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大暴雨 房山受灾严重现场一片狼藉(高清组图)(全文)
北京特大暴雨实录

62230661年最大暴雨群众守望互助——北京特大暴雨实录被高温连续煎熬多日的北京市民谁曾想到过,一场被热切盼望的“降温雨”竟会来得如此凶猛!7月21日10时至22日6时,特大暴雨雷电肆虐京城整整20小时。
十多人死亡、路面塌方31处、5.7万群众转移、8万人被困机场……全城进入应急防汛状态,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排水、急救等多部门10万干部连续奋战、全力救灾,万千群众彻夜难眠、守望互助,演绎最令人动容的“北京精神”。
61年最大暴雨63处道路积水“这次暴雨橙色预警,确实是北京市自有气象预警制度之后的首发。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从事气象预报事业多年,在他的印象中,北京没下过这么大的雨。
截至21日22时,北京20个国家气候观测站的平均降水量已达到163.7毫米,这是北京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观测到的最大值。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说,已经十余年干旱少雨的北京城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
数据显示,21日10时至22日6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170毫米,城区215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到4610毫米。
京城部分地段的积水可以用“骇人”形容。
63处道路积水,积水30厘米以上的路段有30处。
记者21日19时左右在莲宝路看到,过马路的人们都在齐腰深的水中前行,而立水桥城铁南侧的积水更是形成了一个天然“游泳池”。
22日10时左右,蓝天微风,阳光和煦,但暴雨肆虐的影响仍未结束,北京五环路、六环路往京港澳高速附近、铁路桥下等地段积水仍然达到2、3米,还需要时间才能恢复通行。
因抢险救援,京港澳高速公路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导致出京方向在杜家坎收费站等路段出现长时间拥堵。
强降水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16公里处一铁路桥下严重积水,多台车辆被淹,22日上午已发现3名遇难者的遗体。
记者14时许在现场看到,积水路段约1公里,水最深处超过2米,隐约可见十余辆被淹车辆的车顶,一辆大轿车仅露出一个车顶。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北京,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都市,然而,在这座大都市中,也有其难以预测的自然之威。
回望那场发生在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其强大的力量和多尺度的特征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教会了我们关于自然、城市和人类关系的新思考。
一、气候背景与尺度概述北京地区在夏季,时常遭遇暴雨天气。
然而,2012年7月21日的暴雨,却以罕见的多尺度特征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场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远超出了平常的降雨尺度,使得城市的排水系统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二、时间尺度分析这场特大暴雨的时间尺度十分特殊。
它不仅仅是一个短时内的强降雨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具有多次高峰的降雨过程。
在连续数小时的降雨中,降雨强度时而加强时而减弱,使得城市的防洪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这种持续的降雨还伴随着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
三、空间尺度分析在空间尺度上,这场特大暴雨的影响范围广泛。
从城市中心到郊区,从低洼地带到高海拔地区,几乎整个北京市都受到了暴雨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低洼地区和老旧小区,由于地势较低和排水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受到了更加严重的洪涝灾害。
而像城区高楼的周围则由于相对良好的排水系统和地理位置得以避免了较大规模的洪水影响。
四、经济和社会影响从经济角度看,这场特大暴雨对北京市及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大量车辆被淹、城市基础设施损坏、交通中断、供电供水设施受影响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灾难也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许多市民失去了家园和财产,甚至有些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五、城市应对与反思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力量,城市应对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暴雨后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市的排水设施在应对这种大规模暴雨时的不足和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中的排水系统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
这场暴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从多尺度特征的角度,对这场特大暴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暴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参考。
二、暴雨概况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遭受了大规模的强降雨天气。
这次特大暴雨的特点是雨量大、降雨范围广、强度高。
其中,一些区域的降雨量达到了历史罕见水平,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多尺度特征分析1. 气候尺度特征这次特大暴雨是在特定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在暴雨发生前,北京地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大气湿度较大,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导致这次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地理尺度特征从地理尺度的角度来看,北京地势复杂,地形地貌多样。
这种地理环境为暴雨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条件。
在暴雨过程中,地势较低的区域容易积水,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同时,山区地势陡峭,容易发生山洪等灾害。
3. 城市尺度特征在城市尺度上,这次特大暴雨暴露出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此外,城市绿色空间的不足也加剧了雨水的冲击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在应对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显得尤为脆弱。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针对这次特大暴雨暴露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及建议:1.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2. 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轻雨水的冲击力。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4. 加强公众对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高社会的整体抗灾能力。
