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合集下载

从汶川灾后重建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汶川灾后重建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汶川8级地震三周年过去了,地震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下地震灾区,那是让人振奋,让人的眼睛真不敢相信,这里三年前曾遭受过8级地震。

沿途别具民族特色的新农村风貌、崭新的的场镇,硬件设施一流的学校和医院,都让你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巨变,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从山河破碎到一片生机,都不得不令人由衷发出感叹: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想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地渡过了难关,三年的重建速度之快,改变之快,超乎想象。

而灾后重建所有的项目都大手笔、高质量、高起点地完成,这对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壮举。

这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自然灾害,难以避免。

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遭遇和命运往往截然不同。

咱们看看印尼海啸和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吧,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救灾行动有我们这么迅速,出动救灾人员有我们多,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五千米的高空跳伞深入灾区、直升机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运送灾民。

再看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破解了一个个重建难题。

按照“一省帮一县、大手拉小手”原则,加快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四分之一用于恢复重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

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口支援、协同作战,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

3年间创造的灾后奇迹,展示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能力,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过去的三年,是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三年,是顽强拼搏、坚强奋起的三年,是党心可鉴、民心可追的三年。

抗震救灾的壮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置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地震救援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地震救援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地震灾害,每一次地震都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作为一名地震救援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地震救援行动,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救援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一、地震救援的艰辛地震救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

以下是我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艰辛:1. 紧迫性: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

救援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在这段时间里,救援人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交通拥堵、地形复杂等,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到达灾区。

2. 高强度:地震救援工作需要连续作战,救援人员往往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数日,体力消耗极大。

此外,救援过程中还要承受心理压力,时刻关注伤员的生命安全。

3. 危险性:地震救援现场环境复杂,救援人员需要面对断壁残垣、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在救援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英勇的救援人员为了救出被困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心理压力:地震救援不仅考验着救援人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

面对灾区的惨状,救援人员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

二、地震救援的伟大尽管地震救援工作充满艰辛,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瞬间:1. 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在地震救援现场,无数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蓝天。

2. 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3. 全社会的关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

4. 科学救援的力量: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我国救援队伍运用先进的救援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救援效率,为灾区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一、引言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灾区已取得了一定的重建成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全面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情况,本报告对灾后重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灾后重建目标与政策在灾后重建开始时,中国政府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即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强灾区管理和监督体制等。

三、灾后重建进展自2008年起,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吸引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灾后重建效果评估经过调查发现,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修复,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建工程管理不规范、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五、主要问题及建议1. 管理问题:灾区的重建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施工质量检查不严格、工程进度管理不及时等。

建议加强对重建工程的监管和检查,提高管理水平。

2. 资源利用问题:灾区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现象。

建议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社会问题:灾区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就业机会有限、教育资源不足等。

建议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六、结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是灾区重建的关键。

七、参考文献1.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报告》,中国政府出版社,2010年。

2. 《中国灾后重建经验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灾后重建中的管理与规划》,中国城市出版社,2018年。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

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民众生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政府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推出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和措施,各地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地震灾区的城乡居民住房大部分实现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优先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地震灾区在加快重建家园的同时,更加关注改善灾民的生活状况。

各级政府官员深入灾区,向灾民问寒问暖;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努力帮助灾民摆脱灾难造成的心理影响,使他们重振走向新生活的信心。

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国际友好人士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真诚同情和宝贵支持,对此,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图片说明:20091001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时,同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的羌族村民们围坐在火炉边亲切交谈。

20091002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月24日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往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看望喜迁新居的羌族民众。

20091003 瑞士在华机构援建的四川崇州隆兴镇中心幼儿园项目2009年5月奠基动工。

该幼儿园建成后可容纳240名儿童。

20091004 2009年9月1日,由一家中国台湾公司援建的都江堰新建小学交付使用。

20091005 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的社区新居。

20091006 甘肃文县宋家坝村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新村道路两旁栽植树木。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十大收获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十大收获

