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报告
商贸服务业,指的主要是与企业商务贸易活动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以及商贸物流业、典当业、拍卖业和部分娱乐业等其他服务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商贸服务业约占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部服务业行业小类的30%左右。
因此,商贸服务业是遍及我国城乡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服务业,关系民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消费需求紧密相连。
近年来,我市商贸服务业在明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明光市商务局2016年底组建,商服工作的开展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兄弟县市相比都还有或多或少的差距。
现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
采取招商引资、民间资本投入、股份制改造等办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破产和解体等方式,全面完成了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
2016年末拥有在册商贸个体工商户7800户,从业人员万人;在册
商贸私营企业485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全年商贸民营个体经济实现税金5036万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市商贸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体。
(二)商贸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市、乡、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
到2016年末,接待能力在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近10家,华亚宾馆、嘉山宾馆、嘉年华大酒店等饮食服务企业已成为我市对外接待的龙头企业。
有专业批发市场5个,农贸市场20个,其中明光城区6个。
2016年开始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改造万村千乡标准化农家店233个,其中日用品店179家,农资店54家;完成农资配送中心2个。
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新增就业人数近千人,新增营业面积超1万平米,获得国家及省级补助资金135万元。
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初步建立起了商品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购物环境和条件,农家店已成为农村市场流通的一大亮点。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安全、便捷、实惠消费,扩大流通企业商品销售,拉动农村消费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效益不断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亿元,年均增长%。
其中2016年,我市限上商贸企业35家,当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在滁州市排名第三,增长%,较“十一五”初年翻番;商贸服务业完成税收4010万元,其中地方税收2850万元,占财政收入约7%,较“十一五”初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数比重较“十一五”初年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已成为我市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批零、住餐、商贸物流、娱乐、居民服务等一系列商贸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营业面积的扩大、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经营业态的拓展等,助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产生。
(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2016年全市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热点多集中在住房、教育、文化和娱乐型消费上。
农村的消费潜力被极大挖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渡。
家电下乡暨以旧换新势头强劲。
家电下乡从2016年底至2016年末,共备案网点146家,其中明光城区38家,乡镇108家。
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万台(套),销售金额亿元,农户获财政
补贴2000余万元(该政策持续到2016年11月30日结束,累计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216065台,销售金额亿元,农户获财政补贴7230余万元)。
以旧换新在刚开始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共备案回收和销售网点18家,其中明光城区9家,乡镇9家。
回收各类旧家电563台,以旧换新销售家电70台,销售金额万元(该政策持续到2016年12月31日结束,累计销售以旧换新家电14084台,销售金额万元,财政发放补贴资金万元;累计回收废旧家电10774台,回收金额92314元,回收均价元)。
(五)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卓有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市进出口累计完成万美元,其中出口万美元,进口万美元。
利用外资累计实现9225万美元,连续四年受到安徽省商务厅和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六)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商贸服务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
2016年10月,在原商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局,在主、客观方面都加快了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介入、由管理点到管理面的转型。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以来,我市逐步加快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市从事商贸流通的工商户8022户,从业人员30500余人,其中:城区工商户4162户,就业人数近2万人。
全市建有各类商场、超市828家,其中城区280家;宾馆酒店住宿类124家,其中城区65家;餐饮个体户785户,其中城区532户;物流公司8家、快递公司6家;美容美发店165 家;洗浴87家;网吧40 家;娱乐场所157家;各类专卖、连锁店店37家;各类市场28个。
其中,面积在5000-10000平米的大型超市2个,大型家电商场4个(白云商厦、美的旗舰店、海尔专卖店和银河电脑城),大型宾馆7个(嘉山宾馆、华亚宾馆、江浙大酒店、银光大酒店、圣泉领地、7天假日酒店和皇都商务宾馆),批发市场8个(女山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双拥路蔬菜批发市场、万豪建材批发市场、辉隆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甜园水果批发市场、双拥路粮食交易市场和黄砂交易市场)。