五、结论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暴雨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挑战。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北京,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都市,它的每一天都在与这座城市紧密交织。
然而,历史总有些无法遗忘的时刻,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狂风暴雨突袭北京,让整座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尺度探讨这场特大暴雨的特征。
一、气象尺度:暴雨的成因与强度首先,从气象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等多重因素有关。
北京地区在夏季常常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此时恰逢一个湿润气团与一个冷空气团相遇,为降雨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上山脉阻挡形成的气流聚散和山区复杂地形形成的复杂地形气流作用,导致了特大暴雨的产生。
据统计,当日北京的降水量创下了历史新高,持续数小时的降雨让城市的排水系统措手不及。
二、水文尺度:城市排水与洪涝灾害其次,从水文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硬化地面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而排水系统的建设却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因此,当特大暴雨来临时,许多低洼地带、地下室和河流周边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这种水灾不仅对城市的交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社会尺度:城市防灾体系与应对措施再者,从社会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凸显了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的不足。
一方面,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在灾前预警、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的防灾设施不完善、救援力量分散等问题,导致了一些地区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援和支援。
此外,公众的防灾意识也亟待提高。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四、生态尺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修复最后,从生态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也对北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暴雨导致的洪水冲毁了植被、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暴雨具有多尺度的特征,不仅在气象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也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尺度出发,对这场特大暴雨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二、气象学尺度特征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具有显著的尺度特征。
首先,暴雨的强度极高,短时间内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水平,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应对。
其次,暴雨的覆盖范围广泛,从西北到东南,几乎覆盖了整个北京市区。
此外,这场暴雨还具有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分布不均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为城市防汛抗洪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城市基础设施尺度特征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具有显著的特征。
首先,由于降雨量过大,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放积水,导致城市内涝严重。
其次,暴雨还导致了部分地下管道、电缆等设施的损坏,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此外,一些低洼地区和老旧小区的积水问题尤为严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交通尺度特征在交通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积水严重,许多道路被淹没,导致交通瘫痪。
其次,一些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也因为积水而无法通行。
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停电,交通信号灯无法正常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这些交通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还对城市的物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五、人民生活尺度特征在人民生活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由于积水严重,许多居民被困在家中无法外出。
其次,部分地区停电、停水,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此外,一些低洼地区的居民还遭受了财产损失。
然而,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我们也看到了人间温情。
许多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六、结论综上所述,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具有多尺度的特征,不仅在气象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也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类似天气事件,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二、天气背景及暴雨概述在分析成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
当时,北京正处于雨季,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