---------------------------------------------------------------范文最新推荐------------------------------------------------------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十大收获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带给我们巨大的损失和莫大的悲痛;然而仔细一想,发现这场灾难还带给我们很多收获;只是因为悲痛的原因,我们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还没有看到;但是很多华侨看到了,他们说:1、看到了党风好转的契机改革开放后,我们老百姓与干部的关系就紧张了;老百姓看干部,个个都好像是腐败分子。

这次汶川大地震,使老百姓看到了干部的可爱一面;不管是地震时的当地干部,还是后来抗震救灾的干部;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还是绝大多数。

这说明我们的党员干部需要考验的机会,在灯红酒绿中是看不出干部素质的;所以我们党风好转并不是教育,而是应该有表现党员干部素质的机会;这是我们今后实现党风好转的研究目标。

2、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这次汶川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快速反应;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使我们‘众志成城’的精神与面貌震惊世界;在这样团结的精神面貌下,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这种团结,使得世界上一些对我国有不良用心的人也无计可施;因为团结才能无坚不摧。

3、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举办奥运圣火传递时,因为华人太热情而招惹一些不理解国家的1 / 9人反感;然而这次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都快要成为世界文化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看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风范灾难关头,出动军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通行规则;然而中国军队(含武警)的出动,使全世界看到的是军队对老百姓的情与爱。

说实在的,这些年的经济建设;使老百姓与军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多,1998年的抗洪救灾使国人看到了军队的可爱;这次汶川大地震,使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可爱。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

汇报体会/工作汇报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汶川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震救灾成为灾区当前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随着抗震救灾中救援阶段的结束,灾区居民安置已经成为目前最紧迫的工作和任务,并且,关于灾后重建的一系列工作也已开始谋划。

在目前灾民安置任务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关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的方向、目标、形式、以及方式方法等问题在现在仍然还处于思索阶段,对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还处在探查和预测之中,但这些问题必须在全面的灾后重建开始之前就已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预案,这是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灾区重建更加美好家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四川省成都市而言,它辖下的都江堰、彭州、崇州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特别是都江堰还是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一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受此次地震影响在当前被迫中止,一些已经开始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也因为地震而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对农村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已经进行了确权登记,而房屋或土地又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其权利是否还继续有效?或对受损权利是否应该补偿,以及怎样补偿等?这些都是在灾后重建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受此次地震的影响,灾区是否还具备进行城乡统筹综合试点改革的条件,城乡统筹是否应该继续推行,以及怎样推行?城乡统筹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灾区重建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等?都是大家非常关心和灾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灾区的灾后重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灾区的社会经济设施及功能的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恢复,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重构,为灾区的重建和发展构筑更高更好的起点。

我们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有效路径。

一、灾区灾后重建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1、农村灾区房屋修建方式问题目前对灾民的安置仍然是采取的搭建帐篷、活动板房等临时安置措施,对灾民居住房屋的重建将在未来2—3年内成为救灾工作的重点。

