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的计算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_直__线___ 运动和_曲__线___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匀__速___ 运动和_变__速___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 速度不变的运 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运动的轨迹是直线;(2)运动的 速度保持不变;(3)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其路程与时间的 比值是不变的。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2022·普宁期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
程的速度是6 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9 m/s,则全程
的平均速度是
( B)
A.7.3 m/s
B.7.2 m/s
C.7.5 m/s
D.7.4 m/s
5.(2021·深圳期末)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
都比小丽领先10 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 m再同小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
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
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 D)
A.
B.
C.
D.
[方法指导] ]由题意和位置图可知,甲、乙两人都在做匀 速直线运动,并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图象是两 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且乙的倾斜程度更大。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
通过的路程是5 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 m,则他
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
( B)
B.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C.3 s内的平均速度为7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课件PPT初中公开课
测量平均速度第一章 第4节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 s t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是怎么来的?实验原理:测出路程s 和时间t ,根据v = s t 求出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路程s 和时间t 必须_____,即选定某路程s ,必须用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
刻度尺停表对应通过这一段路程路程时间知识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s 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s1金属片s2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实验步骤s 1金属片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l ,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中。
5.整理器材。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中。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 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s 2t 2。
实验记录表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后半段的路程:s 3=s 1-s 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 3= t 1- t 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1= s 3t 3=0.5m 1.2s =0.42m/s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
它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计算:基本速度方法、微积分方法和图形面积方法。
1.基本速度方法:基本速度方法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它通过物体移动的总距离除以总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公式如下: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在直线上均匀运动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4秒内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B,并且总距离为12米,则可以计算平均速度为3米/秒。
2.微积分方法:微积分方法通过求解物体的位移函数,然后对位移函数进行积分来计算平均速度。
位移函数是一个描述物体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位置的函数。
通过对位移函数进行积分,可以得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
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在时间上运动速度不均匀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速度是v(t),那么它的位移函数就是积分v(t)得到的函数。
通过求解位移函数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积分,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
3.图形面积方法:图形面积方法是使用图形面积的概念来计算平均速度。
首先,将时间和速度绘制在一个坐标图上,然后计算速度曲线下的面积,并将其除以总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的速度时刻变化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2秒内以2m/s的速度向上移动,然后以4m/s的速度向下移动1秒,最后以3m/s的速度向上移动2秒,那么可以在速度-时间坐标图上绘制出一个复杂的曲线。
使用图形面积方法,可以计算出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物体总共移动的距离。
然后将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就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这些是计算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体运动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讲义-1.探秘平均速度-人教版
初中物理探秘平均速度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会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2. 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的计算。
二、重难点提示测量平均速度及计算。
考点精讲实验目的测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sv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滑槽(斜坡)、小车、记号笔实验步骤1. 调节滑槽到适当的倾斜角度;2. 给滑槽标上适当的记号;3. 小车滑到第一个标记点时秒表开始计时;4. 小车依次经过各个标记点时,记下秒表示数;5. 把数据填入表格,计算结果。
★要特别注意刻度尺上的单位,单位是dm,不是常见的cm。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1. v 2> v 总> v 12. 小车从斜坡上滑下,速度越来越大,做加速运动。
二、平均速度的计算计算公式:sv t=【要点诠释】(1)“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为v =s/t ,速度的平均为v =(v 1+v 2)/2,二者在数值上一般不相等。
所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能用各段的速度加起来求平均值。
(2)算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如果中间物体停止运动,也应将停止运动的时间计算在内。
(3)两个特殊公式:前半段时间的速度为1v ,后半段时间的速度为2v ,则122v v v +=; 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1v ,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2v ,则v =12122v v v v +。
典例精析例题1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思路分析:时间t =10:50:10-10:50:4=6s ;路程可以用车的左端为对象,也可以用车的右端为对象,这里用车的右端:s =8.50cm -4.00cm =4.50cm =0.045m (这里要注意将单位cm 化成单位m ,因为所求的速度单位为 m/s ),再用公式v =s/t 求解。
答案:7.5×10-3技巧点拨:度的原理为v =s/t ;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在实际测量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常见的知识点,考试中经常会出现需要计算平均速度的题目。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或者说是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
平均速度=△x/△t(△x=位移,△t=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2×V1×V2÷(V1+V2)=平均速度(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
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²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均=s/t=v0+at/2
已知a=(vt-v0)/t
v平均=s/t=v0+at/2=v0+(vt-v0)/2=(v0+vt)/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v0+vt)/2
拓展阅读: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一、定义: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经过的路线);平均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段时间内质点首末位置的向量)。
二、速率只有一个大小,是标量;速度除了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此时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是矢量;
三、公式: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所用的时间:t=15s-5s=10s,
小车的平均速度:v=s/t =40m/10s=4m/s.