华亚酒店,银光大酒店等分别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旅游饭店,江浙大酒店、晟瀚酒店管理公司、皇都商务宾馆等一批宾馆酒店正在积极申报;嘉年华酒店、城外城酒
店等被授予“明光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体育馆、新天地城市广场、财富中心、跃龙湖旅游休闲度假园、栖凤湖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汇金广场、盛唐现代城等一批项目分别相继运营、完工或正在建设和开工。
国际商贸城、冷链物流中心、新的城市综合体、赵府港码头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
全年新增工商经营户1400户,完成滁州市政府目标任务的117%;商贸物流业销售额完成85亿元,完成任务的%;完成市场建设投资亿元,完成任务的113%。
商业综合体(阳光时代广场)已封顶,专业市场(万豪建材大市场和瑶海家具市场)开业,农贸市场(新建城东菜市场和改造管店农贸市场)相继竣工等。
(二)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2016年底,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我市三产增加值亿元的%,占我市亿元的6%。
2016年我市限上商贸企业73家,全社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总量在滁州市八个县市区第三,零售总额较“十二五”初年净增亿元,限上商贸企业数较“十二五”初年翻番。
苏果超市(滁州)有限公司明光分公司2016年零售额达亿元。
车站路世纪广场附近很多企业的营业时间都已
延长至深夜,瑶海市场的小吃排挡可以说接近通宵营业,我市的夜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市的购物网站也不断出现。
电子商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规划和扶持政策先行,商贸服务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明光市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商务部(商建字〔2016〕109号)以及安徽省商务厅(商建字〔2016〕109号)文件精神,明光市商务局报请市政府同意,于2016年12月委托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编制《明光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0)》。
2016年5月完成初稿,并多次征求明光市政府领导和相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6年7月明光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专家评审会,评审组认为该《规划》基础资料详实,调查深入,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予以通过。
会后,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明光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0)》。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为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外贸进出口企业,2016年市政府出台了《明光市促进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明政〔2016〕42号),分别对市内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与当年新纳入限上商贸
流通企业给予奖励。
2016年出台了《明光市促进外贸进出口企业加快发展暂行办法》(明政〔2016〕7号),对市内外贸进出口企业给予奖励。
三、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市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商贸服务业整体发展规划的指导,建设与规划脱节,开发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商业地产设施,使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规划脱节、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商业经营脱节,导致我市商贸服务业布局显得散乱、无序,网点设立随意性较大,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特色。
(二)传统业态比重过大,现代业态发展不足。
近年来,我市各类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迅速,但业态结构仍以传统为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所占比重很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展业、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业态水平不高。
(三)整体层次偏低,缺乏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街区和专业市场。
商业特色不明显,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有百店一面的雷同化现象,没有形成既体现都市特色商业形象,又符合规划区域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层面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美食一条街、电子数码通讯街、
鞋帽服饰步行街、小商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没有形成。
(四)商品专业市场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
现有的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存在档次低、规模小、设施差、交易手段和方式落后、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中心城区市场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却比较滞后,特别是集贸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较多,马路市场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消费潜力未能达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
从微观上看:
(一)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和增速相对偏小。
2016年我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占滁州市254亿元的%;增速%,低于滁州市增速%的个百分点;在滁州八个县市区中静态第三,动态与天长市并列第七。
2016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占滁州市亿元的%;增速%,低于滁州市增速%的1个百分点;在滁州八个县市区中静态第四,动态第七。
其中批零住餐等商贸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占滁州市亿元的%;增速%,低于滁州市增速%的1个百分点;在滁州八个县市区中静态第五,动态第七。
纵向比,发展还不错。
但横向比,就有差距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第一,总量小。
2016年我市完成进出口4611万
