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 大卫科波菲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使”与“魔鬼”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

两位人物

芮旭东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得意之作,狄更斯本人曾经这样形容他的这部小说:“在所有我写的这些书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我对于从我的想象中生出的这些子女,无一不爱……不过,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1这部小说,是狄更斯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精心创作而成的。全书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历程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并成功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态各异的人物,而在这背后,一个庞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社会,也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狄更斯小说的一大魅力,便是他善于塑造各式各样生动夸张的人物。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更是倾力打造了一大批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命途多舛、自信自立的“大卫·科波菲尔”;心地善良、见地过人的“贝特茜姨婆”;外柔内刚、温婉坚毅的“爱格尼丝”;天真单纯、美丽动人的“朵拉”等善的代表,也有冷酷刻薄、狡诈奸猾的“谋得斯通”;残忍凶横、毒辣无情的“克里克尔校长”;高傲虚伪、任意妄为的“斯蒂福斯”等恶的化身。

然而,通读小说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威尔金斯·米1

考伯先生”与“乌利亚·希普”,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确实会有不一样解读。

米考伯先生是这部小说中塑造得十分出彩的一位人物。他身材肥胖,说起话来总是文绉绉的,总是充分相信自己拥有卓越的能力,总是直接无保留地向妻子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他常陷困境却永远乐观向上:即使前一秒还被索债人逼得要抹脖子,后一秒负债人一走也能立即恢复乐观。他穷困潦倒却仍旧挥霍无度:即使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搬家,却仍能坐在搬家马车上捧着一大包腰果和一瓶美酒大吃大喝。然而不得不承认,他对待朋友却从来友善真诚。在大卫还是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的时候,米考伯便与之结为忘年之交,与其无话不谈,还曾经给过他这样的“米考伯式”的谆谆告诫:“一年收入二十磅,一年支出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结果是快乐。一年收入二十磅,一年支出二十磅零六便士,结果是苦恼。那样,花儿就要凋残了,叶儿就要零落了,太阳就要西沉了,只有一片凄凉的景象留下了——而——而,简单言之,你就永远让人打趴下了!”2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米考伯先生以丢掉饭碗为代价,勇敢地揭露了他的雇主乌利亚·希普的罪恶,从而拯救了绝境中的威克菲尔先生一家,这正是他内心深处善良与正直的充分体现。喜欢说教的狄更斯,在小说的末尾,自然让米考伯先生一家获得了永远的幸福,这也是读者所愿意看到的。

“我不过是一个卑微下贱的人罢了。”这是小说中被塑造成典型反面人物的乌利亚·希普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很多学者在

2

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中,都将其看作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韩彦枝在他的《狄更斯小说对反面人物的刻画探析》中这样说道:“这部作品最让人痛恨的是乌利亚·希普这个伪善者。”3“伪善者”一词,足以概括乌利亚·希普的一生。他出场时便是威克菲尔先生的助手,为人处世处处低调。他一面卑微地周转在上流社会人们之中,并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成为了威克菲尔先生的合作人,然而得志后的他却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开始广泛地借着威克菲尔先生的名义疯狂地侵吞别人的财产,先后导致了贝特茜姨婆的破产和威克菲尔先生的毁誉,贪婪的他竟还一直有着霸占纯洁美丽的爱格尼丝的愿望,以实现他财色双收的美梦。自然,结局是他的阴谋被揭露,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然而就在第四十六回,乌利亚·希普在所有人的攻击下走向覆灭时,他的结局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希普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的卑微与低下;不止一次地表示大卫等人愿意与自己交谈,是对自己的抬举。这种自我的作践,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每次都这样,就不能不让人觉得恶心,觉得这个人是个趋炎附势的奴才了。然而在第四十六回中,希普在反驳大卫的说教时,说出了这样的话:“‘也可以说,跟他们在学校里一贯教导的一样铁定。他们从九点到十一点说,劳苦是灾难;从十一点到一点又说,劳苦是福气,是乐事,是光荣,是我所不知道的什么等等,是不是?’乌利亚嗤笑着说,‘你这样说教,差不多就像他们那样前后一致了。卑躬屈膝会行不通吗?我认为,我

3

要是不这样,就骗不了我那位绅士伙友了。’”4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段话,首先希普很讽刺地批判了大卫的虚伪,这种常变不息的说教,只是胜者为王的总结词罢了。而后一段,则充分说明了下层民众的无奈与悲哀。前面已经介绍过,希普出身下层贫民,他除了要养活自己以外,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母亲依赖着他。为了生存,就只能卑躬屈膝地为上流社会做事。通读整部小说,不难发现狄更斯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着阶级歧视的。当代表着作者的立场的大卫得知希普迷恋着爱格尼丝的时候,曾有过“这样身份的人怎能配得上爱格尼丝”的想法。这就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反对比自己低下的人凭着自己的力量往上爬的。当然,或许我们还可以批判希普为了走出下层贫困而采取的方式。但是不要忘了希普自己的原话:“我要是不这样,就骗不了我那位绅士伙友了”。希普如果有得选择,他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吗?他或许早在自己变坏前的那些痛苦的忍耐中发现了下层人民在那个社会下的与生俱来的缺憾与柔弱。看看大卫在寄读学校里的血与泪,看看米考伯先生被还不清的债务逼得死去活来,看看朵拉的父亲拒绝大卫成为自己女婿时说的冷酷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下层民众可以和上层人民平等共处吗?这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下那种金钱大于情感的真实写照。我们承认希普所犯下的罪恶,但这种人性的扭曲,社会与那些所谓的上层善人们,就不应该付一点责任吗?

其实,也有一个人物可以很有力地反击我为希普的辩驳,那就是4

米考伯先生。比较一下这两个人物,不难发现,两人的情况在某些重要的层面上,是很相似的。他们都是下层人物,都有依赖着自己的亲人,都有着摆脱贫困的愿望。不同的是,米考伯先生凭着自己的正直与善良,最终走向了幸福,而希普则为了自己的罪恶,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似乎是很明显的善恶有报的对比。但要我说,我宁愿这样形容:米考伯先生与乌利亚·希普,似乎是苦难的一对孪生双子,前者是负着十字架匍匐前进在圣光里,后者则操着烧红的剑傲然屹立在火湖中。纵观整本书,我们不难发现,米考伯先生用来摆脱困难的办法,似乎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安慰和一张又一张怎么也还不完的债券;而乌利亚·希普则戴着不得不戴上的卑贱面具来忍耐着向目标进发(虽然后来开始做坏事了)。米考伯先生善良、正直,但是在那个社会下,他过不上好日子,无法让妻子儿女幸福,甚至他还曾因为欠债不还,举家被送进王座监狱。谁能保证,在久为生计所迫后,他不会走上罪恶的道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相较之下,希普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那种不甘居于下的反抗精神,那种凭着自己的力量,即使是覆灭也要争取的行为,难道也应当一概批判吗?小说的第四十六回,让米考伯先生举报了乌利亚·希普,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情节,在狄更斯的世界观中,最后胜利的一定是善良的顺从,这或许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限吧。

狄更斯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因此我们在读他的小说时,或许更应该注意他笔下的社会风气与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样,当我们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