还是脱离不了教师规划,学生执行的怪圈。脱离了孩子本身的思想,这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素质教育更加强调眼下对孩子思想的开发,自助探究能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拓展,所以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更加苛刻严格,要求我们能时刻将孩子们的个性与实际
相结合,逐渐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只是孩子发展的一个起点,通过孩子们的自主研究来实现教育者的计划,才是成功的教育。社会发展是一个累积变化、有规律可循的过程,不能没有目的,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目的,否则教育将变成古板、呆滞的行为。
4.素质教育不是减负。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期刊杂志、媒体对课程改革的呼声是有增无减,非常响亮,但实际在教学操作时,很多教育者却苦不堪言,教学履步维艰,批判者普遍认为素质教育与现实环境是存在矛盾的,太多的理念缺乏可操作性。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素质教育更多的带给了孩子们任性与欢乐,与之前勤奋刻苦的学习形成了明显对比,认为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杜威曾经在深刻反思进步教育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新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限制放纵,自由本身是受限制的,一切自由活动都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是以此为导引,把孩子们引到我们共同所期待的道路上。因此,素质教育并不是减轻了教育者的负担,更多的是职责和使命,教师比学生学识渊博、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当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有教师变得更加智慧,才能更好的履行好引导的职责。
5.素质教育需要民主。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改革,一直在进步,但始终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活动是预先设定好的时候要多一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按照这样的设定被动的接受,就在于他们从小被告知要替将来着想,只有不遗余力、毫无反抗的接受才能被社会接受。教育者在操作中还可以适当的对课程进行改造加工,教育者懂得选择性接受,而孩子们也需要根据自己阅历、经验有所选择的接受知识,他们有这个权利,但可惜的是,传统教育观念剥夺了这种选择权。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者的职责更应该体现在从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向越来越多的启发思考进行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更应该是一位全能顾问,一位优秀的探究参与者,极力去帮助孩子们探究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平等、相互激励、一起花更多的精力去讨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才是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
6.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更大的挑战。课程改革对教育者来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专业素养的缺乏。长期以来,对职业的倦怠使得很多教师对枯燥的职业缺乏兴趣,上级部门的规律的、固定的考核模式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性、指导性,专业素养提高缓慢,已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高素养严重背离。
面对素质教育全新的设计思路、多样的探究形式,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急需跟上新课程步伐,全面地系统地学习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专业理论。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经验学识,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不断的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7.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的技能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也不矛盾,只是素质教育更加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社会竞争的要求。可在实际操作层面,绝大多数家长甚至部分教育者,认为在课余时间对孩子投其所好,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比传统教育是有进步,但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