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地缘战略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在江户时代,日本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热衷于戏剧、绘画、文学和茶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江户文化。
其中,浮世绘作为江户时代的代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运动,试图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人们积极吸收外来的知识和观念,为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时代的文化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日本刀等,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治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推进,日本文化逐渐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潮中。
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其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和喜爱。
同时,日本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回顾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江户时代的多元化到明治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再到全球时代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迁不仅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日本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
一方面,它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化也将持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日本民族对于文化的热爱、探索和创新。
九一八事变中的战略地理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战略地理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的侵略东北地区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也是中国国土领土完整受到威胁的重要事件之一。
九一八事变之所以能够发生,与当时的战略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战略地理的角度,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缘政治背景1.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连接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重要区域。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地区由中国实际控制,但受到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东北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1.2 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吸引了日本的目光,也为日本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1.3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战略利益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日本军国主义执政团体认为控制东北地区是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必要前提。
此外,东北地区还与日本本土通过朝鲜半岛相连,对于日本军队来说,东北地区的控制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二、九一八事变的战略分析2.1 爆炸点选取的战略考量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选择了位于沈阳的东北铁路南满州铁道联合公司附属机车店作为爆炸点。
这个选择有着重要的战略考量。
首先,该地点是东北铁路的重要节点,一旦破坏,可以使中国东北地区陷入混乱。
其次,附近有大量军事设施,控制这些设施可以进一步牵制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
2.2 侵略路线的选择日本军队选择了从辽宁省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这一选择也有其战略考量。
首先,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如果日本军队能够控制辽宁省,就能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其次,从辽宁省向北发起进攻,日本军队可以借助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快速集结兵力,迅速推进。
2.3 日本在进攻中的战略目标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沈阳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其他重要城市,控制东北铁路,进而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
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
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位于东亚的亚洲大陆东方、太平洋西北部,地理位置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论述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
一、地理条件1.地理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处板块交汇带,频繁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造成了日本地理位置的不稳定性。
2.群岛地形日本由四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众多小岛组成,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海洋对日本的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气候条件日本处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日本的农业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二、自然环境1.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种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经济、人口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资源有限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依赖进口资源。
地理位置临近发达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资源丰富地区,让日本能够借助地理优势获取到所需的资源。
3.海洋经济日本以渔业为主要产业之一,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日本拥有广阔的经济海域,开展海洋渔业、航运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三、地缘政治1.亚洲地区重要国家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日本在地缘政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2.地缘安全日本地理位置使得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太平洋西北部的主要岛国,日本处于地缘政治焦点区域,其安全形势受到临近地区的影响。
3.地理战略价值日本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其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交汇点,拥有重要的海上通道,对于亚洲地区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面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地理位置对日本的影响也在不断演变,日本也在积极应对地理位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自身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一、引言东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繁荣的经济发展而备受关注。
该地区涵盖韩国、日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国家和地区,其地缘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地缘战略地位1. 地理位置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连接着太平洋和日本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东亚的东大门,东北亚地区是连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
2. 资源丰富东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在地缘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政治关系东北亚地区包括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
主要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战略格局。
三、地缘战略影响1. 区域稳定与安全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区内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构成威胁。
2. 经济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对于地区的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也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地区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各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地区内的战略竞争关系紧张。
军事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也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东北亚地区作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区域,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以及政治关系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地区内的稳定与安全、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将继续是地缘战略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演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以上是对东北亚地缘战略地位与影响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
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近年来,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不断发展变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
一、政治在政治方面,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亚洲国际关系也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在亚洲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互竞争,形成了一种多边竞争的局面。
而在世界范围内,美欧、俄罗斯等国也正在争夺国际话语权,这使得亚洲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地缘政治区域,而是正逐渐成为一个多极的格局。
2.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的另一个趋势是区域一体化。
亚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加强了合作,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的整体发展。