美元,占滁州市亿美元的3%,平均每家企业进出口实绩才280万美元,只有瑞丰五金和乐斯福(明光)二家超过500万美元,但还未达千万美元;增速%,虽然高于滁州市增速,一定程度上是小额旅游贸易的结果,不是我市进出口企业的实际反映(扣除小额旅游贸易,进出口实绩为万美元)。
2016年我市实现利用外资3520万美元,占滁州市亿美元的%;增速%,虽然高于滁州市增速,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巧妙运作的结果,也不是我市外资企业的实际反映(实际上只有瑞智科技公司63万美元进入)。
无论是进出口3%的占比还是利用外资%的占比都全部低于我市人口占滁州市比重。
第二,数量少。
2016年我市进出口实绩企业16家,占滁州市370家的%;有外资进入企业5家。
根据我们的摸排和调查,今年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企业数都不会超过去年,后劲严重不足。
第三,横向比压力太大。
从自身看,我们这几年是在发展,但横向比较,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以2016年为例,进出口低于我们的只有南谯区、琅琊区和定远县(琅琊区只比我们少376万美元),与第二方阵的来安、全椒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利用外资少于我们的只有南谯区、琅琊区和定远县(南谯区只比我们少983万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排名第三,但只比第四名的凤阳县多亿元,况且凤阳县的增速还高于明光个百分点,还有一直高下去的趋势。
(三)商贸服务业发展缺少大项目支撑。
纵观滁州市2016年十大市场建设和十大商业综合体建设,明光市只有总投资亿元的万豪建材大市场项目勉强进入十大市场建设序列;2016年十大市场建设和十大商业综合体建设,明光市没有项目能排在其中。
2016年仍没有项目能排在其中。
如南谯区瑶海大市场总投资18亿元、南谯区大雄食品城总投资20亿元、南谯区乌衣三材大市场总投资10亿元、琅琊区鲜活农产品市场总投资18亿元、来安香江物流总部基地总投资600亿元(2016年预计投资16亿元)、来安旧城商业综合体总投资5亿元、定远东园大市场总投资亿元、定远大润发总投资4亿元、凤阳铸信中央城总投资12亿元、凤阳汇丰国际城总投资12亿元、全椒义乌精品城总投资15亿元(2016年预计投资亿元)。
我市虽然有“两湖”项目,总投资也不小,但几年下来实际投入并没有多少。
由于我市本身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总量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差距。
从发展形势和环境角度来看,区域间的激烈竞争会对我们造成更大的挤压,周边各市县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视、谋划和推进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商贸服务业地位,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古语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在自
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对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即使有认识也仅停留在思想层面。
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值、轻效益;重商品市场、轻要素市场;重微观解决事务,轻宏观政策指导。
认识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对决策的高度和工作重视的程度,我们对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能搞形式化。
(二)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
一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
从体制上看,跨行业、跨部门、跨乡镇的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现有的龙头企业纯规模效益和组合效益不高,而且经营产业单一,吸引力、辐射力不强。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拉动作用还不够大。
从市场构成看,我市的市场多为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严重不足。
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看,营销策略、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转变缓慢,电子商务只处于起始阶段。
不少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
二
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与生产发展不适应。
我市是粮食、油料、水产品及肉类生产大市,绝大部分产品需外销,但由于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商品特点的流通体系,形成“卖难”,或低价出售,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发展不适应。
近年来我市消费层次有所提高,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
但由于城市集聚力不够,城市境内缺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商品丰富、信誉高的大型综合市场,使很大一部分购买力流向市外,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多自合肥、南京商家购买。
四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与建设旅游城市极不适应。
城区商业街景观单调,停车位、停车场不足。
缺少与旅游业配套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
(三)进一步增强商贸服务业规划执行力,在持之以恒上下功夫。
2016年我市虽然形成了《明光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0)》,但是,一是没有最后出台“规划”实施细则,工作起来缺少抓手;二是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按照“规划”来布局设点,造成网点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经营雷同;三是由于人事变动、领导交替,辛苦编制的“规划”往往会变成“空话”。
具体表现在:一宗地能几经变化、几易其手,最后还是不见投资和建设;商业设施开发建设见缝插针,如同在衣服上“打补丁”,甚至是“补丁上摞补丁”,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制约着产业集聚性发展和能量释放,
还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四)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总体质量,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
我市内贸方面虽然有91家限上商贸企业,但个体户占了64家;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简称“个转企”)工作困难重重,即便最后圆满完成“个转企”工作,这些由原来的个体户转型来的企业又能有多少成为限上企业还是未知数。
外向型经济方面目前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6家、三资企业14家。
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规模不大,总量不高,在市域经济中的占比都还很低,均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层次较差,经济外向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