凝心聚力 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

凝心聚力  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
影响 了水 利灾后 恢复 重建 的进程 。
省 防洪减 灾 、 水保 障 、 村水 利 、 供 农 水
土保 持 等水 利基 础设 施 严重 损 毁 . 部 分 河 道 淤 堵 形 成 堰 塞 湖 ( )各 类 水 坝 , 利 工 程 安 全 及 正 常 运 行 受 到 严 重 影
收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5 1
工 程 建 设 具 有 很 强 的 季 节 性 , 要 一 需 定 的 施 工 强 度 , 程 监 管 难 度 相 对 较 工 大 . 人 员 的 要求 较 高 : 之 大部 分 对 加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严 重 威 胁 人 民 群 众 更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四 川 省 水 利 系 统 在 省 I 委 省 政 府 的 坚 强 领 导 下 , 扬 伟 大 的 发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 照 “ 年 重 建 任 务 按 三
件 差 , 目分 散 , 有 水 利 施 工 及 监 项 而 理 资 质 的 单 位 较 少 。 面 对 繁 重 的 任 务 ,从基 层 的行 政 组织 到 技 术人 员 、
两年 基 本 完 成 ” 的总 体 目标 , 持 恢 坚
复 与 提 升 相 结 合 . 以 科 学 规 划 为 龙 头 . 民 生 水 利 为 重 点 , 强 化 措 施 以 以 为 抓 手 , 坚 克 难 , 力 拼 搏 , 过 近 攻 奋 经
三 年 的时 间 , 全省 防洪 减 灾 、 水 保 供
障 和 农 村 水 利 基 础 设 施 等 保 障 能 力 得 到 恢 复 并 超 过 震 前 水 平 . 利 灾 后 水
1 期工 作耗 时长 . 前
灾 后 重 建 项 目 要 求 “ 速 不 越 提 轨” .规 模 以 上 项 目必 须 进 行 招 标 投 标 。 按 照 相 关 法 规 , 利 招 标 投 标 程 水 序 较 繁 琐 , 标 投 标 、 政 评 审 耗 时 招 财 长 , 项 目从 立 项 到 招 标 周 期 较 长 . 影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
[ 中图分 类号】 D 3 . 6 25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0 88 0 (0 00 —0 60 10 —1 52 1)50 1-4
灾后 重建 工 作不 同于 灾难发 生 时的 抗震救 灾工 作 ,抗震 救 灾工 作 的有效 性集 中体现 在 救治动 员 的
及 时性和 组 织系 统运 作 的高效 性 ,而 灾后 重建 工 作 的有 效性 则 集 中体现 在灾 区经 济发 展 的可持续 性 和 民生 设施 的完善 性 ,灾后 重建 工作 更具 长期性 和 持
久 性 。今 天 ,按 照 中央 “ 年任 务两 年基 本完 成 ” 三 的工 作部 署 ,汶 川灾 区对 口援建 工作 已基 本完 成 , 四川 震 区灾后 重建 也 已取得 阶段 性成 果 。灾后 重建 工 作取 得 的 巨大成 绩 超 出想 像 ,有震 撼 ,也有 反思 和 总 结 ,灾 区 发 生 翻 天 覆 地 变 化 的背 后 有 什 么 原 因 ?灾后 重建 中形 成 的经验 可否值 得 借鉴 和推广 ? 灾 后 重建截 至 目前 还存 在着 哪些 问题 ?就 此 ,本 文 对 现 阶段 灾后 重建 工 作经验进 行 ~次 总结 , 以期 为 各 种灾 难 发生 后进 行 重建工 作给 予一 些借 鉴和参 考
建 的特级 企业 …… 他们联 同灾 党 员干 部,共 同组
成 了一 个高 效运作 的组织 体系 。
( )党 员的先锋 模 范作 用 二
灾 后 的震 区, 悲伤和 失望 情绪 隐隐笼 罩 。这 是 人心 浮动 的时刻 ,也是精 神 归属需求 最强 的时刻 。
全党 全 军和 全 国各地 的关心和 支持 ,对 口支 援工 作
党组织 和党 员干 部挺 身而 出 ,成 为家园重 建的主 心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震中距离省会成都仅150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8.9万人死亡,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伤和无家可归。

然而,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组织水平。

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级的抗震救灾应急机制,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和物资,包括医疗队伍、搜救队伍、食品和药品等。

政府还迅速出台了灾后重建计划,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接受国际救援队伍和捐赠物资。

这次地震中,中国政府高效、迅速地组织了抢险救灾工作,基本控制了灾害的扩大。

虽然人员伤亡仍然较大,但与地震破坏程度相比,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次地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态度,提高了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二、日本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一次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和核事故。

这次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日本政府通过其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灾后恢复和重建能力。

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国家紧急状态,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政府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医疗救助、食品和水资源等物资援助。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紧急疏散计划,将受威胁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政府还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并接受了来自各国的救援队伍和物资。

在灾后恢复和重建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和措施,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重建工作。

政府还提供了资金援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重建,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汶川地震11周年的纪念日。

11年前的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特大地震,造成约7.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

这场地震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场地震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11年来,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总结1.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制定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加强了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工作。

2.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开展空间技术和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遥感、测绘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应对转变。