例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促进亚洲经济的繁荣和互联互通,以及通过合作来解决地区内部的安全问题。
3. 大国关系的紧张虽然亚洲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国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紧张。
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边境摩擦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亚洲地区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经济在经济方面,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亚洲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在近年来愈发明显,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举措促进了各国间经济合作的发展。
这些举措能够促进亚洲国家间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也有助于消除区域内存在的一些经济差距。
2. 美国的政策调整近年来,美国逐渐调整了对亚洲地区的战略重心,重点放在了亚洲,这导致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出现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美国通过与亚洲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举措,试图掌控亚洲市场,削弱中国的影响力,这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战的爆发。
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地理因素分析
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地理因素分析引言: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
由于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这个地区一直都是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地理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在地区冲突中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亚洲地处东半球,东邻太平洋,西临欧洲、非洲,北界北冰洋,南濒印度洋。
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
加上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基数,亚洲成为了全球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核心。
二、海洋资源的争夺亚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等。
这导致了对海洋领土和资源的争夺成为亚洲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议引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
相互争夺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战略优势。
三、边界争端与民族问题亚洲地区有许多边界争端和民族问题。
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以及阿富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头号难题。
这些争端往往因历史和民族问题而产生,涉及领土、资源和民族利益的纷争,给地区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地缘战略的角逐亚洲地区具有多个大国和地区性势力的存在,地缘战略的角逐成为地区冲突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导致了东亚和南亚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这些紧张局势可能因地缘政治的利益和地区安全的需要而演变成冲突。
五、自然灾害引发的冲突亚洲地区是全球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亚洲地缘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日本位于地震带,频繁发生地震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灾害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能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引发冲突。
结论: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密不可分,而地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海洋资源、边界争端与民族问题、地缘战略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相互交织,在形成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引发冲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各国应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减少地理因素的负面影响,推动亚洲地缘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
”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
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
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
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作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重要邻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等。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时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经济合作、深化政治互信、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等。
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国际地位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存在海洋争端。
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交织和动态的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陆地接壤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竞争激烈。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西部与中亚五国相邻,南部则与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交界。
这些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不断,给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中缅边境的毒品问题等,都是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权益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周边海域广阔,与多个国家存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
东海、南海等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涉及领土、渔业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再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的大国竞争也日趋激烈。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该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对中国的崛起持有一定的防范和制衡心态。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中日关系浅谈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题目: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院系名称: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电子商务学生姓名:学号: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中日关系浅谈“两千年交往,半世纪仇怨”,这两句话曾是中国人与“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关系的概括。
处理同日本的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友好则互利,交恶则两伤”。
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日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时也关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看待中日关系,容易出现情绪化倾向,而现代化社会对思维的要求恰恰是理性化。
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下,必须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处理好对日关系。
回顾中日关系,可谓密切交往与深仇血战相互转换,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力量对比。
中日之间关系悠久,经历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近些年才转入“两强并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汉朝时的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中日两国人民间最初的密切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自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总体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特别是1998年底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
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双方再次确认了江主席1998年访日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共识。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了互利合作,事实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然而,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日以压制中国为共同战略目标的同盟关系的确立,日本在各个方面日益右倾化,并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步伐。
随着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
20世纪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中地缘政治因素
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及地缘战略地位
①、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
②、东欧的地缘战略地位;
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地理位置上处于俄国、西欧的中 间位置;地形上以平原为主,没有天然障碍。
从人文地理方便来说:这一地区由众多具有自己独特的 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小国组成;
在此基础上,斯皮克曼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 “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的威胁,而是位于心脏 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因此, 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 斯皮克曼的主要观点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 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 命运。
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
⑴、冷战进程:遏制与缓和;
⑵、冷战时期美国实施地缘战略的途径;
遏制
“除非俄国碰到铁拳和 强硬抗议,再一次大战 就可能发生。他们所了 解的只有一种语言—— 你究竟有多少个师?”