而这场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成因分析1. 大气环流因素大气环流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次特大暴雨期间,北京地区受到了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使得空气湿度增加,而西南暖湿气流则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这两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 地形因素北京地区的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平坦,周围有山脉环绕。
这种地形使得暖湿气流在山区形成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同时,山区的水汽也会随着地形逐渐向城市地区输送,导致城市地区的降雨量加大。
3. 其他气象因素除了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气象因素对特大暴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前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此外,局地性的对流天气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降雨强度和范围。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大气环流、地形和其他气象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其次,这场暴雨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类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针对于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研究,提高对特大暴雨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天气信息。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
这场暴雨不仅给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规划和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气象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气象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为集中。
然而,2012年7月21日的这场暴雨超出了常规的气候背景。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这场暴雨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包括低涡、切变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将大量的水汽从海洋带入内陆,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
三、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地形因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和平原相间分布。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暖湿气流在山区抬升,形成云层,进而产生降水。
此外,山区的地形也会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得雨水更容易在平原地带积聚。
(2)气候异常:当时气候异常也是导致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场特大暴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此外,气候异常还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2. 人为因素(1)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上空的空气层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汽蒸发加快,形成更多的云层和降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被用于道路、广场等建设。
这些不透水材料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在地表汇集并形成径流,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异常等是导致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人为因素如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等也加剧了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应对与反思

低 ,属 典 型 的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夏 季 米 , 为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最 大 降 雨 , 城 抗 洪救 灾工 作 有 力 、有 序 、高 效 进
炎 热 多 雨 。
区平 均 降雨215毫 米 ,暴雨 中心 房 山 行 。国家 防总、水利 部、 民政部 、财
区河北镇 l6小 时降雨 量541毫米 ,达 政 部 等 中 央 部 门 主 要 领 导 第 一 时 问
断 ; 2011年 “6·23”城 区特 大 暴 雨 , 之 长 、覆 盖 范 围之 广 、 局 部 山洪 之 猛 区 县 全 面 建 成 山 洪 灾 害 防 御 系 统 ,
小 时 降 雨 达 128毫 米 , 导 致 29处 立 交 历 史 罕 见 , 给 城 市 运 行 造 成 了严 重 影 在 这 次 特 大 暴 雨 应 对 中 发 挥 了重 要 作
迎 风 带 , 年 降 水 量 在 650—700毫 米 , 立方米每 秒 ,为新 中国成立 以来实测 民 、高大辉 、郭云峰 、冷永成等一批
其 中 枣 树 林 、 漫 水 河 等 地 是 特 大 暴 雨 最 大 洪 水 。
抗 洪 抢 险英 雄 人 物 。 三 、 基 础 设 施 经
发 生 地 。
害 。 年 际 间变 化 幅 度 较 大 。 从 空 间 上 河 拦 河 闸洪 峰 流 量 1200立 方 米 每 秒 , 灾 , 做 到 了 关键 时 刻 站 得 出 来 ,生 死
看 , 暴 雨 中心 多在 燕 山 、西 山 的 山前 通 过 分 洪 闸 向潮 白 河 分 洪 流 量 达 450 关头冲得上 去。涌现 出李方洪、李建
郊 区 中 小 河 道 也 出 现 了 较 大 洪 受 住 了特 大 灾 害 的考 验 。在 这 次 特 大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这场暴雨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多尺度特征分析,探讨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影响及其在气象学、城市规划、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启示。
二、气象尺度特征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具有明显的气候异常特征。
首先,暴雨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此外,该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气候背景等也是导致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场暴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都表明了其极端性,属于罕见的气候事件。
三、城市规划尺度特征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在暴雨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等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表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适应性。