3. 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的防范和减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国在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了应急救援知识等。

二、教训总结1. 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如在汶川地震中,救援队伍进入现场的速度和效率不高,救援物资和设备短缺等问题不容忽视。

2. 技术研究和应用仍存在短板尽管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如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够成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覆盖区域不全面等问题亟待解决。

3. 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但是,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防灾减灾仍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关注。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的支持。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灾后重建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6篇)

灾后重建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6篇)

灾后重建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6篇)灾后重建工作心得体会篇1“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使成千上万人,家破人亡、财产损失。

此次特大地震使我区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的房屋不同程度的损坏、人员受伤等现象。

为了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及时送达到受灾群众,灾情发生后,区民政局立即展开灾情核查、抗灾、救灾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农房灾后重建等工作。

在上级和区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区灾受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区受损的农房已基本得到重建或修复,受灾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完成了上级灾后重建的要求,为新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将灾后重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受灾基本情况今年我区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导致我区部分房屋、工矿企业、基础设施、人员等不同程度地受损,其中受灾人口57799人(转移临时安置7549人),倒塌房屋604户、1993间,农房受损3970户、13101间,死亡21人(本地户籍3人,外地户籍19人),人员受伤130人,因灾死亡大牲畜253头,工矿企业损失3248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737.32万元,此次地震导致全区直接经济损失37867.32万元。

二、组织领导得力,灾后重建忙而不乱“灾情就是命令”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区民政局迅速采取措施,启动自然灾害,在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积极实施灾后重建和维修加固。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区民政局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了灾后重建的领导工作。

(二)深入核查灾情“5.12”地震发生后,我局庚即组织了4个工作组深入到各镇(街道)、村、受灾户家中对受灾房屋受损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和评估,并将受灾情况上报区抗震指挥部、市民政局,为各级领导掌握我区受灾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及时启动打下了基矗(三)实施重建救助在对地震损坏住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局会同区建设、区规划、区房管、区财政等部门,根据新都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新都区“5.12”地震住房损坏救助办法》。

灾后重建的若干方面的思考

灾后重建的若干方面的思考

灾后重建的若干方面的思考引言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世界范围内重大的自然灾害频发,对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中地震是预见性最差、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仅仅我国近年来就发生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两次地震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我国对于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水平较低,缺乏各类灾害灾区重建实践中对重新规划理论的方法和总结。

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理念以及重建方法,切实提高我国灾后重建的能力,加快受灾地区的复兴。

一、灾后重建与灾后重建技术灾后重建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和发生之后进行的灾害救援、管理、重建规划的一系列严谨有序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重建不仅仅只是在原本建筑物的基础上实现复旧,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因地制宜的对受灾地区进行重新规划,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也就是说灾区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额恢复,而是有所提高的创造新的价值。

尤其是很多受灾地区本来就自然状态恶劣,灾后重建不仅要合理,同时更应该兼具绿色环保节能的技术手段。

灾后重建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涌现性和巨量性等四大特性。

灾后重建技术是通过大量的灾后重建实践不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首先要对灾害进行等级划分,其次确立救援方案并进行救援,进行灾害管理,最终通过整体规划确定重建方案。

二、灾后重建的过程分析建筑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漫长的工作,其重建过程主要分为前期准备、编制规划、组织实施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在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之前必须组件专门的灾后重建小组,在政府灾后重建理念的指导下,有灾后重建小组进行灾害等级划分和灾后评估等工作,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灾后重建筹集充足的资金。

同时要由专家组和专业的建筑人员尽快的制定建筑规划方案,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

(二)编制规划阶段规划是灾后重建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规划直接决定着灾后重建质量的好坏。

同样以印度尼西亚海啸的灾后重建和我国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进行编制规划的介绍。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地的天空突然撕裂,大地疯狂地颤抖。

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数万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房屋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抗震救灾能力的一次检验。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磨砺出了新中国的抗震能力。

一、汶川地震概况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灾难中的人民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为救援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寻找生命。

他们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救出那些被困的同胞。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三、救援与重建的努力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动全国力量进行救援。