遏制
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已经被一个庞大的均势强国所 控制,海洋国家如果要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均势, 就必须遏制住这个国家向大陆边缘地带的扩张。
第二章 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政策中的地缘 政治因素
第二章 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政策中的地缘政治 因素
一、地缘政治与美国世界霸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欧洲的权力中心地位及其地缘政治变化趋 势; 三、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地缘战略选择; 四、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
重点问题
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沿革;
支持“颜色革命”
Ⅰ、“颜色革命”的爆发;
Ⅱ、美国非政府组织是策动“颜色革命”的重要工具; Ⅲ、美国策划“颜色革命”的意图;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摘要】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极为复杂,各个区域存在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在亚太地区,美中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需要中国制定灵活的对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中国需平衡各方利益以确保能源安全。
南亚地区存在着印巴冲突等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来推动地区稳定。
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来促进共同繁荣。
中亚地区受到俄罗斯和欧美的影响,中国需要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以拓展经济版图。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应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周边地区事务,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对策建议、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概述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众多周边国家,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多样复杂,其中亚太、中东、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尤为重要。
在亚太地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冲突。
美国的存在也给亚太地区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竞争。
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因此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而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东的合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南亚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直接影响着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但也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挑战。
中亚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区域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在中亚地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至关重要,为制定科学的对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582021.5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江永【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修改日本宪法、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等。
日本国家战略经历了酝酿、经营、诱导、重塑四个阶段,其演进的背景包括历史传承、家族影响、战略思维、对华政策、岛争误导等。
继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延续了安倍的战略思想,并且为了赢得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不会轻易作出调整。
菅义伟从日本国家战略出发的对华政策以及涉及台湾、新疆、香港等一系列中国内政问题的错误言论亟需改弦更张,否则将适得其反,并且会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中日关系;日美同盟;日本对华政策【DOI】10.19422/ki.ddsj.2021.05.008安倍晋三从2006年至2020年先后两度执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期间,安倍晋三与其“政治盟友”麻生太郎结成日本政治权力中枢的“安麻体制”,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其对华政策构成“一体两面”,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2021年4月,有三件事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急剧恶化。
一是4月13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处理水。
二是4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题为《新时代的日美全球伙伴关系》首脑联合声明,确认《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列岛,“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严重关切”。
[1]三是4月21日,菅义伟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再度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倒行逆施都与安倍制定的日本国家战略不无关联。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及对华政策演进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交错前行:一是对内谋求修改《日本国宪法》,增强军备,从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彻底改变日本战后体制;通过灵活解释宪法制定“新安保法”,使日本走向“能战国家”,再利用“中国威胁论”减少国内外阻力,以期最终实现修宪目标。
对冲与制衡日本“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逻辑与制约因素
王振宇【内容摘要】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
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
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
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关键词】 日本“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逻辑 对冲 制衡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章编号】 1003-4048(2021)01-0030-10【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96/ki.rbyj.2021.01.004【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思想引领与行动”(18ZDA129)【作者简介】 王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07)对冲与制衡:日本“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逻辑与制约因素一、日本“印太战略”地缘政治逻辑的目的、政策的形成与主要措施(一)日本“印太战略”地缘政治逻辑的目的在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日本政府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面对的国际安全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日本政府制定的“印太战略”,主要是基于战后国际体系下印太地区国际秩序面临重大变化的考量。
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导致地区内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的影响力在南海海域和东南亚地区持续扩展,这导致日本认为地区局势的演化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战后日本经济与安全的发展和保障,离不开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依托于日美安全同盟的战后东亚秩序。
从地缘政治角度浅论中日关系
从地缘政治角度浅论中日关系作者:冯冠霖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在当今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两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
作为当今世界上从地缘政治角度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对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基本战略具有关键意义,而且会对21世纪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地理位置如此相近的两个国家,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角度切入论述其关系。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理;中日关系一、地缘政治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地缘政治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
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性格特质、生存方式及国家的战略制定都受到本国地缘的影响。
从地理上讲,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在日本海、东海和西太平洋之间,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的琉球群岛、先岛群岛、硫磺列岛等数百个小岛组成。