规律方法技巧
通 过 探 究 我 们可以 得出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得出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控制停表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路程 S1= 1.16m S2= 0.56m
运动时间 t1= 4s t2= 2.5s
平均速度 V1= 0.29m/s V2= 0.224m/s
s3 =
t3 =
s2
金属片
s3
t3
s1 t1
t2
实验数据:
路程(m) S1= S2= S3=
运动时间(s) t1= t2= t3=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金属片
120 100 80 60 金属片 20 40
路程 s1= 1.12m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典题剖析
( 1) 该 实 验 依据的 原理是
;
( 2) 小 车 从 B点运 动到F点 的平 均速度 是
cm/s.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s t
;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4 cm/s.
【解析】 该 实 验 依 据的 原理: 从 B到 F的 距离 :S=50cm-10cm=40cm, 所 用 的 时 间: t=15s-5s=10s,
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有哪些
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有哪些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1、平均速度=△x/△t(△x=位移,△t=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2、2×V1×V2÷(V1+V2)=平均速度。
(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平均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的矢量,它粗略地表示物体在一个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3、v=(v0+v1)/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的公式v=x/t与v=(v0+v1)/2两者的区别是适用的范围不一样:v=x/t:总位移除总时间,任何时候都适用。
v=(v0+v1)/2:只适用于匀加速,匀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如何提高分数高考物理提高分数要扎实基础知识。
许多同学,对于高中物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不够了解,在学习过程当中,认为学好物理,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有没有过程不重要。
只注重大量练题,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同学们要知道,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高中物理不可能只考察难题,高考时大量题还是基础性的内容,比如物理学史等基础性的物理知识,需要大家理解加记忆。
即使是较难得高分的物理大题,解题过程也是由许许多多小知识点构成的,需要同学们把高中重点的基础知识记牢,在做题过程中才能及时回忆起来,融会贯通。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有哪些1.挖掘隐含条件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2.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s 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v=t知,平均 速度会偏小;(5)不正确;因为小车从 A 到 C 的过程中通 过 B 点时的速度不为 0,而将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时, 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 0.
方法点拨►(1)斜面坡度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2)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由于小车有一定长度, 故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的距 离.(3)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4)测量过程中不 要 改 变 斜 面 的 坡 度 . (5) 后 半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vBC = stAACC--stAABB,无需再测量 sBC 和 tBC.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
4.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 400 m 决赛中,前 300 m 小 明落后于小王,后 100 m 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 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 等
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B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 2.5 mm 的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 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约为 45 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65 dm
2.小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 步数,如图为她在 4 月 12 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 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C )
【课堂检测】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 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 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 s1、后半段路程 s2 和全程 s 的 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
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 位置与A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 到B 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 ;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s m sm t S V /4.02800.0===;故答案为:80.0、0.4。
【答案】80.0、0.4。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考点二: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探究问题◆典例一:(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小结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三、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速度增大
速度减小
练习、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 谁的速度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甲
作竖直线,比较在相同的
s
乙 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路程长,则速度大。
t 作水平线,比较经过相同 的路程,所花的时间。时 间少,则速度大。
五、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图中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 随时间变化图线,求:1、两人是匀速直线运动吗?2、 若是匀速直线运动,各自运动速度大小为多少?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 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 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 tAB=s,VAB=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 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 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 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_(填大或小)
3.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3—14中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的是的是()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D.乙图和丁图
图3-14
达标自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运量动。快慢
物理平均速度公式初二
物理平均速度公式初二在咱们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平均速度公式。
先来说说平均速度是个啥。
比如说,你早上着急上学,从家一路跑到学校。
这一路上,你一会儿跑得快,一会儿跑得慢,那怎么来衡量你这一路的“平均表现”呢?这就得靠平均速度啦。
平均速度的公式就是:平均速度 = 总路程 ÷总时间。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去爬山。
那山啊,高高低低,路也不怎么好走。
我从山脚下出发,一开始那叫一个兴奋,蹭蹭地往上跑。
可没一会儿,累得气喘吁吁,速度就慢下来了。
这一路上,我一会儿快走,一会儿慢走,一会儿还停下来喘口气儿。
等到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我看了看表,花了两个小时。
然后我又拿出手机上的地图软件,看了看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一共是 6 千米。
这时候,要算我爬山的平均速度,就用总路程 6 千米除以总时间 2 小时,也就是 6÷2 = 3 千米/小时。
那在解题的时候,大家可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哦。
有时候题目给的路程是米,时间是秒,那咱们就得先把单位换算好,不然可就得出错误答案啦。
再比如说,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 60 千米/小时,后半段路程的速度是 40 千米/小时。
那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这可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速度加起来除以 2 哦。
咱们得先算出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和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假设总路程是 2S ,那么前半段路程 S 所用的时间就是 S÷60 ,后半段路程 S 所用的时间就是 S÷40 。
总时间就是这两个时间相加,然后用总路程 2S 除以总时间,才能得出平均速度。
学习平均速度公式啊,就像是给自己装上了一个能精确测量运动的“小工具”。
不管是跑步、骑车还是坐车,都能算算这一路上的平均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平均速度的应用可多了去了。
比如说,你想知道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平均有多快,就能用这个公式算一算。