四、灾害应对尺度特征在灾害应对方面,这场特大暴雨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政府应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市民能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其次,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局面。
五、启示与建议通过对这场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与建议:首先,应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其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提高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局面。
最后,应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结论总之,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是一场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多尺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场暴雨的成因、影响及其在气象学、城市规划、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启示。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然而,2012年7月21日,一场特大暴雨席卷了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该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天气背景在分析特大暴雨成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天气背景。
7月是北京的雨季高峰期,此时的气候多变,时常出现雷阵雨等天气。
此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也是导致特大暴雨的潜在因素之一。
三、特大暴雨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当时的气象条件为高温高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有利于雨水的形成。
此外,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方暖湿气流。
(2)地形地貌: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与平原交错分布。
这种地形地貌使得雨水在山区聚集后迅速流向平原地区,加大了洪水的流量和流速。
(3)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洪涝等。
这种气候变化使得北京地区的降雨量增加,加剧了特大暴雨的发生。
2. 人为因素(1)城市硬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硬化,如道路、广场等。
这些硬化的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汇集成洪水。
(2)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北京地区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应对短时间内的强降雨。
一旦出现特大暴雨,城市排水系统将无法承受,导致洪水泛滥。
(3)人类活动影响气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
如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降雨分布和强度。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特大暴雨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硬化、城市排水系统不足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对城市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的应对提供参考。
二、气象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气象背景。
在暴雨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
同时,受到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影响,形成了较强的降雨条件。
此外,还受到了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降雨强度进一步增强。
三、地理环境因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排出。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硬质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加剧了地面的积水情况。
同时,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也使得降雨云团在城区上空停留时间较长,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四、气候系统因素从气候系统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北京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此外,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对降雨产生影响。
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影响到水汽的输送和分布,从而影响降雨的强度和分布。
五、综合成因分析综合分析,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气象背景因素,包括水汽含量丰富、降雨条件充足以及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北京的地形特点、城市硬质化地面以及热岛效应等均加剧了暴雨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气候系统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降雨情况。
综上所述,要想应对这类特大暴雨天气,我们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绿化,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降低降雨强度。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其影响。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这场暴雨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量的建筑物被洪水冲毁,道路也被淹没。
这场灾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界人士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要分析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我们需要了解气象背景。
2012年7月21日当天,北京市受到了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湿气较重。
这种天气条件本身就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因素。