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

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这些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地震对社会的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无情,但人有情。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同时,这场地震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新中国的抗震救灾能力。

六、灾后重建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灾后重建的法治历程及启示

灾后重建的法治历程及启示
义是 : 方案 吸纳 了全 县 1 4 3 分房 1 人提 出的 3 4 条意见 1 17 和建议 , 、 县委 县政府召开 了3 次会议专题研 究。[ 7 3
( 廉洁监管机制: 二) 以监管援助资金项 目为核心
对 口支援 的项 目是 异地重 建 、 异地 管理 、 异地监 督 。
如果处理不好监督对接工作 , 既可能造成管得着 的看不 见、 看得见 的管不着 , 产生监督真空, 也可能出现多头监 管、 重复检查, 影响重建的正常进行。为此 , 口援建工作 对
人民, 法治的体系与制度保证灾后重建始终尊重人 民, 法治的程序彰显灾后重建的成果始终为人 民 共享。灾后重建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 法治的理念、 法治的体 系与制度、 法治的程序将促进 中国经济社
会 可持 续发展 。 Fra bibliotek关键词 : 民生重建; 廉洁重建 阳光重建; 法治重建 作者简介: 刘伟,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3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8 9 8 一2) )2 0 1- 4 D625 A 10 — 17 (【 10 - 0 6 0 ) 1
成 1 0 多万人 的应 急安置 ; 50 震后 1 0 , 0 天 完成 1 0 多万 20
央、 国务院英明正确领导下, 在社会各界大力关心支持下 ,
四川省委、 省政府带领 四J. 1 I A民, 化悲痛为力量, 变关怀为 动力, 融恩情为激情, 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
大胜利。三年后, 灾区旧貌换新颜。震中映秀变身景色秀
美的欧洲温隋小镇 , 阿坝水磨羌城隐现风光旖旎的丽江靓
影, 绵阳唐家山畔新居迭起 , 湖中帆影相望, 桨声相闻。现 在的灾区,家家有住房、 “ 户户有就业、 人人有保障、 设施有

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及其借鉴教训的总结与思考

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及其借鉴教训的总结与思考

《 决策咨 询通讯) 0 9年 ・ 3 2o 第 期
施应 该 设 防 , 以尽 可 能 地减 轻 地 震 灾 害 的损 失 ; 四 是, 应该 进 一 步 增 强社 会公 众 的防 震 减灾 意 识 , 自
制件等抗震救灾物资一时短缺 , 满足不了抗震救灾
需 要 。人 无 远 虑 , 有 近 忧 。我 国 的 幅 员 辽 阔 , 必 自

进 一步 提 高全社 会对 自然 灾 害 的综 合 防范
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 巨灾 和进行社会 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 , 也是 中华 民族不屈 不挠精
和 抵御 能 力至关 重要
从汶川特大地震灾 害的破坏 与抗 震救灾 的实
神 的集 中体 现 。同时 , 汶川 抗震救 灾与灾后 重建
与法规的精髓 , 与国际惯例接轨, 修订与完善我国 的《 防震减灾法》 。要通过法律法规与系统制度安 排,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 显著提高 防灾减灾
能力 。要 坚持 兴 利 除 害 结合 、 灾 减 灾 并重 、 防 治标
治本兼顾、 政府社会协 同, 全面提高全社会对 自然
灾 害的综 合 防范 和抵 御 能 力 。“ 防为 主 ” 在 防 预 要 震减 灾得 到 充 分 体 现 。地 震 重 点监 视 防御 区 的防 震减 灾措 施需要 在 防震减 灾 规划 中强 化 , 各类 建 筑 物 都应严 格执 行规定 的抗 震 设 防标准 , 别要 改 变 特
装备器材配置。抗震救灾中最有效 的兵种是工兵。 他们不但有精 良有效 的工具 , 还受过各种“ 克服地
形” 的训 练 而 能 帮 助 救 灾 部 队 克 服 公 路 毁 坏 等 问 题, 以最 快 的 速 度赶 到现 场 实施 救 援 。笔 者 以为 , 在解放 军 的兵种 中应 该有这 样 一 支专 业 化 的 部 队。 同时, 要全 面提高 消 防部 队处 置灾 害 事故 抢 险 救援 能力 , 除在训 练备 战 、 队伍 管理 方 面改 进 外 , 快 消 加