或者是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能通过路程和时间算出平均速度,来判断这趟行程的快慢。
物理平均速度计算技巧
物理平均速度计算技巧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平均速度则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准确计算平均速度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物理平均速度的计算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关键是要准确确定总位移和总时间。
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初位置和末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且要注意位移是有方向的。
总时间则是物体从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
假设一个人从 A 点出发,先以 5m/s 的速度向东走了 100 米,然后又以 3m/s 的速度向北走了 150 米,求这个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第一步,我们需要计算总位移。
由于这个人向东和向北分别运动,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总位移。
总位移的大小为:√(100²+ 150²) = 18028 米。
第二步,计算总时间。
第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100 ÷ 5 = 20 秒,第二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150 ÷ 3 = 50 秒,所以总时间为 20 + 50 =70 秒。
最后,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18028 ÷ 70 ≈ 2575 米/秒。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 60km/h,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 40km/h,求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这道题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速度相加除以 2 来得到平均速度。
我们设总路程为 2S,则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 60,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 40。
总时间为 S ÷ 60 + S ÷ 40 = 5S ÷ 120 = S ÷ 24。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2. 两个物体运动的,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3.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一般不说明其参照物是地面
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
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 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 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 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判断图中小车是否运动
小车是运动的
3.物体运动的判断方法: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
位置(距离或方向)是否变化(有变化则运动,无变化则静止)。
物体 位
参照物
置
变化:运动的 无变化:静止的
练一练
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C ) A.四季更替 × B.花开花谢 × C.流星划过夜空 √ D.生物的新陈代谢 ×
s t
。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 m/s ,在交通运输中常
用 km/h 作速度的单位。二者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
1是0、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 。对变速直线运动
的平均速度也可以用 v s 来计算吗? 可以 。
t
共36个空 A:4 B:5 C:7 D:9 11 13 14 16 18 20 22 23 25 27 29 31 32 34 36
的时间t1并记入表格。
3.根据测得的s1 、t1 ,利用公式v1
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s1 t1
算出小车通
路程 s1= 0.8m s2=
运动时间 t1= 4s t2=
平均速度 v1= 0.2m/s v2=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
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一、平均速度
测出物体运动的 路程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 ,就可以算
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v=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金属片、 刻度尺 和 停表 。
3.实验设计方案:如图所示,把实验装置组装好,斜面的一端用木
度v=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
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m/s。
甲
乙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点拨: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
本题的思路是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 算出
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时间。
解析: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小车
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t=5 s,总路程s=0.9 m,故全程平均速度
v= =
0.9m
=0.18
5s
m/s。上半段的路程 s1=0.45 m,小车运动时间 t1=3
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1=1 =
1
答案:刻度尺 停表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中的运动量的重要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常常被用来衡量一段距离的运动时间,以及求解运动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物理量,也是衡量一个物体运动速度量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求解平均速度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即定义法、差分法和积分法。
一、定义法定义法是求解平均速度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根据运动的物理定义来进行计算的: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内物体在一定路程上运动的距离除以其耗时所得的值。
由此可知,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为:v= s/t,其中s表示物体在一定路程上的实际行驶距离,t表示行驶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计算一段时间物体行驶的平均速度,需要该段时间物体行驶的距离s以及耗时t。
二、差分法差分法是基于物理定义求解平均运动量的另一种简单易懂的方法,它是基于连续运动问题定义而被发明的。
差分法法的计算公式为:V= [d(t)/dt],其中,d(t)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实际距离,dt表示的是该段时间的时间差。
根据公式可以推出:求d(t)/dt时,其中的d(t)必须取两点的值,然后把两点的变化量除以相差的时间差即可,这样即可得到物体在相差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积分法积分法主要是求解物体在不同时刻的运动量,根据物体在不同时刻处于不同位置的运动路径,即衡量一段时间物体行驶的总体距离,从而得到平均速度,其计算公式为:V=Integral[(s(x))/t(x)]dx,其中,s(x)表示的是物体在x时刻时的实际行驶距离,t(x)表示的是行驶时间,Integral[ ] 就是用于求和的积分符号, dx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体在相对位置及时间上的运动量,因此,通过计算dx,可以得到关于坐标轴上每个点的运动路径。
综上所述,求解平均速度有三种方法,即定义法、差分法和积分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用途,求解平均速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常常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常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这部分知识点,现将求解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t
S ,式中的s 是指运动物体的总路程,t 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就是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例1 一个运动物体在2h 内运动了36km 路程,则这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t S 可得υ=t S =s
m 3600236000⨯=5m/s .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
t S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 1、t 2与t ,最后将几个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 .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计算.
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时间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汽车整个运动时间是t ,前一半时间为t 1=2t ,后一半时间也为t 2=2
t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的υ=t S =t t t 2221⨯+⨯υυ=21×(1υ+υ2)=2
1×(40 km/h+50km/h )=45 km/h . 小结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在已知将总时间t 时,将运动物体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解,再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例子是将时间分解成两个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则同样采用这个方法来计算.
方法三、路程分解法
所谓路程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所运动的路程进行分解成相等的两个或多个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例 3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40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υ=t S =2
12
121υυS S S +=2
1212υυυυ+=h km h km h km h km /50/40/50/402+⨯⨯≈44.4km/h .
小结将总路程视为S,则可以将平均分成相等两个部分或多个部分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