其次,大气环流的状况也是这次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天,北京市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一次强降水的云系引发的。
这个云系是由台风“海葵”所引起的,该台风正处于急弯弧的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处于台风的外围环流区域,大量的水汽被带到了北京地区。
加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水汽在持续地上升和凝结,在云内形成了强降雨的条件。
此外,城市的地理环境也是导致这次特大暴雨的一大原因。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下水道系统和排水设施相对较弱。
当降雨量超过地下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雨水就无法快速排除,形成了积水和泛滥。
而且,城市中大量的水泥和建筑物密度较高,无法有效地渗透雨水,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入地下。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城市雨水的积累和排放不畅,加重了洪水灾害。
最后,人为因素也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建设。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也有待提高。
一些人在城市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堵塞了下水道,加剧了积水的情况。
这些人为因素都使得城市在遭受暴雨时更加脆弱。
综上所述,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象因素、大气环流、城市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这场特大暴雨的发生。
因此,北京市及其他城市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更加重视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以应对类似的灾害。
为何房山受灾最重

为何房山受灾最重?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表示,此次暴雨覆盖华北地区,北京雨势最大,是因为正好处于冷暖空气的交汇区。
最强降雨集中在房山、门头沟等地,则是由于北京三面环山的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形成抬升运动而非水平扩散,一遇到冷空气就会发展成强降雨云团。
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表示,北京的西部是太行山脉,北部是燕山,西南地区比如十渡、野三坡,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地形沿着太行山脉,当刮偏东风时,受西南气流影响,因为太行山脉的地形,将大量的暖湿空气抬升到空中凝结成雨,因此这些地区降雨更大。
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地区都出现过一些次生灾害。
北京的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包括平谷一些地方,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灾害跟山体和地形结构都有关系。
北京门头沟、房山暴雨_暴雨引发灾害

北京门头沟、房山暴雨_暴雨引发灾害北京门头沟、房山暴雨据北京市防汛办,截至今天中午12点,全市多条路段出现积水断路。
城区方面,积水主要集中在丰台、石景山和海淀,丰台丰裕铁路桥、看丹地铁站外道路、云岗西路、南沙窝桥等路段出现内涝积水。
暴雨引发灾害洪灾、涝渍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
暴雨天气出现时,多伴随雷电和狂风,常导致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渍水,毁坏庄稼、建筑、物资,人畜伤亡、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与通信受阻等。
暴雨可直接致灾,也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涉及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建筑设施、城市运行、民众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暴雨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现象。
因素,因而暴雨灾害的发生不仅有其自然的原因,而且有其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能够产生洪涝灾害的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心的。
我国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导致暴雨灾害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暴雨灾害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
天气和气候因素是引发暴雨的直接原因。
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
人为因素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
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的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暴雨不仅在气象学上具有独特性,还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尺度特征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影响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启示。
二、多尺度特征(一)气象尺度从气象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与大气环流、气候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暴雨发生在季风气候的背景下,由于大气湿度高、气流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了持续的强降水过程。
在空间分布上,暴雨覆盖了北京的大部分地区,显示出广泛而强烈的降雨特征。
(二)城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这场特大暴雨暴露了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方面的不足。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同时,部分老旧小区和低洼地区的排水设施老化、落后,无法应对短时强降雨的冲击。
这些因素导致了城市内涝的严重程度加剧。
(三)个体与社会尺度在个体与社会尺度上,这场特大暴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暴雨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导致交通中断、房屋受损、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同时,暴雨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秩序和心态,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和灾害防范。
三、影响分析(一)经济影响特大暴雨给北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交通中断、企业停工、财产损失等原因,部分行业遭受重创。