日本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日本的九州岛和其他一些小的群岛隔东海与中国的东南沿海腹地相望;其西南端的先岛群岛距中国的台湾相隔仅100公里。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从北到南约3000公里,没有纵深地带。
日本全国陆地总面积仅有37.2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71%。
而日本国内总人口达1.25亿,国土资源十分匮乏,市场狭小。
从地缘上讲,日本列岛孤立于亚欧大陆之外,独自飘零于太平洋上,四周环海的地理位置对日本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这种与大陆保持适度距离的位置,使日本既可以接收大陆文明,又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大陆。
受惠于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良港,日本全岛除北海道的东北海岸在冬季是受流冰所限,其他港湾均不受季节制约,可以全年使用。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日钓鱼岛之争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日钓鱼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是当前的一大地缘政治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资源争夺以及战略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日钓鱼岛之争。
首先,中日钓鱼岛之争涉及到领土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都为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在19世纪末期,日本先后进行了多次侵略,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占领。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还给中国。
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重新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并进行了不断的侵占和渔业活动,引起了中方的强烈反对。
其次,中日钓鱼岛之争还涉及到资源争夺。
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是一个丰富的渔业资源区,同时还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
根据日本的说法,钓鱼岛属于其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因此可以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但中方则认为,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其周边的海域也是中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因此中国有权利对其进行相应的开发和管理。
再次,中日钓鱼岛之争还涉及到战略安全问题。
钓鱼岛距离中国大陆和台湾岛都很近,其周边海域是中国的南海战略要地之一,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国土防御和区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日本则认为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是其自卫队的活动范围,具有保护国家安全和安置城防范灾等重要作用,因此也将钓鱼岛列为其“国土安全的最前线”。
综上所述,中日钓鱼岛之争涉及到领土、资源和战略安全等多个方面因素,成为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此次争端的背后反映了两国的互相制约和竞争,同时也反映了海洋国家权威和地区秩序的对抗和调整。
因此,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地缘战略选择(课堂PPT)
2
9
▪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并没有多少可开发的 国土,但是可供日本开发的广阔海洋使日 本具有了“通商国民”这一巨大的优势。一 改以往封闭、内敛的地理特征,日本的大 和民族成为活跃的海上骑马民族,并在19 世纪末期开始了武力扩张之路。
2
10
日本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 领土范围狭小 ▪ 自然灾害频发 ▪ 资源匮乏 ▪ 过分依赖海路 ▪ 周边压力巨大
全国任何地方距离大海都不超过120公里。从地 缘政治学的视角而言,日本处于麦金德“心脏地 带”理论中所描绘的“外新月地带”。
2
7
▪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远离了世界权力的 中心,但由于它西临中国东海,西南接台 湾海域,周围还有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 宗谷海峡,因此扼守着东北亚陆权国家通 向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被视为抵御陆权东 扩的桥头堡。
2
18
向南扩展海权
▪ 向南推进是日本地缘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日本试 图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地区国际体系中的重要一 环,反映了日本地缘战略重心的转变。“南进”的 构想在1936年8月7日的《国策基准》中已初露 端倪:“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 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 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2
13
▪ “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北部扩张的路径和目标, “北进”是“大陆政策”的核心思想。在推进“大陆政 策”的过程中,征服中国是整个计划的基础,也是 该政策的重中之重。“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 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出自《田中 奏折》的这番言论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政策在整个 “大陆政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
8
▪ 对于一个伴海而生的国家而言,海既能够体现开 放和自由,也可以代表闭塞与隔离,海的这一双 重属性赋予了岛国两面性。四面环海的地理现实 在历史上曾限制过日本的发展,成为日本闭塞、 落后的根源,但也为其在近代迈向强国之路提供 了巨大优势,使日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充分 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髓,也避免被外来文明所同 化,从而形成了日本与外部沟通的不排斥、不盲 从的风格以及兼容并蓄的特质。
什么是地缘政治战略
参考资料:什么是地缘政治战略1.地缘政治战略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
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地缘政治学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地缘政治学说首先是一门竞争的学说,因此才可能为许多大国制定本国的外交战略时广泛采用。
另一方面,地缘战略是与一国的总体外交战略联系在一起、并服务总体外交战略。
2.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当今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而世界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比例发展,则是国际政治所呈现的历史规律。
资源到哪里,地缘政治就...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更大的地缘经济空间。
于是路带倡议被提出来了。
4.近代以来.以领土为物质基础的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均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之内.人们对地理空间与民族或者国家间相互关系影响的认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学,换言之,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最基本的内核是地理要素,即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邻国、地形与气候、资源以及距离等.科学认识地缘政治学基本的地理要素,是正确把握、运用地缘政治学的先决条件.5.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关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力量结构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对此开展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潜在特征与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古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缘政治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并对其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得到同类型格局中各节点网络参数特征的差异性,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格局力量结构转换过程中网络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力量结构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阶段的结论.6.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伴随着中国—东盟经贸格局的演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新时代双方深化地缘经济合作,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全面发挥“陆相型”和“海相型”贸易和资源禀赋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东盟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开展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以全面深化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开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地缘政治新局面,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区域协调政策体系;优化双边经济合作的结构;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强化地缘经济关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7.1935年,民国“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瑷珲(今黑河)-腾冲一线”,发现此线以西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6%,此线以东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94%。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