地震灾后重建情况汇报

地震灾后重建情况汇报

地震灾后重建情况汇报自从地震发生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有序地展开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地震灾后重建的情况。

首先,我们对受灾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实地勘察和专业评估,我们对受灾地区的损失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和协调,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重建工作中,我们注重了灾后心理疏导和灾后心理重建工作。

我们派遣了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进驻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

同时,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重建活动,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返正常生活。

在基础设施重建方面,我们加大了投入,确保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及时修复和完善。

我们修复了受损的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恢复了受损的电力和通讯设施,保障了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同时,我们还修建了新的学校、医院和居民区,为受灾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产业重建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受灾地区的居民恢复生产和生活。

我们为受灾地区的农民提供了种子、肥料和农业机械等支持,帮助他们恢复农业生产。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受灾地区的居民重新就业。

此外,我们还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复苏。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

我们为受灾地区的困难群众提供了临时救助和生活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我们还对受灾地区的孤儿、残疾人和老年人进行了特殊关爱,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总的来说,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和协调,确保重建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受灾群众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灾区工作重建工作总结

灾区工作重建工作总结

灾区工作重建工作总结在经历了灾难的重创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不仅是对受灾地区的物质修复,更是对受灾群众心灵的抚慰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重塑。

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灾区重建工作,有艰辛、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成果与希望。

一、重建工作的背景与目标灾区在遭受灾难后,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重建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同时,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升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建工作的具体措施1、房屋重建成立专门的房屋重建工作小组,对受灾房屋进行评估和分类。

对于完全损毁的房屋,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进行重建;对于部分损坏的房屋,进行修缮和加固。

在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采用抗震、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确保新建房屋的质量和安全性。

2、基础设施修复与建设对灾区的道路、桥梁、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修复和重建。

加大对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拓宽道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修复和新建桥梁,保障交通的顺畅。

加强水电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提高供电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快通信设施的恢复和建设,确保灾区的信息畅通。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新建和扩建学校、幼儿园,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为灾区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重建和改善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产业恢复与发展结合灾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对受灾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扶持和引导,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促进产业升级。

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地震灾后重建:借鉴经验与教训

地震灾后重建:借鉴经验与教训

地震灾后重建:借鉴经验与教训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在重建的过程中。

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借鉴经验与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相关的经验教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地震灾后重建。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如中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经验。

在这次地震中,中国政府迅速行动,启动了大规模的重建项目。

他们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并与国内外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动重建进程。

政府通过采取多种举措,为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他们注重了透明度和参与度,充分听取了受灾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使重建工作更加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此外,重建期间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因此,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和培训也可以帮助受灾群众重新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

比如,在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开展了心理援助和职业培训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信心,并提供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在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在重建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环境和安全。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倒塌,还包括土地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重建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减少灾害的风险。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参与重建过程,并与受灾群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地震灾后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民众和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

此外,公众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但很多人对如何应对地震缺乏必要的知识。

因此,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应加强地震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也应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只有公众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和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最后,国际合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

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争。

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

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

“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

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重筑家园。

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

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街两边,在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今天的汶川县水磨镇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什邡市红白镇,从杮子坪村到红白村,从五桂坪村到峡马口村,灰瓦白墙、坡型屋面、仿木门窗,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银杏古树、依依杨柳和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仿佛江南。

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在大山中难得的开阔地带拔地而起。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带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有着塑胶跑道的绿茵场。

由济南军区援建、清华大学设计的这所现代化中学,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为9度。

被摧毁的厂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今年产值可达到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产品结构大调整,在风电、核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一流”行列。

……
仅仅不到3年间,汶川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不错,在党正确有效的领导下,勤奋不怕苦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汶川这个被灾难摧毁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我相信在未来的重建工作中,以汶川为主的各个受灾地区会被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