同时,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社会影响在社会方面,这场特大暴雨考验了政府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
在灾害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抗洪救灾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然而,这场特大暴雨也暴露了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不足和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工作。
四、启示与建议(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针对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应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
房山区汛情危害程度分析

房山区汛情危害程度分析据初步统计,此次特大暴雨造成房山区经济损失达到61亿元人民币。
受损房屋6.6万间、倒塌8265间。
道路损毁300处、约750公里。
桥梁损毁50座。
受灾农作物5000公顷、禽畜17万只、经济林2000公顷、设施农业2000公顷。
昨晚,市防汛办首发北京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图,除海淀区、西城区、顺义区外其他13区县全部受灾。
其中房山区受灾人口80万人,经济损失61亿元。
昨日下午,房山区区长xxx详细介绍“7·21”特大洪涝灾害情况。
房山区是特大暴雨的重灾区。
房山区的局部降雨量接近500年一遇,造成了积水、山洪和泥石流三种自然灾害。
区长xxx介绍,洪灾中有6.5万人被平安转移到了高地,1.6万游客得到解救。
人员伤亡方面,xxx表示,实际也是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现在正在进一步地统计。
初步统计,房山区25个乡镇(街道)均不同程度受灾,灾情严重地区近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到80万人。
截至22日,房山区共转移撤离群众4.8万余人,转移安置被困游客1.6万人,解救受困群众、学生、乘客等人员1200多人。
7月21日房山区两次下达行政命令,组织拒马河、大石河流域两侧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
对拒不撤离的群众,果断采取强制措施。
同时,xxx区长表示,确有一些教训需要汲取。
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公路和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建设有待加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同时,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常识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应急常识的普及力度。
“救灾过程中,有一些在山沟边上居住的群众,要重新考虑他们的搬迁问题,帮助其重新建设家园。
”关于善后处置方面,房山区要对伤亡人员家属和受损群众进行安抚,做好灾情统计和赈灾。
2012北京水灾介绍:

2012北京水灾介绍: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
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
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
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
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
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
23日,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7人遇难。
城市交通瘫痪城市交通: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莲花桥下积水齐胸。
二环路复兴门桥双方向发生积水断路;二环路东直门桥区,南北双向主路因为积水无法通行,南向北方向车辆发生较长排队等候现象;三环路安华桥、十里河桥、方庄桥、北太平庄桥、玉泉营桥、丽泽桥、六里桥等发生积水,导致主路断路。
四环路岳各庄桥、五路桥等发生积水断路情况。
7.21北京暴雨(37张)航班:大面积延误近八万乘客滞留在首都机场。
截至21日18时30分,受北京本轮强降雨影响,首都机场国内进出港航班取消229班,延误246班,国际进出港取消14班、延误26班。
由于机场快轨故障,出租车奇缺,大量旅客滞留在首都机场。
地铁:地铁机场线部分停运地铁6号线金台路工地发生路面塌陷。
19时40分,北京地铁机场线一列车在三元桥站发生故障停运,19时50分,列车司机要求救援。
由于故障,地铁机场线维持在T3航站楼与T2航站楼之间的运营,而从东直门站至T3航站楼之间路段列车停运。
火车:强降雨影响造成部分旅客列车晚点。
受强降雨影响,造成北京铁路局管内京原线、丰沙线、S2线、京承线、京通线部分旅客列车晚点。
从北京西开往涞源的Y595次列车在十渡附近停驶10多个小时。
郊区道路中断房山:受灾最严重 12个乡镇交通中断。
截至22日上午9时,北京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12个乡镇交通中断,6个乡镇手机和固网信号中断。
北京“8·11”崩塌地质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第38卷 第3期2020年6月干 旱 气 象JournalofAridMeteorologyVol.38 No.3June,2020甘 璐,邢 楠,雷 蕾.北京“8·11”崩塌地质灾害气象成因分析[J].干旱气象,2020,38(3):433-439,[GANLu,XINGNan,LEILei.Me teorologicalCausesof“8·11”CollapseEventinBeijing[J].JournalofAridMeteorology,2020,38(3):433-439],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3-0433北京“8·11”崩塌地质灾害气象成因分析甘 璐,邢 楠,雷 蕾(北京市气象台,北京 100089)摘 要:利用气象监测数据,分析2018年8月11日北京市房山区较大规模崩塌地质灾害事件(简称“8·11”事件)的气象成因。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且偏北,导致北京地区降雨和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二者的累积效应为崩塌事件的发生孕育了非常有利的气象条件。
持续性强降雨引发的长期渗透作用使得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并稳定维持;高温天气的“烘焙”效应对崩塌灾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干湿循环的剧烈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使得地表层斜坡的稳定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岩土体的稳定性。
关键词:“8·11”事件;崩塌;地质灾害;气象成因文章编号:1006-7639(2020)03-0433-07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3-0433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9-06-02;改回日期:2019-12-16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9-004)和中国气象局决策专项(JCZX2020001)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甘璐(1983—),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E-mail:ganlu@bj.cma.gov.cn。
北京特大暴雨重灾区房山灾情直击