88按照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的观点,世界政治的首要属性是社会性而非物质性,主张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国际政治,研究国际关系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观念在建构国家行为和利益中的作用。
具体到近年逐渐热络起来的印太战略来说,印太概念显然不是亚太概念的简单替代。
对这一概念的提出、传播和反复鼓吹,反映出的是相关行为体的价值取向和战略诉求。
一、印太为什么复杂全球的海洋相连相通,印度洋与太平洋自然也相互连接,因而印太这一地缘概念并非新的指涉或界定,而是反映出既有海事空间因地缘政治需要被强化解读的现实。
印度-太平洋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扩大了亚太概念,加强了印度洋在整个地区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印度正在成为国际海洋舞台上更积极的经济和战略参与者及采取“向东看并行动”政策这一动态。
从实践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的“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过程中,美国的军事角色将得到提升,将触角从亚太地区延伸至印度,而印度本身就是美国长期拉拢的对象。
从美国战略角度出发,印度-太平洋的地理边界大致对应其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军事“责任区”。
印度-太平洋地区可能是全球情况最复杂的地区。
从地理构成上看,它由30余个大陆、半岛和群岛国家组成,包括上万个有人或无人居住的岛屿,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亚洲内海的大部分地区。
从人口分布上看,根据最新世界人口统计数据,它拥有使用超过3000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近40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包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
从对全球贡献上看,印度-太平洋地区拥有全球40%以上的经济产出,其中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
从军事实力上看,它包括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和俄罗斯几个有核国家及朝鲜、韩国、日本等重要的军事力量。
印太还有关键的战略水道将亚洲与中东和欧洲连接起来,如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每年承担着70%左右的全球贸易运输量,有75000余艘船航行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姓名:柳红斌学号:2015405010116 上课时间:周二
、
日本的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导读:仔细研究日本以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
北有俄罗斯的压迫,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
关键词:脆弱,不稳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永恒不变的制约因素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臵。
地理因素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如影随形,各国在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政治的思考。
作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上极其脆弱的国家,日本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解析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
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
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日本浅间火山脚下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 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
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
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
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
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二、日本的国际地位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地。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输出国,目前日本最大的对外援助对象为印度。
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美国大力扶持日本原来发达的军事工业,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虽然2009年中国GDP(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然超过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会福利远不如日本。
在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比如对外投资还落后于日本。
因此不能说“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被中国取代。
” 现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发达国家。
与中国大陆在现代的关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香港和重庆分别开设总领事馆。
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中国放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要求,日本以优惠贷款的形式向中国提供经济资助。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取得巨大成功,缓和两国间因历史问题不快,是中日关系改善重要标志。
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同年12月2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
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
到2008年为止,日本一共向中国提供了折合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从而成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最多经济援助的国家(其次为前苏联)。
2010年5月30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并于5月31日于东京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举行会晤
三、日本资源缺乏
日本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脆弱性。
粮食资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能源和及其替代品的原料,日本大部分要依靠进口,这使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领土面积的狭小,使日本在安全问题上战略回旋余地小,始终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外交战略上严重依附于美国。
岛国环境使日本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日本自立国以来就力求打破地缘劣势。
为此,二战前日本统治阶级一直采用侵略扩张的极端方式;战后则采取依赖美国核保护的形式来弥补地缘环境缺陷。
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日本对中国的崛起存在戒心,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
日本人在“如何应对中国”的报告中提出了必须谋划各种“政治同盟” :要以日韩为中心,与美国相连接,再向东亚和大洋洲扩展,形成一个应对中国的“网络”,要使东盟成为“ 日本对华外交的盟友和对中国的平衡者。
为牵制中国,日本还极力推出以中亚高加索为对象的“丝绸之路”外交,从背后窥视中国。
自然地理状况不易改变,地缘环境也无法选择,地缘政治深深介入一个国家政策事务中。
就地缘环境层面而言,日本的岛国特征,领土的狭小,资源的贫乏,使日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很脆弱和敏感的国家。
四、边缘世界的大国梦
20世纪日本对外战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类似于德国。
在一个多世纪的崛起过程中,日本面临着三种战略选择:和平扩张、军事征服和商业福利。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形成了和平扩张与军国主义两种对立的对外战略主张,到世纪之交,在强大实力和帝国主义欲望的双重刺激下,日本决定性的地选择了军国主义道路,其权势急剧扩张,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覆灭;战后,日本加入西方阵营,推行“搭车”战略,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在世纪末努力向政治大国迈进。
无论是军事扩张主义,经济立国战略,还是当前的政治大国政策,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始终是突破现状,争当世界大国。
但是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看,日本从来都是一个边缘国家,这是基于日本的地缘形势得出的结论。
日本列岛游离于欧亚大陆的东端之外,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资源严重匮乏,人口集中在4个主要的岛屿上,战略纵深极小。
日本至于亚洲,类似于英国至于欧洲。
但如今东亚的形势并不像欧洲大陆传统的形势那样,存在很多分散的、彼此竞争的大国。
从整个世界形势上看,日本更没有英国在400年前殖民时代拥有的巨大优势。
这一切,似乎都使日本的大国之路成为一项没有明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