北京特大暴雨重灾区房山灾情直击北京特大暴雨重灾区房山灾情直击来源图片:微博网友“清华南都” 博弈聖网摘“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成重灾区。
7月22日,房山区政府发布官方消息,截至7月22日15:30,房山区共转移受灾群众21690人。
7月22 日,北京房山,少年军校门前的道路被山洪冲毁,救援人员守在这里帮助学员和老师撤离学校。
7月21日晚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围困了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
7月22日,北京房山,少年军校门前的积水淹没了几台轿车。
7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被洪水推到的果树。
7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檀木港村,受损的汽车。
7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檀木港村。
7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常乐寺村,从上游冲下来的环卫开车,村民纷纷表示此车不是本村的车,不知从哪里来7月22日中午,北京房山,力量巨大的山洪在原本平坦的村中心冲出一个大坑,柏油路面被扒光。
北车营村东、北、西三面环山,村子位于谷底,7月21日的暴雨使得北车营村受到山洪的巨大冲击。
在北车营村街道中,五台各式各样的汽车被山洪冲击到排洪渠中拧在一起。
北京房山,北车营村村民李唤军家中的物品被山洪冲击后沾满泥浆乱作一团。
一位村民在洪水中捞起砖块,准备加固自己家的围墙。
一名村民在清理家当。
今年90岁高龄的村民冯老太爷一身泥巴呆坐在自己凌乱的家中。
在他的记忆中,北车营村在民国26年遭遇过一次山洪,但也没有这次的大。
山洪在北京北车营村中的街道上漫流,一位村民在水流中清洗沾满泥浆的袋装食盐。
孩子把家门口积水当作游戏的天堂。
房山区常乐寺村,一户人家的外墙被洪水推到,浸湿的衣服被晾在残垣断壁上。
此家庭失去一个八个月婴儿和孩子的妈妈。
学校一楼的墙上留下清晰的水线和泥巴掌印。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檀木港村,村民坐在废墟上,背后是倒塌的房屋。
力量巨大的山洪在原本平坦的村中心冲出一个大坑,柏油路面被扒光。
北车营村东、北、西三面环山,村子位于谷底,7月21日的暴雨使得北车营村受到山洪的巨大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及时果断启动了预案,包括房山区防汛应急预案,分片的山区有山洪灾害预案、拒马河应急预案、大石河防汛预案,根据地点、区域不同特点启动。”负责人介绍说。
这个“救命”的报警电话,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北京消防是接近18点时接到的。
“消防、军队都知道了情况,大家都奋力向基地赶。”昨晨5点,在基地门外守了一夜的一名民警说,通向基地的路多处积水,很多民警和消防队员、部队战士是徒步到达的。
郭红佛是第一个跟“外界”见面的人。接近晚上8点半,郭红佛担心洪水再升高会漫过二楼,便一个人摸索着走到基地大门口,刚好见到徒步赶来的消防官兵。
积水还在升高。郭红佛有1米8,接近18点半,洪水已经到他胸部,上衣没口袋,手机没处放,干脆扔掉,“耽误照顾孩子。”
“救命绳”重回宿舍
由于担心彩钢板搭建的食堂会塌掉,19点来钟,教官和辅导员开始第三次安置学员,他们带着孩子走出食堂,冒雨站在基地内地势较高的西北角。看着学员们被大雨淋得乌青的小脸,接近20点,第四次转移。教官们认为宿舍楼相对牢固,“转移到宿舍楼二楼。”
少年军校总校基地351名学生、60余位教工被困,经救援全部转移
22日早6点,房山区青龙湖镇上万村,校工刘梅像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准备为300多个学员做早饭。还没进门,她便发现这里的一切已被暴雨改变。
头天看见的汽车还停在原地,淹得只剩车顶;基地大门和主干道都淹在水里,基地往外涌出的水将路冲出了一个大坑;基地对面原本一片望不到头的玉米田,变成了瓦砾场……
他解释称,由于连续13年干旱,大石河平时处于干枯期,而作为北京应急水源地之一的拒马河拦水量也很小,所以大暴雨后,在下游出现了洪峰。
房山官微公布最新灾情
21日开始,房山区政府微博、房山水务局微博与网民和受灾人员进行了及时互动,公布最近灾情、提供电话、解决用水问题等等。
房山水务也发出微博,从北京市防汛指挥办公室紧急调拨了10台排水泵,准备对平原积水严重的地点进行强力排水。
齐胸深的洪水里,在食堂和宿舍之间,教官和辅导员设置了一条用消防栓替代的牵引绳,抱着孩子、顺着牵引绳,把学员们一个个转移到二楼。
“谁也不敢离开基地,不知道外面究竟成了什么样子,通向基地外的路早已一片汪洋。”崔常盛说,他们忙着转移孩子,几乎所有向外求救的。
放弃连夜转移学员
22日上午,房山区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分派13个调查组奔赴13个山区乡镇调查水情及灾情。
平均降雨281.1毫米
据房山区政府介绍,2012年7月21日10时起,房山区普降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
截至22日8时,房山区平均降雨281.1毫米。其中山区平均降雨313毫米,最大为河北镇达541毫米;平原平均降雨249.2毫米,最大为城关达357毫米。
第一次转移进食堂
接近18点,滂沱大雨中,所有学员都被转移到了食堂。教官和辅导员发现,食堂也不安全,比宿舍高不了多少,洪水往食堂倒灌,锅碗瓢勺浮了起来。
有人把个子矮的学员放到餐桌上,还有学员爬到洗碗池里,“水涨得太快,有的孩子开始吓哭了。”
同为实习辅导员的崔常盛发现,虽然学员们都站在桌子上,但水很快漫过桌子,没站人的桌子飘了起来,晃晃悠悠被卷到门外。
北京特大暴雨房山受灾严重现场一片狼藉(高清组图)(全文)
2012-07-23 11:19:29来源:国际在线(北京)有2人参与
0
国际在线消息:“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成重灾区。2012年7月22日下午,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发布官方消息,截至7月22日15:30,房山区共转移受灾群众21690人。
据悉,截止到22日上午9时,洪峰顺利通过房山区。
“放心了。”郭红佛说。
“按照之前的预案,救援队伍打算把孩子转移出来。”房山公安分局一民警说,救援队伍评估风险后认为,暴雨时下时停,路面到处积水,救援车辆无法迅速赶到。即使把孩子转移出来,深夜不见五指,也无法保证全体孩子的安全。
消防官兵对学员们栖身的宿舍楼进行评估,决定让学员们呆在宿舍楼里,“宿舍楼结构结实,暂时不会出现危险。”
房山区防汛指挥办消息称,救援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危房险户已经得到妥善安置,被子、米、面、油等救灾急需物资正在组织运往该村。
此外,良乡地区两水源地电源由于雨情遭到破坏,房山区水务局已与良泉水业公司启用良乡应急水源井,并紧急调用长阳第三水厂水源进行调配,确保居民用水。
【重灾地·青龙湖镇上万村】
一场300多个孩子的完美救援
“所有人都急了。”20岁的郭红佛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来基地的实习辅导员,他和教官们发现,宿舍在基地中的位置稍低。17点30分,教官和辅导员决定,把孩子们向食堂转移。
“转移孩子时,外面的积水已经到了腰部,有1米高。”300多个学员,从6岁到14岁不等,很多学员年龄太小,郭红佛不得不抱着他们。为加快转移速度,一个孩子骑在他的脖子上,这样他手里还能再抱一个。
“孩子咋样了?”刘梅猛然回过神来:基地成这样了,300多个孩子在哪?
山洪疯狂灌进基地
14岁的黄鲁月和6岁的妹妹是8天前被父母从青岛送到基地的。每人交2200元后,她们将接受10天的军事化管理和训练。
21日17点来钟,雨很大,大到孩子们已无法穿越那片长宽各30米的绿化带和水泥地从食堂回到宿舍。
“脚下一凉。”黄鲁月和学员们惊叫起来,一楼宿舍进水了,10多分钟后积水已有20厘米。教官和辅导员也意识到情况不对,他们发现基地南侧围墙已被大水冲开。基地坐落在山脚下,失去围墙的“保护”,浑浊的山洪发疯似地灌进基地。
22日凌晨4时,整个房山区范围内的降雨结束。
22日一早,区委领导再次赶赴张坊拒马河流域等重点地区,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救援。
启动红色汛情预警一级
据房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21日18时左右,该区发布了红色汛情预警一级机制,通过群发短信、区电视台发布通告、正式公文的形式,向各级防汛部门发出消息。
截至目前,具体的伤亡数据正在统计当中。